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專欄特稿資訊交流台灣傳真大陸快訊

229101.01.15

<特稿>

2012年大陸內需商機評析

展望2012年,由於世界經濟形勢仍將十分嚴峻複雜,故大陸國內經濟成長勢將存在巨大壓力,也勢將遭遇諸多困難與挑戰。為此,「擴大國內消費需求」已成為大陸經濟可持續發展的迫切任務,更是大陸今後不能動搖的方針、基本國策。又從各種政策分析,2012年的大陸內需商機有兩大主軸:一是服務業商機,包括:機動車充電站、創業投資企業、知識產權服務、海上石油污染清理技術服務、職業技能培訓、外商投資醫療機構、金融租賃公司等;二是戰略性新興產業商機,包括:節能環保、新一代資訊技術、生物、高端裝備製造、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車等。

文:袁明仁(華信統領企管 總經裡)


壹、擴大內需政策是大陸的基本國策

擴大內需政策始於1998年,至今已有13年的時間。經過13年的嬗變,這項政策不斷充實,擴大內需已經成為13億人口大國的戰略抉擇。經過20多年的改革開放,大陸經濟實力大大提高,居民儲蓄、外匯儲備、財政收入、糧食儲備雄厚。同時,大陸擁有世界上最大的市場,東西差距、城鄉差距,蘊藏巨大的需求空間。以上得天獨厚的條件是奠定大陸擴大內需政策成功實施的基礎。

更為重要的是,大陸擴大內需,一以貫之,堅定不移。大陸為了降低經濟成長對出口和投資的過度依賴,擴大國內消費需求,已成為大陸經濟可持續發展所面臨的迫切任務。

大陸消費需求呈現快速成長趨勢,由2001年的43055億元人民幣擴大到2010年的156998億元人民幣,10年成長了2.6倍,年均成長14.9%,超過GDP年均成長速度4.4個百分點。

投資規模在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總額,已由2001年的37214億元人民幣擴大到2010年的278122億元人民幣,10年成長了6.5倍,年均成長23%,也超過GDP年均成長速度12.5個百分點。

大陸近10年來,內需對經濟成長拉動作用顯著。2001年消費和投資對經濟成長的貢獻率分別為50.2%和49.9%,2010年分別為36.8%和54%。

擴大內需已成為大陸的一項基本國策,大陸為此頒佈了一系列刺激和擴大內需的政策措施。內需對大陸經濟的拉動作用非常顯著,特別是在應對國際金融危機衝擊這一特殊時期,內需對經濟成長的拉動作用更為關鍵。資料顯示,2006~2010年,大陸內需需求對經濟成長的貢獻率分別為83.9%、81.9%、91.0%、138.9%和92.1%。2009年,在外需對經濟成長為負貢獻的條件下,大陸內需需求成長有效彌補了外需下降的影響,對經濟成長的貢獻率高達138.9%。與2005年相比,2010年大陸國內需求對經濟成長的貢獻率提高了15.2個百分點。

貳、2012年大陸擴大內需的戰略重點

10年前,鄧小平在視察南方的談話中,提出『發展才是硬道理』的重要思想。10年後的今天,堅持「擴大內需才是硬道理」。大陸經濟要不斷成長,要獲得持續的發展動力,就必須從大陸自身的實際情況出發,立足自我,擴大國內需求。這是今後大陸不能動搖的方針。在大陸的經濟成長率中,70%以上要來自大陸國內投資和消費需求的貢獻。

內需包括消費和投資,大陸的消費潛力非常大。大陸提出「穩中求進」作為2012年的最高經濟方針。把擴大消費需求作為擴大內需的戰略重點,進一步釋放城鄉居民消費潛力,逐步使大陸國內市場總體規模位居世界前列。

大陸於2011年12月16日召開「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此一會議是大陸對2012年經濟工作所作出的一項重要部署。會議的戰略重點提出「牢牢把握擴大內需這一戰略基點,把擴大內需的重點更多放在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快發展服務業、提高中等收入者比重上來」。台商如何理解這一擴大內需戰略的重要意義?大陸在擴大內需政策方面有哪些重要的安排?

大陸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要求,「主題」是必須抓住科學發展,「主線」是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戰略重點」是牢牢把握擴大內需,把擴大內需的重點更多放在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快發展服務業、提高中等收入者比重上來。

擴大內需的最大潛力在城鎮化。城鎮化既可增加投資,又能拉動消費,是大陸經濟發展的重要引擎。因此,台商要抓緊研究制定開拓城鎮化市場的戰略和具體進入措施。

參、十二五規劃的內需市場商機

大陸『十二五』規劃「從外需到內需,從高碳到低碳,由國強到民富」。『十二五』規劃啟動宏觀經濟從三個方面轉型:一.從過去的依賴投資、出口,到注重發展內需轉變;二.從過去的高耗能、勞動密集型產業向低碳、高科技新興產業轉變;三.逐步提高國民收入,這與發展內需相輔相成。這三個轉變表明,大消費概念、節能減排概念、新興產業概念等,將越來越受到資金的追捧。

「十二五」期間,戰略性新興產業將獨領風騷,並逐漸替代傳統產業成為主導產業。大陸同時擬定了《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規劃》。

當前,大陸發展經濟的前提是節能減排。由於大陸已經向國際做出了兩項承諾,即2020年的非化石能源消費比重占一次能源消費量的15%,2020年大陸碳排放量將比2005年下降40%~45%。「十二五」期間,有關部門將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加快低碳能源的利用和推廣:一、因地制宜開發水電資源;二、逐步提高核電占一次能源供應比重;三、加快風電發展,逐步建立大陸較為完備的風電產業體系;四、推進生物質能發展;五、積極推進太陽能發電和熱利用;六、積極推進地熱能和淺層地溫能開發利用,推廣滿足環境和水資源保護要求的地熱供暖、供熱水和地源熱泵技術。

由此可見,由政策直接帶來的商機是相當明顯且巨大的。「十二五」規劃擴大消費的基本思路是什麼?相應的商機在哪里?擴大內需六大思路帶來以下巨大商機。

一、促進汽車、住房兩大重大消費熱點不斷擴散。當前大陸有2億多農民工,其中1.6億農民工跨省際流動,大陸將加快農民工轉化為市民的進程,改變其生活方式,釋放出巨大的消費需求。

二、培育和擴大服務性消費。包括旅遊、交通通訊、休閒、健身、社區服務等發展型和享受型消費,尤其要重點發展旅遊和社區服務,把擴大服務性消費作為「十二五」乃至今後一個時期新的消費增長點。其中,發展最快的服務業將是金融、資訊服務等。

三、適度鼓勵投資型消費。把房地產市場、汽車市場和股票市場聯動作為擴大投資型消費的重點,發揮財富效應對擴大消費需求的積極作用。

四、繼續採取切實措施增加農民收入,培育和擴大農村消費需求,加大農村消費市場的開發力度。把汽車、電腦等資訊產品以及休閒旅遊等作為擴大農村消費的著力點,促進農村居民消費普遍由生存型逐步向發展型、享受型轉變。

五、發展培育新的消費增長點。比如海南借助建設「國際旅遊島」新政策,2010年一季度,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達到154.24億元,比上年同期增長18.9%;汽車、建築及裝潢材料方面銷售增長5成以上,通訊器材、家用電器等消費品,也分別增長了47.7%和29.9%;

六、加快推進城市化和城鄉居民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以此完善消費政策,形成與經濟發展戰略轉變相適應的消費模式和消費環境。

肆、七大新興戰略產業的內需市場商機

七大具體的戰略性新興產業,即節能環保、新一代資訊技術、生物、高端裝備製造、新能源、新材料和新能源汽車七個產業,並決定集中力量,加快推進。這些戰略性新興產業將替代傳統產業成為經濟先導產業。這些戰略性新興產業目前占大陸GDP比重不到2%,到2015年將升至8%,再數年後將升至15%。

七大產業每個產業方向之下又有若干不同的重點領域:一、在節能環保中,將重點突破高效節能、先進環保和迴圈利用;二、在新一代資訊產業中,將聚焦下一代通信網路、物聯網、三網融合、新型平板顯示、高性能積體電路和高端軟體等;三、生物產業,將主要面向生物醫藥、生物農業、生物製造;四、高端裝備製造業重點將發展航空航太、海洋工程裝備和高端智慧裝備;五、新能源產業將主要包括核能、太陽能、風能、生物質能;六、特種功能和高性能複合材料將是新材料的重點發展領域;七、備受關注的新能源汽車,主要發展方向則確定為插電式混合動力汽車和純電動汽車。

伍、新外商投資產業指導目錄的內需市場商機

大陸發改委、商務部於2011年12月29日發佈《外商投資產業指導目錄(2011年修訂)》,自2012年1月30日起施行。2007年發佈的《外商投資產業指導目錄(2007年修訂)》同時停止執行。

新《目錄》增加了鼓勵類條目,減少了限制類和禁止類條目。新《目錄》將外商投資醫療機構、金融租賃公司等從限制類調整為允許類,戰略性新興產業與服務業成為政策扶持重點,汽車整車製造、多晶矽、煤化工等專案從鼓勵類中刪除。

新《目錄》將高端製造業作為鼓勵外商投資的重點領域,促進外商投資使用新技術、新工藝、新材料、新設備,改造和提升傳統產業。新《目錄》在鼓勵類增加了紡織、化工、機械製造等領域新產品、新技術條目。同時,鼓勵外商投資迴圈經濟,鼓勵類增加了廢舊電器電子產品、機電設備、電池回收處理條目。

新《目錄》鼓勵外商投資節能環保、新一代資訊技術、生物、高端裝備製造、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車等戰略性新興產業,提升大陸承接國際產業轉移的層次和水準。新《目錄》在鼓勵類增加了新能源汽車關鍵零部件、基於IPv6的下一代互聯網系統設備等條目,取消了新能源發電設備條目的股比要求。

新《目錄》鼓勵外商投資現代服務業,支持面向民生的服務業擴大利用外資。新《目錄》增加了9項服務業鼓勵類條目,包括機動車充電站、創業投資企業、知識產權服務、海上石油污染清理技術服務、職業技能培訓等,服務業條目在鼓勵類中的比重進一步提高。同時,將外商投資醫療機構、金融租賃公司等從限制類調整為允許類。

大陸人均GDP已達4000美元、居民消費已形成升級趨勢的大環境下,服務業有望成為最大受益者。居民的消費將逐步從舒適型向享受型轉變,旅遊、高等教育、休閒等領域。「十二五」期間,大陸將大力支持服務業發展,外商投資服務業面臨機遇。

TOP

 

出刊單位:中華民國全國工業總會 大陸經貿事務委員會

地 址:台北市復興南路一段390號12樓•電 話:(02)2703-3500轉136•傳 真:(02)2703-39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