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專欄資訊交流投資快訊大陸傳真

239101.11.15

<資訊交流>

台灣工具機產業發展透視

隨著馬英九總統對工具機產業的重視,政府相繼對工具機產業提出包括將其列入ECFA早收清單及將其列為經濟發展主軸等扶持政策,盼其順利發展成為國內兆元產業。然而,在中國大陸對其自身工具機產業推動國產化政策,以及韓美FTA的壓力下,台灣工具機產業除須不斷提升水準以因應更多挑戰外,更需要政府進一步的協助,諸如加緊與歐盟、美國洽簽FTA等。

文:賴正陽(產業評論員)



馬英九總統日前在國民黨中常會上提到,「台灣工具機有機會成為兆元產業」,政府應該協助讓台灣產品在市場上有競爭力,引發國內產業界對政府扶持工具機業的關注。

「2012台灣國際工具機展」甫剛閉幕,根據媒體報導,5天的展期就超過6.5萬人次觀展,現場成交金額近15億元,連同後續洽談訂單,總計這項展會可帶動逾40億元接單金額,參展廠商大豐收,其中以台中精機、東台、永進、百德及麗馳等5家整機廠,以及上銀、哈伯、台灣引興、亞太精英等47家協力廠組成的「M-Team」聯盟為最大贏家。由於成效斐然、市場反應熱絡,因此主辦的台灣區工具機暨零組件公會理事長卓永財宣布,下屆「2014台灣國際工具機展」規模將再擴大。

壹、台灣工具機是具有全球競爭優勢的產業

事實上,馬總統所說的「兆元產業」應是指「機械業」而非「工具機」,工具機只是機械業的其中一部分。自2010年機械業產值已突破6000億美元,其中復甦力道最強勁的為工具機,2010年的產值就已經將近40億美金,年增率將近8成;2012年1-8月台灣工具機出口值達28億7,063萬美元,台灣工具機產品2012年1-8月出口前十大市場,大陸排名第一位,出口值9億6,888萬美元,佔全部出口33.8%,較上年同期負成長2.1%。根據工業局的規劃,未來政府將協助業者推動工具機產業朝智慧設計製造、製造服務兩大方向發展,預期在2020年產值倍增至2,550億元。

一般都說工具機為工業之母,所有機械的生產都必須使用工具機,應用範圍包括汽車、航太、鐵路及電子產業等。以德國為主的歐洲製工具機,多為高價位、高性能的特殊用途產品,日本則是以高性能、泛用性型產品為主;為台灣則以中小企業為主體,不但物美價廉,而且由於產業聚落完整,因此組裝及零件取得容易,因此得以快速供應國外客戶需求。目前,國內上市、櫃工具機公司大致可分為四大類,包括上游零組件業者、CNC工具機、PCB鑽孔機與沖壓成型機,以及電動或氣動手工具機與木工機這四大部分,2010年兩岸簽訂ECFA之後,台灣出口大陸的早收清單中,機械產品共計107項,其中工具機包括數值控制臥式車床、數值控制平面磨床、研磨機床等17項,工具機相關機械零組件含鍛壓或沖壓工具、工件夾具、滾針軸承等計37項,合計54項,包括CNC車床、磨床、塑膠射出成型機及機械零組件被列入早收清單,每年出口至大陸平均9%的關稅逐漸調降,增加台灣工具機產業出口到大陸的競爭力。

事實上,隨著大陸經濟的發展,機械工具的需求大增,自2009年開始,中國大陸早已成為全球最大工具機消費市場;2010年6月29日兩岸ECFA簽訂、2011年1月1日減稅正式上路,ECFA相關效應發酵,國內工具機業者憑藉著產品、技術及價格的優勢,以及在大陸深耕的服務口碑,ECFA效應逐漸浮現,帶動了我國業者自行研發及提高國外關鍵零組件、工具機廠商來台投資的意願,對於提升台灣關鍵零組件的技術水準及競爭力,具有重大的意義。

換言之,隨著兩岸ECFA生效,台灣工具機產業的互動將隨降稅優惠而日趨緊密。台灣區機器公會理事長徐秀滄接受媒體採訪時曾表示,兩岸簽署ECFA而列入早收清單的項目成長顯著,ECFA帶來的效應有目共睹,但他也說,隨著ECFA實施,兩岸工具機產業將進入競爭與合作並存的時代,在競爭的同時更要加深合作,攜手參與全球市場的競爭。目前台灣已開放大陸企業來台設廠生產工具機產品,因此徐秀滄認為,這是兩岸產業合作的新機會:台灣工具機企業在技術、管理、行銷策略和服務方面較有優勢,也有開拓國際市場的經驗,大陸企業與台企合資在台灣設廠,可以充分利用這些優勢開拓國際市場。

貳、台灣工具機面臨的挑戰

然而,誠如一些媒體的分析,兩岸即使簽訂ECFA,台灣工具機仍可以說面臨許多挑戰:首先,是大陸政府對本土工具機業者的大力扶持;其次,是韓歐、韓美FTA對台灣工具機業者出口的衝擊。

中國大陸工具機國產化的政策是非常明確的。由於大陸有足夠的市場,同時基於國防安全及產業發展的需求,大陸政府近十年來以政策手段大力扶持本土工具機業者,特別是在「十一五」規劃期間,中國大陸國產工具機的市占率由50%攀升到將近7成,而從進口工具機產品的需求數據來看,大陸工具機的自給率則亦大幅成長。就如同台灣區工具機暨零組件工業同業公會理事長,同時也是上銀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卓永財所說,中國大陸雖然為台灣帶來更好的市場,但也成為台灣未來的強大競爭者,因此大陸工具機國產化將為台灣業者帶來很大的衝擊。

其中最值得注意的是,ECFA早收清單中工具機方面有所謂「特定原產地規則」,即自2014年工具機的數位控制器必須納入「由一方或雙方加工生產的數位控制系統」規格,否則工具機產品將從減免關稅清單中遭到剔除,換句話說,大陸政府希望工具機中最關鍵的數位控制器不再是由日本或德國掌握,而是透過這樣的規定提升大陸自身的工具機水準,也就是說,台灣工具機產業的零件與機台自製率早已超過五成,但大陸要求工具機控制器也必須要是兩岸自製,台灣的業者認為,大陸是透過特定原產地規則中「先寬後嚴」的限制條件,來限定工具機電腦控制系統的原產地,是為了扶植大陸內部的工具機生產商,自行開發控制系統。當然,大陸在加強自身工具機控制器研發的同時,亦希望透過這個原產地規則,讓台灣業者跟大陸合作,以市場換取技術,快速提升大陸的工具機水準。而台灣工具機業者則指出,雖然控制器的技術門檻高,這項限制反而能促進台灣工具機產業升級,但關鍵在於政府在研發方面要提供足夠的能量。

此外,目前台灣已開放中國大陸企業來台投資工具機產業,台灣工具機業者也擔心台灣的管理或技術會被中國大陸企業學過去。台灣業者表示,中國大陸學習能力很強,雖然有些精密機械可能沒有自行研發生產的能力,但他們卻可以向外國採購,進口後研究改裝、學習模擬,若台灣不加快工具機產業、特別是零組件的轉型升級,不久之後中國大陸較便宜的零組件就有可能會侵蝕台灣市場。

另一方面,韓歐FTA於2011年7月生效、韓美FTA於今年3月生效,韓國銷售到歐洲市場、美國市場的產品享受較為優惠的關稅,這兩個自由貿易協定對我國的產業衝擊都非常大。根據初步的評估,由於台灣工具機銷售歐洲的比重並不高,因此對工具機產業衝擊並不大,然而,美國為台灣工具機第二大出口國,因此韓美FTA的影響將遠勝韓歐FTA。根據台灣機器公會統計,台灣機械產業外銷市場以大陸(含香港)為主,占出口比重36.6%;其次則是美國市場,占14%,是台灣工具機的第二大出口國。

而台灣工具機銷往美國的關稅稅率,平均在4.2%至4.7%之間,由於台灣工具機產品品質優異,即便韓美FTA生效,美國客戶短期間還不致於轉移訂單給韓國,但關稅成本恐將由台灣工具機廠自行吸收,將影響台廠獲利空間,但值得注意的是,韓美FTA生效3年內(即2015年),雙方將有高達95%貨品步入零關稅,其餘保留項目也須在10年內取消關稅,對台灣工具機業者的獲利將造成影響,因此,在大陸工具機國產化及韓美FTA雙方夾擊下,台灣工具機業者普遍希望台灣應加緊與歐盟、美國洽簽FTA。

參、結論

日前經濟部提出三業四化推動方案,以「製造業服務化、服務業科技化與國際化、傳統產業特色化」為推動主軸,工具機為其中重點推動產業之一。的確,台灣工具機無論是產值或技術方面,都具有全球競爭力,而工業局則希望提出「智慧設計製造」及「製造服務」等雙引擎策略,運用資通訊技術(ICT)開發設計產品,蒐集掌握終端客戶生產與加工應用需求。在銷售服務端則協助業者建立加工、問題診斷等應用技術服務能力,並且運用網路雲端服務平台,發展全球服務,預計在2020年創造2550億產值。

然而,一方面因應中國大陸對自身工具機的扶持,另一方面則有韓國追隨在後,台灣工具機前景雖然看好,但仍必須不斷提升水準,才能因應更為艱困的挑戰。

TOP

 

出刊單位:中華民國全國工業總會 大陸經貿事務委員會

地 址:台北市復興南路一段390號12樓•電 話:(02)2703-3500轉136•傳 真:(02)2703-39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