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專欄資訊交流投資快訊大陸傳真

240101.12.15

<資訊交流>

中共十八大後對外經貿發展評析

根據報導,中國大陸已超越美國,成為全球貿易第一大國,中國大陸的全球影響力日益驚人。本文在分析全球經濟景氣未明、十八大後中共新任領導人接班的此刻,中國大陸外貿未來的政策與方向。

文:柏翰(資深媒體工作者)



雖然由於全球市場需求疲弱,導致大陸外貿受到很大的影響,10月底舉辦、向來有大陸外貿風向球之稱的廣交會(中國進出口商品交易會),成交額同比去年下降了9.3%,致使各界質疑大陸外貿表現,但大陸商務部部長陳德銘日前在十八大分組會議上表示,中國大陸外貿情勢仍相對樂觀。他提到2012年大陸外貿「保10」(年成長10%左右)雖然有困難,但全年大陸貿易額占全球貿易總量比重仍可上升。

中共對外經貿現狀

從2002年到2012「胡溫體制」的10年內,中國大陸對外貿易歷經了很大的變化,而在全球金融海嘯之前,其外貿政策基本上保持一定的連貫性:自中國大陸在2002年「入世」之後,中國大陸和國際接軌的程度越來越高;由於中國大陸自身逐漸增長的經濟實力,再加上政府對基礎建設的投入,致使「入世」之後大陸大量引進外資,同時對外貿易也呈現大躍進。2002年中國大陸的出口只有3256億美元,但除了2009年全球金融海嘯出口出現16%的負成長之外,到2011年這10年,每年出口增長都在雙位數。2004年最高增長35.4%、2008年最低17.3%,即使遭遇金融海嘯,2010年及2011年亦分別有31.3%和20.3%的高增長。在這10年裡,中國大陸創造了全世界的出口奇蹟。

2011年,中國大陸出口達1.89兆美元,比2010年成長了20.3%、比2002年擴大了5.8倍。中國大陸已成為全球最大的出口國;同樣的,在這10年內中國大陸的外貿順差由2002年的304億美元擴大到2010年的1549億美元,10年內累積的貿易順差達到1.46兆美元。2008年金融海嘯後中國大陸的外貿形勢出現新的變化,首先當然是美國、歐盟、日本等先進國家陷入經濟衰退的危機,致使中國大陸加工貿易的出口需求不振;其次,是中共希望減少對出口的依賴,並希望逐漸減少出口低附加價值的加工產品。

2013年全球經濟環境將面臨的課題

面對艱困的國際經貿情勢,中共提出「穩增長、調結構、促平衡」的對外經貿政策,一方面透過政策的扶助增加出口,另一方面,則以轉變外貿發展的方式增加外貿的競爭力。長期以來以加工出口貿易作為經濟成長主要動能的中國大陸,在十八大後遭遇到的是外貿環境的緊縮,因此,在世界經濟前景未明之際,「穩外貿」是中共在對外經貿方面最主要的政策。根據大陸商務部日前公布的《中國對外貿易形勢報告(2012年秋季)》,其中「2013年中國對外貿易發展環境分析」提到,2013年全球經濟環境主要面臨以下幾個問題:

一、 全球經濟增長動力依然不足。由於美歐日等發達經濟體普遍持續緊縮財政,企業對新興產業的投資短期內難以形成規模,寬鬆貨幣政策無法根本扭轉有效需求不足的局面,加上失業率高企等制約,經濟增長動力仍較疲弱。一些新興經濟體依賴能源資源出口、國際收支失衡等問題逐漸暴露,發展面臨的風險上升,經濟增速也在放緩。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和世貿組織都預計,2013年全球經濟增長都低於金融危機前10年的平均水準。

二、 先進國家主權債務問題可能再起波瀾。隨著歐洲穩定機制啟動和銀行業聯盟構想開始落實,雖然歐元區制度設計的薄弱環節正在逐步加強,但週邊國家不僅財政缺口大,而且產業基礎相對薄弱,提高競爭力將是一個曠日持久的過程,其間若經濟、政治形勢惡化超出預期,可能在金融市場引起新的波動。2013年,歐元區週邊國家依然有很高的融資需求,部分國家面臨大選,對歐洲金融市場的影響值得密切關注。美國財政懸崖涉及金額約占GDP的4%,若處理不好,可能拖累美經濟重返衰退。

三、 國際金融和商品市場仍可能持續動蕩。近期美日歐等主要經濟體均採取了量化寬鬆政策,澳大利亞、韓國、印度、巴西等也降息刺激經濟,可能引發各國貨幣匯率頻繁大幅波動,國際資本大規模跨境流動,衝擊全球金融穩定。美國、俄羅斯等糧食主產地遭受重大乾旱,導致全球小麥、玉米減產,中東地緣政治持續緊張極易衝擊石油供應,加上全球貨幣政策寬鬆,投機資本湧入商品市場炒作,農產品和能源價格面臨較大上漲壓力。

四、 貿易投資保護主義進一步加劇。2013年經濟復甦沒有明顯起色的前提下,一些國家為緩解就業壓力,將對外採取部分關閉國內市場的辦法,扶持本土產業。世貿組織監測,2011年10月至2012年5月,各成員共採取182項新貿易限制措施,影響全球進口額的0.9%,且限制措施應對危機的一面下降,刺激本國產業復興的一面上升,影響更為深遠。一些國家對新興產業領域的跨國投資態度保守,想方設法加以限制。在選舉政治的催化下,部分國家經貿政策甚至出現「去全球化」的傾向。

「穩外貿」是中共在對外經貿方面最主要的政策

為了因應這樣的國際情勢,中共日前提出「關於促進外貿穩定增長的若干意見」(又稱「穩外貿八條」)以落實「穩外貿」政策,其中包括大陸海關取消進出口貨物報關單證明聯的列印費,以及報關單條碼費、海關監管手續費等三項費用。但北京中評社評論認為,「穩外貿」除了減費之外,還必須透過提出整體的減稅方案、加大招商引資的力度,以及繼續加大信貸支持力度等方式,才能更有效的扶持大陸出口。

除此之外,根據大陸商務部《中國對外貿易形勢報告(2012年秋季)》對2013年的評估,其認為中國大陸在外貿方面將面臨三個問題:外貿需求不足、貿易磨擦持續擴大,以及轉變外貿發展方式更加急迫等問題。長期以來大陸依賴投資趨動和外貿導向的經濟增長模式,造成了包括產業整體競爭力不足、受外資企業發展影響、缺乏自主研發能力、大陸企業產品缺乏競爭優勢,以及區域發展不平衡等問題。此外,由於大陸加工貿易長期作為代工的利潤不高,出口企業只能增加出口數量來維持利潤,然而持續以出口為導向的產業政策,則導致了與其他國家的貿易摩擦及傾銷訴訟,甚至面臨貿易保護主義,因此,大陸同時提出「調結構」以改變大陸外貿結構。

最後,大陸提出「促平衡」的外貿政策,其認為,大陸應透過穩定出口的同時擴大進口,不僅可以減少順差,實現貿易平衡,而且有利於刺激內需,推動中國大陸經濟結構調整和持續復甦。誠如大陸商務部部長陳德銘日前所說,為平衡中國大陸的外貿,加強進口不是一時的權宜之計,而是促進中國大陸經濟內外均衡的客觀需要,是促進中國大陸結構調整的重要支撐及解決瓶頸制約的有效途徑,是擴大消費的必然要求。不可諱言,貿易順差的產生和中國大陸在全球?業鏈中所處的位置有關,但過大的貿易順差,卻使中國大陸成為全球貿易摩擦最大的重災區,西方國家在增加進口、人民幣升值等問題上也頻頻對中國大陸施壓,因此,擴大進口將成為中共未來的重要外貿政策。

結論

自中共十六大以來,是中國大陸貿易發展最快的十年,進出口貿易額年均增長超過20%,然而,隨著內外環境的變化,中國大陸外貿幾乎很難再出現前些年的持續高速增長。可以預見的是,中共將以「穩增長、調結構、促平衡」作為未來外貿政策的主軸,並透過產業轉型升級強化自主創新、提升在全球價值鏈的地位。由於大陸在經濟快速發展的過程中,有許多的內部問題需要解決,因此和平穩定的區域環境,有利於經濟持續發展。當然,在以「和平與發展」為國家發展主軸的戰略下,穩定的周邊關係符合中共利益,因此,可以想見的是,為了建立一個環繞中國大陸的穩定開放自由經貿體制,中共將持續推動亞洲區域經濟整合,並透過一系列的雙邊協議來完善,甚至於要容忍小型經濟體對它的歧視性待遇。換言之,中共將透過與周邊國家簽訂一系列雙邊經貿協定,爭取大陸對東亞政治、經濟事務的主導權、參與權,因此,無論是與東協建立的FTA或與臺灣發展更緊密的雙邊經貿關係,都是其區域經濟戰略的一環,可以預期的是,這將是未來中共對外經貿發展的方向。

TOP

 

出刊單位:中華民國全國工業總會 大陸經貿事務委員會

地 址:台北市復興南路一段390號12樓•電 話:(02)2703-3500轉136•傳 真:(02)2703-39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