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陸的內外部挑戰與因應
儘管中國大陸的經濟發展正面對內外部的嚴峻挑戰,特別是與美國、日本等G20國家的經濟、貿易及金融等往來的競合關係,將成為大陸經濟未來再進展的主要議題,但如果大陸能夠透過台灣在產業經濟的發展經驗與特質,尤其加強兩岸ECFA的實際效益,則對其在全球經濟的領導地位與其將面對的內外部挑戰,將有所幫助。
文:邱志昌(亞太區域發展暨治理學會 理事長)
自2008年全球金融海嘯過後,全球的經濟發展迄今並非一帆風順。中東的茉莉花革命造成油價上揚,日本311海嘯重創日本經濟,美國的國債上限逼近危險邊緣,歐洲希臘西班牙與義大利等國國債面臨以新債還舊債都還得不到債主的認同,這一連串的發展使得經濟發展充滿變數。
在全球三大區塊的經濟體:美、歐與亞洲中,經濟成長率表現最為亮眼的是大陸,其雖然面臨幾項結構性的調整,如通貨膨脹、地方融資平台所引發的地方債越來越大、資產的泡沫與房地產價格滑落、工資上揚、人民幣升值壓力等,但每年仍以8%-10%的成長率增長。
就美國與歐洲等G20國家的理念,中國的經濟成長之後必需對國際社會有所回饋,這與1990年日本經濟大幅成長,日本企業家揚言可以買下夏威夷與洛克菲勒大樓時,美國及歐洲主要國家要求日本開放其國內的汽車市場,與要求日幣升值是如出一轍。
壹、大陸面對的外部性挑戰
2011年11月11日在夏威夷招開的APEC會議中,美國總統歐巴馬公布《跨太平洋戰略經濟夥伴關係協定》(TPP)架構,提出TPP「泛太平洋的國家的經濟整合」。其用意,顯然就是在提醒亞洲國家,對亞洲各國的經濟發展,美國仍然是隨侍在側,不會因為大陸的崛起或是日本的失落就會退出此一地區。美國認為:世界經濟總生產值與貿易數量約有50%是來自於泛亞洲地區,如果此一地方能與美國充份合作,將有助於彼此的經濟成長。美國和泛太平洋地區的其他一些國家已經就TPP商議出基礎框架,2012年將形成總體協定的法律文本。目前表示會參加TPP的國家是:紐西蘭、美國、澳洲、秘魯、智利、馬來西亞、新加坡、汶萊、越南。日本在此次夏威夷會議中也已經正式宣佈加入談判。因此TPP若加入日本,則此一組織將比歐盟(EU)還大。長期以往,TPP將發展成全球最大的自由貿易區。美國認為TPP會促進成員國的經濟成長,降低各國之間的貿易障礙,為成員國人民創造更多的就業機會。
但以經濟戰略的角度來看,我們認為,美國有意以推動TPP來取代亞太經合組織(APEC),並且可能會暫時將中國排除在外,因為大陸一直沒有在TPP發展上被邀請參與TPP商討。由於近期美國對人民幣的升值壓力不斷,而且美國國內企業要求中國市場開放的聲浪不歇,因此相當程度上TPP被認為是會與目前已漸取得主導權的APEC(亞洲經合會)與ASEAN(Association of Southeast Asian Nations,東南亞國家聯盟簡稱:東協)是一種制衡,而中國顯然已經是這兩國際經貿組織的主導國。
由世界國際經貿的發展來看大陸已不能迴避與美國經濟競合。美國的貿易理念一向是誰在美國市場賺得最多錢,就最需要負擔比較大的國際責任。此一理念早在日本經濟1980年蓬勃後便完整地被執行過,尤其在1990年日本股市-日經指數達到最高峰之後顯現出來。1990年後,日本對美國的貿易出超及股市狂飆引發美國企業及國會關注;接下來幾年中,日本被要求日幣升值國內汽車市場與農產品市場必需開放,及遭到美國301法案的調查等。美國對中國大陸的經貿政策目前似乎也似乎是如出一轍,往同樣的路。預料,明年美國會以301法案對中國提出經貿的自由化要求,如補貼出口與傾銷的問題等;接著也可能會觸及市場開放,也會以WTO條款要求大陸。
貳、大陸面對的內部性挑戰
今年年中,大陸國家發改委提出的經濟「十二五」計劃,將整體計劃定調為「包容性的成長」。其本身隱含的是休生養息後再由新興產業再出發的意含,因此自2010年下半年起大陸財經單位對資產泡沫與預見到的通貨膨脹開始進行破壞式工程程序,以調高存款準備率對不合理的資產價格開刀,並對民生物資物價的上揚強加干預,而人民幣的匯價也逐步緩升。
在這一些政策施力之下,2011年後總體經濟的部份結構性問題逐漸顯現出來:
一、台商及外資企業因為銀根緊縮與工資上揚出現所謂的「四荒」,而最令企業頭痛的就是「人荒」與「錢荒」。為此台商企業或是以自動化設備取代人工,或是經營型態轉變,或是將生產基地由沿海地區移到大陸中西部。
二、大陸本土中小企業如廣東東莞及浙江溫州等地區,因為向地下錢莊借貸最後企業收益無法支付本息出現倒閉潮。
三、大陸自1978年以來改革開放後所仰賴的「諸侯經濟」的政經體制,遭到地方債的考驗:現行規定是地方政府不能發債,但為使經濟發展能快速發展,地方政府大多以自設的地方融資平台發行地方債,以舉債方式擴大招商與投資。自今年開始,全國的地方債總額大幅成長,引發外資投資機構的關心。
四、大陸資本市場因存款準備率調高,上市公司股價這一年多以來呈現空頭走勢,影響企業在直接資本市場的籌資,也將使國有企業股份化的速度減緩。
五、今年大陸企業在美國股市掛牌的上市公司由於會計報表缺失,被SEC證管單位「紅牌」警示,股價下跌,甚至停牌交易也影響到中資企業的國際籌資。
參、大陸應如何迎接這些挑戰
大陸經濟如何突破內外在壓力?以世界區塊劃分,在東亞及東南亞地區的區域中,大陸目前與東協諸國及台灣的經濟關係已建立了市場開放的機制,東南亞與台灣諸國與美國經貿密切,但近幾年的皆向大陸傾斜。而日本,韓國與美國的經貿關係及其與大陸的關係比較是較為平衡。
在這一區域版圖中,以台灣及日本的地位最為重要。過去,美國居於對共產主義的軍事侵略擴張採取防堵策略,美國在環太平洋地區派出海軍第七鑑隊做長期性警戒;並在越戰與韓戰期間駐軍台灣,日本與南韓等地。1978年之後,大陸經濟走入改革開放,遂行「社會主義的經濟發展」,逐步在世界經濟發展中與美日德法等國取得主導地位。在經貿往來上,預料美國將會對中國要求更多的市場開放,而不會是類似於1960年的軍事對抗與敵對。台灣位處未來將在美國與大陸經貿衝突競合中的關鍵位置。
以台灣目前的經濟發展及地理位置,在東協(ASEAN)與泛太平洋(TPP)的接軌上具有下列幾項優勢:
一、是全球科技產業研究,產品設計,產業聚落(INDUSTRY CLUSTER)最完整,生產效率最高的地方。
二、台灣與大陸的經濟關係日趨密切,尤其自今年ECFA協定生效之後,台灣將成為美日等主要國家尋求對中國大陸效率化投資的最佳合作夥伴。
三、台灣的新一代移民來自於東南亞諸國,如大陸,越南等地,扮演融合角色,逐步將東協的文化與美日文化融合。
四、大陸目前逐步整合ASEAN與APEC最必需要加強的是與日本的經濟合作,大陸由於日本侵華戰爭對日本仍然戒慎,而日本由於生產技術的自我保護及其對產品品質的要求,對台灣的設計及代工逐步信任,且已到逐步釋出訂單及合作參股。
五、台灣的汽車工業,上市公司的裕隆,和泰,三陽等車廠幾乎全是日系的天下;多年前裕隆與日本NISSAN就已合資成立裕日車公司,一起在大陸開拓市場。
六、日系廠商在今年311海嘯與這兩年日幣進一步大幅升值至1:75下,勢必更要尋求符合經濟效率的ODM最佳合作夥伴。以過去台日合作的經驗,應會以台灣及東南亞地區泰國、馬來西亞等國為選擇,但仍可能以台灣為首選。這也是今年馬政府對日本招商,以尹啟明政務委員主導,經濟部與經建會動員不遺餘力,其基礎就是台日的經濟合作歷史與ECFA的催化。
七、由於日本感念台灣是全球在其311重災之後,對其捐助最多的國家,因此今年日本與台灣完成「開放天空」與「台日投資協議」(全名:「亞東關係協會與財團法人交流協會有關投資自由化、促進及保護協議」),台灣將會成為日本企業未來「異地備援」的主要基地。
八、在地理位置上,過去台灣的高雄港是全球前幾大的貨櫃轉運中心;在兩岸空運航線開始便利化之後,目前馬政府進一步完成台北、上海、首爾、東京等東亞四大城市一日圈的航線;在東亞地區的商務發展,台北已具備轉運中心條件。
因此,我們認為中國大陸經濟發展與美國與日本的競合,如能透過台灣的特質,將可以帶來下列幾項效益:
一、產品的品質將更被信任。
二、台灣在新台幣升值過程中與1990年泡沫經濟後的調整經驗,將可運用在未來大陸經濟轉型之上,有助於大陸中小企業的改革及產業升級。
三、透過台灣的製造與行銷將可以提升大陸產品的商業附加價值,並且還可以迴避死纏濫打的價格惡性競爭。
四、台灣是目前投資大陸最多的外資,台灣對大陸企業與市場的瞭解與消費群性的掌握應遠勝於其它國家。
肆、結 論
我們認為在大陸經濟未來即將面對的這些內外挑戰時,或是大陸欲整合ASEAN與TPP時,台灣在產業經濟的發展與地理位置上將有關鍵性的地位。與美日等G20國家的經濟貿易金融等往來的競合關係,勢將成為大陸經濟未來再進展的主要議題,而兩岸ECFA協定已於今年生效,加強ECFA的實際效益,對中國大陸的經濟領導地位與其所將面對的內外挑戰將更有幫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