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文創產業發展解析
上海在兩岸城市文創產業競爭力排名中,無論在綜合文化軟實力與文化硬實力方面皆排名第一,而在該排名報告出爐的同時,上海市政府也公佈在十二五期間,將把文創產業打造為上海的新支柱產業,且要從產業融合、集聚發展和企業創新三方面來全力推動文創產業的發展。由於上海目前已有超過80個創意產業集聚區,並積極規劃以上海市名義向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申請成為「創意城市」,故本文特針對上海文化產業的發展優勢進行探討,並展望兩岸在上海文創產業的合作潛力。
文:劉馨(NGO工作者)
上海是全中國大陸最早提出發展文化創意產業的城市,2006年發布的上海的《十一五規劃》正式將文化創意產業納入上海產業的發展重點,在十一五期間,上海文化創意相關產業的產業規模不斷擴大,與科技、金融、貿易與製造業等其他產業密切結合的優勢,促使上海文化創意產業佔全市生產總值的比重,從2005年的5.15%,迅速提升到2010年的9.6%。
產業政策扶助 帶動上海文化產業興起
根據上海社科院創意產業中心巫志南研究員的觀察,上海所出口的文化產品與服務可以被分為三個類別:第一類是「海關出口」的物質文化產品,包括工藝品、圖書、影音產品;第二類是指「線上出口」的文化服務,包括旅遊、會展、餐飲、遊戲等文化服務等;第三類則是「在地出口」的文化產品與服務,意指提供當地人或是觀光客消費等文化產品與文化服務。2009年時,上海文化及相關產業的進出口總額達132.77美元,其中進口46.63億美元,出口89.13億美元,貿易順差達到45.5億美元,實現了「進口一塊錢,出口兩塊錢,淨賺一塊錢」的文化貿易順差。
政府投入的程度是上海文化創意產業發展起來的關鍵。在1986年以前,上海市以工業發展為主,自1986年大陸國務院《城市總體規劃》指示上海應為中國大陸的現代化建設服務,上海市遂逐漸從工業轉向服務業為主的產業型態,1999年上海市政府進一步編制《上海市城市總體規劃(1999-2020年)》,大力調整改造傳統產業結構,並試圖培育高科技產業並加快服務業的發展,在產業轉型趨勢下所遺留下來的廢棄或是舊工廠,遂成為文化產業發的根據地,像是由紡織工廠改建為普陀區莫干山路M50創意園區,是上海最早運用舊工業建築建成的首批創意產業集聚區之一,目前已聚集了100多家藝廊;而改造自上海食品工業機械廠廠房的田子坊,則運用了六家舊工廠、舊倉庫,更活化使用舊弄堂和舊民宅,目前各種設計小店聚集,吸引許多觀光客前往。以上兩者都是上海市政府主導整地,將廢棄或是舊工廠重新整理起來的成功模式。
透過政策的扶助,上海在全中國大陸率先建立了結合文化園區建設與歷史建築保護的發展模式,2010年底,被認定的文化產業園區已有15家,創意產業集聚區更有80家,入駐的企業有8200家,相關從業人員已達到15.5萬人,其中有三分之二以上的園區皆在土地、產權、建築結構不變的基礎上,由老廠房、老大樓、老倉庫改造而成,促使上海市的文創產業形成以「一軸兩河」為核心(延安高架主軸、黃浦江、蘇州河兩河)的區位發展模式,以各種老廠房、老倉庫的土地資源為產業發展的空間載體,開創出各種文化創意產業的集聚效應。
過去十年來,上海市委、市政府不斷創新,制定並推動各項有關文化創意產業發展的相關政策,一方面根據大陸之整體《文化產業振興規劃綱要》,出台《上海促進文化產業發展若干意見》,另一方面更率先在全中國大陸推出《上海市金融支持文化產業發展繁榮的實施意見》,以「金融支持文化」的具體政策,運用金融政策的扶助,促使上海的文化創意產業得以取得相對的投資基金,進而透過資本主義市場獲得市場運作經驗,對此,上海市還與國家開發銀行簽訂了《推進上海市文化產業發展合作備忘錄》,未來五年之內,國家開發銀行支持上海文化產業的融資規模可達300億元,對於促進創造上海文化產業的經濟規模有實質上的幫助。除此之外,上海政府對於文化產業的管理也相當重視,《上海創意產業發展重點指南》的發布,將對文化創意產業的產業導向、資金使用管理、創意產業集聚區的認定和管理等方面提出一系列管理辦法,從公部門角度協助文化產業的管理與發展。
《上海市文化創意產業發展「十二五」規劃》出台
在十一五期間,上海已在產業集聚原則的基礎上,以現有創意產業集聚區為基礎,結合產業結構調整、舊區改造和歷史建築保護,在各區的區位優勢與產業基礎上,形成功能定位清楚、區域特色明顯的創意產業空間佈局。其中,最重要的「兩帶」各自具有特色:「?浦江沿岸創意產業帶」以世博為契機,運用區位優勢與老廠房的資源,主力發展研發設計、會展、廣告、時尚消費等創意產業,展現保有歷史文化之國際大都會特色的創意產業集聚帶;至於「蘇州河沿岸創意產業帶」也是充分利用蘇州河沿岸的老廠房、老倉庫以及其他歷史建築資源,以M50、創意倉庫為基礎,加速發展設計、動漫、媒體、廣告為特色的創意產業,試圖形塑融合倉庫文化與河岸文化的創業產業集聚帶。除了兩帶以外,包括楊埔區、閘北區、虹口區、長寧區、徐匯區、浦東新區,以及黃浦、盧灣、靜安區也發展出各自的區域特色。目前所出台的《上海市文化創意產業發展「十二五」規劃》,即要在此基礎上,進一步打造上海文化創意產業的整體產業規模。
根據《上海市文化創意產業發展「十二五」規劃》的內容,上海市預計在2015年時,讓文化創產業的產值達全上海市的12%,為了達成這個目標,上海市將在大力推動傳統產業的轉型升級、積極培育新興產業發展的前提下,以媒體業、時尚產業、藝術業、工業設計業、建築設計業、軟體業、網路資訊業、廣告會展業、諮詢服務業、休閒娛樂等十大產業領域為發展重點,建設「一軸、兩河、多圈」的文化創意產業空間佈局。
上海文創產業 台商投資新商機
兩岸在對上海文化創意產業的合作開始得很早,1998年台灣建築師登琨艷將蘇州河畔南蘇州路1305號的一間舊倉庫打造成設計工作室,是兩岸文創產業交流合作的開始。1999年,留美設計師劉繼東也在附近租下5000平方米倉庫做設計工作室,此後,境內外知名設計公司開始大量移入。對於台商來說,上海文創產業的發展乃相當值得重視,近來謀求轉型的台商也開始跨足上海文化創意產業,像是原本從事房地產產業的上海台商副秘書長王冉之,就將手中原本預定設置服裝批發城的土地開發轉型成了占地2500畝的523產業主題公園,開發內容將涵蓋美術教育、生產交易、景觀旅遊、文化生態、社區服務等六個區塊,也預計設置生產交易平台、美術院校、職業培訓中心、藝術村落、主題廣場、展覽館、美術館、貿易中心、酒店會所等12個功能區,整體建設將分為五期進行開發,目前已投入1.8憶人民幣,預估在未來的5到8年間,將達到50人民幣的總投資額。目前523文化產業主題公園已有200多名藝術家,並在上海最著名的藝術街區莫干山路M50創意園開出了400平方公尺的展覽據點,四月份已為旗下藝術家之一「心自然主義農民畫家」汪大舉辦十年作品展,預計透過對於藝術家作品的推廣行銷,推動文化產業城的建設。
此外,目前上海也積極引進台灣的誠品書店,並提供陸家嘴、三林世博、臨港新城等客流較旺的地區供挑選,而虹口、靜安等區也與誠品方面有過接洽。目前誠品到上海設點的計畫仍在謹慎評估設店的營運狀況,包括誠品書店與上海當地人文、風俗民情的融合問題也是考量的重點。誠品到上海的投資評估模式,也值得台商發展到上海發展文化產業予以借鏡。
小結
整體來說,上海創意產業的特點在於與其他產業的融合度。像文化產業與科技的融合方面成果顯著,包括視聽服務、網路閱讀服務、網路電子商務、網路遊戲、互動教學、藝術典藏等數位出版產業,乃是上海文化產業的發展重點之一;而文化創意產業與金融產業的結合,也帶動了文化與金融的緊密結合,促使上海融資文化產業的規模逐年增大;至於國際貿易方面,包括電影、廣播影視、新聞出版、文字藝術方面,上海也已經建立起一批足以對外輸出的文化企業。準此,未來可以密切注意上海在十二五期間對於扶持文化創意產業的相關措施,在文化創意產業上加強兩岸的合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