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專欄資訊交流

257103.05.15

<本期專欄>

陸城鎮化對兩岸經濟影響

儘管大陸「城鎮化率」每提高1%,將會帶來1300萬農村人口轉移到城市,創造新增消費約1700 億人民幣,十足是大陸未來的世紀大夢,並將會帶給大陸人們無窮的生機與希望;不過,如果這次新型城鎮化的相關配套改革不徹底、不到位、不成熟,恐會使這幅雄偉的藍圖反變成空中樓閣。至於對我台商而言,則是機遇也是挑戰,故我台商應儘速將在大陸經營投資業務網絡延伸或幅射到廣大的新城鎮市場,否則將會遭到「邊緣化」。

文:徐東海(景文科技大學國貿系助理教授)


2012年12月中共中央經濟工作會議進一步提出「積極穩妥推進城?化」的發展戰略,並將城鎮化定義為「以農民市民化為抓手的城鎮化,是集約、智能、綠色、低碳的城鎮化」。2014年的中共國務院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推進以人為核心的新型城鎮化」,要健全城鄉發展一體化體制機制,堅持走以人為本、四化同步、優化佈局、生態文明、傳承文化的新型城鎮化道路,今後一個時期,著重解決好現有三個1億人問題-促進約1億農業轉移人口落戶城鎮,改造約1億人居住的城鎮棚戶區和城中村,引導約1億人在中西部地區就近城鎮化。

一、前言

在今年3月份大陸剛公佈的「國家新型城鎮化規劃(2014-2020年)」也有明確喊出:「以人的城鎮化為核心,有序推進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以城市群為主體形態,推動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協調發展;以綜合承載能力為支撐,提升城市可持續發展水準;以體制機制創新為保障,通過改革釋放城鎮化發展潛力,走以人為本、四化同步、優化佈局、生態文明、文化傳承的中國特色新型城鎮化道路。」然而,大陸新型城鎮化自提出以來,便有正負多元化的評價,作為一項長期總體計劃,新型城鎮化能否正確落實有益大陸經濟發展,從現況分析恐怕還有待觀察。

二、何謂新型城鎮化?

城鎮化,英文是urbanization,譯成中文,應是城市化。但依大陸的建制鎮也是城市化地區,所以用城鎮化比較符合中國國情。

什麼是城鎮化?根據大陸建設部主編1999年施行的國家標準《城市規劃基本術語標準》,城鎮化的定義是,「人類生產和生活方式由鄉村型向城市型轉化的歷史過程,表現為鄉村人口向城市人口轉化,以及城鎮不斷發展和完善的過程」。

這個定義表明:第一,城鎮化並不是鄉村人口向城市人口的轉移,而是轉化,轉移是人從鄉村搬到城鎮,轉化不僅是人從鄉村搬到城鎮,而且生產和生活方式也要轉化為城鎮型,不是人口的城鎮化;第二,城鎮化不只是轉化,還要建設和管理好城鎮,使城鎮不斷發展和完善,更不是單純的人口的城鎮化;第三,城鎮化是一個歷史過程。

大陸城鎮化發展有60多年歷史,城鎮化用城鎮化水準(urbanization level)或城鎮化率(urbanization rate)來衡量,它用城鎮化地區的人口除以該地區的總人口來表示。1978-2013年,城鎮常住人口從1.7億人增加到7.3億人,城鎮化率從17.9%提升到53.7%,年均提高1.02%;城市數量從193個增加到658個,建制鎮數量從2173個增加到20113個。京津冀、長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三大城市群,2.8%的國土面積集聚18%的人口,創造36%的國內生產總值,成為帶動大陸經濟快速增長和參與國際經濟合作與競爭的主要平臺。

新型城鎮化到底是什麼?從經濟面來說,大陸國務院總理李克強說,新型城鎮化是一個「複雜的系統工程」,是為了推動經濟轉型,打造「中國經濟的升級版」,是要讓農民「過上和城裡人一樣好的日子」,要解決為數在2.6億的農民工融入城市的問題。

依大陸最新2014-2020年新型城鎮化的規畫,發展目標包括:一、城鎮化水準和品質穩步提升。城鎮化健康有序發展,常住人口城鎮化率達到60%左右,戶籍人口城鎮化率達到45%左右,戶籍人口城鎮化率與常住人口城鎮化率差距縮小2%。

第二,城鎮化格局更加優化。兩橫三縱為主體的城鎮化戰略格局基本形成,城市群集聚經濟、人口能力明顯增乾東部地區城市群一體化水準和國際競爭力明顯提高,中西部地區城市群成為推動區域協調發展的新的重要增長極。

第三,城市發展模式科學合理。密度較高、功能混用和公交導向的集約緊湊型開發模式成為主導,人均城市建設用地嚴格控制在100平方米以內,建成區人口密度逐步提高。

第四,城市生活和諧宜人。穩步推進義務教育、就業服務、基本養老、基本醫療衛生、保障性住房等城鎮基本公共服務覆蓋全部常住人口,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更加完善,消費環境更加便利,生態環境明顯改善,空氣品質逐步好轉。

第五,城鎮化體制機制不斷完善。戶籍管理、土地管理、社會保障、財稅金融、行政管理、生態環境等制度改革取得重大進展,阻礙城鎮化健康發展的體制機制障礙基本消除。(參見表一)

三、新型城鎮化與大陸經濟發展

(一)對大陸城鄉區域發展、產業結構調整造成影響。

從大的戰略架構來看,具區位優勢、基礎條件較好的中小城市,有條件的東部地區中心鎮、中西部地區縣城和重要邊境口岸,可能是投資的重點。

所以新型城鎮化政策下最可能受惠的,從區域分佈來看,將是中西部二、三線城市和一線城市周邊的三線城市。大陸2013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指出,新型城鎮化將朝集約、智慧、綠色和低碳發展,由此推論未來最可能受益的行業,主要是消費有關、環保和基礎設施建設相關的行業。

(二)對大陸投資和消費的影響

盤古智庫城鎮化首席研究員易鵬的分析指出,依據大陸官方2014-2020年新型城鎮化的規畫,?籍人口城?化率要從2012年的35.3%增加至2020年的45%。常住人口城鎮化算「半城鎮化」,而戶籍人口城鎮化就要加上基本公共服務,算是真正的城鎮化;據他測算,儘管大陸東中西部城市物價水準不同,但平均來看,把1個新的人口引入城鎮落戶,至少要搭配10萬元人民幣的公共服務和基礎建設配套,依據規畫中欲達成45%的?籍人口城?化率,意味著至少要增加10兆人民幣的相關投資。

據大陸學界樂觀估計,「城鎮化率」每提高1%,會帶來1300萬農村人口轉移到城市,創造新增消費1700 億人民幣左右。如果新型城鎮化如以上所述,那將是中國未來的世紀大夢,它將帶給人們無窮的生機與希望。

當然有學者對大陸推出新型城鎮化的實施仍存疑慮,從歷史經驗的路徑和思維慣性來看,「中央做餅、地方搶食」的現象在中國大陸普遍存在。實際上,新型城鎮化一經提出,許多地方政府便向中央關說遊說,極力爭取新型城市化的投資基金。地方政府把新型城鎮化視為「新造城運動」,正準備徵田圈地、大拆大建,營造新一輪的政績工程。

大陸知名學者吳敬璉就點出,過去城鎮化的問題,第一,土地的城市化優先於人口的城市化,城市建成區的面積增長比城市人口的增長要高1.71倍。第二,「攤大餅」式發展,各地爭相建設超大規模的城市,城市專業化程度很低,同構化很嚴重,把金融業、服務業、製造業都放在一起。第三,城市運作效率低。北京是一個典型,每個人的生活半徑都很長,空氣污染非常嚴重。

所以這種重量不重質的城市建設,如人們熟知的「鬼城」、「空城」、「堵城」等的現象,在大陸早已屢見不鮮。大陸在這次新型城鎮化,如果相關的配套改革不徹底、不到位、不成熟,恐怕這幅雄偉的藍圖將變成空中樓閣。

四、新型城鎮化對台商投資的意涵

城鎮化會對台商投資造成何種的影響?中國社科院學者魏後凱指出,中國的城鎮化未來20年依然會快速推進,預計到2030年達到68%左右,2033年70%左右。按照歷史經驗,城鎮化率從30%-70%是快速推進時期。城鎮化是未來拉動中國經濟增長、擴大內需、促進轉型升級、提高城鄉居民收入的一個很重要的抓手、途徑和措施。大陸城鎮化的快速推進,對台商來說是很好的機遇,尤其是新型城鎮化思路引導的城鄉基礎設施建設、城市產業轉型等將為台商投資帶來利好。

由上觀之,大陸新型城鎮化對台商投資經營影響最大的:一是大陸內需市場擴張,二是大陸產業升級。這兩者對台商的影響,皆是「機遇與挑戰並存」。

第一內需市場方面,新城鎮居民消費新需求,將帶動相關房地產、物流、商貿等新商業機會。這些大陸台商都曾經營過,只是台商將來能否把業務網絡順利延伸或「幅射」到廣大的新城鎮市場,則是一項嚴格考驗。因為新城鎮居民消費習性,乃至當地商業模式,都和既有都會地區有所差異。

第二產業升級方面,大陸政府可能運用新城鎮的「新場域」,大力發展新興產業,譬如新能源、新世代資訊通訊、新材料、新醫藥等,並分別串成「上中下游配套成龍」的產業鏈。如此產業新局,對大陸相關高科技台商有好有壞。好的一面是,台商有機會成為大陸新城鎮發展新產業的夥伴或骨幹廠商;壞的一面,則是大陸新產業鏈建成後,台商若不能融入,就會遭到「邊緣化」。

TOP

 

出刊單位:中華民國全國工業總會 大陸經貿事務委員會

地 址:台北市復興南路一段390號12樓•電 話:(02)2703-3500轉136•傳 真:(02)2703-39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