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結兩岸資源 發展社會企業
鑒於每一個社會企業背後,都有一個故事、一個想法、一個想要幫助社會變得更好的夢想,故當社會需要與經濟營運模式相遇,就可能開啟一個嶄新的社會事業體。為此,未來兩岸應可以從對大企業或是重工業過度發展的反思重新出發,回歸到社會企業的創新模式,思考各種企業創新的可能性,尤其在雙方人力資源、技術創新、知識分享的互惠合作中,共同創造出更多元的社會企業創新模式。
文:欣茹(NGO工作者)
經濟部中小企業處在今年3月舉辦了「迎戰新局,展望中小企業新方向」的中小企業發展成果分享會,一方面針對中小企業的全球投資環境進行分析討論,另一方面則以高成長的中小企業、社會企業、社群商務等主題進行探討,其中,社會企業獲得了當天會議的高度重視。本文將針對社會企業作為一種產業新創模式,探討社會企業在台灣社會的快速發展趨勢,以期提供兩岸產業創新合作模式的新思考。
新創事業是台灣中小企業的發展動能
近年來,台灣年輕人創業的風氣盛,根據經濟部中小企業處在去年九月所發表的「2013中小企業白皮書」,2012年台灣的中小企業家數共有136.67萬家,占全體企業的97%,年增率達2.11%,無論在企業家數、就業和受僱人數都呈現正成長,顯示中小企業在台灣的產業中仍是最主要的產業類型,而一年當中,新創事業更有將近10萬家,由年輕人所帶動的創業風潮發展迅速。此外,包括中高齡創業或是企業內部創業,也是新創事業的一環,是故,如何加強對新創事業的扶植,已經成為經濟部中小企業處與各公營機構育成中心的重點業務。
目前台灣的中小企業採獨資經營的比例最高,達整體比例的56.2%,有限公司次之,占28.62%,其中,獨資企業作為一種中小企業,經常是採個體戶或是自由工作者的模式,採小本經營,通常以出賣勞務或是知識服務為主,類似的創意工作室往往就是採取獨資企業的模式,如果有登記為公司形式,也往往是一人公司或是個人公司,占台灣中小企業最大比例者,就是這種獨資經營企業。至於在產業類型與行業別來說,則以服務業比例最高,有高達85%的新創中小企業是經營服務業,其中批發零售占最大的比例,其次則是文創與數位產業。中小企業要面對的最大挑戰就是存活率的問題,一般來說,台灣的中小企業在十年間的存活率是47%,比起國外約莫百分之三十出頭的比例來看,相對來說存活比例偏高,企業投資與營運狀況算是相對穩定,每兩間中小企業就有一間可以至少存活十年以上,這對於新創事業來說,是一項相當值得期待的正向發展環境。
有鑑於新創企業的成功與否,有賴於資金成本的調度、產學合作、技術移轉與創新育成等因素,另外,還包括是否能夠連結國際化合作來創新發展也是關鍵因素,像是要如何前進新興市場與亞洲市場等,皆是新創產業所面對的機遇與挑戰。對此,台灣要如何加強對新創中小企業的扶植與獎勵,營造一個適合中小企業發展的產業環境,將是決定台灣中小企業能否長久營運的關鍵。
社會企業作為一種企業創新模式
目前社會企業做為新創事業的一種類型,正在台灣迅速興起,許多年輕人加入這樣的創業平台,在理想的基礎上搭築一個營運事業。所謂社會企業(social enterprise),最早是指一種從英國開始興起的企業型態模式,與一般私有企業的概念最大的不同處,在於社會企業的運作目標並不是只為了股東或是企業擁有者的利潤極大化,相對來說,社會企業的營運有其社會目標,是為了回應社會問題而進行企業營運。一般來說,所從事的是公益性質的事業,或是可以等同是中國大陸經常稱作的「福利企業」。
這樣的社會企業概念,可以是營利性質的,也可以是非營利性質的,它可以是社會團體或是慈善組織,但也可以採企業模式存在。其之所以進行商業的發展模式,其通過市場機制來調動社會力量,最重要的營運目的是為了改善人類的生存環境,針對不斷變動的社會需求提供更好的社會服務。儘管有些商業性質的企業也會宣稱自己具有社會目標,但是這些企業的最終目標,還是以創造更大的企業利潤為導向。
其實,嚴謹定義下的社會企業,其利潤來源必定是來自於實現環境與社會目標,因為創造了環境目標與社會目標的落實與擴大,因此產生相對的企業收入。這是一種「透過交易做慈善」的概念,而非「做慈善的同時做交易」,根本的價值是在做慈善(或是解決社會問題,促進社會目標),是由公益性質所帶動的創新收益模式。
在歐美或是亞洲國家,近幾年,關於以服務社會目的而產生的新型態商業概念越來越多,多以社會責任或是慈善項目來尋求投資基金或是創設營運模式。在台灣新一波的新創中小企業中,除了以利益導向的傳統企業型態之外,亦出現了許多以服務社會需求、改善社會生活、保護生態環境、帶動教育均等等各類型社會企業模式,對此,社會企業做為企業創新的一種型態,可謂正帶動台灣中小企業產業創新的發展新趨勢。
社會企業日益取代非營利組織的社會功能
在過去,大家會期待類似這樣的社會功能由非營利組織來扮演,但隨著非營利組織本身募款困難的問題日益浮現,近年來,大家也越來越期待非營利組織本身即擁有營運能力來維持該組織機構的穩定存續,而社會企業的概念與實質運作也因為這樣的變遷趨勢而興起。一般來說,社會企業與傳統非營利組織的最大不同點,在於社會企業有超過半數以上的收入是來自交易所得,而非政府補助或是私人捐款,即便社會企業不是純粹為了營利而存在,而是以解決社會目標而存在,旨在以營利模式來解決社會問題。
包括僱用更生人、聾啞人士等社會弱勢的企業,或是提供借貸給一般主流借貸者不會考慮的人等企業模式,都是社會企業的一環,目前世界各地都有具體實際成功案例,像是由香港影視明星曾志偉和戚美珍所投資的香港社會企業素食餐廳「樂農」,即是採取與香港慈善機構《龍耳》進行合作,聘請聾人來餐廳服務的社會企業經營模式,以提供社會弱勢族群就業機會為企業目標。
此外,像是諾貝爾和平獎得主-孟加拉銀行家穆罕默德·尤努斯(Muhammad Yunus),所發展出來的「孟加拉鄉村銀行」,以小額貸款和小額金融的經濟實踐模式,給予因貧窮而無法取得貸款的人創業發展的機會,是一種從社會底層推動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創新企業模式。另外也還有一種運作模式,是採取「企業創投基金」型態,運用專業化的知識為社會企業提供慈善創投方面的資源,目前在香港就有一個「香港社會創投基金」,做為民間的社企基金,協助當地社會企業取得資金來源,發展各類型的社會慈善營運項目。
台灣社會企業的發展契機
根據台灣經濟研究院的研究與調查,目前國外的社會企業大致分為幾個類型:公益創投、生活教育、工作整合、商業組織、創造就業、公平貿易與技術開發等類型,而台灣的社會企業也不脫離這些範疇。如何增進相關社會企業的競爭力,是目前台灣諸多社會企業所面臨的最大挑戰。其次,目前台灣並未針對社會企業訂定相關法令,如何在制度層面上加強對社會企業的保障與獎勵輔助,都是當前的政策要務。
相對於其他國家,台灣的創業環境算是自由,尤其台灣社會目前正面臨大型企業成長趨緩的經濟發展瓶頸階段,如何透過社會企業的微型創業趨勢,帶動台灣產業邁向另外一種產業發展景象,是台灣相當值得思考與規劃的經濟方向,不僅可以創造經濟利潤,又可以對社會問題與社會需求有所回應。
小結:連結兩岸資源,創造多元化的社會企業創新模式
整體來說,社會企業是以市場策略為方法來承擔解決社會或環境問題的社會使命,目前社會企業在台灣正屬於起步階段,但也充滿著各種創新的可能性,如何取得充足的發展基金,是社會企業是否能擴大發展的關鍵。像是提供行動不便者之行車服務的多扶企業,即是首間進入櫃買中心創櫃版募資公司名單的社會企業;而另一著名的台灣社會企業「天空的院子」,則是在南投縣竹山鎮經營維護生態景觀與進行老房子重建的觀光民宿,目前已經累積相當知名度,並帶動竹山鎮的小鎮文創事業。
每一個社會企業,背後都有一個故事、一個想法、一個想要幫助社會變得更好的夢想,當社會需要與經濟營運模式相遇,就可能開啟一個嶄新的社會事業體。對此,未來兩岸也可以從對大企業或是重工業過度發展的反思重新出發,回歸到社會企業的創新模式,思考各種企業創新的可能性,在雙方人力資源、技術創新、知識分享的互惠合作中,共同創造出更多元的社會企業創新模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