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資在大陸的新機會與新挑戰
中國大陸經濟社會全球化的深化程度,係隨著經濟開放而提高,尤其是自十二五啟動之年以來,外資企業正面對正益增多的市場開發投資新機會,但是因其相對的要素成本與來自政府新規範的社會成本,亦同步飆升,致使外資企業也須同時面對大陸營商環境劣化的新挑戰,特別是在關乎勞動力供需的用工方面及經營成本的稅種稅率方面,所受到的新生壓力,尤其值得重視。
文:林建山(財團法人環球經濟社 社長 兼公共政策研究所 所長)
壹、國際貿易、吸引外資和對外投資 都有很大躍進
2011年中國大陸加入世貿組織WTO屆滿10周年。10年間,在國際貿易、吸引外資和對外投資方面與WTO會員國家達成了共贏發展:吸引外資,給中國大陸也給國際社會帶來巨大利益;對外投資,中國大陸至2010年底,已在全球178個國家和地區開設企業投資營運,對外投資企業的境外納稅總額,已經達到117億美元,並在當地雇用78萬人。
貳、中國大陸對外開放 引進來和走出去並重
中國大陸當局在2011年底總結入世10年經驗,決定繼續採取更積極主動的對外開放戰略,「引進來」和「走出去」並重,以實現自身內需經濟的更大發展,也能有助於世界經濟復甦和穩定。預訂在未來繼續致力於以下四大面向之發展:一是強化投資環境建設,改善外人企業的營商環境條件,增進公共管理和服務,完善市場體系,公正對待所有在中國大陸外商投資企業;二是創新吸引投資方式,完善外資併購的政策,鼓勵外商可以透過兼併、購買等方式參與國有企業之重組改造,引導符合條件的外商投資企業在中國大陸境內上市;三是拓寬吸引外資的新領域,鼓勵外資投向高階段製造、現代服務業、新能源和環保等領域,鼓勵外資在中國設立地區總部、研發中心;四是為中國大陸國營企業對外投資提供更有力的政策支援和服務保障,健全投資促進和保護機制,同時也促進帶動民營企業和中小企業的對外投資。
參、外資企業在中國大陸的投資成長率 大幅回落7個百分點
中國大陸政府對現代農業的重視,給予涉農外資企業創造了很好的發展環境,不過現在中國大陸市場的發展和變化非常迅速,在各行各業之內的廠商,無論其為本土企業還是外資企業,相互之間都存在極其激烈的競爭,任何公司想在中國大陸市場立足和發展,就必須作到「快速地規劃」和「迅捷地調適」。
90年代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大陸經濟的確是正處於一個深刻而關鍵的大轉型期間。尤其是,中國大陸長期依賴低廉的土地、資金和勞動力成本,以實現其出口導向經濟,從而獲取高資本報酬率和高速度經濟成長的國家發展模式;然而,就在2008年世界金融海嘯之後,全球需求低迷長期化、中國大陸國內所得分配改革期待殷切、要素資源和環境成本持續提升,以致整體營商環境發生了重大改變。
事實上,這種營商環境的重大變化,反映在外資企業對中國大陸的直接投資方面。2011年,中國大陸外資吸收仍然繼續創下歷史新高,達到1,160.11億美元,但是從相對的成長率觀點看,這項記錄的全年度成長率9.72%,已然較2010年大幅回落了逾7個百分點;這其中最關鍵變數是,既有美國等先進經濟體之鼓勵製造業回流母國的原因,也有中國本身相關成本的急遽勁升,以及積極強烈優化外資結構、提升外資品質等,直接有關。
肆、為高新科技外資企業 打開獲利的新市場
基於這一投資吸引力退化的危機感加深,中國大陸當局已在十二五計畫中,以加強實物經濟(real economy)投資,予以設法扭轉。儘管勞動力等要素價格上升,對吸引外資有客觀上的一定影響,但是中國大陸擴大內需,特別是擴大國民消費需求,所釋放出來的誘發信號,使得中國大陸市場對於外資仍有很強的前瞻吸引力。
就目前情勢看,2011年中國大陸城鎮化率首次超過50%,市場的研判普遍認為,隨著工業化、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之加速推進,中國消費結構之升級,尤其蘊藏了巨大的市場需求潛力:這種需求,將不僅僅祇是限在消費方面,更包括有傳統產業和技術升級,所蘊含帶動的新的工業產業投資機遇。
正當中國大陸要素價格成本處於長期向上飆漲趨勢,且亦正處在大力發展實物經濟(real economy)的過程中,現行低階段製造業資本的流入步伐,勢必會因此而有所減緩,但是,對於專擅於先進製造業、生產性專業服務業及高新科技產業的外資企業,包括臺商企業而言,中國大陸之推動產業升級,不啻是恰恰為其打開了投資獲利的新興市場空間,從而共用共享中國大陸產業升級的效益。
伍、符合條件的外資企業可在中國境內上市
早在2011年9月8日第15屆中國國際投資貿易洽談會,中國大陸商務部部長陳德銘就已明確指出,中國大陸政府將公平對待所有在中國大陸的外商投資企業,引導符合條件的外商投資企業在中國大陸境內上市,讓外資企業可以擴大加速在中國大陸市場之掛牌上櫃、上市,無疑是一項外資吸引的重大誘因之創造舉措,應該大大有助於外資,包括台資的持續流入。同時,中國大陸政府將在最近進一步完善外資併購的政策,使相關的規定更加的透明化、法制化。
陸、外資企業在中國營商環境 比往年有更大程度下降
中國華南美國商會2012年2月28日發佈《2012年中國營商環境白皮書》與《2012年華南地區經濟情況特別報告》指出,儘管對於長期在中國大陸投資運營抱有一定程度的信心,但面對總體形勢,報告認為2012年的中國大陸營商環境並不比往年更樂觀,甚至與過去一年相比,「有很大程度下降」;在宏觀經濟層面,對外資企業可能產生重大影響的,其一是中國大陸的「通貨膨脹加劇」被認為是目前最具消極影響的因素,其次是「最低工資標準提高」,其三是「中國大陸或其他國家的保護主義政策」,其四是「貨幣緊縮政策」。
針對中國大陸「通貨膨脹加劇」憂慮的,不僅是外資企業,中國大陸當局的領導班子,也抱有同樣看法,都希望中國大陸最好能夠避免出現過度通貨膨脹問題。美國商會建議,要控制中國大陸型通貨膨脹,最好的解決方法就是打開市場,「惟有市場競爭,才是制衡通貨膨脹的最佳手段」。
另一方面,中國大陸的「法律法規問題」,一直被視作最阻礙外資企業在中國健康發展的最大挑戰,其中尤為重要的是「各級政府的公開透明執行方式」,最為多數外資企業所詬病與不滿的是,中國大陸政府對待本土企業與外資企業所提供的優惠待遇,存在極其重大的差別性作法。
柒、外資企業在中國大陸的用工問題 包括工資工時規範正面對新挑戰
2012年3月7日11屆全國人大五次會議,中國大陸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部長尹蔚民在記者會上表示,外資企業總體上,在用工方面是遵守中國的法律法規的。
針對最近廣東等省的富士康企業發生的一系列有關員工福利問題,被認為中國大陸公司剝削所雇傭員工,而將生產產品供蘋果等世界級大公司所使用,中國政府將加強對企業主的規範要求,以為應對。
從瞭解的情況看,外資企業總體上在用工方面是遵守中國的法律法規,按照中國相關的法律,包括《勞動法》、《勞動合同法》等,注重維護工人的合法權益,加強企業內部的用工管理;但是,不免仍有一些企業存在著若干問題,包括超時加班、一線工人工資偏低、缺少人文關懷等。中國大陸政府相關部門和工會已在最近特別要求著重加強監督和管理。
主要預定採行的措施,包括:第一,進一步完善相關法律法規;第二,加強對企業用工監督和檢查,特別是勞動監察執法部門,對企業違反《勞動合同法》的有關行為進行嚴厲的查處;第三,加強對企業用工的指導,督促企業改善工人生產生活條件,加強人文關懷;第四,加大宣傳,創造一個良好的用工環境。
這一方面關於勞動市場管理的緊縮措施,當然會形成為,包括臺商在內的所有外資企業的重大新挑戰。
捌、外資企業在中國大陸面對的稅種與稅率新挑戰
對於在中國大陸投資營運的外資企業和個人,中國大陸政府向來實行的是一套有別於內資企業的稅收政策,統稱「涉外稅收」。這在國際之間,其實是頗為罕見的。中國大陸這套針對外資企業所特有的機制,其所涉及的稅種主要有︰增值稅、營業稅、企業所得稅、個人所得稅、城市房地產稅、車船使用牌照稅、印花稅、土地增值稅、契稅等,紛紛繁繁幾近15種之多。由於中國大陸稅制係採分稅制,也就是中央政府與地方政府之間,可以分別根據各自的權限範圍,劃分出各自的稅種和管理許可權,因此,外資企業在中國大陸的投資營運,才會出現公司營運所在地城市不同,其所必需繳納的稅種、稅率,就各有不同。例如堤圍費、教育附加費、城建稅,中國中央政府原本規定外資企業是得以免徵的;但是,在十二五規畫啟動後,既准許了外資企業成立設置內貿公司,則外資內貿公司所在的個別城市地方政府,已經在最近紛紛要求必須繳納這些稅項。
一般來說,外資企業除了企所稅才會因為業別、地別差異而導致實際稅率不同者外,其他稅種的稅率,在中國大陸各大城市基本上應該是一致的;增值稅和營業稅是兩個對立的稅種,以提供勞務、轉讓無形資產、銷售不動產為主要業務的企業,必需繳納營業稅,其他生產性企業和商業公司,則繳納增值稅。印花稅、城市房產稅、車船使用牌照稅等非常規稅種,由於稅率一般較低,基本不會對在地經營的外資企業營運造成很大影響。此外,外資企業還需考慮暫扣繳稅問題,隨著2008年1月1日中國實施新的企業所得稅法,外資企業之暫扣繳稅率,亦由0%升至10%。因此,在大陸投資設立公司、工廠,尤其最近盛行的,外資企業在設置成立內貿公司之前,必需認真研讀各地方政府專門設計的相關稅收制度,瞭解清楚中國各城市地方政府所要求繳納的稅種稅率,俾能獲取最大稅務優惠。
2008年1月1日起,中國大陸內外資企業所得稅率統一合併為25%,符合條件的中小型微利企業稅率為20%,高新技術企業為15%。在2007年3月16前登記投資的外資企業,享有5年稅務優惠過渡期(2008年後逐年按18%/ 20%/ 24%/和25%),事實上,也就在今年屆滿適用,臺商企業主應當特別注意。
2010年12月31日前,西部地區12省市包括廣西、重慶、四川、陝西、雲南等地以及3州,新登記設置投資內貿公司的外資企業,所得稅率為15%,經營期10年以上的生產型外資企業仍可享受「兩免三減半」的稅務優惠。
增值稅︰2009年1月1日起,小規模納稅人稅率由工業6%、商業4%兩類統一調低至3%。年應稅銷售額在人民幣100萬以上的生產企業,或年應稅銷售額在人民幣180萬以上的商貿公司,可申請為一般納稅人,享受「免抵退」稅務優惠。
個人所得稅︰外籍員工一年連續在大陸居住90天或累計居住超過183天,就來源於中國境內的所得部份申報繳稅,適用5%-45%九級超額累進率(2008年3月1日起大陸員工減免額為2,000元,外籍員工減免額為4,800元)。
契稅︰在購買土地或獲得房屋權屬時,由購買土地或房屋的企業或個人按成交價一次性繳納。
教育附加費、城建稅︰國家規定外資企業免繳,但個別城市需要繳納,包括深圳有城建稅,廈門、福州、昆山均有教育附加費。其應稅額之計算是,稅額=流轉稅額(增值稅稅額+消費稅稅額+營業稅稅額)×稅率。
堤圍費︰以營業收入為計算基數。上海徵收河道管理費,以流轉稅為計算基數,稅率為0.5%;寧波徵收水利基金費,以營業收入為計算基數,稅率為0.1%。
土地增值稅︰繳稅額=增值額×適用稅率-扣除項目金額×扣除系數(扣除系數依次對應為0%、5%、15%、35%)。
玖、向南亞及緬甸轉進的高升誘因 越來越值得重視
十二五規畫啟局以來,中國大陸市場的新投資機會增生頗多,但是相對的要素成本以及來自政府新規範的社會成本亦同步飆升,甚至大幅領先增高;因此,歐美外資企業自從2011年中開始,已經極力覓求朝向南亞印度以至越南,或特別是半年來最夯最熱門的緬甸前進,以移轉其生產製造基地,並非完全是無的放矢,值得在中國大陸投資營運的臺商企業,作為轉進發展的重大參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