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人民幣與新台幣直接兌換
鑒於自今年中國大陸與日本和香港簽訂貨幣清算機制之後,在中日、陸港間的經貿活動或產銷鏈的金流,有很高比率轉向以「非美元」報價與計價的交易,而此對中日、陸港兩方的金融產業與工商企業產生明顯助益,故我政府實應儘速推動兩岸貨幣清算機制,並考慮發展人民幣離岸中心,以協助台商在兩岸產銷鏈的金流活動中,降低兌換成本,甚至擴大企業與個人利用各種人民幣金融商品之契機。
文:簡永光(歐洲復興開發銀行資深顧問)
兩岸經貿交流日益密切,新台幣與人民幣之間脫離以美元作為中介,讓兩岸貨幣直接兌換的需求也更顯迫切。因此,建議我方政府儘速推動兩岸貨幣清算機制,並考慮發展人民幣離岸中心,以助台商在兩岸產銷鏈中的金流活動,降低兌換成本,並擴大企業與個人利用各種人民幣金融商品之契機。
壹、貨幣直接清算與人民幣離岸市場的背景與發展趨勢
根據大陸外匯交易中心的統計資料,逾九成的外匯交易均以人民幣兌美元為主,其他貨幣的交易則顯疏落,流動性不高。然而,以大陸與日、港、台三方的龐大經貿數字而言,加上日、港、台企業的交易習性,實有必要讓人民幣與日圓、港幣和新台幣進行直接兌換。
今年中國大陸已與日本和香港簽訂貨幣清算機制,而人民幣與日圓亦互相在對方外匯交易市場上直接掛牌,香港也逐漸發展為中國大陸地區以外的人民幣離岸中心。這種發展模式,對中日、陸港兩方的金融產業與工商企業,都已產生明顯助益。
一般預料,此後中日、陸港間的經貿活動或產銷鏈的金流,勢必有更高的比率轉向以「非美元」報價與計價的交易。日本方面普遍的看法皆認為,當日圓與人民幣直接兌換交易步入正軌,市場規模逐漸擴大,預計日本國內人民幣存款及投資產品的業務將會增多,日中間資金流動及投資貸款也將更為活躍。
兩岸間的交易,亦不可能自外於這種主流趨勢。
貳、兩岸貨幣清算機制
中國大陸方面對於建立兩岸貨幣清算機制的態度,基本是積極支持,因為該協議已納入大陸「十二五」規劃綱要,為深化兩岸金融合作創造更好條件。然而,雖然大方向是支持,中國大陸當局在推動的進程上,著重在時機點的考量。過去一年間陸方對於兩岸貨幣清算協議的問題,偏向以「陸銀在台設立分行」作為適當時機的關鍵所在。而今年中,隨著中銀與交銀台北分行的成立,所謂「適當時機」的障礙似可排除。
中國大陸國台辦發言人在2012年6月13日舉行的例行記者會中表示,兩岸貨幣清算機制是今年兩岸金融合作的重點內容,兩岸在大方向和主要問題已形成基本共識。中國大陸涉台高層亦表示,兩岸貨幣清算機制將會超過中日貨幣直接兌換內容,希望今年暑假就可以簽署協議。
我方涉及兩岸事務高層亦多次透過媒體表示,兩岸貨幣清算機制是基礎,使得未來兩岸貿易不需要透過美元,減少匯差損失,兩岸貿易可因此降低成本,銀行方面也可承作人民幣業務,把人民幣當成外匯一種,包括可以實施人民幣存款、匯款、貸款業務,以及人民幣理財商品等。
目前我方僅開放國際金融業務分行(OBU)與境外分行(overseas branch)承作人民幣業務。當兩岸貨幣清算協議簽訂後,台灣的銀行包括境內各地可承作外匯業務的分行,將可開辦人民幣金融商品,而構成完整的外匯業務框架。
2009年底兩岸簽訂了金融合作備忘錄(MOU),在兩岸金融交流上,往前邁開了一大步。但雙方只是拿到對方的入場券。2010 年中,兩岸簽訂ECFA,早收清單上才有一些優惠措施,例如縮短台資銀行在中國大陸准入時程及放寬人民幣業務的限制。今後,在MOU與ECFA架構下,若能儘速完成貨幣清算協議,則堪稱為實質從事金融業務的一大里程碑。
根據行政院陸委會的資料,中國大陸海關統計之台灣對中國大陸的貿易出口,近五年之平均為904億美元,進口為214億美元。經建會曾經在報告中指出,兩岸之間的資金流動,九成以上由進出口貿易帶動。龐大的貿易金流,不論是由美金結算後轉換,或在未來部份轉為本幣結算,都會維持兩岸貨幣間的龐大匯兌需求。
台灣的主要公民營行庫,從事外匯業務經驗相當豐富,並具有龐大利基,加上大都已在中國大陸設立分行,所以兩岸貨幣清算機制一旦洽簽成功,將可立即展開更多業務,且展現獲益能耐。
例如兆豐銀現為國內人民幣現鈔拋補行之一,以每次交易收取20個基本點的手續費計算,此項業務在2011年貢獻手續費收入近3億元,若能再扮演貨幣清算角色,預估首年清算業務手續費收入將達10億元,約佔全年獲利5%。
參、人民幣離岸市場
自金融危機後,中國大陸加快人民幣國際化步伐,人民幣的離岸市場發展迅速,短短兩年間,香港離岸市場規模,從不足一千億元人民幣,發展至迄今約六千億。與此同時,中國大陸方面亦有意把人民幣的離岸市場,分流到新加坡和倫敦等多線,作為一項金融戰略安排。
香港、倫敦和新加坡都積極發展人民幣離岸業務,日本的東京作為金融中心城市,顯然不會拱手放棄爭取競爭優勢之機會。
雖然到目前為止,台灣尚未形成為世界性或地區性的離岸金融市場,然而,衡諸台商在中國大陸地區的投資情況、兩岸之間上下游生產鏈與產銷聚落的成形,台灣要成為世界主要貨幣的離岸市場,固或有其障礙,但是要妥善運用兩岸間的特殊經貿結構優勢,從人民幣為起點,建構具有地域特色的人民幣離岸市場,仍有其基本條件與相當可行性。
台灣對中國大陸與香港每年有近6千億美元的貿易金額,台商在中國大陸也掌控了龐大的人民幣資產,這些都是吸收人民幣的管道。而新台幣具有主權為後盾的獨立性,有獨立的金融監理法規與貨幣政策,更有自主的國際收支,在發展人民幣離岸市場的過程中,應不至造成太大的負面衝擊。
台灣若想在香港後,成為下一個人民幣離岸中心,兩岸貨幣清算機制必須儘快簽署,讓我方金融機構開發出更多人民幣商品,不僅提供國內企業、金融機構資金出路,也能吸引海外法人認購,為國內金融市場注入新動能。
肆、香港發展人民幣離岸業務的借鏡
香港在人民幣離岸業務的推動上,雖有中國國務院的加持,但是香港金管局在事前配套措施上,經過縝密且有利金融現實的規劃。香港外有與美元的聯繫制度,內有港幣與人民幣的競合形勢,兩者都能交出漂亮的成績單。
比較香港的發展歷程,台灣的金融環境相對單純,不但可以自主調解外匯準備,政府對貿易結算的影響力又強,有良好的人民幣離岸市場條件。目前最需要的,是以踏實的金融協商模式,取代模糊的官方語言,增進協商效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