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專欄資訊交流投資快訊大陸傳真

220100.04.15

<本期專欄>

311一搖 兩岸產業大地震

屬於地震、海嘯及核災複合式災變的日本「311」大地震,適巧發生在日本經濟明顯復甦階段中,也是中國大陸經濟即將步入第十二個五年計畫之初,儘管估計的損失仍在持續,但以日本居全球產業發展的關鍵地位,必定對兩岸重要產業,包括精密化學原料、電子、汽車關鍵零組件等,會有短期與中期的負面影響,兩岸相關產業的台商必須謹慎因應。

文:邱志昌(淡江大學金融證照專任教師)

壹、前言

日本於2011年3月11日下午2點45分(台北時間下午1點45分),在日本本州東北方外海宮城縣外發生芮式9.0級的大地震,在地震過後隨即發生海嘯,高約20公尺的海嘯隨即侵襲日本東北沿海約1000公里的海岸線,造成慘重的人民傷亡與財產損失。地理位置在宮城縣之南的福島縣三座核能發電廠,在地震與海嘯的侵襲之下,第一與第二核能電廠陸續傳出氫氣無法外洩的爆炸事件。台灣地區在3月11日當天下午政府發布海嘯警報,並要求台東、花蓮與基隆、淡水等地區機關學校馬上停止上班上課,並啟動防災與救災機制。

貳、日本的經濟實力與兩岸經濟體的關係密切

日本是僅次於美國、德國與中國大陸的全球第四大經濟體,也是世界第四大進口國家,其每年國民生產毛額(GDP)占全球6%。日本國內的主要消費品無糧食與成衣,紡織品等大多來自於中國大陸、美國、澳洲、南韓、沙烏地阿拉伯等國家;相對的,中國大陸、美國、南韓、台灣的汽車、半導體及高階化學材料,都是仰賴日本相關廠商的供應。與此同時,日本是中國大陸的第二大出口國。

由這一些背景資料,我們可以想見,日本這一次人類史上第四大的大地震,對於全球經濟及台商企業將有負面影響。

中國大陸目前的最新經濟發展,就在日本大地震之前的3月10日所公布的2月份的外貿數字:出口金額為967.4億美元,年增率為2.4%;進口金額為1040.4億美元,年增率19.4%;總結當月逆差73億美元,而這個數字令人震驚,因為中國大陸近年來外貿經常帳快速增加,幾乎從未聽過逆差有如此大。大陸內部部份的分析認為,這是因為2月份是大陸農曆春節,工作天數減少很多,以致出口必需提前或延後所造成,亦即歸因於季節性因素。

但我們認為,這主要因素應該是國際原物料價格的上揚、大陸內部物價上漲、人民幣兌國際主要貨幣升值,以及勞動工資水準普遍上揚等四大因素融合發酵所致,這些實例如下:

一、2011年1至2月生產鐵的礦砂,進口價格年上漲率(YOY)為62.6%。

二、國際大宗物資,如大豆的價格年上漲率(YOY)為22.7%。

三、工資上揚,出口產品的生產成本大漲,品質無法迅速提升,以致出售價格無法將工資上揚的成本轉嫁給國外的進出口商。

四、自去年年初,台商企業鴻海富士康公司因員工跳樓事件提高工資開始,到今年三月,台商企業的員工薪資平均提高20%以上,在過去十幾年,工資的調漲會誘發中國大陸的勞動供給增加,但這一年以來剛好相反,工資的調漲不僅沒有誘發加班及勞動供給增加,反而因為休閒的替代效果出現,缺工情形比加班還明顯。

五、人民幣升值,以去年年初至今,人民幣約升值3.68%。因此,工資與人民幣升值,使得出口廠商的價格競爭力大降,這才是此一逆差現象的主因。

我們預估,這一個逆差現象將是大陸經濟降溫的開始,這也是溫家寶在兩會之前,之所以會在媒體發表7%的年成長率,是有根據而且是已預見的。大陸經濟成長率由年10%以上逐步降溫,並不代表衰退,而是表達了在未來成長的過程中將加強對環境保護、節能減碳、衛生福利等重,捨棄那一種只顧成長不顧其它外部負面效應的成長方式。大陸去年底揭露的十二五計畫中,我們就隱約見到這種經濟降溫的意含。

雖是如此,今年2月這一個逆差的數據,卻也令人錯愕,感到訝異。我們預估2月份這一數據,的確不是正常現象,3月之後應會有所改善。但以中國大陸2月的CPI(消費者物價指數)數據來看,未來外貿順差要恢復到像以前一樣的暢旺水準,已經不容易了;尤其是第二季起,此次日本大地震後,對中國大陸與台灣的總體經濟與產業發展影響甚大。

參、日本在大地震後的損失預估

全球著名的風險分析研究業者美國AIR公司估計,這一次日本宮城9.0級大地震與地震後的海嘯所帶給日本的損失,估計在145億美元到346億美元之間。我們認為,真正損失數應比該公司估計的還高,因為當時並未將福島核能四座機組事態的負面效應估算進去。

在福島的兩座核電場,因為地震海嘯最後引發幾次的氫氣爆炸,居民由10公里範圍撤退,後來擴大到20公里、30公里,最後軸射塵影響到人口稠密的東京都,以及因為電力供應不足,必須進行全日本輪流供電等,已經造成日本人民健康的長期重大威脅。根據日本首相菅直人在3月15日對核災的談話,核子擴散的陰影不僅已在日本東北部發生,而且已威脅到東京居民與日本周邊的地區與國家,甚至影響到美國西岸。最麻煩的是,日本主要的工業生產也因為電力不足而必須減產或停工。
就第一項最保守的估計,其損失占日本每年GDP的1%以上,如果只是如此,則這樣的損失是小於1995年日本阪神地震,當時的損失是6000多人不幸罹難、損失1.9%GDP。但我們認為,阪神地震並未引發海嘯,甚至是核災的遺害,此次宮城地震的傷害,可能遠大於那一次人民的傷亡與財產的損失,可能不止是346億美元而已。

與1995年阪神大地震相比,目前最糟糕的是,日本近年的財政狀況每況愈下,情形遠比1995年差。其實,就在今年地震發生之前,OECD的風險管理評等才提醒日本,其今年的債務將超過年GDP的210%,是OECD國家中債務最差的國家,日本的債信國家主權評等也被降級。因此,此次地震所帶來的損失及復建,將會使日本的財政更形困難。

我們認為,在日本財政惡化與人民在災後縮減支出的情形下,大陸對日本的產品出口,勢必會受到負面影響。

肆、日本精密技術與化工產業在兩岸產業發展中居關鍵地位

根據台灣資策會的研究,日本在台灣及大陸的產業發展中居重要地位:

一、日本業者掌控了全球重要產業發展的關鍵技術與零組件,就以大陸近幾年來人們最喜歡購買的自用汽車來講,車內的自動排檔變速箱與底盤,都是日本廠商所提供的,一般汽車在使用進8年或30萬公里以上,維修保養時都會注意到自動排檔變速箱是否有漏油或有鬆動等現象,自動排檔變速箱一組必需要二萬多台幣以上。

二、汽車四個輪胎所必需的懸調系統,是汽車能穩定行走的重要零件,也是日系廠的獨占產品;再者,汽車緊急煞車使用的ABS,也是豐田(TOYOTA)生產。這一些,都是汽車零組件中附加價值最高也是關鍵的組件,如果沒有這一些組件,汽車的安全與舒適度將大打折扣,而日本豐田與日產汽車在東北地區的部份停產,將造成兩岸汽車產業的負面效應。

三、在電子科技產業方面:

(一)全球五大面板廠商所使用的面板模組的DRIVE IC(驅動IC)貼合所使用的重要材料ACF(異方性導電膠),全仰賴日本的日立化成公司,該公司ACF的產量,占全球產量的50%。日立化成公司的廠區剛好在這一次地震與海嘯重創的次城縣,如果日立化成的停工時間延長,對於全球面板生產廠商的生產將會中斷。

(二)日本信越公司與SUMCO是全球半導體廠設備的主要供應廠,如果這一些廠商的生產線暫停或受損無法復工,對生產記憶體的廠商,將會造成產量縮減,供應不足的效應,這也是3月底亞洲地區DRAM(動態存取記憶體)價格在此次地震後短期暴漲的主要原因,因為在半導體最下游的客戶,非常擔心信越公司與SUNCO受創供應中斷。

(三)福島的核災緊急事態,使日本的太陽能發電的替代性加重,在核災發生後,M-SETECH及德山化學等生產太陽能多晶矽的主要生產商受到關注,日本在太陽能發電上占全球前五大,其主要廠商為夏普、京瓷及三洋等公司。

(四)此次核災使得全球核發電的發展受挫之後,太陽能發電的發展,未來更形重要。這一次大陸十二五計畫,已將太陽能的發展列為重心,而此次日本核災,會更加強中國大陸發展太陽能發電產業的決心。

(五)根據中國大陸機電商會的研究,日本這次地震將使電子元器件,特別是晶片的供給下降,價格上揚,因為夏普與東芝等廠相關產品停工,中國大陸的手機產業與平板電腦受到的影響最大。

(六)在大陸的台商會長表示,僅福建廈門地區從事電子加工出口的台商,就有一半以上是接日商的訂單,地震引發的停產,如果超過庫存時間太長,短期內要再找尋其它替代客戶,相當不容易,因為每一類客戶對產品的標準要求差異大,沒法說要改就能馬上改的。依業者估計,如果日商因地震海嘯與停電等生產不順,對於大陸台商的業績將會減少20%到30%。一般台商的庫存約在10至15天之間,如果日商停供半個月以上,台商可能就會被迫停產,損失會更嚴重。

(七)也因為日本在全球重要的產業發展上,主導了附加價值最高的技術與零組件,在全球金融市場中也舉足輕重,因此在3月11日大地震過後的那兩天,日本日經股價指數(NIKKEI)大跌超過兩千點,香港恆生指數也跌掉1500點以上,上海與深圳股市也中斷3月的兩會反彈行情,台股的汽車、智慧手機、光學及半導體公司的股價也是連續兩三天重跌。由此可以想見,日本此次大地震對於全球經濟發展的負面效應是很大的。

伍、結論

1995年日本阪神大地震一度重創日本的經濟、金融市場與主要工業發展,且歷經10個多月之後才恢復正常。今年全球經濟雖甫由2009年金融風暴中復甦,但因此次日本政府定名為宮城關東大地震,是屬於地震、海嘯及核災等複合式災變,故其對日本與全球經濟發展將造成傷害,雖然估計的損失仍在持續,但我們認為,以日本在全球產業發展的關鍵地位,對兩岸重要產業,如精密化學原料、電子關鍵零組件、汽車等,將會有短期與中期的負面影響,兩岸相關產業的台商必須謹慎因應。

TOP

 

出刊單位:中華民國全國工業總會 大陸經貿事務委員會

地 址:台北市復興南路一段390號12樓•電 話:(02)2703-3500轉136•傳 真:(02)2703-39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