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商參與十二五規劃評析
儘管大陸「十二五規劃」將帶給我台商無比的機遇,同時大陸地方也都針對十二五規劃提出產業發展政策,鼓勵我台商參與,但在大陸企業越來越具競爭力,以及台商在大陸越來越沒有享有政策優惠的此刻,我台商如何善用、發揮自身的優勢,在十二五規劃中掌握機遇,並透過與大陸企業的合作,共創商機,將是我台商在十二五規劃中必須思考的課題,以及在未來贏得商機的不二法門。
文:柏翰(資深媒體工作者)
台商要掌握大陸「十二五」契機,進軍大陸內需市場,要了解台灣在服務業方面有很大的機會,且在精緻農業、休閒農業、生態,綠能、減碳、有機保健等產業,都該關注。但要參與大陸內需市場,仍要注意品牌建立及智財權問題,以及與大陸內資企業的競爭,換言之,台商參與「十二五規劃」,雖是很大的機遇,但仍有許多挑戰要克服。
包括節能環保、新一代資訊技術、生物、高端裝備製造、新能源、新材料和新能源汽車等所謂戰略性新興產業,是大陸「十二五規劃」的核心產業,日前大陸國台辦主任王毅、海協會會長陳雲林宴都公開提到,十二五是「台商二次創業機遇」,且鼓勵台商在兩岸和平穩定及大陸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此刻,掌握機會、開創新局。
兩岸都肯定台商對經濟的貢獻
台商投資大陸20年,並非一開始就受到重視。一直到近幾年,大陸乃至於台灣,才逐漸肯定台商蓽路藍縷對兩岸經貿的貢獻。然而,不可諱言的,大陸充沛的勞動力及土地,亦是台商得以崛起的動能。可以這麼說,大陸經濟崛起的過程,台灣企業扮演了相當關鍵的角色;且逐漸從「世界工廠」轉型為「世界市場」的中國大陸,也為台灣經濟的發展提供了必要的養份。
事實上,大陸對台商多次公開表示肯定:就在農曆春節前,大陸國台辦主任王毅向台灣民眾拜年時提到,數十年來,台商為大陸各地經濟建設做出貢獻,當前雖面臨挑戰,但在配合大陸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機遇下,必能迎接新的發展。在這篇由新華社所轉發的文章裡說,數十年來台商辛苦打拼,為大陸各地經濟建設做出寶貴貢獻;最近一些台資企業經營面臨新的挑戰,但是只要抓住兩岸關係和平發展以及大陸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機遇。
台商對大陸十二五規劃充滿期待
大陸國台辦主任王毅提到的機遇,具體來看,可以說就是今年3月「兩會」(人大、政協)後即將啟動的「十二五規劃」。
事實上,大陸十二五規劃和台灣提出的六大新興產業以及十個重點服務業、智慧型產業,方向上差不了太多,因此,一般認為兩岸產業在發展方向上有很大合作空間。更進一步來說,大陸十二五規劃中新能源、節能環保、生物育種、新醫藥、新材料、電動汽車、資訊產業等七大新興產業,以及台灣能源、生技、農業、醫療、觀光、文化等六大新興產業,兩岸推出包括能源、生技等新興產業具有共通性,而農業、醫療、觀光、文化則是台灣具有較大優勢的產業,兩岸之間若能加強合作、優勢互補,必可提升雙方產業的國際競爭力,因此,包括台商參與十二五規劃及陸資企業來台投資,都是兩岸產業合作的具體方向。
此外,自2008年12月我政府正式啟動的「搭橋專案」,包括中草藥、太陽光電、車載資通訊、通訊、LED照明、資訊服務、風力發電、流通服務、車輛、精密機械、食品等十餘場次兩岸產業交流會議,促成數百家兩岸企業進行合作,已使台灣廠商在大陸市場的競爭比其他國家的廠商更具優勢,相信在「搭橋專案」的基礎上,兩岸新興產業的合作勢必更上一個層次。換言之,在兩岸產業合作的基礎上,台商都希望能參與大陸十二五規劃。
十二五規劃中台商的契機
要參與十二五規劃,必須先了解大陸十二五規劃的重點方向。事實上,除了七大戰略性新興產業外,在經濟結構調整過程中,十二五規劃中的消費行業發展將是重點。根據十二五規劃的方向,大陸經濟除了促增長、調結構之外,最重要的就是從依靠外向需求的經濟轉向以內需為主的經濟發展模式,換言之也就是「擴內需」,因此,大陸巨大的消費發展潛力,將給台商帶來新一輪的機遇。
從十二五規劃預計國內生產總值年均增長7%左右的前提下,大陸最終消費率將從2010年的48.6%提高到2015年的55.0%,到2020年最終消費率達將到65%左右, 要實現這樣的目標,大陸政府預計將從兩個方面進行:一是調整收入分配。包括調整收入分配關系、改革收入分配制度等、擴大社會保障制度的覆蓋面、提升公共服務等;二是加快城鎮化建設。這都將形成大量新增需求。基於此,消費行業也將是未來長期關注的焦點。而大陸的城鎮化政策,預計使其城市人口增長到5億人,因此包括醫藥、零售百貨、服裝、食品飲料等包括內需各項產業,都將是台商的契機。
當然,除此之外,具競爭優勢的台灣金融服務業,在進入大陸市場後,勢必重新開創一波高峰。兩岸金融合作的開端始於江陳第三次會談,2009年4月26日,兩岸海協海基第三次商談在南京舉行時簽署《海峽兩岸金融合作協議》,同年11月16日兩岸主關機關簽署銀行、保險、證券期貨三項《金融監理合作了解備忘錄(MOU)》,並於2010年1月16日生效。2010年3月台灣修正《兩岸金融、證券期貨、保險業務往來及投資許可管理辦法》(簡稱金融三法),台灣金融機構赴大陸設之分支機構按照這三項辦法的規定來審查。2010年6月29日簽署的《海峽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ECFA)的早期收穫(Early Harvest)計劃中,已將兩岸金融業的相互准入納入,包括第一批已在2010年12月開業彰銀、一銀、合庫、 土銀與國泰世華等5家國銀,以及2011年第一、二季陸續開業的華銀、台銀、兆豐銀、玉山銀、上海銀及中信銀等,其創造對台資企業的融資環境,及金融業本身發展的前瞻性,都為台商參與十二五規劃搭建了有利的平台。
台商參與十二五規劃的挑戰
台商是否能順利參與十二五規劃的商機?即使大陸從中央到地方都針對台商出台參與十二五規劃的文件或談話,但對台商來說,參與十二五規劃仍有許多的挑戰,而其中地方保護主義是其中的一個關鍵。
由於兩岸情勢的快速變化,台灣各界特別關心大陸十二五規劃的方向和內容,2010年9月號的天下雜誌,還特別針對十二五規劃刊載了一個專題,其直接指出,大陸十二五規劃看似會為台商帶來龐大商機,但深究內容,大陸急遽調整產業結構,對台商在大陸的經營造成包括綠色生產標準更高、更精準控制產能及更不公平的競爭等三大威脅。
更進一步來說,由於加速推展綠色節能生產,已成為十二五規劃的重要產業政策,因此,大陸針對高污染、高耗能與高排放等三高產業,已經被視為落後產能企業而將逐漸淘汰;此外,在十一五規劃期間,大陸政府為了自主創新,鼓勵企業加速擴張,結果造成水泥、汽車產能過剩,十二五規劃大陸政府將大幅修正產業重複投資的問題,同時,大陸在審批企業投資設廠趨於嚴格,拉高投資門檻,因此,對台資企業來說將是衝擊;最後,大陸推展七大戰略性新興產業,表面上看似商機無限,但仔細分析可發現到,很多產業領域,台灣看得到吃不到,大陸正進行國進(國營企業)民退(民營企業)與鼓勵企業併購整合,在每一個領域裡都會有幾家的巨人型業者,再藉由自製率的產業保護措施,大陸進行一場不公平競爭,台商很難是陸資企業對手。這些,都是台商面臨十二五規劃所面臨的挑戰。
結論:台商只有發揮自身優勢才能掌握「十二五」商機
由於大陸緩步升值擠壓收入,加上原物料上漲導致成本上升,長三角、珠三角與環渤海的台商都面臨不同程度的危機,台商若沒有掌握「十二五」的商機,很有可能有邊緣化的危機。而台資企業若要掌握所謂的二次創業,首先要能把握大陸內需市場,特別是服務業市場的契機;另一方面,則是關注精緻農業、休閒農業,同時生態,綠能、減碳、有機保健等產業,都是值得關注的焦點。
然而,台資企業要開拓大陸內需市場,在品牌營造方面相對比較弱勢,因此都希望兩岸在智財權方面能夠更為落實,其次,大陸台資企業在拓展內需市場時都不敢不開發票,跟敢於漏開發票的本地企業相比多17%的增值稅,相對不利,這些都有賴兩岸協商來解決。
總的來說,十二五規劃將為兩岸產業帶來很大的變化,也帶給台商無比的機遇和挑戰,然而,在大陸企業越來越具競爭力的此刻,台商如何善用自身優勢,在十二五規劃中掌握機遇,並透過與大陸企業的合作,共創商機,將是台商在十二五規劃中必須思考的課題。換言之,大陸市場雖然充滿機遇,但也充滿挑戰,大陸地方都針對十二五規劃提出產業發展政策,也鼓勵台商參與,然而台商在大陸越來越沒有享有政策優惠的此刻,只有發揮自身的優勢,才是贏得商機的不二法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