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專欄特稿資訊交流台灣傳真大陸快訊

231101.03.15

<特稿>

伊朗 掀起全球大宗物資變局

伊朗的核問題既引致中東北非波斯灣風雲再起,更促使歐美在2011年底決定禁運伊朗石油,但歐美此舉卻因而立即引發世界能源價格的震盪,為新興經濟體的資產泡沫與通貨膨脹情勢帶來火上添油的激勵作用,同時也促使全球大宗物資的供需不平衡狀況益發加劇,成為目前除歐債危機之外,另一個直接衝擊世界經濟情勢的重要變數。

文:林建山(財團法人環球經濟社社長兼公共政策研究所所長)


壹、對伊朗祭出歷來所見最嚴厲的制裁措施

2012年1月23日歐盟決議,配合美國行動,禁止所有成員國家從伊朗進口石油,同時並對伊朗中央銀行實施制裁:歐盟禁止成員國從伊朗進口和轉運原油和成品油,以及為伊朗的石油貿易提供融資和保險服務,決議還禁止歐盟成員國從伊朗進口石油化工產品,禁止歐盟成員國向伊朗出口石油產業關鍵設備和核心技術,禁止歐盟企業繼續向伊朗石化產業投資或與伊朗相關企業合資經營新專案;同時,歐盟成員國家將凍結伊朗中央銀行在歐盟地區的資產,同時確保合法交易在被嚴格監管的情況下能夠繼續進行。

禁運令自2012年7月1日生效,三個月後歐盟國家就不再從伊朗進口石油,也不能再對伊朗石油工業進行任何新的投資;為保護成員國及相關企業的既得利益,決議規定「已簽署的合約」者,可被執行至2012年7月1日;歐盟定於2012年5月1日開始,共同審查對伊朗石油制裁相關措施的實施情況。這是截至目前為止針對伊朗所祭出最嚴厲的制裁措施。

貳、伊朗以掐制柯莫茲海峽對歐美進行反擊

雖然2011年 12月13日伊朗軍演並未決定是否演練封鎖柯莫茲海峽,但僅是這種不確定性,已使國際油價恐慌性上漲。柯莫茲海峽是伊朗南部連接波斯灣和阿曼灣的航運要道,是波斯灣石油通往西歐、美國、日本的唯一海上通道,世界上有將近40%的石油以及為數可觀的天然氣,由此輸往全球各地,可謂是全球原油供應的戰略咽喉。

2011年12月22日,紐約原油期貨指數大幅收高,上漲0.86美元/桶,收至99.53美元/桶,漲幅0.87%;也引發紐約商業交易所1月交貨的輕質原油期貨合約價格飆升,突破每桶100美元,較2010年終收盤價上漲9%以上;倫敦北海布倫特原油期貨價格收每桶107.38美元,全年上漲13.33%。有分析稱,藉由柯莫茲海峽軍演,引發市場恐慌,促使國際油價高走,國際原油市場在2011年12月30日的最後一個交易日,以近10%的漲幅,為一年跌宕起伏的行情劃上句號,正是伊朗對美英法推動對伊朗石油禁運計畫的回擊。

而開年以來,美伊之間形勢的發展,又繼續推高了全球油價,未來世界油價,將極大程度取決於歐洲債務危機,以及中東北非地緣政治的緊張情勢,都會給油價上漲帶來持久的動能。

參、未必真能重挫伊朗的政治經濟

國際能源總署IEA最新報告,全球2011年11月原油生產和消費量大約為8,900萬桶/日,伊朗高占其中的350萬桶以上,即平均每日出口250萬桶左右。如果制裁真的成事,伊朗原油出口減少會迫使動用各地閒置產能,然而,現時全球市場的事實總閒置產能,大概也就是相當於伊朗的總原油產量;此即表示說,設若伊朗部分的石油受到打擊,則全球閒置產能即將瞬間轉變為零,祇要國際需求稍稍增多,世界原油市場就會會出現「供不應求」的弔詭新局面。

此即表示,禁運伊朗石油的制裁,未必真能打擊挫折伊朗;市場也估算過,一旦伊朗石油小幅減少供應,國際市場原油價格就可能上升10-20美元,則此售價的提升,或許足以抵銷其所失去的購買力,最後真正影響伊朗的收入的程度可能極其些微,甚至反而令其實質受惠呢?除非伊朗出口量每日減少100萬桶以上,才有可能造成伊朗石油收入的顯著大減,但是這種情境之下,國際社會所要付出的代價是,全球油價飆升50美元以上,甚至更多,屆時對世界經濟的更嚴重損害,可就不是剛從經濟谷底重拾向上復甦機遇的美國,或是還在死胡同中困獸之鬥的歐洲國家,所能夠坦然承受得來的,這樣子的國際政治經濟博弈論,的確須要再作更進一步的仔細盤算呢。

肆、誰會是國際油價飆升的更大受害者?

美國經濟2012年也許會出現觸手可及的復甦,給就業、深陷困境的住房市場以及長期低迷的消費者信心,帶來最所必要的好轉。或者,也可能會出現導致另一次衰退的金融衝擊。連月來,投資者對於歐債危機之可能擴散至美國,深感擔憂。但是現在又有了新的擔憂:伊朗。伊朗正揚言要擾亂世界石油市場,甚至要在中東挑起新的戰爭。

伊朗從廿世紀70年代以來,一直都是美國的眼中釘;隨著西方領導人嘗試採用新策略,企圖先發制人阻止伊朗獲得核武器,新的衝突也就一直在醞釀之中。美國總統歐巴馬上在2012年 1月7日簽署了一項制裁伊朗的新法律,勒令金融機構不得在美國的金融系統中與伊朗中央銀行合作,不啻是實質切斷了德黑蘭政府透過出售石油以獲得資金挹注的主要管道,使伊朗的石油收益被掐斷,而不致於擾亂全球石油市場,這是美國為削弱伊朗的石油供應,並迫使伊朗停止核武計畫,所採取的最新手段。

儘管歐盟聲稱阿拉伯產油國會家會填補對伊朗禁油所造成的空缺,但市場仍然普遍擔心,歐盟之禁止進口伊朗石油,勢必會導致國際油價上漲,使得原本已經窘迫於經濟和主權債務危機的歐洲國家,益發陷入更深的困境;美英法為了防止伊朗封鎖運油要道柯莫茲海峽,亦已派遣軍艦前往波斯灣。萬一伊朗跟西方列強在國際運油要道柯莫茲海峽發生實戰衝突,就必定非造成全球油價的更爆炸性結果不可。

伍、「市場恐懼溢價」至少10到20美元之間

歐美制裁伊朗石油的新規範一旦充分實施,當然會重創伊朗經濟,因為石油出口每年為伊朗經濟帶來大約750億美元,即其GDP總額的20%。但相對的,這些新規範措施也可能推高國際油價飆漲,美國加油站的汽油價格,可能因此達到每加侖4美元,甚至接近5美元之高。

最近在每桶100美元上下徘徊的國際油價,可能已經包含了體現石油飆升衝擊風險的10到20美元之「市場恐懼溢價」。如果歐美列強在柯莫茲海峽與伊朗真的交戰起來,則國際油價在一段時間內竄升至每桶150美元的可能性,其實是很難以排除的;然則,從另一角度看,對市場恐懼的過度渲染,卻也可能讓伊朗加速成為更大的受害者。

陸、國際油價將保持在每桶90美元至120美元之間變動

地緣政治風險的高升與全球經濟前景惡化,已在2011年以至未來半年內,給世界經濟帶來極大的衝擊:一方面,歐洲經濟的持續疲軟,且已顯然對美國和亞洲經濟成長造成的傳染性風險,使得國際油價不太可能會突破120美元;另一方面,全球性經濟衰退一旦成真,則國際油價甚至可能跌破90美元。

歐洲專家認為,伊朗核問題的確會對國際原油市場形成短期刺激;不過,實際供需基本面才是直接影響國際油價長期走勢的因素。2012年的國際原油市場狀況,很可能成為2009年世界金融海嘯後的一個翻版,亦即包括油價在內的大宗物資價格,在全球經濟下挫的大情境下,或許會有所上揚。專業推計認為,2012年國際油價將保持在每桶90美元至120美元區間之水準變動。

柒、必須防制國際大宗物資的走勢的火上添油作用

目前國際油價波動幅度顯著加大的主要原因,是基本面推動的。從歷史資料的解讀,經濟循環週期,仍然對國際油價走勢最具有引導性影響的底層因素:過去幾十年間,大宗物資循環週期,最能具體反映經濟循環週期,從1982年到2010年,美國供應鏈管理學會(ISM)製造業採購經理人指數(PMI)走勢,與美國商品研究局指數(CRBI)走勢,在基本上是相吻合的,顯示實物的供需基本面,才是直接影響國際油價長期走勢的因素;而投機意願,祇能造成短期市場的影響,不會形成長期市場的持續效力。

目前國際原油市場很可能會重複2009年情況,即在全球經濟下挫的同時,大宗物資價格上漲;自2000年以來,國際投資市場仍對大宗物資保持高度熱情,致使全球大宗物資的估值循環週期,為之大大拖長。

展望2012年,無論是原油、基本金屬、農產品還是貴金屬,都受到全球經濟成長進一步下滑的影響,再加上歐債危機延燒不止,全球大宗物資的供需不平衡狀況,更將因此而益發加劇,大宗物資的走勢,尤其對新興經濟體的資產泡沫與通貨膨脹情勢,會帶來極大的火上添油激勵作用。台灣工商企業的領袖們,對於這一重大情勢的發展,的確不能鬆懈與輕忽的。

TOP

 

出刊單位:中華民國全國工業總會 大陸經貿事務委員會

地 址:台北市復興南路一段390號12樓•電 話:(02)2703-3500轉136•傳 真:(02)2703-39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