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產業發展與整合的再思考
日前,第二屆「兩岸產業合作論壇」在新竹舉辦,這是這個論壇第一次在台灣舉辦,會議中邀請了產官學各界,一同為兩岸產業合作與發展,提出了思考的方向,然而,究竟兩岸產業合作要如何落實?值得再探討。本文強調,兩岸應具體落實兩岸產業的整合,並多吸取台商既有的兩岸成功的產業合作經驗與模式,共同創造新的產業榮景。
文:賴正陽(產業評論員)
兩岸產業合作已步入「深水區」
自兩岸簽訂ECFA之後,產業界莫不期待兩岸服務貿易談判及貨品貿易談判能夠盡速完成,然而,即使這兩個談判完成,兩岸產業發展若沒有理順,將不可避免的從中、下游分工步入直接競爭。
然而,要促成兩岸產業有效、有序的合作,需要突破許多問題。在新竹舉辦的「第二屆中提到,兩岸現在都面臨土地和勞動力成本升高、外部需求疲軟、勞動密集型產業和代工企業利潤空間被嚴重擠壓、生存困難等等問題,因此,在論壇中與會的產官學各界,也都認為兩岸產業應加強合作。與會者也提到,台灣有工研院這樣的高科技研發中心,也有科技園區、出口加工區等高科技企業聚集地,因此應以園區合作為平台,促進兩岸產業轉型升級;而園區合作可以實現中小企業集群,創造良好環境促進中小企業健康發展。
大陸官方提出兩岸產業提出合作方向
兩岸產業合作的方向究竟為何?兩岸產業合作論壇共同召集人、大陸國家發改委副主任張曉強提出四點意見:
首先,張曉強強調要推動LED照明、無線城市、冷鏈物流、汽車等產業試點,更重要的是,透過研究制訂切實可行的工作計劃,對兩岸產業合作進行針對性的規劃指導,改變目前兩岸產業合作以製造業為主的局面;其次,以園區合作為平台。張曉強建議雙方應積極落實產業合作工作小組就兩岸園區合作達成的共識,通過行業、公協會,加強大陸經濟技術開發區、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工業園區和台商投資區與台灣科技園區、出口加工區和工業園區的對口交流,以園區合作為平台,不斷擴大產業鏈的延伸和配套,實現產業合作的規模效應;第三,以高新技術產業為引領,促進兩岸產業轉型升級。張曉強強調兩岸產業合作應以大陸七大戰略性新興產業、台灣六大重點發展產業及四大智慧型產業為重點,聚焦高新技術產業,加強共同研發技術、共創國際標準等方式合作;最後,是以企業為主體,推動兩岸雙向投資均衡發展。關於這點,和大陸商務部部長陳德銘於十八大分組會議時提到的意見一致,就是希望台灣方能減少對大陸企業到台灣投資的限制,以促成兩岸雙向投資的平衡。
張曉強提出的四大方面,基本上都有助於兩岸產業的合作與發展。舉例來說,在產業合作試點城市方面,目前兩岸是以LED照明、無線城市、冷鏈物流及汽車等5項兩岸產業作為合作試點,而目前兩岸產業合作主要的試點城市,包括福州(含平潭)、成都、寧波的無線城市、昆山的汽車,福州、哈爾濱的LED半導體照明,都是兩岸產業合作的試點城市,若能如張曉強所說,真正落實及於台灣,這將是兩岸產業合作的一大契機。而在園區合作方面,則是大陸方第一次提出,因此亦引發兩岸產業的關注,然而,這所謂「藉園區合作平台,擴大產業鏈延伸」,在實際運作方面,相信還有許多討論的空間。至於大陸方最關注的大陸企業來台灣投資方面,則已經是老問題,大陸商務部部長認為兩岸都已加入WTO,但對於大陸企業到台灣投資,卻採取歧視性待遇,違背兩岸雙向投資的平衡;然而,台灣內部對於大陸企業來台灣投資的看法並不完全一致,因此在政策的執行上顯得較為保守,因而引發大陸方認為台灣政策不夠開放的質疑。
我方呼籲陸方應重視兩岸人才挖角問題
而在論壇上,經濟部次長杜紫軍則針對兩岸產業分工、人才交流及經營環境等三個方向提出看法,呼籲陸方應重視兩岸人才挖角問題。
杜紫軍在會中發表專題演講時指出,過去30年來,兩岸經貿往來不斷擴大,已不再是獨立發展的兩個系統,而是既互補又競爭且相互學習的產業生態,而現階段兩岸產業間垂直分工、互利均衡情勢,有可能在幾年內改變,未來兩岸產業若完全依據己方利益各自發展,競爭可能大於合作,將出現經濟利益不能和諧的情況。而針對兩岸產業交流現階段遭遇的課題,杜紫軍提出3點呼籲,包括人才挖角問題、如何建構兩岸產業分工體系,以及放寬台商在大陸經營法規的限制等方面,而其中最引起關注的,即是人才問題。
由於台灣高科技離職員工涉洩密事件時有所聞,特別是之前台灣幾大面板廠的高階主管被挖角到大陸,引發台灣廠控告離職員工的事件,讓我政府開始警惕台灣高階人才的外流與西進,因此杜紫軍在論壇上就特別強調,未來兩岸之間如何發展出良性互利的人才交流循環,在某種程度上應以政策工具約束企業與研發機構節制,不進行關鍵人才彼此挖角,才能有效累積兩岸長遠發展能量。事實上,立法院經濟委員會近期將審議營業秘密法,盼藉由修法針對人才移動,阻止以不當方式將企業智財權帶到對手企業的行為,然而,若由市場法則來看,在建立機制的同時,如何創造一個更有利的環境,以避免惡意挖角,也是我政府必須思考的課題。
兩岸產業發展的四種可能模式
前經建會副主委、中央大學產經所教授單驥,在論壇上發展的專題演說提到了兩岸產業發展的四種模式,其提到兩岸「如何一起賺全世界的錢?」首先,對台灣目前較有能力而大陸仍有成長空間的產業,如工具機、LED、醫療、半導體等,若兩岸要能夠合作,必須要有公權力的介入與保護及保證,讓兩岸在這些產業的合作是在雙方認可且互利的基礎上發揮最大的功能及潛力;其次,在台灣和大陸各擁有部分能力的新興產業方面,例如太陽能光電板、醫療器材、電動車、藥品研發及TD-TTE等,兩岸在這些產業應加強技術合作,而做法是大陸方面釋出具體合作的方向與選項,而由台灣方作技術整合,以此降低雙方交易成本,更有效地促進此一合作的成功;第三,大陸應該將台灣較為成熟型的產業,例如鋼鐵、汽車、紡織、石化等產業,給予國民待遇視為本國產品,這是有利於兩岸產業合作的;最後,則是兩岸服務貿易、貨品貿易的協商及具體化。
事實上,如同中華民國全國工業總會日前舉辦的「中國大陸產業交流論壇」,學長也提到,兩岸服務貿易談判的問題其實不是開放,而是大陸的非關稅因素障礙及市場潛規則,「大門開小門不開」的問題,除了應關注談判協商,更要關注的後續執行與落實;而在貨品貿易部分,論壇上學者指出,台灣應思考是否要固守部分產值不高的農產品,卻反而放掉產量大影響大的工業產品。更重要的是,為避免兩岸重複投資造成產能過剩、惡性競爭,兩岸產業合作應透過相互參股投資,才可達到效果。
結論:兩岸產業合作應更「務實」
中共十八大報告中所提出未來十年大陸將推動「戰略性新興產業、先進製造業健康發展」、「加快傳統產業轉型升級」和「推動現代服務業發展壯大」等戰略方向,這和台灣方面有很大的合作空間,然而,要怎麼做?如何落實?仍有待兩岸共同的努力。進一步來說,兩岸產業的合作還有很長的一段路要走,包括制度上的障礙、潛規則的問題等等,中共新的領導人強調的務實作風,應具體體現在兩岸產業合作方面,讓兩岸這幾年強調的「雙贏」呈現在產業的共謀發展上,也讓所謂的「中台聯手」Chinwan,能真正的創造出效益與價值。
與此同時,就如同台灣媒體所特別強調的,兩岸產業合作應以台商經驗為師。台商投資大陸20年,建立了不少兩岸企業合作的模式,而在全球經濟環境正在改變、兩岸產業共圖轉型升級的此刻,兩岸應多吸取台商既有的兩岸成功的產業合作經驗與模式,藉由「強強聯手」、「互補有無」的模式,共同創造新的產業榮景,相信,這才是真的的兩岸之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