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專欄資訊交流投資快訊大陸傳真

221100.05.15

<資訊交流>

大陸養老產業發展評析

鑑於「人口老化」是目前大陸正面臨的重要社會問題,以及隨著高齡化社會的來臨,大陸未來也存在著龐大的養老服務需求,且預計到2015年,大陸的老人商機可以達到近人民幣9億元(相當於台幣40億元的規模),故我台商企業可以著眼於佈局大陸,將養老產業技術、產品及相關專業服務培訓擴展到大陸市場,並與大陸相關企業、機構合作,共創兩岸養老產業的未來。

文:柏翰(資深媒體工作者)


大陸民政部今年2月頒布了「社會養老服務體系建設『十二五』規畫」,明確指出在十二五期間中國大陸養老服務建設體系的目標,預計到2015年時,將建立起制度完善且組織健全的社會養老服務體系,在三月底召開的「2011年全國社會養老服務體系建設試點項目佈置會」,即試圖對如何加快社會養老服務體系建設以及2011年社會養老工作方案進行了相關的規劃與討論,包括每千名老年人的養老床位數達到30張,以及新增500萬個養老服務就業站等,完整建置居家養老和社區養老的服務網絡。準此,大陸養老服務產業的發展前景,是台商相當值得思考、規劃的產業方向,兩岸可以共創中國大陸養老產業的未來。

高齡化社會與養老產業的市場需求

人口老化是大陸面臨的重要社會問題,大陸目前的高齡化比例高達8.3%,已超過世界平均的7.5%,在2010年底,大陸60歲以上的老人有1.7億人口,佔總人口12.5%據大陸民政部資料估計,2030年60歲以上人口將有3億6千萬人,到2050年,老年人口總數更將超過4億,占總人口的1/4以上。對於這些龐大的老年人口,一方面雖然很需要國家提供相關的社會福利措施,但是另外一方面來說,老年人口所帶來的產業化需求,也不容小覷。目前為止,大陸企業職工的平均退休費是1400多元人民幣,在過去十一五,已經成長了一倍,大陸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部長尹蔚民也指出,「十二五」期間,大陸將繼續穩定提高養老金的水準,預期在十二五期間包括居家養老、保健養生、養老保險等「夕陽紅」產業,將有新的一波成長潛力,創造出全新的養老產業需求。

解決人口高齡化的問題需要從多方面下手,除了政府所提供的社會福利體系,也要靠社會資金的挹注,尤其大陸家庭結構的變化,促使老年人與子女一起居住的養老方式已有所改變,當「空巢家庭」越來越多,經濟發展帶動城市老年人養老消費觀念的轉變,將產生老年服務的社會需求,預期銀髮族商機的產業發展有廣闊的前景,老年服務勢必成為未來的發展趨勢。

外貿協會董事長王志剛也認為當大陸從經濟的單方面發展開始轉向同步重視社會發展,台商可以密切注意養老產業在十二五期間的商機,包括醫療、保險、養老與教育等項目都會逐漸發展起來,其中,由於大陸現有的安養設施只能滿足不到1.5%的需求,居家及社區養老之配套設施仍嚴重停滯,養老產業、養老地產開發與老人照護模式都將具有不容忽視的社會與經濟效益。

新型養老專業服務的投資潛力

目前大陸將「居家養老」視為是十二五期間的重點發展項目。以山東為例,2001年即開始投資老人公寓的濰坊市華都集團,先在2007年投資建設了頤年園老人服務中心,去年又打造了華都頤年園居家養老服務中心,以社區為基石,在濰坊市設立了10個居家養老示範服務站,提供「居家養老」服務新模式。所謂新式的「居家養老」服務,乃是因應大陸的社會需求而產生新式服務產業,由於一般老人通常不願意離開熟悉的家庭環境進入養老院生活,但如果在家庭中養老,又必須面對日常生活中的種種困難,為了因應這樣的需求,遂發展出居家養老的養老服務模式,以專業護理人員為主體,志願者和義工為輔,以具有養老護理的資格證書並經過專業培訓的專業人員,為有需求的老人提供專業服務,這種「居家養老」服務在大陸越來越盛行,更是十二五期間將全力扶植的項目。

再以北京為例,5年後北京市60歲以上的高齡人口將達到360萬人,超過人口比例的16%,目前北京也計劃形成「以居家養老為基礎,以社區養老為依託,以機構養老為補充」的模式,一方面建設養老床位,使總床位達到12萬張,另外一方面也將在社區內部規劃老年餐桌、家庭醫生、電子小幫手、文化活動措施等,使得居家養老更為舒適便利。

像是綠野資本集團(Greenfield Capital Group)即十分重視高齡化產業在大陸的廣大潛在市場,尤其像是類似上海這類的大都會,一胎化政策下的年輕家庭往往面對生涯發展和照養父母之間的難以平衡,故其看好在大陸的高齡化市場投資的潛力,預計在上海、天津、大連、成都附近建造養老村。除此之外,一間上海地產投資公司也在2006年宣布要啟建造豪華老人社區「上海國際醫療特區」,並預計在2010年完工,以吸引大陸富裕的退休黨員。

加強培養專業養老服務人才

養老產業直接衝擊的是家庭養老觀念,如何可能在家庭倫理的基礎上,進一步發展出完善的養老服務,將是大陸發展養老產業要突破的社會現實。如果回歸人之生老病死的原點來思考,可以把養老服務定位成一種促進人之老年生活品質的服務產業,對此,建立以老者為尊的照護體系將成發展關鍵。

但凡發展養老服務產業,除了相關的設施與設備之後,專業服務人才的培育更是產業成功與否的核心,養老服務需要的服務人員的耐心、愛心和信心,讓老人獲得尊嚴、快樂和安全,對此,台灣老人福利機構協會榮譽理事長陳敏雄即表示,臺灣從1997年開放民間登記養老院之後,到2007年已有1400多所,目前呈供過於求的狀況,相對於大陸來說,臺灣養老院的發展已相對成熟,目前也逐步建立起多層級照顧服務系統,針對健康到不能自理以及失智老人分層護理,而大陸在這方面剛起步不久,相關經驗可以交流共享,兩岸的合作可從老人護理院開始,借鑒台灣管理等方面的經驗,推動共同發展老人照護產業的未來。

目前大陸在養老服務的專業人才與專業護工方面,還有待進行專業的培訓與教育,像是大連市雖然有300家養老機構,但是取得職業資格認證的僅有一半,專業護工的短缺已經成為大連養老機構發展的一大瓶頸,如何培養養老產業服務人員及護工的專業素質,使老年人在能夠得到安心舒適的養老服務,是養老產業發展的重點,兩岸未來可以在這方面加強合作,不僅在學校、機構開設護工培訓專業課程,更透過社會教育的相關培訓,提升現有人員的素質。

兩岸合作共創養老產業前景

整體來說,過去大陸的養老服務主要由政府提供基本的福利性質的養老機構和設施,一直呈現供不應求的狀況。隨著高齡化社會的來臨,大陸未來更存在著龐大的養老服務需求,不僅需要各種養老服務的提供,各種老年產品也將有廣大的市場,像是按摩椅產業就是大陸目前的當紅產品,雖然只有不到10年的發展歷史,但卻呈現出爆炸式的增長,相對於年均增長率只有15%至20%的傳統體育用品業,大陸按摩椅市場每年40%的成長率乃充滿商機。

目前台灣也開始開發各種銀髮族產品,像是樂齡網購物網站,即看到了60歲以上人口的消費潛力,針對老人生活提供一系列的生活產品,像是老人手機、無障礙輔具、居家電動床、放大鏡、手杖、老人專用鞋、雨傘、按摩椅等各項滿足老人需求的用品,過去台灣習慣將老人等同於病人或是低消費需求者,並未在老人市場多做開發,但隨著高齡化社會的來臨,當有越來越多具有消費能力又習慣使用科技的嬰兒潮世代開始想要享受老年生活,各種養老產品的便利商機,甚至是老人科技宅生活的相關產品,像是簡易數位相機、平板電腦、GPS追蹤定位器、健康測量器等,都將成為未來趨勢。

對於台灣業者來說,老人商機不僅只有台灣而已,更可以重視大陸的廣大的老人市場,預計到2015年,大陸的老人商機可以達到近人民幣9億元,相當於台幣40億元的規模,台灣業者可以著眼於佈局大陸,將技術、產品及相關專業服務培訓拓展到大陸市場,與大陸相關企業、機構合作共創兩岸兩人產業的未來。

TOP

 

出刊單位:中華民國全國工業總會 大陸經貿事務委員會

地 址:台北市復興南路一段390號12樓•電 話:(02)2703-3500轉136•傳 真:(02)2703-39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