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陸物價上漲風險評析
大陸物價已連續25個月上漲,所有鄰近國家政府都在關心,究竟要漲到何時?要漲到什麼程度?對於亞洲經濟又會產生何種效應等問題。
文:林建山(財團法人環球經濟社社長兼公共政策研究所所長)
大陸統計局公佈最新資料,大陸CPI年率6月上漲6.5%,7月上漲6.2%,食品類價格上漲14.4%,影響價格總水準4.26個百分點,占CPI年率漲幅66.6%,在肉禽及其製品中,以豬肉價格上漲最多,豬肉價格上漲57.1%,影響總體價格水準上漲1.37個百分點,亦即豬肉價格對當前通貨膨脹貢獻率達21.4%;而構成CPI的8大類商品和服務價格,也全數上漲,顯示非食品因素逐漸成為推高CPI的重要力量;權重較輕的水果、禽蛋、奶粉、速食等,以及交通、洗滌化妝、服裝等日用品、教育訓練支出,在白領消費中占大多數,白領階級生活品質下降,一般民眾生活當然更倍感艱辛。
當前大陸物價連續25個月上漲的複雜經濟形勢,是由於大量結構性矛盾與週期性矛盾交錯、重疊所共同導致的,也有龐大的歷史社會問題之累積所促進的;近幾年大陸政府宏觀調控遭受困境,而迫於無奈所採取的一些行政性配合措施,更扭曲了市場機制,也堆疊出了不少新問題。
針對物價上漲,在政府貨幣當局的宏觀調控職責上,原本就應該是以穩定物價為先,但最近十年來,大陸貨幣供給額年成長率平均都一直保持在17∼18%之間,超過了通貨膨脹率和經濟成長率合計之總和,其差距大約整整有7個百分點,因此,高度通貨膨脹在大陸,其實是隨時都可能發生的。目前因為物價已連續25個月上漲,導致民眾普遍對於通貨膨脹風險產生了種種的猜測;其實,今天在大陸有充分能力足以抵抗較高通貨膨脹風險的家庭,估計祇占20%,相對有抵抗能力的,占30%,完全沒有抵抗能力的家庭,至少占40%;其中更起碼有10%家庭,必須倚靠存款生活:因為大陸目前的失業率在10%左右,這種類型的家庭,尤其只能依靠儲蓄過活。如今,物價普遍上漲,特別是與群眾生活關係密切的糧油、禽蛋、肉類等食品價格的過快上漲,勢必牽動千家萬戶,增加國民生活負擔。一旦發生較高水準的通貨膨脹,便可以瞬間使所有國民存款泡沫化,使百姓在一夕之間立即陷入困境。
再者,今天大陸在大亞洲經濟圈之帶動物價全面上漲現象,已普遍被定名冠稱為「中國膨脹」(
Chinaflation, China+Inflation
),即將會嚴重影響到大規模進口大陸產品的周邊亞洲等所有國家的物價水準。特別是南韓,從大陸進口食品規模的量值占比都相對較大,大陸食品物價飆升,對於南韓加工食品等整體食品價格,勢必帶來不小的衝擊與影響。南韓企劃財政部長樸宰完最近就在公開場合直指,大陸的物價飆升,可能成為嚴重影響東北亞經濟發展的因素。過去一年來大陸經濟發展所帶動吹起能源、穀物和肉類價格上漲的通貨膨脹壓力和糧食安全問題,已經產生極大的區域經濟壓力,現在更加上大陸很可能在極短期之內,從糧食出口國轉變為糧食進口國,不再供應廉價產品,更會立即嚴重影響到整個東北亞的經濟。
如果整體物價照這種飆升勢頭發展下去,大陸很快就要從經濟高速發展期急轉進入經濟衰退期,並由此引發民眾的普遍政治不滿及社會危機。眼下,正是考驗中國政府宏觀調控能力的時候,祇要胡溫體制的調控不當,大陸經濟所可能出現的將會是整體的「泡沫破滅」,而不是「大國崛起」。
在日前召開的「第二屆全球智庫峰會」上,經濟學家圍繞中國經濟是否可能停滯膨脹問題而展開了激烈爭論。雖然多數認為大陸經濟暫時不可能有「經濟滯脹危機(stagflation)」,但是如何防制當下急遽攀高的通貨膨脹引申不良效應,還是一個重大課題。通常情況下,判斷一國經濟究竟會不會出現停滯膨脹,主要看其通貨膨脹率是否高過經濟成長率;大陸的現況,雖然已見到了一定的差距在,但似乎尚不足以構成停滯膨脹的大問題。
只是直到今天七月底之前,大陸政府所採取的措施,似乎完全還沒有考慮到停滯膨脹風險問題,猶然一味在收縮流動性,以至造成了目前銀行貸放資金的緊張,對實物經濟部門,特別是中小企業,影響十分巨大。弔詭的是,在銀行業部門本身,流動性依然寬裕,而且繼續仍有濫頭寸的困擾,工商企業則因融資難度越來越大,而在短期間之內還會有繼續放緩的可能:就目前大陸實際情況,5月份CPI為5.5%,而經濟成長率仍保持在9%左右,
6月份CPI再創新高6.5%,7月份亦仍停留在6.2%水準,但都還是沒有超過經濟成長速度。然而,通貨膨脹率已經悄然有越來越逼近經濟成長率之趨向,不無可能就在近期之內出現大逆轉的停滯膨脹窘局。
雖然各方面普遍認為,從8月份起大陸物價漲勢可能就會折返向下,但是有三個層面的因素不能不加重視:第一是,全球性通貨膨脹壓力依然很大,輸入性因素短期不會消失,造成大陸遏制通貨膨脹的外在壓力不小,現在國際大宗商品價格比2011年4月份已明顯回落,但估計必須到2011年9月後,對大陸的輸入型通貨膨脹影響才會放緩;第二是,大陸國內物價結構性上漲矛盾依然尖銳,主要是政府公共服務費率,如水、電、氣等漲價預期殷切,上漲的內在動力因素也仍很強勁,而工資上漲壓力尤其非常之大,對企業成本衝擊不小,使得通貨膨脹預期與經濟成長放緩預期,同時在社會上變得越來越強烈;第三是,銀行濫頭寸及社會游資浮額數量很大、出路很少,而政府的引導和分流力度也不夠,對物價的非典型影響隱患很大,特別是今天在城市經濟社會上,普遍都在瘋狂進行農副產品等價格的炒作,極易釀成強大的全國性物價推力。而主管部門對各種炒作行為的控制和打擊,似乎也仍缺少具體辦法和手段。
由於前幾個月大陸經濟成長放緩,許多國際組織和研究機構都向下調低了對大陸經濟成長的預期,認為大陸經濟今年可能只會維持在8%左右。必須予以正視的是,雖然目前大陸的經濟成長率仍處於世界最高水準,但以北京政府所提出的經濟轉型、結構調整標準來衡量,實質經濟成長水準,應當沒有政府公開發佈數據所表達的那麼好,至少,政府部門的投資和房地產開發所占比重,仍然偏大,在經濟份額的比重,依然偏高,而整體大陸經濟結構的調整步伐,依然太慢,經濟營運品質,依然不高;因此,實事求是地看待最近未來的大陸經濟成長,似乎也就不能完全排除掉會出現停滯膨脹危險的可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