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專欄資訊交流投資快訊大陸傳真

220100.04.15

<資訊交流>

評析兩岸產業發展趨勢

由於大陸當局盼透過十二五的推動,建構及深化兩岸產業合作的平台與基礎,故十二五規劃不只是牽動大陸,也關係到台灣未來的經濟發展。同時,未來兩岸經貿關係不僅將更為緊密,也將更為複雜;兩岸產業之間雖充滿許多合作的機遇,但在部分產業卻是競爭關係。為此,在兩岸各自的現實考量下,兩岸政府都應該思考如何共處及合作,往兩岸共同有利的方向來前進,而此不但考驗兩岸政府的智慧,更是台灣產業界不得不面對的情勢。

文:柏翰(資深媒體工作者)


健全兩岸經濟合作機制、全面深化兩岸經濟合作、支持海峽西岸經濟區建設,是大陸十二五規劃中對台經貿政策的三大重點;換言之,大陸當局希望透過十二五的推動,建構及深化兩岸產業合作的平台與基礎,一方面加速大陸十二五計畫的推動,另一面則促成兩岸經貿的一體化。

2011年大陸政府的施政重點

2011年是十二五規劃的第一年,大陸政府的施政重點為:

第一,解決通膨問題。通膨是近幾年大陸政府甚為困擾的問題,通膨引發的民怨也使得國務院總理溫家寶一再公開喊話,即無論透過什麼樣的方式,都必須讓民生物資價格穩定。因此,保持物價的穩定即為2011年大陸政府施政的首要重點。

第二,鼓勵投資,並進一步擴大內需。自2008年全球金融海嘯以來,大陸政府實施了4兆的擴大內需政策,並實施如家電下鄉等政策以促進內需市場的活絡。2011年大陸政府將持續這樣的政策,積極擴大消費需求,包括文化消費、旅遊消費和養老消費等等,並強化對智慧財產權的保護與假冒偽劣商品的查緝。

第三,強化農業的基礎地位。「菜籃子」工程建設是今年大陸政府施政的重點,具體的工作包括「確保農產品供給,多管道增加農民收入」、「大興水利,全面加強農業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加大『三農』投入,完善強農惠農政策」及「深化農村改革,增強農村發展活力」,在這些工作中,值得注意的是確保農產品供給部分,換言之,也就是糧食穩定增產的行動。

第四,優化產業結構。轉型升級是今年大陸政府的產業政策和目標,而注重研發、品牌及建構產業鏈的完整,亦逐漸成為大陸既定產業政策,這個政策主要體現在「強化研發」、「區域平衡發展」、「重視節能環保」等等。

第五,民眾生活問題的解決。工資的調升是大陸政府今年的施政重點,而這個部分也是為了解決經濟過快發展所帶來的社會失衡,避免財富向少部人集中,因此對企業來說,作為世界工廠、擁有龐大人口紅利的中國大陸,將逐漸不再有勞力優勢。此外,保障性住房、抑制房價措施,都將會陸續出台。

第六,鼓勵企業「走出去」。大陸對外投資不外乎是為了取得技術或資源,而自2009年7月政府開放陸資企業來台投資後,許多陸資企業莫不躍躍欲試,然而,由於陸資可允許投資項目採正面表列,因此陸資企業來台投資僅有初步成效,但若無意外,兩岸投保協議即將於今年年中簽訂,兩岸對雙方已投資企業都有較明確規範和保障,相信在此政策的推動下,陸資企業勢必更加思考布局台灣的可能性。

兩岸產業發展趨勢

由於兩岸經貿關係持續加溫,除了ECFA之外,大陸產業政策的調整,勢必帶給兩岸很大的合作空間。此外,大陸兩會審議通過的十二五規劃,兩岸產業的發展趨勢將為:

一、兩岸產業既合作又競爭

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及產業結構的調整,是這次兩會期間討論的重點。在這個部分,大陸積極發展所謂七大戰略新興產業,和台灣推動的六大新興產業中,有許多可以共同合作的部分。台灣具有技術和管理的優勢,且在歐美市場較有競爭力;大陸則是未來世界的消費重心,龐大的內需消費能力將帶動兩岸經濟的成長。因此,兩岸產業的互補合作將是一個趨勢。

但在兩岸市場加速整合的過程,兩岸企業也面臨競爭的問題,例如太陽能方面,由於大陸市場快速崛起,且大陸積極垂直整合具有成本優勢,再加上大陸政府的大力扶持,因此,原本甚為依賴台灣的大陸太陽能業者,將逐漸走出自己的路,甚至和台灣產生競爭關係;再舉例來說,近來引發國人討論的「國際醫療專區」,其實正是未來兩岸可能引發競爭的產業,國際醫療專區是為了落實政府六大新興產業的既定政策,與此同時,大陸十二五已規劃在上海設置國際醫療特區,相較於大陸,台灣在生技醫療方面雖然較為成熟,但大陸在政府的全力支持下,作為國家級計畫的醫療產業勢必快速興起,若照此情勢繼續發展,兩岸生技醫療相關產業勢必將面臨相互競爭。

二、兩岸農業交流合作更為深化

三農問題是大陸政府極為關注的議題,台灣具有農業技術的優勢,大陸具有市場的優勢,依照兩岸現今經貿發展,相信兩岸在農業方面會加大更多交流與合作。十二五規劃中海西經濟區預定為兩岸經貿整合的重要平台,在台灣農產品可拓展大陸市場、大陸可藉由台灣農業管理與技術提升農業水準,在這樣產業互補前提下,兩岸農業合作將有很大的空間。

大陸為兩會設置的兩岸農業合作專題中也特別提到,「十二五」期間大陸將加快發展現代農業以推進農業現代化,加強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和公共服務以加快新農村建設,台灣農業企業和農業科技公司將可在大陸扮演重要的角色;專題中還提到,台灣農業發展已經超越化學農業發展階段,形成以生物科技為主導的生物農業、生態農業階段,其農業技術的推廣,以及農?品的優化在國際上已占有一席之地,在精緻農業、農業旅遊、鄉村建設方面具有一定經驗和優勢,台灣農?品在大陸越來越受到認可和歡迎,因此,對於已經在大陸發展,或者準備進入大陸發展的台灣農民而言,大陸「十二五」規劃意味著不小的商機。

三、陸資來台投資尋求兩岸合作契機

大陸企業「走出去」是十二五既定的策略,因此,陸資企業來台投資將是未來兩岸經貿交流合作的熱點。然而,由於政府對陸資來台投資採取較為謹慎的態度,因此陸資企業來台投資仍處於起步的階段。

在兩會期間,大陸商務部部長陳德銘即提到,希望大陸的龍頭企業能夠到台灣考察和投資,能夠起到示範和帶動的效應;與此同時,希望台灣能夠進一步完善投資的政策體系,能夠為大陸的企業去投資提供一些良好的保障;並希望兩岸行業結合台灣產業特色,開展有針對性的對接活動。陳德銘特別強調,大陸企業的製造能力很強,台灣的研發技術能力很強,兩岸產業具有很大的互補性,因此希望我方能夠進一步大限度放寬對大陸投資的開放。

陸資來台是否會影響台灣市場?大陸首富、杭州娃哈哈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宗慶認為,臺灣在技術、產業方面的發展比大陸更好,但關鍵是臺灣市場比較小。因此,他建議,臺灣應該與大陸合作,把臺灣的產品賣到大陸來。事實上,這也是多數陸資企業的看法:以大陸的市場換取台灣的技術和管理。

目前政府對陸資來台投資仍採正面表列,且開放項目僅為247項,並設有投資上限及相關限制性規範,但陸資企業紛紛來台考察,並希望藉由ECFA效應兩岸免稅條款及將在今年簽定的兩岸投資保障協議,與台灣企業合作共同進軍大陸乃至全球市場,發揮更大的加乘效應。3月初,經濟部公布的第二階段開放項目中,包括積體電路製造業(晶圓代工、DRAM製造)、半導體封裝測試、液晶面板及其零組件製造業、金屬切削工具機製造業(即全部工具機業)及電子與半導體生產用機械設備製造等5項高科技敏感產業,兩岸充滿合作的空間。

結論:台灣必須學會面對複雜的兩岸經貿情勢

隨著兩岸情勢的改變,兩岸經貿關係一方面將更為緊密,另一方面則將更為複雜,兩岸產業之間不但充滿許多合作的機遇,同時,在部分產業則是競爭關係。因此,在兩岸各自的現實考量下,兩岸政府都應該思考如何共處及合作,往兩岸共同有利的方向來前進。更進一步來說,如何在這日益紛雜的兩岸經貿體系中為兩岸產業各自定位,不但考驗兩岸政府的智慧,更是台灣產業界不得不面對的情勢。

TOP

 

出刊單位:中華民國全國工業總會 大陸經貿事務委員會

地 址:台北市復興南路一段390號12樓•電 話:(02)2703-3500轉136•傳 真:(02)2703-39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