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企與陸勞新互動模式論析
隨著大陸環境的改善,在大陸經營的企業普遍面臨缺工的問題,而在這樣的轉變下,台商在大陸單打獨鬥的個人英雄主義的經營時代也已漸漸過去了。與此同時,新的大陸勞工與台商企業的互動模式則正在展開,且新的經營模式也已經成為台商未來經營成功機會較大的模式。又這一些互動關係的改變,是台商企業在大陸經營事業時必須要注意的。
文:邱志昌(淡江大學金融證照專任教師)
由於語言及血緣及地理位置等關係,台商比日系與歐美企業較受大陸人民喜愛,台商的行銷風格,完全不同於歐美企業─完全以利潤為聚焦,也不同於港商─講求快速效率,以及與日系企業─嚴謹與依序而來。台商給大陸人民的行銷形象是親和力強、品質高、價格有彈性。
這一些對台商的各種評價,許多人在台灣接待陸客與大陸官員時,在飯局輕鬆談笑的場合中已充份感受。大陸的學者、官員與人民對台灣的社會秩序及旅遊服務大多數都有好感,初次到台的訪客對於台灣各大城市的街道名稱特別感到親切;我們常以台北市為代表來說明台北的「中華文化」,台北市的核心區域中,橫的是「忠孝仁愛信義和平」,縱的是「中山松江建國敦化」等路。
亞洲最強的企業─日本企業,對於台商與陸企都占據了關鍵零組件發展的上游位置,但日本企業對於產品最有附加價值與關鍵的技術,通常採取自我保護及複雜難以模仿的程序,這使得台商與陸企非常頭疼。但台商企業大多是「與人為善」者多。
大陸「世界工廠」的特質已經改變
自1980年開始到2010年,中國大陸以低廉的勞動成本、便宜的土地價格與平價的生活消費成本替代台灣企業,在台灣發展到一定的水準之後,為擺脫勞資的緊張關係與環保意識提升,中國大陸成為台灣產品的第二春。台商順利地將原有的在台灣的生產線移植到中國大陸。這一些既有的產品,在中國大陸的低生產成本生產下,複製台灣來料加工再輸出的模式,成就了過去20多年台商在大陸的事業。
但隨著中國大陸本土企業的抬頭與人均所得不斷提高,陸企的仿效速度加快,行銷與產品的品質提升也一日千里,台商在大陸當地的優勢已經發生改變,台商現在應就大陸市場未來的內需市場消費者的需求可能改變,做深入探討及改變,才能持續在中國大陸的市場上再一展鴻圖。
我們認為,未來大陸內需市場將以質取勝。在台灣或大陸,我們常聽到台商對於大陸內需市場的算計,大多以13億的人口來計算,如泡麵及豆漿、手機、電視等等;在過去人均所得的快速成長下,都是以量取勝,歷年來都有不錯的業績;但未來在人均所得提高之後,對於消費品的品質也會漸漸講究。全球最著名的飲料可口可樂,常常提省消費者,它的飲料配方是獨一無二,無人能複製的,但它的配方也常常隨著消費者的偏好做小調整。目前在北京市,上海市與南京,昆山等地的台灣牛肉麵、淡水鐵蛋、永和豆漿、彰化肉圓、深坑臭豆腐、蚵仔麵線等都是陸客最愛的小吃。
在台灣的台北士林、龍山寺、高雄六和、台中逢甲夜市等,每天幾乎都有川流不息的陸客,都是衝著這一些小吃而來。但別忘了,消費者的品味不會是一層不變、多年不改的。要使新舊消費者能持續而來,源源不斷,必需要做一些改善,否則客戶是會膩的。這一種發展,我們很容易由台灣本身的生活過程經驗中照見。
大陸消費型態逐漸在改變
我們也可以想見,大陸的消費者在生活型態上隨著所得的增加與視野的擴大,品味也會提升。以大陸社會最講究的待客餐宴來做,台灣的餐飲文化由露天辦桌到室內的大桌餐到個人套餐,其講究的流程,依序是用餐環境的改變、食材的新鮮、餐廳的乾淨與舒適、用餐氣氛的講究;換言之,已經不是只有色香味的要求而已了。如果台商企業對目前膾炙人口的產品,仍停留在原來的樣式與內容及功能,則很快的就會被陸企趕上。
以總體經濟理論來說,過去十幾年以來,大陸市場是一個「供給本身自創需求」(Supply creat its own demand);只要生產出來,品質可以先擺一邊,先擁有享用再說;不怕賣不掉,只怕產量不夠多;但我們認為,未來的大陸的消費市場就不是如此了!
就拿今年初以來,已經使珠江三角洲及長三角的沿海台商企業大傷腦筋的「勞工缺工」問題做說明。媒體刊載,今年1月份大陸深圳社會保障局的統計,深圳地區當地的缺工人數為11.3萬人次。目前,這種現象中,最令這一些台商不解的是,雖然工資不斷調漲,但大家卻很詫異的發現:「工資調得越高,缺工卻越嚴重!」與過往情形最大不同的是,應徵的民工不再問有沒有多餘的加班可做,而是問會不會調薪?那個時候會調?這樣的轉變,已與過去每位民工一進台商工廠就想加班,多賺一點錢的態度已完全大不相同!
大陸勞工技術的水準必需升級
缺工問題,不會只是因為大陸基本工資調漲的問題而已,而是勞資雙方都存在了一些不同立場與不同誘因;存在於勞工的一個誘因是,有不少勞工在過去十幾年來的工作所得收入,使其財富增加之後,已經累積了自己創業開業的基金,或是退休的資金;他們回到內陸以較低的物價水準,生活已經無憂慮了。因此他再度上工後,對於工作的賣命程度就不如之前。但就台商的觀點,工資上揚也是會有對策,目前我們看到的富士康公司與很多台商企業往內陸移動,以及近期台灣筆記型電腦的知名品牌往成都與重慶設廠,都是因為工資與人民幣上漲,土地價格上揚的因素,再加上當地提供租稅減免與設廠及勞工提供等有利條件所推波助瀾而成。
另一個勞資的互動的轉變,是來自於台商在成本大幅增加之後,在原有廠區中持續經營,但在生產技術與產品品質的要求上提高,使得生產自動化需要較高層次的勞工,而原有勞工已無法勝任。就如深圳市的缺工資料中所顯示,所缺的類別分別是林園設計、工業設計、工程設計、動態漫畫設計等方面的人員,與過去的機器操作員、搬運工等有相當大的不同。
這一些缺工的現象,代表大陸市場那一種「供給本身自創需求」的「古典經濟學派」的理論實踐已經過去了。不管資方與勞方的需求及互動關係都在改變,這樣的演變若再遇上總體經濟因素不利時,可能會出現下列幾種情形:
一、大陸經濟體的總體經濟的淨出口會下降,今年2月的逆差73億美元就是例子,不過這是因為2月工作天數較少是原因之一,未來在工作天數及場商在因應人民幣升值之調整後,應不會有如此大的逆差再發生;但順差的降低,應是近期的一個新趨勢了。
二、資方開始轉型,台商可能再從台灣或其它先進國家廠商引入新技術與產品,對大陸較高層次的勞工有需求。若是這一種現象讓它成型,而大陸的物價工資上漲及人民幣升值情形沒有改善,則未來在沿海地區,可能會由原本的資方缺工現象轉變成勞方的「結構性失業」。這是在過去與現在大家所認為不發生的,但我們認為未來是否發生的關鍵就是在於物價、工資及人民幣的變動。
台商未來經營的新模式
在十二五計劃中,迎面而來的七大新興產業,由產業的內容所見到的掌握商機的關鍵為:一、必需以先進的技術切入,而技術的根源就是提早取得專利,加強研發;研發的頭入需要人才與資本,因此必需適度加大資本規模;二、計劃經濟的決策大多由政府單位所決定,其執行可分為政府直接執行或BOT或委外等等,但不論以什麼方式多會以照顧國內自己的廠商為優先,因此台商要掌握商機,必需擁有獨一無二的參與條件或是與陸企合作,或是與國際大廠合資等方式,如過去的青康藏高原鐵路及現在「四綜四橫」的高速鐵路,所需要的是政商人脈與合資公司或台與陸資合標等;三、與陸企合作,不管是合夥或是參股或是合資新設,在之前應先請商務法律專家研究合作的機制,互動的分寸,利潤分享制度,損失處理與退場機制等。過去台商在開疆闢土時,每到一個新的地方都會聽到當地台商同鄉業者好心提醒的「潛規則」,這一些「潛規則」也是海峽兩會在簽訂建議ECFA之後,我方業者與政府單位急欲要使其具體明文化的,目前正與陸方相關單位協商的重要議題,這就是要使台商的投資具有較大安全感使其無後顧之憂,但在雙方仍未談妥投資保障協定之前,台商在進行大規模的合作前應將「潛規則」先釐清,以免困擾。
結論:台商單打獨鬥的時代已經結束
其實,就在今年3月中旬,大陸國台辦經濟局副局長與商務部,工信部、海關總署、質檢總局等20多位官員,已到台灣就ECFA後續最重要的三個議題展開協商:貨品貿易,服務貿易與爭端解決等。其中爭端解決這一項議題是這三項中最重要的一項,如果此項協議確定,則對台商在大陸與陸企進行大規模的合作,一起掌握十二五商機上將會有直接激勵效果。
近期大陸部份學者對台灣來做產官學之座談,對台灣企業有一些建言,他們認為台商在大陸單打獨鬥的個人英雄主義的經營時代已漸漸過去了;我們再從近期大陸的經濟企業與經濟計劃的發展方向來看,也已經發現新的陸勞與台企的互動新模式正在展開,而新的經營模式也已經成為台商未來成經營成功機會較大的模式,這一些改變都值得台商企業在大陸經營事業時要注意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