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全球經濟環境簡析
2012年對企業經營是一個挑戰的年代,因為在過去一年中,全球的經濟景氣是先盛後衰,上半年與下半年有天壤之別之差,特別是自2011年的8月起,美國的國債發行總量到達法定上限,因而引發美債危機;不過,最傷腦筋的並不是「美債」,而是直到近期都還是每天國際財經頭版新聞的「歐洲債務危機」問題。對此,除此時在做投資時,要有很平穩的做法,不宜躁進外,更要將資源放在最有競爭力的產品上,或進行去蕪存菁的整頓與垂直式的佈局,以迎接下一次商機景氣的到來。
文:邱志昌(亞太區域發展暨治理學會 理事長)
壹、歐洲主權債務危機衍生出的持續效應
歐洲主權債務危機問題已持續引發了下列幾項經濟效應:
一、以德國與法國為領導的歐元區要求區內各國要節衣縮食,才得動用歐盟發債展開救援。
二、金融市場的預期負面效果開始發酵,歐美股市中金融股股價因為被預期必需承擔各歐元區國家的呆帳,股價大跌,國際市場中公債的殖利率大漲。
三、以財務理論來衡量國際的金融風暴,我們常用的指標是「短期利率」與「公債殖利率」。公債的價格與殖利率成反向關係;發行的公債殖利率上揚,表示公債的價格下降。
四、這一些指標最近三個多月以來一直呈現在西班牙,義大利等國的公債發行市場中;這一些公債大多是國際性的銷售,殖利率的揚升代表資金趨於謹慎保守。
五、骨牌效應:這一種膽怯的心態如果再加上投資報酬率與企業獲利率的衰退,將會降低投資意願,再使企業的資本支出與僱用人數減低,較嚴重的情形下會使失業率增加。
六、尤其是重大的投資計劃將會因為如此而產生寒蟬效應,就如同最近台灣產業界所謂的「四大慘業」-面板、LED、DRAM與太陽能,就是沉浸在這一種氛圍中。
貳、未來國際經濟的風險
經歷過2008年金融風暴的經濟學家,對於此次的歐洲債務危機大多抱持非常保守的看法,主要的原因應是︰
一、全球剛經歷過金融海嘯不到兩年的時間,又衍生出對金融衝擊甚大的債務危機,金融業將受到二次重創;如此將會間接會影響到產業的融資實力,使放款行為更趨保守。
二、解決債務問題遠比解決2008年金融危機的過程與機制還要麻煩,這一次的問題在於有債務危機的國家,其政府的福利長期支出過大,經濟成長速度趕不上;未來在經濟衰退的隱憂下,這情境只會惡化。
三、歷史上發生類似危機的有拉丁美洲的新興國家,在二十多年以前,因為經濟成長速度快,激勵政府與企業舉債經營,結果造成債務危機,重創美洲金融業;拉美金融危機後來經過IMF的救援與貨幣貶值等方法與手段,歷經多年平息。
四、目前,歐洲債務危機最無能為力的就是「貨幣貶值手段」的運用,因為在最早,歐元的建立是各國透過對「馬思垂克條約」的公投,以每國財政與國際收支的權重做出一個適用於各國的歐元。在2011年8月希臘債務危機時,歐盟已發覺整合的歐元的幣值無法配合各國同步發展的財政收支,因此造成部份國家無法透過貨幣貶值去減輕債務。
五、以貨幣貶值方法來減輕國債負擔,就國際社會的公平正義的觀點來看是不近情理,但也可能也是最有效率的方法之一;南韓在十多年以前的金融危機就也是透過IMF的救援與韓寰貶值,及產業勵精圖治成功解決問題。這也之所以到2011年11月時已有部份的經濟學家認為債務危機如果蔓延到西班牙與義大利時,歐元可能必需解體,部份國家會退出歐元是方法之一。
六、但我們審視自1930年以來每次人類史上的金融危機的過程與解決的方法時,其實都看到,當政府其是貨幣與財政部門針對問題能夠提出方案與機制時,再經一段短時間的運作;如果各國的股票市場跌勢已歇,則就可以據此研判危機已獲得控制。此次歐洲債務危機的解決靈魂主角就是德國與法國,而驅動機制使用的就是ECB歐洲聯盟;自去年十二月以來,歐盟啟動全面性的類似寬鬆貨幣政策,先舒緩企業因對資金需求之殷切,以免將手上持有到期的公債提前賣出;此外歐洲央行也對各國的財政政策開始介入,提出各國福利改善的原則。
七、如果歐洲債務危機到2012年各國的還債高峰期,還是風險高漲高燒不退的話,其風險就會表現在公債市場的殖利率指標與歐元的匯價上。但在去年年底,西班牙財政部在2011/12/20標售總值56.4億歐元(合約當時73.6億美元)的短期公債時,在歐洲央行 (ECB)事前提供銀行無限制的三年期貸款的準備之下,標售的殖利率就已比11月減少一半。這已代表歐洲債務危機在政府的機制運作之下也獲得穩定的徵候。
參、中國大陸已開始為2012年的軟著陸作準備
企業的經營常常必需面對風險。以風險為主角,風險可分成系統性風險與非系統性風險;非系統性風險是個別產業與各自公司產品別才會碰到的風險,如台商企業之前因為環保排放問題必需面對大陸地方政府的一些懲罰性要求等,大陸各地方政府都有環保與食品衛生的要求,但這不是每個行業都會有的風險,這是非系統性的風險;系統性的風險是指在這一項因素影響之下,每個行業的經營都會被影響到,這一類的風險稱之為系統風險。歐洲債務為機就是系統性風險,它不僅會影響到金融市場,也影響到政府的支出與人民的消費與投資,在這個效應之下我們已看到︰
一、台灣與大陸的出口未來可能會成長趨緩。在台灣,已看到零星的無薪假,在大陸我們也看到炒房與炒股的火焰已由沸沸揚揚的高峰轉為平淡再進入低迷。
二、在產業發展上,由於歐洲各國之補貼降低,人民對太陽能產品的裝置意願下降,加上大陸去年太陽能產品在國際市場上價格強勢競爭,引發美國廠商對境外太陽能產業產品的敵意,進而向美國國際貿易委員會(ITC)提告,引發中美兩國的太陽能產業的對立。
三、其實,中國大陸最近幾年在人民幣的幣值的波動上及部份產品的市場開放中以對國際社會表達了善意,尤其是去年12月初,中國大陸官方批准了中國人民銀行(中國的中央銀行)籌建外匯投資機構,開始以資本規模3,000億美元,建構名為「華美」及「華歐」的兩個國家級的基金,準備投資歐洲與美國的有價證券市場,可能包括公債股票與基金及不良債權。中國大陸官方的這個舉動,就被市場解讀為對歐洲與未來美國兩大市場出現更大的債務風險時,伸出援手救市,以3,000億美元來投買進歐美資產,協助歐洲各國與美國度過不穩定的債務危機。
四、在中國大陸境內,在物價在高檔漸趨鈍化之後,人民銀行也在去年年底首度啟動降低存準率,這也意謂著人行已開始為2012年第一季歐洲債務危機的最高峰展開降落傘的安置,意即再為軟?陸做準備。
五、以資產價格的發展態勢來看,中國大陸的深滬股市已處於相當低的指數位置,無需再做調控措施;但房地產的價格則是剛從高檔下滑,依照過去各國的經驗,高價已反轉的房地產價格搭配高的利息與緊縮的貨幣政策,房地產下滑的速度會相對快速,這也是有部份國際經濟學家對大陸經濟惴惴不安,認為會硬著陸的主要判斷由來。
六、而眾所周知,中國大陸的房產開發與每個地方的地方政府都有關,在諸侯經濟的體制下,大陸各地地方政府對於「引資招商」一向特別賣力,更積極的地方政府則運用地方融資平台以融資的方式與外資共同開發,長期以往地方債的累積的未償之金額已有人民幣兩兆元以上。去年年中包括台灣的官方機構及國際外資投資機構對於大陸地方債的發展表達憂心,部份國際外資因此調節賣出了小部份工商與建設銀行的持股;地方債目前的累積金額與發展態勢,是不會對中國大陸的財政產生負面影響,但需注意的是如果房產價格不幸出現快速的下跌,則各地融資平台必需面對引資速度減緩,債權不穩的風險。
肆、如何面對當下的變數
應付系統性風險有下列幾項原則:
一、對於新設事業不要衝太快,雖然歐洲債務危機已有穩定的徵兆,但這一種觀點是一種判斷,我們實際在做投資時仍要有更平穩的做法,不宜躁進;就如同這一次2011年底,台灣的國安基金的投資策略一樣,負責的行政院副院長一開始宣告國安基金要進場護台股盤時,就擺明了是長期投資;唯有這一種思維才不會躁進,也才不會將有限的資源在短期就消耗殆盡,接著壓力與不確定感浮現,最後卻等不到黎明的曙光。
二、在系統行風險之下,大部份的企業都會追求多角化,尤其是平面式的擴張經營,希望能借此來彌補主力產品或母公司的虧損。但通常這不是最佳策略。因為系統性的風險之發生時,唯有具有競爭力的企業會存活下來,其營收始終能維持在損益兩平以上;競爭力差的公司,較好的還會賺到高於固定本的折舊費用,可以持續生產;競爭力最差的企業就會是做得越多賠越多。因此,此時是汰弱留強,將資源放在最有競爭的產品上,進行去蕪存菁的整頓,與垂直式的佈局,以平穩的心態來迎接下一次商機景氣的到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