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專欄資訊交流投資快訊大陸傳真

238101.10.15

<資訊交流>

從「十二五」規劃看台商契機

對於中國大陸來說,「十二五」的發展相當重要,牽涉到中國大陸是否能在「十一五」的經濟基礎上,運用未來五年的全新時機點,開創出中國大陸整體的經濟榮景,因此,在此時全面了解並掌握「十二五」的發展趨勢,對於兩岸的經濟投資,以及台商思考未來的契機,都具有關鍵性意義。

文:賴正陽(產業評論員)



中國大陸自1953年起,開始以五年為一個單位,進行國家發展的整體規劃。當時最早的第一個五年計畫,被稱作「一五」,以此延續此名詞至今,目前已進入第十二個五年的規劃。「十二五」是2011年至2015年中國大陸發展重要指導綱領,其規劃重點是在「十一五」基礎上,大力推進「二三四」,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深化改革開放、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

壹、大陸「十二五」規劃概述

其中,「二」指的是要鎖定區域發展和產業升級之兩大主題;「三」則是要推動要從外需轉向內需、從高碳轉向低碳,以及從國強轉向民富之三大轉型方向;至於「四」,是指大消費、城市建設、生產性服務以及七大新興產業等四大投資亮點。相對於「十一五」對GDP的重視,「十二五」淡化了總體GDP的目標,預計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全面建設中國大陸為小康社會。總的來說,「十二五」的兩大方向,首先在於「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模式」,其次,「從追求『國強』到強調『民富』」,「十二五」的三大重點如下:

(一)「十二五」主軸: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模式

雖然表面上看起來,十二五似乎有很多不同的發展重點,但其中真正關鍵的主線是其實是「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模式」。目前中國大陸所面對的是一個工業化、資訊化、市場化、國際化,以及城鎮化的經濟發展環境,在十一五期間,中國大陸的人民平均所得已逐步穩定增加,不僅經濟結構的轉型日益加快,內需市場的需求也相對更為巨大,當地方政府的整體行政與宏觀調控能力增加,各省市基礎設施逐漸完善,中國大陸開始擁有相對充足的條件來推動產業轉型與整體國家經濟力量的提升,此時,要如何調節中國大陸現有經濟發展不平衡的現狀,利用各種有利的條件調整產業結構、降低收入分配的差距,以開創整體中國大陸的經濟繁榮?乃是中國大陸在「十二五」階段要全力發展的關鍵。準此,針對加速轉變經濟發展模式的目標,中國大陸將在未來五年大力推動以下產業結構的調整,以推動整體產業發展模式的轉變,創造更大的經濟產能。

(二)調結構:從高碳到低碳,從黑貓變綠貓

歷經改革開放三十年之後,中國大陸在經濟發展、經濟增長與資源環境之間的矛盾已逐漸突顯出來,各種不平衡、不協調、不可持續的問題持續加劇,再加上氣候變遷導致自然災害頻仍等問題,使中國既有經濟成長模式難以永續,如今中國大陸是世界第一大煤炭消費國,也是二氧化碳排放量最大國家,過去的「黑貓經濟」,已讓中國十幾億人民成為氣候變遷與汙染排放最大受害者,更對世界產生負面影響。對此,十二規劃已明確定調,中國大陸要轉型為綠色大國,未來不僅要淘汰高污染、低產能的產業,大力推動低碳綠色產業,更要以綠色發展指標來考核官員政績,讓節能減排為主要的經濟發展模式。對此,北京清大國情研究中心主任胡鞍鋼也強調,「十二五」代表一個重要分水嶺,意味中國發展已經從紅色中國、黑色中國到綠色中國,中國大陸將邁向經濟發展的第三個階段,綠能低碳產業將成中國大陸主要產業發展趨勢,預期帶動中國大陸的綠色革命。

(三)擴內需:從出口市場轉向內需市場

在「十一五」期間,中國大陸成為全球最大的出口國,扮演著世界工廠的角色,根據中國商務部估計,2010全年中國大陸進出口總額2.9萬億美元左右,增長30%以上,其中,實際使用外資約1000億美元左右,增長11%,整體來說,出口佔了GDP的40%以上,比重相當高,其經濟成長率多依賴出口以及外資。對此,在「十二五」規劃中,將首重擴大內需,落實並進一步完善鼓勵消費政策,同時也要擴大進口,促進貿易平衡,以避免太容易受到國際經濟波動的影響。省商務廳廳長朱民即曾經表示,擴大進口是調整外貿發展的重要方向,中國大陸在十二五期間,將在出口穩定增長的前提下,增加進口,做到進口與出口並重,同時擴大對外投資,讓引進來和走出去並重,實現進出口基本平衡。

針對擴大內需的發展策略,中國大陸也提出了加強和改善宏觀調控、建立擴大消費需求、調整優化投資結構等三項措施,預期在未來五年內,把擴大消費需求作為擴大內需的戰略重點,進一步釋放城鄉居民消費潛力,促使整體經濟增長朝向依靠消費、投資、出口協調的轉變,以改善目前過於依賴國際市場的處境。當然,中國大陸內需環境的不足,與勞動力結構、城市化過程、收入分配改革的緩慢都有密切的關係,尤其服務業的不足也是造成其瓶頸的主要原因,未來在十二五期間要導向內需市場,必須要牽動到產業結構體質的調整與改革。

(四)加速產業結構調整

若再從產業結構來看,中國大陸的人均雖然已經達到3,000美元,但服務業占GDP的比重卻只有43%,整體的產業結構仍以工業為主,這些為數龐大的製造業處在國際產業鏈的底端,如何調整經濟結構將是中國大陸目前要全力突破的課題,而各區域之間的貧富巨大差距,也使得中國大陸目前的居民消費率,不僅低於發達國家,甚至也低於印度等發展中國家,因此產業結構的調整,也必須建立在能夠提高內部消費能力的前提上。中國大陸經過了30年來的發展,各地都市化的程度已相對完善,在城市基礎建設逐步改善的條件下,已經可以開始改變以往依賴出口與投資的經濟發展模式,開始走向擴大內部消費需求的長程發展機制,準此,在「十二五」規劃中,將強調服務業比重的提升,並鼓勵外資投向高科技產業、綠色低碳、現代農業領域,同時也將擴大醫療、教育、旅遊等領域的對外投資開放。

歸納來說,中國大陸的整體經濟發展雖然已大幅度增長,但是在經濟成長的背後,仍面臨許多隱憂,包括環境汙染、投資與消費呈現不對等的關係、收入分配的差距加大、科技創新能力不強、產業結構分配比例不均、城鄉區域發展不協調等狀況,對此,「十二五」轉變了改革開放三十年以來以追求「國強」為目標的政策方向,開始以「民富」為目標,從「國強」到「民富」可以說是「十二五」規劃的最重要轉變。

貳、台商在「十二五」期間的機遇

「十二五」規劃中的「擴內需」對台商來說,是一個新增長動能的機遇。早期前往大陸投資台商以勞力密集產業為主,大多以降低成本為考量,產品多數外銷,真正內銷至大陸市場的僅占少部分。由於全球金融風暴、人民幣升值、出口退稅取消及新勞動合同法提高人力成本,大陸投資環境逐漸不利於出口型產業,使大陸台商出現營運困難的情況。因此有越來越多的台商開始拓展大陸內需市場。大陸市場儼然成為國際品牌市場,不僅大陸廠商想來搶食這塊大餅,許多國際企業也紛紛競逐大陸商機,因此台資企業面臨激烈的競爭。大陸市場對台商來說,會是一個無限的機會,同時也是一個更大的挑戰,台商要積極把握這個「最後一次升級的機會」,若能跨越就有機會浴火重生。

大陸市場競爭對手除了大陸國內廠商,還有世界各大品牌的競爭,想要躍上大陸大舞台,難度愈來愈高。很多台商在大陸沒有品牌、沒有通路、沒有人才,認為最好的方式是OEM,依照顧客的訂單、依規格按圖施工,結果卻反而容易被市場淘汰。

在「轉內需」方面,大多台商看好內需市場,希望能大力擴展內需市場:台商早期到大陸投資,並沒有內銷的權利,所以產品只能外銷,自金融海嘯後,大陸、印度等新興市場消費能力提高,外銷至歐美銷售模式改變,且因人民幣升值、當地的工資往上調漲等因素,帶動大陸的通貨膨脹開始加速,造成產業結構的改變。大陸目前整體經濟仍比不上美國,但從人口數的角度來看,大陸內需市場有十幾億人口的需求,因此愈來愈多的廠商好看內銷市場,藉由與陸商合作的方式拓展內銷市場。以某台商企業的辦公傢俱為例,為配合大陸原本龐大的內需市場已逐漸轉換為內銷市場。因此開始進行內銷的擴充,轉換過去的固定模式,現在是設立當地的公司去培養當地的經銷商,在當地去找到供貨的來源,去培養當地的供應鏈,將自身核心價值累積下來的專業,轉換成整個辦公環境的規劃,協助客戶進行整合性的轉型。

開拓大陸市場已成為大趨勢。原來為出口型的台資企業,現在就把出口部分改為內銷。據說,為改變內銷型態,不少台商從過去的「兩頭在外(即原材料進口及產品出口)」改為「兩頭在內(即原材料在大陸購買和產品內銷)。在當前的投資環境下,必然有一批台資企業會被淘汰,但如果轉型成功,競爭力提升,未來台商將會占有更大的大陸市場,這是未來的發展方向。

TOP

 

出刊單位:中華民國全國工業總會 大陸經貿事務委員會

地 址:台北市復興南路一段390號12樓•電 話:(02)2703-3500轉136•傳 真:(02)2703-39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