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陸文創產業的潛力與限制
近年來中國大陸雖然透過政策大力推動文化產業,並且揭示要將文化產業發展成國家支柱產業,但在實質面上仍有許多機制尚待建立,包括文創產業的投資環境、產業人才的養成與培育、文化產業的產業鏈、文化產業的風險評估,以及相關智慧財產權與版權的問題等。本文將探討中國大陸文創產業的發展趨勢與相關潛在問題,並以此展望兩岸在文創產業的合作潛力。
文:柏翰(資深媒體工作者)
中國大陸在今年十月的中國共產黨第十七屆中央委員會第六次全體會議當中,通過了《中共中央關於深化文化體制改革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預計將以文化體制的改革為方向,推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發展。這樣的改革方向揭示著中國大陸在經濟發展的前提下,將以推動文化建設與文化興盛為目標,這是中國大陸首見的由執政黨針對文化發展所做的全盤式規劃,在《決定》全文公告之後,中國大陸文化部即針對此份決定,發布了《文化系統深入學習全面貫徹黨的十七屆六中全會精神實施方案》,除此之外,中國大陸在十二五規劃中,也首次以大篇幅著力論述文化規劃。對此,中國大陸文化產業勢必將成為未來主力發展的方向。本文特探討中國大陸文創產業的發展趨勢與相關潛在問題,以此展望兩岸在文創產業的合作潛力。
壹、「六中全會」揭示2020的文化改革目標
在六中全會《決定》中,明確標示中國大陸到2020年時的文化改革目標,試圖打造文化強國,相關發展方向包括六項重點:第一、提升文化產品的品質,廣泛開創符合需求的文化產品與文化精品;第二、促進公有文化事業的全面繁榮,打造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實現公共文化服務的均等化;第三、將文化產業打造為國民經濟支柱性產業,增強整體文化實力和國際競爭,建立文化產業的格局;第四、激發文化管理體制和文化產品生產經營機制的活力與效率;第五、在中華文化為主體的基礎上,多元吸收吸外來文化的優點,促進中華文化與世界接軌;第六、積極培養提升文化品質的文化人才隊伍,以帶動文化的繁榮發展。在以上六項目標的基礎上,預期建設中國大陸為社會主義文化強國,不僅提升文化公共建設的水準,也加強落實推動文化事業與文化產業的發展前景。
相關評論雖然認為此由上到下的政策決定模式過於獨裁,相關條文更不免流於口號式倡導,但是由黨中央所明確頒布的方向性文化政策,卻也提供了各地發揮創造力的空間,可望帶動各地依其特色與資源發展出多元的文化產業成果。
貳、政策支持帶動大陸文化產業的活絡
回顧2010年,無論是年初的「兩會」,或是十月份的十七屆六中全會,再到年底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在在都大力揭示了推動文化產業為國民經濟支柱性產業的重要方向,而文化資本的運作更是份外活絡,不僅光線傳媒、浙報傳媒、鳳凰傳媒等近10家文化企業登陸了A股市場,此外,「中國文化產業投資基金」做為第一個國家級文化產業投資基金也宣告成立,至於新聞出版業總產值將達1.5萬億元,電影票房有望超130億元,整體來說,中國大陸的文化產業可以說是正處於快速增長的黃金時期。
據《中國證券報》報導,目前北京地區每5家上市公司中就有1家從事文創產業,已上市的文創企業已達44家,占北京地區上市公司的20.4%,而正進入上市輔導備案程序的文化企業更高達150餘家,其中,已通過待發行企業為10家,有78家正在北京證監局接受輔導備案程序,在證監會接受審核的則有62家,除此之外,還有近千家文化企業的財務指標已達到上市條件。許多研究機構已相當看好文化傳媒類股在2012年的發展潛力,像是宏源證券也預估各項支持文化產業發展的政策會持續增強,明年起文化傳媒企業將興起上市潮。
參、台灣看好大陸文創產業的投資機會
有鑑於大陸等新興市場是台灣重要出口目的地,許多台灣文創產業也看好大陸市場,像是20多年前即進軍大陸市場的台灣勤貿實業股份有限公司,目前也以「陶作坊」文化創意產業為產業出口的主要方向,試圖借大陸大力發展文化產業的契機,進一步拓銷大陸文創市場。
像是廣達集團也「推動」文創產業並進兩岸,在廣達旗下的三大基金會,「廣藝」主推表演藝術、「廣達」主推視覺藝術、「博理」則探索新媒體營運模式。近日,廣藝基金會前進北京設辦事處,受文建會委託建置「兩岸表演藝術資訊交流平台Bravo!喝彩網」,提供大陸地區表演藝術場館、技術、法規等生態資訊,進一步打通華人文創市場,協助國內藝文團體經營大陸市場網絡。
另外,大陸視頻產業也相當值得重視,像是由台灣人所創立的PPS.tv即曾經是大陸最熱門的網路電視服務,每天收看 PPS 的人數,幾乎等於台灣的總人口數,網路視頻滲透率超過 80%,已經成為大陸覆蓋使用者第三高的應用服務,網路視頻的快速發展速度已開始侵蝕傳統電視的市場,2011 年上海地區用戶在黃金時段觀看網路電視的人數已超過傳統電視。
包括書店龍頭誠品也預計於2013年進入中國內地市場,在蘇州開設分店,朝信義誠品複合式店類型為發展模式,在書店之外,也規劃展演、休閒與餐飲空間的商場,對此,預計透過在兩岸三地持續大規模拓點的新營業模式,逐步邁向上市之路,目前還在規劃中的還有杭州、北京等據點,同時也預計香港誠品在2012年第三季進駐銅鑼灣。
肆、仍須重視大陸文創產業的潛在問題
即便如此,也有一些評論家認為在文化產業正如火如荼展開之際,尚須冷經思考許多產業發展的問題,像是電影產業投資體系的完善建置、數字出版面臨的挑戰、動漫產業的發行,以及文化產業園區假借文化之名圈錢圈地等現象,都需要進一步研析相關解決之道,進而讓文化產業能夠真正在發展熱潮中,不忘文化之本,將文化產業導向健全且合理的發展。
舉例來說,中國大陸的電影產業確實受益於相關電影產業化政策,因此展現了高度的產業活力與創新能力,從2003年起,電影票房從9億邁入2010年的百億時代,2011年更可望超過130億,但至今仍未建立完善的電影投資體系,盲目投資的結果導致仍有近八成的電影是虧錢的,對於電影產業來說,投資機制的建立是電影產業的基礎,如果相關體系與投資秩序不完善,包括風險投資與金融貸款機構的介入,電影產業的發展勢必將受到限制,這同時也牽涉到版權與知識財產權必須要同步建置的問題,需要有專業人士對於電影的投資進行評估與風險控制。
動漫產業方面,在稅收優惠與政策補貼的政策下,中國大陸2010年在數量生產上的數量已經取代日本,位居世界第一,但地方政府扶持本地企業的標準往往是產品能否在央視播出,造成現有的動漫產業只有一條單向的輸出鏈,全國動漫企業皆必須通過央視這一座「獨木橋」,相當程度上,大為阻礙了國產動畫的前進步伐。對此,若要繁榮動漫產業,未來中國大陸也必須要考慮拓展市場空間的問題,尤其更需要考慮對優質公司進行扶植,以激發企業的原創力與競爭力,避免造成動漫產業變成僅依靠扶持而存活的產業。
至於文化園區空心化的問題,更是中國大陸文創產業最大的隱憂,因為文化產業的發展與文化企業數量的多寡與品質有實質的關係,目前中國大陸以文化名義發展園區、圈地、招攬文化生意的做法,在許多地區僅發揮了表面上的作用,除了文化產業發展較好的地區如北京、上海以外,其他許多地區的園區占地面積很大,但入駐的文化企業卻不多,規模較大的、較為知名的企業更是屈指可數,產業「空心化」嚴重,有些甚至是打著文化產業的旗號,利用發展文化產業的優惠政策,但實際發展的卻多是餐飲、服裝、體育用品等。對此,北京大學文化產業研究院副院長陳少峰即透過研究發現多數文化產業集聚區並沒有形成產業集聚,更遑論構成產業規模;而因政績需要,一些地方政府即以「圍城」方式發展表面上的文化園區,有些企業甚至還通過投資文化產業項目來拿地,這些都是文化政策下的隱憂。
伍、結語:建立專業化的文創產業投資環境
整體來說,近年來中國大陸雖然透過政策大力推動文化產業,並且揭示要將文化產業發展國家支柱產業,但在實質面上仍有許多機制尚待建立,包括文創產業的投資環境、文化產業的人才養成與培育、文化產業的產業鏈、文化產業的風險評估,以及相關智慧財產權與版權的問題。若要真正大力發展文創產業,建立更為專業化的投資環境與產業發展模式將是不可忽視的問題,更是兩岸在投資合作方面最需要釐清與重視的課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