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總統520就職演說觀察
馬總統在520就職演說中有關兩岸議題的論述,大體上仍維持其在2008年首任就職演說的架構,而此也可了解馬總統盼以臺海和平為屏障,並透過深化兩岸經貿合作與積極與主要貿易夥伴展開FTA洽簽,以因應歐債風暴再起,以及減少中日韓年內將啟動FTA談判對我的衝擊;尤其是將加快處理ECFA後續談判,以促使台灣發揮小型開放經濟體的特性,運用兩岸市場及資源提升台灣產業競爭優勢,拓展商機。
文:徐東海(景文科大國貿系 助理教授)
因應歐債風暴再起,中日韓今年內啟動三方自由貿易協定(FTA)談判對台灣造成壓力,「拚經濟」依舊是馬總統第二任期的首要任務,並將積極與主要貿易夥伴展開FTA洽簽,以及深化兩岸經貿合作,以減少衝擊力道。如何達成上述強化臺灣經濟成長動能,這都需要以臺海和平為前提,以兩岸和解作為屏障。
壹、520就職演說有關兩岸議題的論述
馬總統520就職演說中有關兩岸議題的論述,大體上仍維持其在2008年首任就職演說的架構,可證此一架構之正確與有效;但也有新的引申的部分,新的部分卻已形成了新的爭議。
四年來維持一貫的部分是:「中華民國憲法是政府處理兩岸關係的最高指導原則;兩岸政策必須在中華民國憲法架構下,維持台海『不統、不獨、不武』的現狀,在『九二共識、一中各表』的基礎上,推動兩岸和平發展。」
新引申的部分則是:「依據憲法,中華民國領土主權涵蓋臺灣與大陸,目前政府的統治權僅及於臺、澎、金、馬。換言之,二十年來兩岸的憲法定位就是『一個中華民國,兩個地區』。」此段論述,即是所謂的「一國兩區」,已成近兩個月來政治爭議的焦點。另外,各界關注馬總統會不會說出「兩岸同屬一中」,則在演說中馬總統說了「兩岸人民同屬中華民族」,亦是一個爭議。
展望未來四年,馬總統表示,兩岸要開拓新的合作領域,繼續鞏固和平、擴大繁榮、深化互信。也期盼兩岸民間團體在民主、人權、法治、公民社會等領域,有更多機會交流與對話,為兩岸和平發展創造更有利的環境。
馬總統表示,兩岸人民同屬中華民族,都是炎黃子孫,擁有共同的血緣、歷史與文化。馬總統也將呼籲對岸,因為同樣尊崇國父孫中山,兩岸都不能忘記國父「天下為公」的理念,以及自由、民主、均富的建國理想。
貳、各界評價︰佳評如潮
白宮副國家安全顧問羅茲(Ben Rhodes)5月23日首度對外表示,美方歡迎馬總統與中方改善兩岸關係的努力,一中政策是美方處理這些議題的原則,但美國歡迎台海往來持續加溫,也會支持馬總統第2任期內持續推動兩岸關係的政策。
前美國在台協會理事主席卜睿哲5月底在華府1場研討會後接受訪問指出,根據中國大陸處理兩岸關係人士的說法,北京當局對當前兩岸發展方向和進度都感到滿意,就職演說適切反應當前兩岸局勢和發展機會。
前陸委會副主委、政大教授趙建民表示,兩岸與國際議題需要平衡,可以預期馬政府未來4年的兩岸政策「不能太突出」將延續既有基礎、平穩地前進,處理兩岸政策不能單兵出擊,未來也要加強與國際其他國家的交流,期間更要獲得民意基礎,讓兩岸與國際關係交互前進。
前陸委會副主委、政大教授童振源表示,從520就職演說中,展望未來兩岸關係發展,兩岸互動架構與經貿談判應會持續,但兩岸互動與談判速度可能放緩,兩岸難以在政治領域展開對話,更不用說兩岸要達成和平協議或軍事互信機制。此外,中國大陸沒有獲得台灣在一中原則的承諾,不會讓台灣順利參與國際組織。
上海台灣研究所常務副所長倪永杰認為,總體來說,(馬總統)今天的演說內容在情理之中,中規中矩與平實之中也見到了積極面。他表示,演說中關於兩岸關係的部分內容務實,主要提及過去4年的做法與成果,顯示未來仍要在現有基礎上繼續前行。
廈門大學台灣研究院院長劉國琛指出,馬英九就職演說的內容平穩,可以見得從馬政府2008年就任以來,兩岸了解比較多。但面對就職演說,大陸方面仍期待馬英九針對兩岸政治關係上,提出更有積極性的發言,使兩岸交流邁入更深的一般化及制度化。
大陸國台辦常務副主任鄭立中5月25日最早對外表示,兩岸兩會商談進程不會受到馬總統講話的影響,兩岸更應把握兩岸關係和平發展主題,共同合作推進兩岸大發展。
國台辦在5月底公開回應,馬總統在就職演說倡議「一個中華民國,兩個地區」憲法定位論,發言人楊毅強調,兩岸同屬「一個中國」的事實沒有改變,兩岸不是兩個中國,也不是兩國關係,並稱這是客觀事實。此顯示,兩岸各自捍衛政策底線,但雙方仍將「擱置爭議,求同存異」,繼續推動兩岸和平發展。
參、促進台灣邁向「自由貿易島」
馬總統表示,美韓自由貿易協定在今年三月生效;中國大陸與日、韓的自由貿易協定談判也將在今年內啟動,我們必須加快自由化的腳步,不能再蹉跎。臺灣向世界開放,世界才會擁抱台灣。而政府規劃設立「自由經濟示範區」,正是臺灣邁向「自由貿易島」關鍵的一步。
一、促進兩岸經貿發展
﹙一﹚加速完成兩岸ECFA後續協議
未來首先應完成兩岸經貿合作體系的建構,以實現雙方的互補互利,並爭取到「和平紅利的最大化」。兩岸早已完成ECFA(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簽署,然而ECFA只是一個架構協議,加上目前僅開放第二階段的早收清單,貨品貿易早收清單中,大陸對台灣開放539項,台灣對大陸開放267項貨品,僅占8,000多項貨品中的十分之一,而服務貿易早收清單部分,台灣與大陸也只分別開放9項及17項,兩岸服務業尚有許多合作的空間。在中韓FTA、中日韓自由貿易協議已經開始進行協商之際,政府應當不以ECFA的早收清單成效自滿,而應當加快其後續協商腳步,延續早收清單提振台灣經濟的成效,強化台灣的總體競爭力。
行政院日前定調,兩岸ECFA後續協議加速前進,其中,兩岸服務業貿易協議預訂在2012年底前完成協商並簽署。至於貨品貿易協議,6月將就貨品項目進行實質協商,最快2013年上半年完成洽簽,最遲不得晚於2013年底。
ECFA後續的各項協議,包括投資保障協議、貨品貿易協議、服務貿易協議等,務必在未來短期內完成簽署,而且是越早簽署越好。儘管這些協商牽涉的是兩岸相關業者直接的利益課題,屬於雙方協商的「深水區」,但是如何擱置爭議、有所取捨,需要政府相關早日拿出完備方案。
兩岸未來兩年內若能冾簽完成ECFA後續四項協議,依中華經濟研究院所做的模擬估計結果顯示,將會使臺灣的經濟成長增加1.65%到1.72%之間。美國智庫皮特森國際經濟研究所(Peterson Institute for International Economics)學者羅森(Daniel H. Rosen)也發表類似研究報告,預測臺灣若與大陸簽署ECFA,臺灣國內生產毛額(GDP)到2020年增加4.5%或210億美元。
﹙二﹚ECFA早收清單效果日益顯現
ECFA貨品貿易早期收穫計畫於2011年1月1日生效實施,依ECFA貨品貿易早期收穫產品清單及降稅安排,分兩年3階段降稅至零關稅;累計2011年1月至2012年3月為臺灣廠商節省關稅約2.25億美元。
ECFA早期收穫計畫也促使過去完全沒有對大陸出口早期收穫產品的廠商,開始利用早期收穫減稅計畫推動對大陸的出口,為台灣廠商開創了新的商機。2012年1~3月ECFA早期收穫計畫產品出口中國大陸約46.30億美元,在競爭激烈的中國大陸市場,台灣早期收穫產品市占率高於15%的項目,由2011年的195項成長至2012年第1季的199項(以539項早收產品為基礎)。另2012年第1季台灣早收產品市占率較2011年同期有125項為明顯提升,其中大幅提升有37項。以上顯示透過ECFA早期收穫計畫,正逐漸為台灣產品在中國大陸市場形成一定的優勢。
增加台灣就業人數,據統計,列入ECFA早期收穫計畫各產業之受雇員工人數及成長率普遍高於整體製造業成長率。增加就業人數部分,金屬製品製造業增加9,266人,機械設備製造業增加7,858人,電腦、電子產品及光學製品製造業增加7,042人。
﹙三﹚持續擴大吸引陸資來台及台商回台投資
台灣目前正積極向全球招商,中國大陸亦應是台灣爭取資金進駐的地區之一。
2009年7月1日起,政府開放陸資來台投資,開啟了兩岸雙向投資的時代。但由於受到政府限制陸資產業有限及相關政策限制與市場誘因不足等因素影響,大陸企業對來台投資進展不大。
據統計,自2009年6月30日開放陸資來台投資以來,累計核准陸資來台投資件數為246件,核准投(增)資金額計2億8,001萬6千美元。平均投資規模只有100多萬美元,顯然陸資來台投資仍處於試驗性的小型投資或以個人或自然人名義投資為主。為持續擴大吸引陸資來台,2012年3月,經濟部公布第三波開放陸資來台項目,其中製造業將可達到97%的項目,服務業將開放51%,甚至在今年6月第8次江陳會,兩岸若能完成簽署兩岸投保協議,增加陸資投資誘因之後,預期將可進一步帶動陸資來台投資,藉由陸資進駐,台灣產業將更活絡。
ECFA簽署後,有利台商鮭魚返鄉回台投資,台商鮭魚返鄉的投資金額逐年增加。據統計,2011年台商回台投資金額達新台幣450億元,2012年1~3月台商回台投資投資案共20件,投資金額約新台幣145億元,達成率為29%。例如堆高機大廠台勵福集團看好ECFA帶來的市場商機,計畫斥資新台幣10億元在南投擴建新廠,成為2012年迄今回台投資的大型投資案之一,另如友嘉集團投資共計新台幣12億元,在苗栗及台中等地進行工具機廠之擴建。
二、加速與與新加坡、紐西蘭等國的經貿協議談判
今年5月14日,第五次中日韓領導人會議宣佈立即啟動中日韓自由貿易協定談判,中日韓自由貿易協定談判來勢洶洶,讓台灣承受極大的競爭與時間壓力;尤其是台灣最大的競爭對手南韓若和大陸簽訂FTA,勢必衝擊台灣出口。據經濟部委託中經院研究報告指出,若中韓簽署FTA,台灣出口衝擊達607億美元。其中,化學及塑橡膠製品、石油及煤產品、紡織、其他食品將首當其衝。中經院還指出,ECFA後續協商若不如中日韓自由貿易協定洽簽進度,台灣的國內生產毛額(GDP)初期就會蒸發45億美元,近新台幣1350億元。
馬總統表示,台灣要避免被邊緣化,就一定要趕緊與其他國家簽自由貿易協定(FTA),若想與其他國家簽FTA,台灣的市場就應開放,過去的作法及心態都必須改變。
目前我國與新加坡、紐西蘭的經貿協議談判正要加速進行。從目前情勢研判,台灣與新加坡的FTA可望於2013年完成,這將為其他有興趣與台灣進行經貿協議談判的國家樹立一項標竿。同時臺灣與紐西蘭的FTA談判即將展開,而印尼與印度也認真地表示興趣,此皆有助於平衡台灣對大陸的經濟依賴,加入融入東亞經濟整合趨勢。
另一項優先要務,是與美國談判台美貿易及投資架構協定(TIFA),這項談判因美牛進口問題而懸宕五年之久。因為南韓與美國及歐盟的FTA已經生效,而且中日韓的自由貿易協定也已於5月13日展開貿易協商,馬總統希望臺灣未來八年作好加入美國所倡議的「跨太平洋經濟夥伴協定(TPP)」的準備。此外,台灣也應與日本、歐盟,乃至於與韓國之間,尋求雙邊經貿合作協議,台灣不只不能自我設限,更不應只停留在研議階段。
肆、結論
展望未來,馬總統希望可以構建台灣的黃金十年,而持續經濟成長是則是達到黃金十年目標的基礎。因此,如何透過加快處理ECFA後續兩岸貨品貿易協議、兩岸服務貿易協議、兩岸投資協議等談判,進一步引入陸資來台投資,台灣將可以發揮小型開放經濟體的特性,運用兩岸市場及資源,提升台灣產業競爭優勢,拓展商機。
同時,如何運用開放佈局拓展國際經貿,例如如何達成內部多數共識,順利通過美牛進口關卡,早日恢復台美貿易及投資架構協定,以及如何不受外部干擾,加速完成與星、紐等國自由貿易協定洽簽,甚至作好未來加入TPP的準備,則也是台灣達成黃金十年目標與否的關鍵。不過,這都需要以臺海和平為前提,以兩岸和解作為屏障,才能做到上述強化台灣經濟成長動能的目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