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陸會發生信貸危機?
國際投資機構估計,大陸金融機構及所謂的影子銀行借給企業尚未償還餘額高達20兆人民幣,比中國大陸官方、審計部門所統計數字多一倍,一旦這一些債務大多無法償還,那對大陸金融體系勢必會造成重傷害,並恐會發生信貸危機。不過,由於這一些貸款多是「地方債」居多,因此只要中央願意埋單,不會涉及國際投資銀行,更不會發生像歐洲希臘、西班牙等國家那樣的信貸危機。
文:邱志昌(鉅亨網財金專家)
以中國目前經濟發展,成長率即將由10%年成長率,降低到5%至10%間,成為中度成長;依照國際經濟學家紐約大學教授的觀點,中國經濟將在兩年之後,即2015年開始,由目前的7.5%之經濟成長,降至6%以下。
中國大陸總體經濟發展會面對何種變數?
有論者認為,因為大陸的企業運用槓桿過度,在景氣趨緩時,未來的現金流量會降低,投資回報會降低;當回報的現金流量,無法償付本息時,企業的還債違約險將提高,大陸的金融機構將會產生「呆帳」與「被倒帳」風險。
以財務理論的觀點,倒帳的風險起因於兩類因素:一、為投資的回收金額不足抵債,當現在持續投入資本支出(Capital Expenditure)或是雇用人力過多,但因為未來市場購買力衰退現,現金流量(Future Cash Flow)之回收漸漸減少,此一風險將逐漸醞釀。二、另外還有一種原因是,市場資金緊縮,市場利率提高,廠商在之前以低利率成本所融資的資金,要付出的利息越來越高,最後入不敷出,淨收益變成負值;最後走入違約(Default)。
然而,美國、歐洲央行、英國與日本多已經相繼執行量化寬鬆貨幣政策(QE),貨幣供給量必然大於貨幣需求,因此市場利率必定是下降的,怎麼可能會有資金緊縮的情形?以正常的發展現象及國際資金自由移動的確如此。但實際上,在金融體系中資金的供給卻會因為畏懼風險,而出現保守態度、不敢將錢借給企業與消費者。因此實際之資金供給卻小於需求、尤其是那一些急著有資金需求的企業、在投資回報減緩之下,雖然企業想要「以債養債」,但因為沒有金融機構願意貸放,因此被「雨天收傘」,風險就會兌現。
企業融資槓桿太大有多危險?
在財務指標中,通常會鼓勵企業經理人適度運用槓桿(Leveraged)。股東權益報酬率(Return on Equity,ROE)就是,強調企業經理人要適度運用融資槓桿,透過此一槓桿使資產報酬率(Return on Assets,ROA)提高,最後提高ROE。所謂適度融資是指企業的財務流動比率(Liquidity Ratio)大於1小於2,也就是流動資產至少要大於流動負債。流動資產與負債多是指一年或一個營運週期內,就可以變成現金的資產(Assets),與一年內要清償的負債(Liabilities)。
在財務報表上,外部人對一家企業會有錯誤判斷的主要原因,大約有幾項蹊蹺:一、企業的流動資產中,應收帳款與存貨太多,或是此兩類資產之品質不佳。應收帳款的品質不佳,就會有收不到貨款的風險;而存貨太多或是品質不佳,則會有產品滯銷的問題。不過,這一些問題都是企業不得已的事。
二、企業如果是對財務報表動手腳去將存貨「處理」的很好,那就是「財務詐欺」(Financial Default);如何「處理」?就是在外國另設、或是找一個與本國股東都不一樣的公司;之後,本國公司就將存貨賣給這家公司,那這樣的話,本國公司的存貨變現性就會變得很高;但問題是,國外這一家公司並沒有將存貨真正賣到市場去;結果這是本國公司虛偽之銷售。這一種行為,除非是公司委任會計師、或是監察人緊追不捨才會察覺;或是這兩家內外公司被主管機關要求要編制合併報表,在年中或年底時才會被察覺。
三、通常這一種財務詐欺的目的,多是在欺騙債權銀行與股東,因為一旦被債權銀行看穿,這一家企業的流動性比率太低,那它可能就要要求企業要增加擔保品,以免債權不保;而如果被股東知企業財務上有困難,則股東就會將手上的股東賣掉,使得股票下跌。
四、股票有漲有跌,這有什麼關係?這就與公司經營者、董監事的個人財務有關了!企業經理人會做此項詐欺,大多是因為大股東自己與經理人個人的財務槓桿太大;尤其是以自己持有公司之股票,向銀行抵押借錢;當股價明顯下跌、而且超過一定幅度時,這一類的股東將被銀行要求再增加一些抵押品。要不然,銀行就要在三天後會將原本當成抵押的股票賣掉,取回債權。
五、還有一種處理,也是會造成企業的財務被錯估的,就是將短期負債便成長期負債,或是隱藏長期負債中的短期負債金額。因為,即使是長期負債,但在一年內到期的債務是要算短期負債的。
債務違約的後果?
因此,所謂債務違約就是到期的貸款沒錢還,它的演變是這樣,先是利息交不出來,在經過幾次之催繳,這一部份利息就被列入「備抵呆帳」,這一項目就是應收帳款的減項。如果持續惡化,則當本金到期時,企業其實已經累積很多債務,此時債權銀行不僅會將擔保品沒入己有,進行處理,還會將企業未能以此抵償的債款由「備抵呆帳」列入「呆帳」。如果只有部份的企業走到這種地步,那對金融公司不會有影響,但當一些企業多是這樣的話,則就會發生國際經濟學家所說「信貸危機」(Credit Crisis)。
信貸危機,在近幾十多來的經濟發展中常發生。美國2008年的次級房屋貸款危機(Sub-crime Mortgaged Crisis ),其實也就是信貸危機的一種。在歐洲國家中,北歐國家也發生過信貸危機,像前幾年冰島的銀行體系崩潰。大陸會有信貸危機?現在國際投資機構對中國的金融公司獲利一直持懷疑態度,不敢大量握有它們的股票,就是這個原因。因為,這一些投資機構估計過,大陸金融機構、連所謂的影子銀行(Shadow Bank)借給企業的尚未償還餘額為20兆人民幣,比中國大陸官方、審計部門所統計出數字要多一倍。如果這一些債務大多無法償還,那對大陸金融體系勢必會造成重傷害。
不過,依照香港匯豐銀行的觀點,由於這一些貸款多是「地方債」居多,因此只要中央願意埋單,也不會涉及國際投資銀行,不會像歐洲的希臘、西班牙等國家那樣。
什麼是地方債?這是,因為大陸的官員大多必需負責地方經濟開發建設,因此就得進行招商。招商經濟建設與市、省書記的升遷仕途是緊密相關的,如2013年進入國務院擔任副總理的汪洋,在大陸廣東擔任省委書記時,對於經濟開發就相當卓越;現任中共總書記、國家主席習近平在福建時也熟識很多台商;因此在2013年4月大陸海南島博鰲論壇時,習總書記與很多台商已多是老朋友見面!
大陸各地政府為招商就要提出一些配套措施,例如關稅優惠或是融資給廠商。但是,大陸中央又規定,地方政府不能發行債券;於是「窮者變,變則通」,地方政府就與企業團體連手成立「地方融資平台」,以此平台提供廠商所需要的融資槓桿需求。這一種運作方式,已經普遍存在中國大陸每一市、省。
地方債的放款速度很快,因為過去幾十年來,前去投資的企業多處於擴張狀態,資金需求迫切。但自2008年之後,中共中央對於全球經濟發展,與大陸本身的物價與資產泡沫、產業發展過剩問題開始擔心,因此,對於資金之貸放趨於謹慎。除在2008年為挽救全球金融危機之外,中共中央自當時到現在,其實貨幣政策是緊縮的。他們想以緊縮的貨幣政策,來清理過剩的企業投資,以避免未來造成的企業倒閉與信貸危機。
依據匯豐銀行的思考方式,大陸的地方債務問題只要中共中央一聲命令,願意將此一債務,以國債之方式處理,發行國家公債就可以解決。但其它的外資機構則不認為是這樣,因為它們對大陸金融體系的運作是「資訊不對稱」(Asymmetric Information),因此對此發展判斷是負面。我們的觀點認為,因為過去幾十年以來,中國大陸的經濟發展多是以投資帶動出口成長,因此招商是很重要的經濟活動;如果大陸地方債務會引起國際投資對「信貸危機」的擔心,那它們會進一步關心的是,如果信貸危機發生時,大陸內需市場是否會有寒蟬效應,消費會萎縮;以內需補足外銷出口的力量就會下降,而經濟就會衰退。
結論
依照國際金融學家,紐約大學教授羅比尼的預估,大陸比較明顯的經濟衰退風險,是在2015年開始;而國際投資大師索羅斯則認為,大陸的房地產要讓它緩慢下降,辦法就是課征房屋稅,房地產價格降得太快也不行,會發生崩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