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專欄資訊交流投資快訊大陸傳真

238101.10.15

<資訊交流>

拓展大陸內需市場的契機與挑戰

儘管近兩年我台商可藉由兩岸政府政策的支持,以及順應兩岸現有政策,有更多機會參與大陸「十二五」規劃,拓展大陸內需市場;不過,我台商在參與及拓展大陸內需市場時,仍要注意品牌建立、智財權問題及與大陸內資企業的競爭;特別是,大陸急遽調整產業結構,將對我台商在大陸的經營造成包括綠色生產標準更高、更精準控制產能及更不公平的競爭等威脅。

文:柏翰(資深媒體工作者)



2009年8月外貿協會開始辦理「南京台灣名品交易會」,受到各界好評,成功的打響台灣產品在當地之知名度,自此之後,外貿協會持續選定大陸具消費潛力之多個重要城市陸續辦理「台灣名品交易會」,2010年外貿協會分別在東莞、天津、南京、山東、重慶,舉辦以「台灣」、「品牌」、「優質產品」推廣重點的名品展,協助台灣業者深植大陸內需市場,並全面打開大陸知名度,進而佈建當地行銷通路,對許多大陸台商或在台灣的廠商而言,這是接觸大陸消費者最好的機會。

台商目前已建立的內銷通路及平台

「南京台灣名品城」是由台資企業華新麗華和南京市政府共同打造的台企在大陸的發展基地,他看好ECFA時代的爆發力,希望與會業者把握進軍大陸市場的3年黃金時間,共同開拓大陸內需商機,預定將招募600-1000家台灣廠商。根據當地官員表示,台灣名品城的訴求是「easy 123,輕鬆進對岸」,1指的是「一條龍服務」;2為「雙向溝通」,3則是強調天時地利人和的三和。據了解,台灣名品城團隊目前已累積超過3萬筆的買家資料,涵括食品、家具與生活用品、運動休閒、文創、服飾與配件、觀光醫療服務、3C產品、節能減碳等各領域,提供台灣企業進軍大陸最堅實的支持。此外,透過與貿協的合作,更解決台灣企業尋覓大陸買家的難題,能夠快速篩選出目標買家,提供在地化的買家需求建議,使台灣企業迅速推出符合市場需求的產品與業務。 除貿協及紡拓會的大力支持之外,台灣名品城的規劃並獲得多方同業公會的認同,5月及6月將在全台展開多場招商說明會,針對各時尚產業、食品業及文創產業提供詳盡的解說。華新指出,南京台灣名品城是由南京市政府委託華新營運及招商,共有8個館,除了BtoB之外,還有Btoc,主要是提供台灣廠商及專業買家一個交流平台。

除了「名品交易會」,台商也積極利用大陸擴大內需政策攻占大陸內銷市場。以大陸台資企業最為密集的昆山,即以具體的作為解決行銷通路的問題。因此在花橋經濟開發區管委會的支援下,「台灣電子產品交易中心」和「台灣電子之窗」都已進駐昆山賽格電子市場,為兩岸電子產品交易打造一個實體市場與網上虛擬市場的交易服務平臺奠定基礎,以1天1億、1年300億人民幣交易額作為目標。

至於日前甫在昆山花橋開幕的台灣商品交易中心,則定位為台灣中小企業產品進軍中國大陸最完整的交易平台及物流集散地;同時也將提供金融服務、結算中心及物流中心,讓兩岸經貿交流更密切。這個商品交易中心,是由台灣工業總會與昆山市政府聯合牽線,共同投資數10億元人民幣建構而成,佔地總面積1.1平方公里,而該中心的1號館「MIT精品館」,在試營運1年多後,昨日正式開幕。而2號館的興建,目前正積極規畫中。該中心董事長暨工業總會副理事長潘俊榮在開幕式上指出,投資台灣商品交易中心旨在為兩岸的中小企業提供最佳的交易平台,並讓兩岸人民、企業可經由這個平台,加深彼此的經貿交流。據媒體報導,MIT精品館標榜全部商品,都是台灣製造,目前有100多個台灣知名品牌進駐該中心,包括美妝、流行精品、文創用品、特色美食、茶藝等,展現原汁原味的台灣特色。

由東莞台商投資企業協會籌組,被視為台商從外銷轉型大陸內需市場的指標--大麥客(T-MARK),第1家店東莞東城店今年5月底正式開幕。據媒體報導,大麥客資本額3億港元,為中國大陸第1家取得全國「外資獨資」審批的通路商,而創始股東都是東莞台商會會員。大麥客第1家店開幕,備受兩岸政商界重視,目前岳豐科技為大麥客最大的股東,持股約10%。葉春榮表示,大麥客東莞店目前約3.1萬坪,營運模式採「會員制」,以提供會員高品質、低價位商品為主要營運模式,目前1、2樓共2.2萬坪,規劃為國內外食品、菸酒、生鮮、家飾、3C產品等賣場,3樓約9000坪面積,則是規劃為「台博商貿中心」,展售台商名品(MIC)、台灣精品(MIT),協助大陸台商將優良商品拓展至大陸內需市場,並打造結合零售、批發以及進出口貿易的交易平台。

台商內銷通路目前概況

近年來台灣熱,讓大陸各地政府瞄準台灣題材商機,包括台灣食品、農漁產品、優良精品、文化產品等,地方政府希望透過台灣產品吸引當地消費、繁榮地方。但他們都高估台灣商品的競爭力,加上配套不足,推動不如預期,而這樣困難,媒體多有報導。

例如北京石景山的「北京台灣街」與南京河西新城的「台灣名品城」,是這類地方打造台灣印象最著名的兩個案例,但兩者都因不在繁華區或既成商業區,面臨商家進駐不順的問題。大陸地方政府期盼台灣商城能帶動當地消費,但現今大陸消費模式是大者恆大,大陸各型消費購物廣場,集吃、穿、用於一體,顧客可逛街、購物、吃飯、看電影,而台灣街、台灣城只賣小吃和商品,若再因位置偏遠,根本難以競爭。所以對台商來說,希望兩岸政府能在政策上多有扶持,真正可以打入大陸內需市場,因此對大陸「十二五」規劃有很大的期待。

台商要掌握大陸「十二五」契機,進軍大陸內需市場,要了解台灣在服務業方面有很大的機會,且在精緻農業、休閒農業、生態,綠能、減碳、有機保健等產業,都該關注。但要參與大陸內需市場,仍要注意品牌建立及智財權問題,以及與大陸內資企業的競爭,換言之,台商參與「十二五」規劃,雖是很大的機遇,但仍有許多挑戰要克服。

台商在服務業方面較有機會

大陸十二五規劃和台灣提出的六大新興產業以及十個重點服務業、智慧型產業,方向上差不了太多,因此,一般認為兩岸產業在發展方向上有很大合作空間。更進一步來說,大陸十二五規劃中新能源、節能環保、生物育種、新醫藥、新材料、電動汽車、資訊產業等七大新興產業,以及台灣能源、生技、農業、醫療、觀光、文化等六大新興產業,兩岸推出包括能源、生技等新興產業具有共通性,而農業、醫療、觀光、文化則是台灣具有較大優勢的產業,兩岸之間若能加強合作、優勢互補,必可提升雙方產業的國際競爭力,因此,包括台商參與十二五規劃及陸資企業來台投資,都是兩岸產業合作的具體方向。

此外,自2008年12月我政府正式啟動的「搭橋專案」,包括中草藥、太陽光電、車載資通訊、通訊、LED照明、資訊服務、風力發電、流通服務、車輛、精密機械、食品等十餘場次兩岸產業交流會議,促成數百家兩岸企業進行合作,已使台灣廠商在大陸市場的競爭比其他國家的廠商更具優勢,相信在「搭橋專案」的基礎上,兩岸新興產業的合作勢必更上一個層次。換言之,在兩岸產業合作的基礎上,台商都希望能參與大陸十二五規劃。

消費行業是值得長期關注的焦點

要參與十二五規劃,必須先了解大陸十二五規劃的重點方向。事實上,除了七大戰略性新興產業外,在經濟結構調整過程中,十二五規劃中的消費行業發展將是重點。根據十二五規劃的方向,大陸經濟除了促增長、調結構之外,最重要的就是從依靠外向需求的經濟轉向以內需為主的經濟發展模式,換言之也就是「擴內需」,因此,大陸巨大的消費發展潛力,將給台商帶來新一輪的機遇。

從十二五規劃預計國內生產總值年均增長7%左右的前提下,大陸最終消費率將從2010年的48.6%提高到2015年的55.0%,到2020年最終消費率達將到65%左右,要實現這樣的目標,大陸政府預計將從兩個方面進行:一是調整收入分配。包括調整收入分配關系、改革收入分配制度等、擴大社會保障制度的覆蓋面、提升公共服務等;二是加快城鎮化建設。這都將形成大量新增需求。基於此,消費行業也將是未來長期關注的焦點。而大陸的城鎮化政策,預計使其城市人口增長到5億人,因此包括醫藥、零售百貨、服裝、食品飲料等包括內需各項產業,都將是台商的契機。

當然,除此之外,具競爭優勢的台灣金融服務業,在進入大陸市場後,勢必重新開創一波高峰。兩岸金融合作的開端始於江陳第三次會談,2009年4月26日,兩岸海協海基第三次商談在南京舉行時簽署《海峽兩岸金融合作協議》,同年11月16日兩岸主關機關簽署銀行、保險、證券期貨三項《金融監理合作了解備忘錄(MOU)》,並於2010年1月16日生效。2010年3月台灣修正《兩岸金融、證券期貨、保險業務往來及投資許可管理辦法》(簡稱金融三法),台灣金融機構赴大陸設之分支機構按照這三項辦法的規定來審查。2010年6月29日簽署的《海峽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ECFA)的早期收穫(Early Harvest)計劃中,已將兩岸金融業的相互准入納入,包括第一批已在2010年12月開業彰銀、一銀、合庫、 土銀與國泰世華等5家國銀,以及2011年第一、二季陸續開業的華銀、台銀、兆豐銀、玉山銀、上海銀及中信銀等,其創造對台資企業的融資環境,及金融業本身發展的前瞻性,都為台商參與「十二五」規劃搭建了有利的平台。

陸資企業是台商參與「十二五」規劃最大的挑戰

台商是否能順利參與「十二五」規劃的商機?對台商來說,參與十二五規劃仍有許多的挑戰,而其中地方保護主義是其中的一個關鍵。由於兩岸情勢的快速變化,台灣各界特別關心大陸「十二五」規劃的方向和內容,許多媒體指出,大陸「十二五」規劃看似會為台商帶來龐大商機,但深究內容,大陸急遽調整產業結構,對台商在大陸的經營造成包括綠色生產標準更高、更精準控制產能及更不公平的競爭等三大威脅。

更進一步來說,由於加速推展綠色節能生產,已成為「十二五」規劃的重要產業政策,因此,大陸針對高污染、高耗能與高排放等三高產業,已經被視為落後產能企業而將逐漸淘汰。此外,在「十一五」規劃期間,大陸政府為了自主創新,鼓勵企業加速擴張,結果造成水泥、汽車產能過剩,「十二五」規劃大陸政府將大幅修正產業重複投資的問題,同時,大陸在審批企業投資設廠趨於嚴格,拉高投資門檻,因此,對台資企業來說將是衝擊。

最後,大陸推展七大戰略性新興產業,表面上看似商機無限,但仔細分析可發現到,很多產業領域,台灣看得到吃不到,大陸正進行國進(國營企業)民退(民營企業)與鼓勵企業併購整合,在每一個領域裡,都會有幾家的巨人型業者,再藉由自製率的產業保護措施,大陸進行一場不公平競爭,台商很難是陸資企業對手。這些,都是台商面臨「十二五」規劃所面臨的挑戰。

TOP

 

出刊單位:中華民國全國工業總會 大陸經貿事務委員會

地 址:台北市復興南路一段390號12樓•電 話:(02)2703-3500轉136•傳 真:(02)2703-39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