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陸環保政策對產業發展之影響
壹、 前言
日前在媒體喧囂一時的蘋果供應鏈的機殼大廠台廠可成蘇州廠,因「氣味」的環保問題部分停工,引起產業界的重視;隨即而來的是,台灣27家蘋果供應鏈廠商被大陸中央電視台點名為毒蘋果,涉及污染環境。大陸國務院又表示,將嚴格核查上市企業環保工作,研擬開徵「環境保護稅」等政策,不但對台灣「蘋果供應鏈」是一大打擊,如同國家現代化的發展道路一樣,大陸經濟和環保的衝突問題,也慢慢地將成為台商的隱憂,本文即分析大陸環保政策對產業發展的影響。
文:賴正陽(產業評論員)
貳、過去30年來大陸以犧牲環境換取經濟發展
過去30年來,大陸經濟的高速增長,與工業生產的大規模擴張、資源高度投入息息相關,但目前工業擴張目前已接近極限,2008年時,大陸工業增加值已占生產比重的42.9%,相對來說,即使是其他高度工業化的歐美國家,工業增加值的比重都未達到40%,可以說,大陸工業發展已達發展高峰,未來不僅難以再出現大幅度提升的狀況,工業發展所帶來的能源消耗、環境污染問題,已成為大陸經濟發展的隱憂。
大陸改革開放30年,強調經濟發展,但損耗的是可貴的自然資源,作為一個邁向現代化的國家,大陸政府開始有意識的平衡經濟和環境之間的矛盾,甚至開始抑制過度耗損自然資源的經濟增長方式。2009年12月,在丹麥的哥本哈根氣候變化會議領導人會議中,大陸國務院總理溫家寶就特別提到,中國是近年來節能減排力度最大的國家,更是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增長速度最快、以及世界人工造林面積最大的國家;溫家寶的講話中特別提到,1990至2005年,大陸單位GDP二氧化碳排放強度下降46%;在此基礎上,到了2020年,將比2005年下降40%至45%。2011年3月,中共政協與人大會議通過第12個五年規劃,在下一個五年發展的24個國家指標中,綠色占全部指標的1/3,而且都是必須達成的強制性指標。因此,可以這麼說,大陸環保政策主是在「十二五」規劃中落實,除了加大落後產能的淘汰之外,還有就是在新能源方面的研究發展。因此,發展以低碳為主的工業建築和交通體系、對低碳和零碳技術的研發與產業投入,以及思考如何在維持環境永續的前提下發展經濟,同時加速淘汰落後產,是大陸產業發展的方向。
?、未來5年大陸將逐步落實環境相關稅賦
根據大陸媒體的報導,大陸國務院日前發布〈關於加強環境保護重點工作的意見〉,明確提出實施有利於環境保護的經濟政策,積極推進環境稅稅費改革,研究開徵環境保護稅。一般認為,這一個意見出台,意味著大陸環境稅稅費改革正式提上日程,並將在「十二五」時期取得實質性進展。但大陸的專家也認為,這樣的意見有利於環保資金的籌措,以及理順環境稅稅費體系,但短期之內,大陸企業稅負不會有明顯變化。
事實上,大陸在「十一五」時期就已經醞釀提出環境稅費的改革,但由於需考慮內外部經濟環境、企業承受能力和各部門相協調等多種因素,而一直停留在理論層面,然而,隨著大陸工業化、城鎮化進程加快和消費結構的持續升級,大陸能源需求急速增長造成的資源消耗,加上人民對環境意識的提升,因此大陸各地越來越要求環境的保護,並開始透過各式經濟手段及公共政策落實節能減排。雖然大陸官方也承認,一旦開徵環境稅,電廠、鋼廠、水泥、有色金屬、建材及石化等高耗能領域將受較大影響,在大陸經營的企業也擔心,未來在上游徵收資源稅、下游徵收環境稅的情況下,企業利潤將再次被壓縮,進而影響工業品價格,但環境稅的開徵已是一個既定的政策,當然,考慮到企業經營的壓力,大陸官方也開始研擬配套措施,但對企業來說,環境稅正式開徵的效應,仍值得觀察。
肆、大陸環保政策將造成產業結構調整
在節能減排已成為大陸既定政策下,相關環保產業即成為大陸未來產業發展的重點。今年6月,大陸「國家環境保護十二五科技發展規劃」公布,規劃中預計投入220億元人民幣發展12大領域重點科技,7月下旬,大陸通過的「十二五節能減排綜合性工作方案」,即提到要在未來5年將推動10大節能減排重點工作,設定主要污染物排放總量控制計畫及節能目標。
針對節能減碳的重要目標,大陸預計推動以下措施:首先,控制各地區在「十二五」期間的能源消費總量、單位GDP耗能,以確保碳排放強度下降,並減少主要污染排放總量;其次,加快淘汰落後產能、抑制高耗能高排放行業的過度增長、推動傳統產業的改造升級,以此建立節能環保低碳的產業體係、發展可再生能源、調整能源消費結構;第3,透過實施節能環保減碳重點工程和示範工程,建立資源綜合利用示範基地、節能產品惠民工程、合同能源管理工程和節能管理建設工程,促使城鎮建立污水處理設施及配套工程,發展完善的規模化畜禽養殖和脫硫脫銷工程;第4,大力推動節能減碳為全民運動。
與此同時,產業節構的調整也成為趨勢,特別是新能源的運用。對大陸來說,加速核能、風能、太陽能等新能源的開發利用,是突破能源瓶頸的重要環節,大陸預計透過發展新能源來解決目前能源消耗過高、能源結構扭曲的問題,以積極落實節能減排的目標。在「十二五」期間,新能源的開發與運用將包括核電、太陽能、海上風電、光伏發電、煤層氣勘探、生物質能與地熱能等,新能源作為「十二五」規劃七大戰略性新興產業之一,核電、風電、太陽能和生物質能四大產業,將是大陸未來發展重點。
據了解,預計在今年年底出台的〈新興能源產業發展規劃〉中提到,大陸將在2020年前通過投資5兆人民幣來加快核電、風電、太陽能發電、水電、分散式能源等清潔能源產業的發展。預計到2020年,水電和核電占一次能源消費的比重由現在的7%左右達到接近9%;風電、太陽能和生物質能占一次能源的消費由現在的0.8%達到接近2.6%左右。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的消費比重將有望達到15%左右。此外,2030年新能源電力將從目前的5%比重提高到18%,而至2050年時,太陽能發電將占20%到25%的供電占有率。
伍、大陸環保政策對產業來說是挑戰也是機遇
在11月初,大陸將舉行第7次全國環境保護大會,據了解,如開徵環保稅及環保稅按污染物排放量徵收等問題,將是會議的一個重點。然而,大陸經濟專家認為,環境稅開徵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根據大陸新華網的報導,大陸的〈十二五節能減排綜合性工作方案〉訂下的目標是2015年實現全國萬元國內生產總值能耗下降到0.869噸標準煤,比2010年下降16%,「十二五」期間,實現節約能源6.7億噸標準煤。但實際上,這樣的節能減排目標在今年上半年完成的並不理想。根據大陸環保部日前公布的上半年主要污染物總量減排核查核算結果顯示,化學需氧量、二氧化碳排放量和氨氮排放量實現同比下降,而氮氧化物排放量不降反升,同比增長6.17%。
雖然因此大陸政府認為徵收環境稅以節能減排迫在眉睫,但大陸稅務總局官員也指出,大陸目前沒有專門的環境稅,因此能夠直接和間接保護環境和生態的稅收都可以算作環境稅。按照這一標準,大陸近年來出台的一系列相關稅收,如資源稅、消費稅、車船稅等都可以納入環境稅的範疇。但專家指出,若要針對排污減碳,則應仿傚先進國家,以二氧化硫稅、水污染稅、噪音稅、固體廢物稅和垃圾稅等五種作為環境稅來徵收,但在實際操作上,則因為內外部經濟環境的考量、企業承受能力及各部門相協調等因素,而產生困難。
一般認為,大陸產業發展兼顧環保已是趨勢,因此環保相關產業具有相當的前瞻性,然而,節能減排和支持可再生能源產生的財政支出相當龐大,對大陸政府來說,要支持環保事業發展、支持企業配套節能減排設備及加大生態補償建設專項資金的轉移支付等,都是財政上很大的壓力。另一方面,大陸學者也認為,由於稅收跟環境難以確切對應,因此大陸政府會統籌考慮成本和效益,短期內不會出現環境保護類大稅種,可能會開徵個別小稅目。總的來說,無論環境稅開徵與否,隨著大陸民眾對生活水準要求越來越高,勢必越來越注重環境和經濟的平衡,這些都不但將加速大陸產業結構的調整,對在大陸經營的所有產業來說,都將是機遇也是挑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