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大陸最新總體經濟情勢分析
2012年第一季歐洲主權債務危機發生時,中國大陸經濟成長仍相當穩健。雖然中共國務院總理溫家寶在兩會期間就提到經濟年成長率保八的問題,但中國大陸在今年第二季的經濟表現、貿易出超等,都還在國際投資機構之預期中,並沒有出現與預期大不相符的數據。然而,最大的問題出在人民幣升值情形已形成貿易壓力。此壓力已使台商紛紛轉進中南半島。若未來人民幣匯兌仍然高居不下,將使中國大陸的經濟軟著陸現象更明顯。
文:邱志昌(亞太區域發展暨治理學會理事長)
國際投資機構對中國大陸經濟下滑風險視為類似飛機飛航在高空之後的?陸狀況(Landing)。如果飛機是緩緩下降,當飛機四方位的機輪接觸地面之那一刻,就可以判定這是「軟著陸」?還是「硬著陸」?如果是硬著陸,坐在機艙內的旅客是會非常不舒服的。換言之,如果是硬?陸,其人民福利將明顯受損。
壹、中國大陸總體經濟的第一個問題:資產泡沫可能不小
飛機會著陸有下列幾個原因:一、天候不佳,在落地前有強勁的風雨。二、機長之落地技術不佳,下降角度沒抓好。三、跑道的狀況不佳,不平坦。四、飛機的機械組件突然發生問題,無法及時修復。現在,我們將中國大陸經濟體視為一架在高空飛行的大飛機,則歐洲主權債務危機就是「天候不佳」,而操作這一架飛機飛航的機長現在是胡錦濤與溫家寶,且即將要交給習近平與李克強。目前,這架飛機可能已開始經歷「天候不佳」的考驗。
第一個考驗是中國大陸的資產泡沫已然很大:形成資產泡沫的原為長期之高度經濟成長,人民財富增加,而為求財產保值,對於土地、房地產與黃金等保值產品需求增溫,資產價格上揚。財務理論上,資產泡沫指標為股票市場與房地產市場兩類。而在這兩個市場中,又以股票市場的走勢較敏感。因為股價指數是景氣的領先指標,而且又有明確的量化指數可以比較。因此企業的前景,經營是否順暢,總體經濟是否樂觀,勞工就業與薪水所得是否增加?社會上的消費能力提升或下降?甚至於包括房地產的價值皆會反應在股票市場上,例如股市資產類股與營建類股股價表現之上。因此,股價指數通常會領先與對景氣有預期效果。
貳、中國大陸總體經濟的第二個問題:消費需求過度造成通貨膨脹
雖然多數國家沒有房價指標,且由於買方與賣方的資訊並不對稱,房屋仲介業者大多為自己行業之發展而長期看多房市。如何衡量房市價格是否有巨大泡沫?就只得借用股價指數變化研究。以中國上海與深圳股票市場的長期走勢,也就是一般市場所使用的月K線圖來看(見圖一),上證指數在2007年10月8日時,歷史最高指數為5954.76點,最低點時為2008年7月6日時之1664.92點,相差3.576倍。
本文經驗,以日本泡沫經濟的演變過程,日本股票市場的日經指數在歷史最高點時為1989年12月29日38957.44點,去年2011年底的點數為11月25日10857.53點,倍數為3.588倍,與中國大陸目前的股市長期的倍數有相當的差距。
泡沫經濟也會造成民眾因家庭及個人所持有資產增值,因此對奢侈品消費金額大量增加。就如我們到歐洲旅遊、或是陸客來台觀光旅遊時,大陸同胞對於勞力士表與精品高檔手提包等,一掃而空的場景,就是因為「財富效果」使然。總體經濟學中將此一財富效果視為一種消費信心的增強。奢侈品是以高價突顯價值,整體生產與需求數量不多,因此較少有供需不足問題。但一般的生活消費品,則會因為供需失調,造成市場成交均衡價格的漲跌。在消費信心高漲的中國一線城市,多數消費品價格有類似「羊群效應」,也就是一傳十、十傳百的消費行為。消費者對某一些消費大量湧現,如台灣過去消費市場的「蛋塔現象」,造成需求遠大於供給,物價於是上揚。而在此「羊群效應」,多數消費者雖然「需要的不多」,但是「想要的很多」,產生過度消費行為,會在「反正有錢」「多買一點」的情緒下,造成通貨膨脹。
參、中國大陸總體經濟的第三個問題:當資產價格回歸正常之後
由上述上海股票市場指數來看,在2007年時股票的泡沫化已經很顯著。股價泡沫破裂之後,第一個效應是企業轉投資的正面應消失了。不少企業會在景氣繁榮時,做了很多在當時看起來很有賺頭、但最後是「不當」的投資。這些轉投資原本就與公司本業無關,或是因為一時衝動,最初希望這些轉投資能擴大或是膨脹母公司的獲利,更有一些專業經理人(CEO)為表現任期內的經營績效、點子特別多,而這點子的實現與執行多需要資金。於是在CEO說服董事會之後,公司將自有資金或是由金融體系中募來或是借來資金投入。但當整體股票市場陷入長期空頭走勢後,這些轉投資公司與母公司的公司價值同步陷入困境,大大影響股東財富。在長期股價不振下,為確保母公司長期永續發展,部份公司不得不將這些不當的、或是非核心轉投資公司股票以市價賣掉。一家企業如此做,繼而數家企業也這樣做,最後形成股票市場大跌,股價一直起不來。因為一堆公司多在處理非核心的投資股權,都在賣股票,而且有可能是公司持有部份的賣出,而當初跟進的董監級的個人投資者也賣出,因此形成股市自2008年之後就持續弱勢。
股價大跌後對企業第二個效應是對投資開始由興奮轉為保守最後怯步,與股價高漲投資勇敢的態度形成強烈對比。當企業開始對資本支出與人員雇用開始怯步後,就業市場就會逐步出現供給過多的現象,最後造成失業率上揚。中國大陸目前經濟發展的主導型態還是屬於計劃性經濟,因此由經濟發改委與運用國家資源,因此失業問題尚未完全浮現。
本文之前曾提過,中國大陸是屬於「投資型經濟」與「諸侯型經濟」,沒有持續的投資,經濟發展便會停頓下來。而持續的投資又以各地書記與領導企圖心與專業招商等能力為憑藉。自2011年下半年後,由於歐洲主權債務危機,歐美國際投資機構對中國境內投資呈現成長趨緩,大陸地方經濟發展融資平台債務問題開始被關心。若無持續投資的未來現金流入,長期可能對未來債務到期會難以支付本息。今年初以來,大陸上半年投資與經濟成長率仍然強勁,主要是因為大陸中央推動區域型態的交通建設,因此在總體資本設備投資成長上仍平穩發展。
肆、中國大陸總體經濟的第四個問題:人民幣值高燒不退
就日本的經驗看來,當資產價格回歸正常後,日本土地與房產問題雖然已經逐步解決。企業因不當擴張所付出的代價,也已將轉投資股權做調整,甚至於權數賣出等方式處理,而獲得改善。但是,因為日圓長期升值使得日本企業雖然有高傲的品質與忠誠的消費者,但是價格競爭力逐漸被台灣與韓國等同質產品取代。因此,從2011年起日本企業的獲利陷入困境,多數大企業如SONY與夏普公司及國際牌等老店,雖然也同時開發高科技3C產品,但在今年初公佈去年財務結算時,仍然呈現大幅虧損。最後,不得不減產、裁員或停止國際合作,例如SONY停止與韓國相關業者的合作。
台灣過去也有類似經驗。新台幣升值後,台灣低附加價值產業因為輸去價格競爭力,因此必需尋找低勞力成本或進行產業轉型升級。依台灣經驗,產業轉型痛苦期間大約兩次景氣循環。而中國大陸經濟體產業結構複雜,要完成十二五產業升級,所需時間至少要3到5年。本文認為在2013年,也就是在習近平與李克強接班第一年,可能是中國大陸產業轉型最明顯的一年。屆時可能的現象會是:一、經濟成長率持續下降,可能在6%至8%之間。二、今年底不管是歐巴馬或是羅姆尼先生當選,美國的新任總統對大陸產業輸美產品補貼、銷售等問題會加強關心。三、人民幣在國際貨幣基金(IMF)之五種特別提款權(SDR)中是為最強貨幣,人民幣匯價的本幣升值問題,也將是大陸經濟發展的一大困擾。
伍、結論
中國大陸是東南亞國協的領導國家,在其經濟發展帶動下對周邊國家已產生模仿示範效應,中南半島一些未開發國家,因為與中國大陸經濟往來、貿易障礙解除關係而經濟開始被帶動。這些國家因為國民所得低,擁有龐大的低價勞力成本市場,在經濟發展、外資企業轉進及國家長期投資下,產品價格競爭力已直逼中國大陸。不少台商企業,因為近三年以來在大陸的勞動成本與福利不斷地要求提高,且人民幣升值情形已形成貿易壓力下,不得不轉進中南半島。因此,若未來人民幣匯兌仍然高居不下,上述問題將使中國大陸的經濟軟?陸現象更明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