淺析兩會協議對台灣社經影響
「第六次江陳會」預定於今年12月中旬登場,屆時兩岸將簽署「兩岸醫藥衛生合作」協議,內容包括兩岸傳染病防治、藥品器材等的安全管理和照顧兩岸人民健康。由於本次協商是五都選舉後首次兩岸兩會協商,故備受國人注目;基此,本文乃就目前兩岸兩會協議對台灣社會經濟之影響進行淺析,並提出建議。
文:柏翰(資深媒體工作者)
自2008年6月到2010年6月,兩岸海基、海協兩會共舉行了五次的協商會談,總共簽署了14項協議與達成1項共識,包括包機、旅遊、空運、海運、郵政、司法、食品安全、農產品檢疫檢驗、標準計量檢驗、漁船勞務合作、兩岸智慧財產權保護合作等等攸關兩岸民眾切身權益的事項的簽署之外,更重要的是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ECFA)的簽訂。
這些協議的簽訂,不但代表著兩岸將由以往「單向」走向「雙向」,也將由「間接」走向「直接」,由「局部」逐步邁向「全面」;除此之外,兩岸人流、物流、金流也將正常雙向交流。然而,兩岸兩會協議從簽訂迄今,對台灣社會經濟的影響為何?
兩岸兩會協議對台灣產生許多正面影響
事實上,據估計,冷戰結束後十年間,由於美國的國防費用占國內生產毛額(GDP)的比重由5.2%下降到不足3%,美國共獲得1兆美元的「和平紅利」。因此,雖然國內部分人士質疑現今兩岸政策過度向中國大陸傾斜,但不可諱言,兩岸透過兩會的交流及經貿的自由化,不但穩定了兩岸關係,還使台灣能致力發展經濟,將可能創造同樣的「和平紅利」。
兩岸兩會的14項協議中,海空運協議開啟了兩岸大三通的時代,對台灣社會經濟的影響最為直接。簡單來說,大三通對產業經濟方面將有幾個方面的效益,包括:直接降低兩岸貨物運送時間及運費成本、提升產業出口競爭力改善貿易條件、有利兩岸產業分工,以及促進台灣成為跨國企業區域性營運總部。
而2008年6月13日簽訂的《海峽兩岸關於大陸居民赴台灣旅遊協議》,使得陸客得以來台旅遊觀光,台灣許多旅行社、飯店、百貨、觀光娛樂場所,以及茶葉、食品等產業,都有很大的利基。根據陸委會資料顯示,2009年陸客來台消費金額約新台幣380億元,若以觀光局公開的資料來看,光是今年1至5月,陸客來台觀光累計人數就已逼近2009年全年人數(2009年全年人數599,430人),預計今年陸客來台觀光人數可望超過百萬水準,若再加上大陸各參訪團的人數,2010年應可超過政府預估的150萬人次,同樣的可對台灣實質消費金額貢獻可望超過500億的水準。去年全年每日陸客平均來台人數1,490人次左右,但今年在8月底的時候,早就破百萬人次來台;今年前九月赴台旅客人數已達402萬人,成長27.01%,其中陸客赴台人數創新高,119.3萬人,增長73.52%,超越日本,已成第一大客源市場。
至於其他協議方面,兩岸郵政協議主要效益在提高兩岸郵件往來時效及安全,至於郵政匯兌部分,過去台灣民眾即能對大陸辦理匯出匯款,此次增加開辦大陸匯入匯款,反有助資金匯回台灣;海峽兩岸食品安全協議自生效日即建立制度化兩岸食品安全聯繫窗口,即時通報相關食品安全訊息,1年來已逾400件。此外,亦建立常態化業務交流機制及相關工作小組,提升兩岸食品安全的管理效能。兩岸共同打擊犯罪及司法互助協議自生效迄今,雙方相互提出之各式請求案件共計2299件。此外,大陸方面也在今年4月及6月,遣返我方重大刑事要犯2名,兩岸也已合作偵破3起電信詐欺案,已有一定的成果。至於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ECFA),則有利於這些企業開拓大陸市場,開創新市場商機。
台灣部分民眾對兩岸兩會協議的疑慮
由於台灣是個多元的社會,因此,有部分民眾對兩岸兩會的14項協議有所疑義,包括擔心大三通之後,國人赴大陸旅遊可能大幅增長、陸客來台觀光配套不夠完善、ECFA衝擊16項敏感性產業等等。
有疑慮者認為,配合兩岸空運協議達成,無論是開放週末包機,或未來的平日包機與直航,飛機都是雙向對飛的,不可能只載陸客來台而空機返回。由於台灣旅客前往中國大陸更加便捷,勢將也會帶動國人赴中旅遊可能大幅成長,連帶了也會對國內旅遊市場帶來負面衝擊。因此單從經濟效益就不能太樂觀,若再考慮可能出現少數陸客可能出現脫隊非法滯留,甚至出現防疫漏洞等重大社會外部成本,若沒有做好的完善配套措施,草率開放陸客來台有可能未蒙其利,而先受其害。至於在陸客來台政策方面,以來台消費比較,大陸觀光客在台每人每日平均消費為244美元,低於日本觀光團旅客平均342美元,且去年日本旅客高達116萬6千人,為台灣第一大客源市場。因此,國內部分民眾擔心大批大陸旅客來台,台灣旅遊品質與成本勢必受到影響,是否因此會排擠掉日本與美國觀光客來台人數?此外,由於台灣旅行市場高度期待引進陸客,是買方優勢,亦即大陸組團社因掌握客源數量,往往對台灣的接待社有較大的議價空間,甚至可影響接待社的決策權,包括來台後有關接待的配套組合,如旅遊景點、交通運輸、餐廳旅館、以及土特產紀念品選擇等等,大陸組團社有能力影響台灣接待社的「決策」,形成所謂「組團社一條龍」之現象,最後恐將由大陸組團社囊括陸客來台絕大部分的利益。再加上大陸方面13省分列出33家大陸組團社,皆為資本雄厚、從業人員眾多,且全屬黨政軍相關企業,亦即公部門色彩濃厚,兼具執行各項政府行政指令,高度配合政府政策執行對台任務。相對台灣列出可以承接大陸觀光客的接待旅行社,數量高達213家之多,大都屬於中小型純民間企業型態,成立資本額少,從業人員少,依市場法則運作經營,自負盈虧,也沒有非經濟以外之政策任務,實難以和大陸組團社分庭抗禮進行對等協商議價。
至於在兩岸醫藥衛生合作方面,部分民眾感覺到大陸推動醫療觀光「雷聲大.雨點小」,醫美團成員都來台探路的業者,實際目的是體驗而非消費。至於ECFA衝擊包括毛巾、寢具、袋包箱、泳裝、成衣、石材、陶瓷、家電、中草藥、農業用藥、印刷、木材製品等16項產業,雖我政府已編列新台幣950億的輔導資金,這些敏感性產業仍感到疑慮。
結論:政府應加強兩岸兩會協議的落實
任何政策都是有利有弊,兩岸兩會的14項協議,相信對台灣整體發展來說是有利的,但協議僅僅是一個框架,協議的落實考驗著政府的執行力及整合能力,因此,在協議簽訂之後,政府更應重視的是協議簽訂之後的工作。
以空運直航為例,雖然兩岸的海空運直航已縮短距離,但經常往返兩岸民眾者都知道,目前雖然兩岸每週新增370個航班,但冷門航點門可羅雀,經常停班停飛。但熱門航點如北京、上海兩地班次仍然高度受限,而一票難求,縱使能買到直航票,也因為機票價格昂貴致使民眾抱怨。而在陸客來台觀光部分,由於目前陸客來台觀光係採取團進團出,因此除了少數的旅行社、旅遊景點、旅行社、遊覽車公司、商品店直接受益外,並未有強大的外溢與擴大效果,致使一般台灣旅遊界與老百姓並未具體或直接感受到陸客來台觀光旅遊的明顯實惠。
在兩岸共同聯手打擊犯罪協議上,自從協議簽署後,兩岸對於刑事罪犯的打擊與遣返已經取得顯著的成效,對於台灣民眾日常生活最常遭遇到的隔海電話詐騙案已產生相當的嚇阻。但對台灣經濟受害甚大的台灣重大經濟罪犯,目前仍尚未進行遣返,未來隨著兩岸進一步的擴大交流,亦有可能有大陸經濟罪犯到台灣或需要兩岸共同合作與打擊,由於經濟罪犯較一般刑事罪犯對於雙方社會危害更大,因此雙方仍應對此共同努力,方能爭取兩岸老百姓的民心。換言之,兩岸簽定協議之後,更重要的是協議的執行,否則,反而會引起更多台灣民眾更多的疑慮,對兩岸好不容易的協商成果將引發不必要的影響,政府應多注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