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高科技產業的回顧與前瞻
被譽為「中國科技第一展」的深圳「中國國際高新技術成果交易會(高交會)」,在過去11年來,不斷帶動深圳高科技產業的交流與發展,對於深圳高科技產業的技術創新與人才吸納,更具有相當的重要性。以本年為期六天的第十二屆高交會為例,不僅成功促成了大陸各地的資本與企業在交易會連結與對接,更在相當程度上,推進了深圳自主創新能力和高科技產業發展的潛能。為此,本文乃透過回顧深圳高新產業的發展史,檢視深圳整體高科技產業的發展軌跡,以進一步展望深圳高科技產業發展前景與兩岸合作的未來性。
文:何欣茹(NGO工作者)
根據為了「紀念深圳經濟特區建立30周年」而在今年8月剛出版的新書《深圳四大支柱產業的崛起-高新技術篇》深圳的高科技產發展歷程,大致上可以區分為四個階段:
政策主導下的深圳高科技產業發展軌跡
第一階段是1979到1989年的起步期:在1980年代之初,深圳並沒有高科技產業的發展條件,僅是在「三資」企業及「三來一補」企業的基礎上,逐步引進國外的先進技術。直到1984年,深圳市頒布了《深圳經濟特區引進先進技術鑒定暫時辦法》後,才正式由政策面來推動高科技產業的引進。1985年7月,深圳市政府更進一步與中國科學院、廣東國際信託投資公司合辦第一個國家級「深圳科技工業園」,啟動了中國大陸第一個高科技產業園區,並有中興、華為等第一批科技企業的誕生。在這個階段,深圳市政府的相關政策規劃扮演了重要角色,為高科技產業提供了良好的政策環境。
至於第二階段是1990到1997年的成長壯大期:在90年代,深圳最大的改變是開始關注全球經濟變的變化,進而把高科技產業視為是經濟發展的突破關鍵,明確設定深圳經濟特區為高科技產業的發展基地。在1991-1997年間,高科技產業的產品以年平均65%的速度快速成長,不僅吸引了一批中國大陸內地的高科技產業集團前來投資,全市從事高科技產品生產開發的公司高達500家,帶動深圳形成以高科技產業為主要經濟利益的區位優勢。
到了第三階段,則是1998到2003年的跨越成長期:對於深圳的高科技產業發展來說,1998年初深圳市委、市政府頒訂了《關於進一步扶持高新技術產業的發展的若干規定》(簡稱「22條」),是深圳對高科技產業最有力的扶持政策,試圖解決在資源及先天條件不足的背景下,如何透過優惠政策,加快深圳整體高科技產業的技術發展。這項政策對於深圳的高科技產業具有重要的影響,不僅在三年之內,就讓深圳高科技產業的產品產值成長到2482.79億(人民幣,以下同),比之前增長45.5%,更開始出現擁有自主知識財產權品牌的產業,包括通信、軟體、生物工程、新材料、醫療器械等;此外,自1993年《深圳經濟特區民辦科技企業管理規定》確立了民營企業的法人地位之後,民營高科技產業在深圳市所占的比重亦不斷上升,到2003年底,已占當年認定總數的62%左右。其中,深圳市政府所扮演的引導與扶持角色,實具有關鍵性的影響。
第四階段是2004年至今的穩定發展期:從2004年起,以IT產業為主體的深圳高科技產業大幅增長,不僅高科技產業不斷增加,更在2005年首次出現產值超過1000億的企業。除此之外,國際科技部也在2005年批准深圳為「國家半導體照明工程產業化基地」。過去三十年來,從「深圳加工」、「深圳製造」、到「深圳創造」的積極轉變,促使深圳開創了以通信產業、計算機產業、集成電路產業、軟體產業、醫療設備產業、新材料產業為主導的高科技產業群。
總體來說,政府的科技規劃與相關政策,在過去積極輔導了深圳高科技產業的發展,然而,在2004年的「一號文件」《關於完善區域創新體系,推動高新技術產業持續快速發展的決定》之後,深圳高科技產業的發展,已經超越了依靠「優惠政策」的階段,轉而真正進入了依靠「創新」發展科技的階段。目前,在第四個階段,決定高科技產業勝負的因素,是創新環境與創新體系,「一號文件」即是將完善區域創新體系作為深圳高科技產業發展的切入點,相關改革政策包括建設高科技產業公共技術平台、完善高科技技術產業鏈、培育科技孵化體系、拓展高科技產業發展空間等計畫,從制度層面來積極建構技術創新的環境。
影響深圳高科技產業快速發展的主要因素
為什麼深圳高科技產業發展能夠發展得如此迅速?這與兩項因素有密切的關係,其一是高交會,其二則是科技體制的改革,由此帶動以企業為主體的研發創新模式,更促進了創投業的蓬勃發展:
一、以高交會為成果交易的平台
自1999年開始,深圳即每年舉辦高交會,展示每年的科技成果。高交會為深圳眾多創新型企業提供了成長的沃土,其將技術成果、科技產品展示與交易結合,促使科技成果可以透過這樣的交易會,快速地進入生產環節。這樣的制度設計,是讓技術成果交易與風險投資結合,使投資商可以在高交會當中直接參與投資,這對高科技產業的發展具有非常重要的貢獻。高交會是深圳高科技產業發展的重要平台,促成了技術的創新與企業的投資。在高交會的聚集和聯動效應下,深圳高新技術產業創新能力飛速發展,不僅成長出華為、中興、比亞迪、騰訊、邁瑞、同洲等一批具有強大國際競爭力的創新型企業,更因此興起大批富有成長性的中小科技型企業。
二、以企業為研發的主體
就科技體制的改革來說,最重要的問題是要解決科學研究與生產這兩個無法扣結的環節,原本在中國大陸,科技人才的培養主要是學院的工作,然而,學院的訓練以教學研究為主,沒有與產業的脈動連結,並無法真正培養出對企業具有產業競爭力的人才。人才的欠缺對於非常需要科技人才的高科技產業而言,將影響其科技創新的能力,因此,要解決科技人才欠缺的問題,就必須仰賴科技體制的改革。其中,深圳所嘗試過的最重要變革是將研發的主體設置在企業內部,例如工程研發中心曾經給比亞迪300萬元科研經費,促進產業本身的研發創新能力,使企業本身成為研發的主體,帶動產業的創新與發展。對此深圳有四個「90%」的封號:90%的研發機構設在企業,90%的研究人員集中在企業,90%以上的研發資金來源於企業,90%的專利由企業申請,凸顯出企業在深圳科技創新當中的絕對主體地位。
深圳高科技產業的現狀與展望
對於深圳來說,高科技技術產業已經成為深圳的第一大支柱產業,2009年深圳市高科技產業產品產值達到8507.81億元,約占全中國大陸的六分之一。其中,其中,電子資訊產業產值達7839.15億元;軟體業總產值為2317億元;積體電路設計產業也達產值61億元。除此之外,手機、程式控制、通信、電腦、嵌入式軟體等電子產量也居於中國大陸首位。在龐大的產業規模和密集的創新型企業群的強力支撐下,深圳成功地成為全中國大陸高科技產業產品研發、生產、出口的基地。
以全中國大陸來說,深圳的創新能力居於全中國大陸城市首位,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高科技技術產品產值占全部高科技技術產品產值比重的59.5%,顯示深圳的經濟成長量有一半來自於自主創新。在未來發展目標方面,深圳更將以自主創新路線為主要的發展目標,推動高科技產業的進一步技術升級,朝向產業鏈高端的工業產業體系努力。
包括深港兩地未來要如何利用深港兩地的區域創新環境和優勢,積極推動兩地的緊密合作和融合發展、加速構建珠江三角洲地區開放性區域創新體係、逐步形成創新圈模式效應方面的發展成果,也已在本次高交會中獲得重視。深圳的高科技產業要如何創造下一波發展,乃高度仰賴區域合作與技術的創新,而台商在深圳高新產業發展的此時,應思考兩岸高科技產業交流和合作的可能和方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