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專欄資訊交流投資快訊大陸傳真

238101.10.15

<資訊交流>

台商轉型的瓶頸與解決方法

儘管在媒體上常看到諸如由科技業轉到農場經營,或是原在銀行上班改去賣魚、賣貢丸的成功案例,而這些轉型成功的起因,也多是環境的改變使然;如果只是遇到困難,大多會在解決後續操舊業,又若是有利可圖怎會有轉型的念頭。因此,既然目前大陸的經營環境已經發生很大的改變,已漸不利於企業的經營與發展,我台商企業就必須要轉型升級。

文:邱志昌(亞太區域發展暨治理學會理事長)



企業要升級轉型,容易嗎?舉一個最簡單的例子,一個人學問要升級,要由大學畢業再取得碩士學位,至少要兩年時間;要由碩士升級到博士至少要四年。對一個人或對一個企業來講,轉型與升級都是很需要時間的事,而在這個過程中也充滿挑戰。

壹、轉型升級原因:大陸的經營環境已漸不利於企業發展

隨著中國大陸經濟軟著陸的趨勢越來越清楚,在中國大陸的台商目前面臨到的問題,約有下列幾項:一、工資不斷上揚:自2010年中國大陸勞動合同法實行之後,勞工薪資持續上揚。台商面對工資上揚與缺工的困擾增加,部份台商以大陸物價指數為調高工資的依據,有的則以公司的獲利成長幅度為標準。但在大陸工人結構複雜,很難面面俱到。二、人民幣升值:在工資尚未大幅上揚之前,台商可以將出口產品的降價轉嫁到勞工成本中,因此還有迴轉的空間,但是自勞工薪資升高與環境保護與衛生食品安全標準提高之後,台商在勞工福利與環保支出成本也同時增加下,生產成本與售價競爭力同步進入瓶頸。部份台商已考慮將工廠移到中國大西部地區,希望能由該地區未開發的低價勞力與便宜的土地來替代。三、環境保護意識抬頭:這是一個經濟體發達之後必然的現象,中國大陸一線的城市居民在進入現代化生活之後,接下來所要求是健康的身體,要身體健康就要環境與自己保健照顧,因此很多以前因為為了經濟成長可以忍受的空氣污染等,現在都變成無法忍受的事。如工廠的污水排放或是都市下水道污水處理問題,幾個月前北京的一場滂沱大雨就使黨書記群領導們下台。廣東部份城市在無法忍受到處是垃圾的情形下,開始到台北來學習「垃圾不落地」。

但本文認為,這一種「國內遷徙」的雁行行為,需要注意的有下列幾項困難:一、中國大陸十二五計劃正向小康家庭前進,勞動階級將以2010年的勞動合同法為依據,提升無產階級生活水平,未來中國大陸可能推出有關社會勞工退休保障與健康保險等福利,可能還會再使企業的勞工成本增加。二、美國明年面對政府預算大幅縮減,如果企業經營的困境再出現,則美國新任政府今會又把矛盾指向人民幣。人民幣升值的高燒如果不退,則台商在產品外銷上,將會面對在越南與印度、印尼等國家代工產品的價格競爭。三、台商因為已在中國大陸長期經營,因此以中國西部為遷徙目標可以解決短期問題,但長期困難的突破仍是要進行轉型升級。

以企業長期發展,很少企業能夠以少數幾種產品一統天下、永遠能夠獲利不退的,大多數企業多是多元經營,在打開另外幾扇窗之後再慢慢去發掘最大的利基,最後才加速轉型的腳步。例如眾所周知的台塑集團、該集團要由下游聚氯乙烯(PVC)的製造步入升級,也就是中間原料乙烯、丙烯、丁二烯等與最上游輕油裂解之製造,經過的期間中經歷台灣宜蘭利澤工業區、桃園觀音工業區與大陸海滄計劃等波折,最後才落腳在雲林麥寮工業區。

貳、需要:企業在轉型升級中需要什麼?

轉型升級之在升級的過程中需要:一、財務支持:任何原有生產的產品要升級或是企業經營的型態要轉型,都要財務支持;沒有財務當靠山,如何引進新一代的生產設備?二、觀念要跟著改變:尤其是營運模式,如過去在台灣每到連續假期,要返鄉過年或團圓,台北車站必定大排長龍,民眾排隊強買火車票;現在?是坐在家中電腦前以上網搶車票。因此,商品的行銷一定要給消費者最大購買便利,才會有行銷優勢。三、政府租稅與會計制度要給予誘因:如台灣的產業升級條例:台灣過去由於面對1980年台幣升值與勞工成本上揚,因此政府制定「促進產業升級條例」,在1991年元旦起開始執行,全文總共有8章72條,其中與企業最有關的有兩大項目:(一)為租稅的減免:在研究發展與人才培訓、及生產設備的升級上都給予租稅減免。(二)為營運總部之設立:以免課徵營所稅之方式鼓勵企業設立全球營運總部。四、在資本市場上要有機制(Mechanism):台灣股市在1990年之前的第一波高峰期,即台灣加權股價指數漲到12,682點之前是以銀行業、紡織業、成衣業等公司的股價為代表;但當股價在1995年及2000年後開始再度蓬勃發展後,高股價的公司就轉到電子產業,如主機板、筆記型電腦與網路類股等。但估計這一種股市主流類股的轉變期間至少有十年以上的過渡期。五、台灣股票市場當時資金相當充沛,很多科技公司在股市中進行資本募集與增資計劃多獲得股東熱情回應,因此擴充與轉投資的速度加快;又因為台灣科技場在品質與生產條件上一直配合著美國高科技業發展,因此在消費性電子的時代潮流下,很多美國的產品多有台灣零組件、甚至於是台灣ODM與OEM。

因此,本文認為台商要轉型升級需要:自我健全之財務能力、大陸地方與中央對於產業升級與轉型之租稅減免、大陸金融機構之支持、大陸資本市場的蓬勃發展、最重要的是台商的經營觀念要改變。

參、時間:企業升級轉型需要多少時間?

以台灣在新台幣升值時所遭遇到的挑戰,企業升級轉型的時間需要10年以上的時間,以此來推斷中國大陸本身的此次的總體經濟的調控所需時間至少需有兩個五年計劃,也就是10年以上的時間。在此次第十二個五年計劃中,中國大陸經濟發改委在產業發展上已擬定出未來的產業,如高附加價值的產業與高新科技產業等。

但另一方面金融業卻在緊縮銀根,對於產能有外部經濟成本的重大型污染性較強的工業及發展過度的產業進行調控,前者如水泥與鋼鐵產業,後者如太陽能業。對於前者這一些屬於傳統產業業性質且資本密集的產業,目前正在接受的是價格下降與財務能力的考驗,如果在過去鋼價高檔時加速擴張、現在又無法緊急採煞車,那其獲利將降低且經營將陷入進退兩難中。此時決策者,也就是公司的CEO對於是否暫停或繼續擴張的決策,將關係到這家公司未來的發展。如果CEO對於未來市場供給與需求判斷的方向完全走樣的話,失去準頭的話,則可能更會將公司推向危機,嚴重一點就像台灣目前的DRAM廠一樣。

本文以財務上金融投資的實務經驗認為,市場未來在何時將會復甦此一問題還在其次,最重要的是要看自己的財力有幾分能耐,本文舉顯著個案,即台塑企業投資在南亞科技與華亞科技公司之DRAM廠為例。整個台塑集團自南亞科技成立一開始,就動用全部關係企業、母公司與各子公司資源,開始以財務支援DRAM發展。南亞科技在這二十多年以來歷經增資、減資等財務處理,因為始終有財務的後盾,因此在這最困難的時刻仍然挺住。

同理,我們現在關心台商在大陸的財務狀況:一、它們目前的保留盈餘與資本公積,是否足以當成戰備糧以渡過此一轉型期。二、在產業轉型與調整其間中,由於原來的產品優勢已經消失,而現在又要投入研發費用與成本,因此是兩面作戰;在此情形下一定要有堅強的融資備用管道,否則會功虧一簣,台灣與大陸金融業是否都有共識。三、本文建議中共國務院中央,由於台灣廠商在過去1980年,在台灣多已有轉型升級陣痛經驗,因此對於台商的轉型升級,在財務面上一定要有異於目前的銀根調控政策。而且,要儘速將深滬股市「救起來」,不要再這樣一路再摔下去了。四、要救起深滬股市不是只有砸銀子、開放外資投資,中國金融市場最大的問題在於「財務報表的誠信」與「經營成果不公開」的誠信問題。

去年在歐洲主權危機開幕之前,國際投資機構就一直擔心兩個問題:一、中國大陸地方債的發債餘額與到期償債能力到底是如何?此一問題,只有香港研究機構較樂觀。二、我們發現,此一金融問題之實際金額應非中央所不能負擔,但是因為資訊不對稱,因此國際投資機構手持中國四大銀行的股票,就會窮緊張。

肆、結論

一個個人職位與學歷要升級不易,轉型也困難;企業要轉型升級更需要時間、資源與魄力、毅力;政策上必需多予鼓勵與加油,增加企業的經營資源與後盾,最後政府的這些努力都會回饋到國家的經濟成長上。

TOP

 

出刊單位:中華民國全國工業總會 大陸經貿事務委員會

地 址:台北市復興南路一段390號12樓•電 話:(02)2703-3500轉136•傳 真:(02)2703-39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