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專欄資訊交流投資快訊大陸傳真

218100.02.15

<本期專欄>

陸資來台政策的再省思

農曆春節剛過,媒體就報導政府將核定第二波陸資來台投資清單,且將有條件開放陸資參股面板、晶圓代工等國內兩兆雙星產業。據經濟部表示,希望透過開放陸資來台參股,促進兩岸相互投資,將大陸的產能放在台灣,讓兩岸產業合作,由單向轉為雙向的產業鏈互補合作;此外,在公共工程方面,據聞政府亦將開放陸資可投資港埠服務業中碼頭經營業。在第二波開放清單即將公布的此刻,本文特就開放陸資來台投資政策再做省思,以釐清此政策的真正目標。

文:黃健群(工業總會大陸事務組副組長)

關於我政府陸資政策即將鬆綁的消息一出,產業界無不關注。雖依目前規定,大陸企業只能入股投資不能經營,但一直看好高雄港未來發展性的大陸最大航商中遠集團,將可因此鬆綁政策入股陽明海運子公司高明公司,共同開發高雄港第六貨櫃中心。

與此同時,媒體也報導大陸發光二極體(LED)龍頭三安光電集團將來台投資,第一階段規劃今年底前投資新台幣5,000萬元,於南港軟體園區設立營運據點與展示中心,是ECFA簽署後首家來台設點營運的陸資指標型光電企業;此外,設有百貨商場、大賣場、超市、物流、倉儲等多個事業體,大陸500強企業之一的武漢中百集團將來台設辦事處,定期採購台灣商品的消息,也引起了產業界的關注。兩岸開啟雙向投資迄今僅1年多,因此,只要有知名的陸資企業表示希望來台投資,都會引起輿論不少的話題。

陸資來台投資仍處於試探階段

根據經濟部的統計,自民國98年6月30日開放陸商來台投資,至民國99年12月31日止,經核准來台投資的案件共計102件,投資金額為1億3,183萬美元,投資業別按件數統計,主要為批發及零售業(43%)、資訊及通訊傳播業(15%)、運輸及倉儲業(10%)、電腦、電子產品及光學製品製造業(8%)等。若以投資金額來說,主要是電腦、電子產品及光學製品製造業(42.07%)、資訊及通訊傳播業(28.82%)、批發及零售業(13.59%)、業務及辦公室支援服務業(7.59%)等。相較於大陸對海外投資而言,其比重相對較低。

相較於同時期台資企業赴大陸投資,陸資來台投資金額還不到台商到大陸投資金額的百分之一,來台陸資可以說僅僅是涓涓細流。然而,可以理解的是,由於兩岸特殊的政治環境,國內輿論對於開放陸資企業來台投資仍有疑慮,因此,政府設下「先緊後寬、循序漸進、有成果再擴大」作為陸資開放的三原則。事實上,比之於外資,政府對陸資來台投資訂定較為嚴格的禁止與規範條件,許多外資能夠投資的產業,卻對陸資設限,故大陸政府認為我政府政策明顯對陸資不公平,因此大陸商務部部長陳德銘曾公開表示,在兩岸簽署投保協議之前,大陸企業將暫緩來台。綜上所述,對許多對台灣有興趣的陸資企業來說,評斷來台投資與否,看來仍需一段時間,因此可以說陸資企業來台投資仍屬於試探階段。

台灣民眾對陸資來台投資的疑慮

承上所述,陸資來台投資是兩岸經貿交流中的重要議題,過去大陸官方曾多次公開表示,認為我政府的陸資來台政策不夠開放。陸委會賴幸媛主委在媒體上也公開表示,兩岸不應該只是單向投資,推動雙向投資才是正確的方向。據報載,賴主委還強調,雖然目前陸資來台規模還不大,卻已為台灣創造3,000多個就業機會,對兩岸經濟合作發展具有正面意義。

但即使如此,為何每當有重要的陸資企業要來台投資,就會引發台灣內部不同的雜音?其理由不外乎幾個方面:第一,影響國家安全。因此,特別是和資訊有關的陸資企業想要來台投資(如中移動入股遠傳),都被主管機關認為會影響台灣安全而不同意其來台投資。第二,擴大貧富差距。有論者謂憂心陸資企業大舉來台投資會帶動台灣股市、房市的熱潮,造成台灣貧富差距的擴大。第三,先進技術外移。不可諱言,台灣在管理及許多技術上仍優於大陸,無論是參股、併購或合資,純粹就經濟利益來看,學習台灣的管理模式及取得先進技術,都是陸資企業來台投資的利基所在,開放陸資企業直接來台投資,長遠來說容易致使台灣技術外移,進而造成產業空洞化。

由於上述這些疑慮,使得政府對於開放陸資企業投資項目,以及審查來台投資的陸資企業時,都顯得非常謹慎,因此不但造成陸資企業投資項目過少、具有誘因的投資項目無法參與,即使符合投資項目的陸資企業,也會因為嚴格的審查機制而來台不易。

陸資為何想來台投資

陸資企業來台投資目的究竟為何?是如部分輿論認為是配合大陸當局政策來進行統戰?或是來取得技術?根據工業總會去(99)年曾針對1千多家陸資企業進行問卷調查的資料顯示,陸商決定來台投資的原因,最主要是「希望建構台灣與大陸兩地分工體系」及「有利技術創新」,問卷調查顯示「配合政府策略」並非多數,或許此問卷調查僅能反映部分陸資企業的態度,或陸資企業負責人在回答問卷時並非說出真實的答案,但可以相信,陸資企業來台投資已有其自主性,不再侷限於政府政策的推動,而是著眼更實際的市場利益。

工業總會去(99)年接受經濟部委託,除了針對赴台考察的陸資企業舉辦超過30場的說明會,還赴大陸上海、南京、濟南、北京、天津、武漢、廣州、深圳等地就陸資赴台投資政策進行說明,在與陸商接觸的過程中,可以了解到陸商對投資台灣都有很高的興趣,但由於兩岸經貿長期單向發展,莫說來台投資,來台考察投資環境都非常困難,因此陸商普遍反映希望我政府政策能夠再更開放。而可以觀察到的是,除了配合政策或經濟因素,民族情感亦是陸商想來台投資的原因之一。

陸資企業來台投資的困難

我政府對於來台投資的開放幅度,是許多陸商關注的問題。由於目前陸商來台投資項目是以正面表列的方式,使得許多本來想來台灣的陸商採取觀望態度,反而是先以辦事處的形式先來台駐點,同時等待第二波的陸資開放名單。

陸資企業來台投資的困難為何?根據工總問卷資料顯示,陸商來台投資關切的問題主要為「相關政策及申請程序說明不夠明確」,其次是「勞工成本高」,其他依序為「開放投資專案太少」、「投資優惠措施誘因不高」、「資金成本高」等等。而除了對相關政策不太了解之外,陸商來台投資的成本考量,占了來台投資與否的重要因素。問卷調查也顯示,陸資企業希望我政府能夠「開放更多投資項目」,並且人員往來的程序上更為便利,與此同時並希望有關單位能更強化陸資來台投資政策的宣導,除此之外,陸資企業也會憂慮台灣政治環境是否穩定。

人員往來不易,可以說是陸商普遍反映的問題。決定投資與否是一個中長期的過程,並非一蹴可幾,但由於法規的限制,沒有透過參與省級協會或沒有台灣公司邀請的陸商,根本無法來台考察,更不用說是投資;即使台灣有其相關產業的企業願意邀請,陸籍企業人士赴台除先要在大陸內部立案審批,還必須辦理入境台灣的簽證,共須辦理兩個證,相較台灣民眾到大陸只需要台胞證,陸籍企業人士若想來台灣考察投資環境,的確較為困難,故影響陸商來台投資的意願和時程。

結論:讓陸資來台投資利基台灣

根據主計處的估計,今(100)年台灣的超額儲蓄將創歷年新高達1.48兆新台幣,超額儲蓄率將達到10.4%,由於三角貿易規模的逐年擴大,缺乏投資動能將使得台灣閒置資金會更多。也就是說,台灣游資已經過多,因此政府開放陸資來台投資絕對不是為了資金,而應是著眼於台灣產業下一階段的發展。事實上,台灣未來發展的關鍵還是在「創新」,在ECFA已經生效的此刻,台灣企業惟有善用ECFA契機,透過陸資來台投資,建構兩岸產業分工的型態,讓具有人才、管理、技術等各方面的優勢的台灣,成為台商、外商的研發中心,並利用早收清單的關稅調降,讓台灣從事高附加價值製造,藉此促使產業升級,同時也提升台灣品牌的競爭力,並順應大陸擴大內需的政策,與陸資企業合作共同拓展大陸市場,甚至放眼全球。
與此同時,大陸於中共17屆5中全會通過的「十二五規劃」建議,在產業政策上,將新能源、節能環保、新能源汽車、新材料、生物、高端裝備製造、新一代資訊技術等七大新興產業列為發展重點,與此同時,台灣也提出「六大新興產業」作為產業發展策略,透過陸資企業來台投資促成兩岸的合作與優勢互補,相信是各界對此政策的期待。

因此,在推動下一階段台灣產業發展的整體戰略下,政府推動陸資企業來台投資計畫時,除了思考如何與結合相關政策,包括前端的兩岸搭橋計畫、後端的行政院全球招商服務中心,讓兩岸產業能透過這些政策的有機整合,能夠對接乃至於合作,並應透過這些兩岸產業對接合作的過程,思考哪些項目能夠進一步的開放,讓台灣產業能藉此獲得發展的能量,創造台灣產業新一波的榮景。

在陸資來台投資政策即將進一步鬆綁的此刻,再次思考如何透過此政策的推動,真正做到以台灣為主並利基台灣,進而促進兩岸經貿的共榮發展,相信才是開放陸資來台投資的政策目的。

TOP

 

出刊單位:中華民國全國工業總會 大陸經貿事務委員會

地 址:台北市復興南路一段390號12樓•電 話:(02)2703-3500轉136•傳 真:(02)2703-39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