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專欄資訊交流

257103.05.15

<資訊交流>

陸城鎮化下台商的機遇與挑戰

鑒於中國大陸新型城鎮化是「優化蛋黃區產業發展並控制其規模範圍、擴大蛋白區範圍、增強蛋殼區小城鎮的服務功能」,故我台商在面對大陸新型城鎮化的機遇時,除應慎選人口紅利帶動的傳統基礎建設、零售服務等產業投資外,也可積極投入智慧城市與生態建設、城市綜合體開發與運營服務業、現代化農業生產等;至於面對因城鎮化所產生的生產營運成本增加之挑戰,我台商亟需政府協助提升產業競爭力,以順利取得城鎮化的先機。

文:詹巧鈴(政治大學兩岸政經研究中心副研究員)



今(2014)年3月16日中國國務院正式發佈《國家新型城鎮化規劃(2014-2020年)》,明確中國大陸城鎮化的發展路徑與戰略目標,這部《規劃》依據《全國主體功能區規劃》(2010.12)、《十二五規劃綱要》(2011.3)、《中共十八大報告》(2012.11)、《中共中央關於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2013.11),以及中央城鎮化工作會議精神(2013.12)編制,是未來六年中國大陸施行城鎮化政策的指導性文件。

作為世界重要經濟體,中國大陸的城鎮化率明顯低於已開發國家80%的平均水準,亦不及與其人均收入相當的發展中國家60%的平均水準,若要避免區域、城鄉、貧富差距過大導致內部動盪,維持其經濟可持續發展的目標,確有其積極增進城鎮化率之必要性。

一、中國大陸城鎮化四大重點方向

綜理《國家新型城鎮化規劃》內容,大致上可以歸納出城鎮化四大重點方向,包括: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優化城鎮化佈局、新型城市建設、農業現代化。

(一)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中國大陸城鎮化率長期存在「常住人口」與「戶籍人口」之間的落差,2012年常住人口城鎮化率為52.6%,戶籍人口為35.3%,亦即作為勞動力轉移的人口及其隨移家屬(常住人口),沒能在公共服務上享有城鎮戶籍的權益(戶籍人口),這種分離的狀態也讓活在城市中卻不存在於戶籍登記的市民成為社會發展隱憂。新型城鎮化的發展目標便是,讓現存「人口作為勞動力轉移的城鎮化」變為「轉移人口作為消費者的城鎮化(市民化)」,實現2020年常住人口城鎮化率60%、戶籍人口城鎮化率45%,其間差距縮小2個百分點的目標,讓1億農業轉移人口和其他常住人口在城鎮落戶。

(二)優化城鎮化佈局:城鎮化格局基本依照2010年發佈《全國主體功能區規劃》的「兩橫三縱」藍圖持續發展。兩橫指的是,東起連雲港西至阿拉山口的(亞歐)大陸橋通道、沿長江通道兩條橫軸;三縱指的是,沿海、京哈京廣、包昆通道三條縱軸。1、東部與國際接軌、中西部協調區域發展:按照兩橫三縱的「空間佈局」,東部地區城市群將持續進行產業升級,並在更高層次上參與國際合作與競爭;中西部城市群則成為推動區域協調發展的新增長點,吸納東部返鄉和就近轉移的農民工,加快產業集聚發展與人口聚集。2、控制特大城市規模,鼓勵中小城市發展:「城市規模佈局」則體現在重新劃分城市定義、施行差別落戶政策上,嚴格控制500萬以上城區人口的特大城市規模發展,合理化100-500萬人口大城市的落戶條件,有序或全面放開中小城市的落戶限制。在戶籍管理、公共服務、交通建設、義務教育、就業服務、醫療養老等方面做好配套設置,消除城鎮化健康發展的體制障礙,同時促進中心城區功能向1小時交通圈擴散,發揮輻射帶動功能。

(三)新型城市建設—人文、智慧、生態:1.以人為本的文化城市:新型城鎮化強調以人為核心,強調社會保障等制度對農民工的擴大覆蓋,同時提出農民工參政以及參加社會管理,並且要求城市建設須發掘城市文化資源、保存城市文化記憶,重視保護自然、歷史文化遺產,建設具有多元特色的現代化城市。2.高效能的智慧型城市:建設智慧化城市明確提出幾項硬指標,包括到2020年城市家庭寬頻上網速度要達到50Mbps,50%的城市家庭達到100Mbps,發達城市部分家庭達到1GMbps,同時推動4G網路建設,擴大城市wifi熱點覆蓋率,並且強化不同部門、領域間的信息共享功能,促進城市管理、公共服務現代化。3.綠色生態城市:新型城鎮化建設嚴格控制人均城市建設用地不超過100平方公尺,且要求大幅提高綠建築占新建築的比重,由2012年的2%到2020年提升至50%,同時在城市建設、能源利用、交通運輸、生產方式、生活消費等各方面融入生態文明治理概念。

(四)耕地保護、農業現代化:為防止城市發展無限擴張,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城鎮化進程中也將嚴守耕地保護紅線,國土部和農業部將在500萬以上特大城市周邊開始劃定「永久基本農田」,再逐步擴展至各類城市、小城鎮與農村,以保障農產品有效供給。同時完善農業生產體系以及流通運營等各個環節,如「農超對接」等,實現現代化農業發展,以此保障與支持新型城鎮化發展。

二、台商之商機

中國大陸新型城鎮化,整體而言是:優化蛋黃區產業發展並控制其規模範圍、擴大蛋白區範圍、增強蛋殼區小城鎮的服務功能。台商面對新型城鎮化建設下的內需商機,除了人口紅利帶動的傳統基礎建設、零售服務等產業,應區分投資區位屬性,慎選投資項目,以下幾項產業機遇或可把握。

(一)智慧城市與生態建設:智慧城市與綠建築是城鎮化兩項「硬指標」,在綠建築部分,宣示2020年新建建築占比50%、30%的商業建築都將是綠色建築的目標。大陸政府相關政策已經朝此方向施行,住建部建築節能與科技司副司長韓愛興透露,今年大中城市非綠色建築將不予批准建設,而官方投資的公共建築、城市保障房,以及建築面積超過2萬平方公尺的公共建築,都將全面執行綠色建築標準。目前中國與法國已經簽署合作建設生態城協議,兩國將在綠建築和生態城方面廣泛合作。同樣位列指標項目的城市網路建設實則與綠建築相輔相成,台灣在智慧城市建設與綠建築工程已有多年經驗,除了材料供應,若能切入上游發揮跨界規劃優勢,將具備更好的發展利基。

(二)城市綜合體開發與運營服務業:大陸政府宣示將在今年完成對500萬人口以上的特大城市和京津冀、長三角、珠三角三大城市圈的邊界劃定,同時也將採取「退二進三」的產業結構調整戰略,在這樣的格局下,可以預期北京、上海、深圳等一線城市的商業地產開發,將朝向「城市綜合體模式」。城市綜合體模式是兼具住宅和商業的新型地產開發模式,結合星級酒店、高級商辦、酒店式公寓、大型購物中心、獨立商舖、街區、休閒廣場以及高級住宅區等成分,這樣的開發項目涉及前期整體規劃設計、中期開發建設、後期不同產業經營與城區品牌營造等運營管理能力,是相當複雜又專業化的系統工程。台灣從建築設計、地產開發、運營服務、品牌行銷等業界,可把握這樣規模性的商業地產開發模式並從中尋找切入場域。

(三)現代化農業生產:雖然大陸在城鎮化的同時為了維持糧食供應,將劃定永久農田因應,然而必須面對的問題是,當農民數量變少,人均耕地面積增加的同時,提升生產效率的農機具、種子、農藥與肥料等都將是必要投入。然而不脫傳統的生產方式投資有限,台商可以在現代化農業生產中投入高科技生產,例如植物工廠。考量到近年來極端氣候頻仍、大陸霧霾空污、水污染、城鎮化居民消費水準提升對食品安全的重視,植物工廠以LED、太陽能作為生產日照,在室內對植物生長的溫度、濕度、光照以及營養液等環境條件進行自動控制,無土栽培、不需農藥、不受自然環境制約,對中國大陸消費者而言,是一種相對安全健康的蔬菜來源選擇。目前江蘇省無錫市已經與日本三菱樹脂農業夢想株式會社合資成立「無錫菱陽生態設施農業科技有限公司」,進行植物工廠培育,未來將在全國推廣此一模式。台灣目前也有一些生技、科技公司投入營養液開發與植物生產,在整廠輸出授權,營養液、植物種子以及其他生產配套供應,台商尚具備投資合作空間。

三、台商之挑戰

(一)城鎮化後生產成本增加:城鎮化後農民進城落戶,生活水準提升、消費需求增加,可預期的是,包括勞動力在內的生產成本都將隨之提高,還要面對產業升級的需求壓力。過去依靠低廉生產要素與政府土地、稅收優惠經營的台商,倘若無法跟進升級,將面臨更嚴峻的考驗。

(二)廠房拆遷鑑價與稅務問題:城鎮化在劃定城市邊界的同時,也將進行產業結構調整,過去台商聚集的長三角、珠三角區域屬於重要劃定區,區域內高污染、能耗大、效益差的工業類企業,都將逐步搬遷、改造或淘汰。台商在此區域內的工廠,倘若屬於拆遷一族,不可避免將面臨現行常見的鑑價補償問題。而一些台商也提及,原先的廠房無法變更使用項目改建商辦,出售時亦會面臨鑑價問題,同時依現行《企業所得稅法》,轉讓財產增益需扣繳企業所得稅。

(三)收入落差產生的對立抗爭問題:城鎮化民眾落戶後的住房的需求增加,一般也認為城市範圍控制將導致城區房價居高不下,當民眾所得與房價間的落差過大時,不可避免也將產生更多的對立抗爭情緒。以北京市為例,目前大學畢業生平均起薪在3,000-4,000元人民幣,距離長安街1小時地鐵車程的南六環,房價每平方公尺約2萬元人民幣,一套90平方公尺的房子總價約為200萬元人民幣,倘若貸款100萬元,分30年償還,每個月房貸約為9,000元,年輕人買不起房的壓力兩岸皆同。許多台商仰賴「兩岸紅利」作為盈利來源,大陸民眾的利益在「讓利」過程中被國家力量犧牲,在大陸經濟成長趨緩、通貨膨脹的現實下,大陸被「相對剝奪」的一群,是否可能對站在不公平起點的台商、台幹、台勞產生排擠衝突?值得省思。

四、政策建議

(一)協助產業升級提高競爭力:大陸產業具後發優勢,新型建設或產業發展朝向跨領域發展是趨勢,政府應當站在產業戰略高度,規劃、引導產業朝向異業結盟、跨界發展以提升競爭力,避免單一技術被中國取代,整個產業供應鏈崩壞之情事。

(二)協助廠商與國際接軌,避免閉門造車:台灣中小企業具有活力與創造力,但也存在閉門造車的問題,尤其在面對中國大陸時,許多企業常有「海撈一票」的想法,導致商機流失。政府應當協助廠商與國際接軌,一方面提升產品競爭力,另方面讓廠商知道產品定位更能掌握商業化機會,同時也避免過度依賴大陸市場的傾斜發展。

(三)留意白領階級人才外移趨勢:中國大陸將形成龐大的服務業市場,也提供多元的就業機會,台灣白領階級人才外移大陸已是不爭的事實。台灣的低薪就業市場,如何應對大陸龐大機會的吸引力,不被淘空?如何避免不成為人才培訓班?如何保持創新競爭力?政府在思考如何對大陸開放之際,或許應當回頭思考兼顧鞏固台灣本體競爭力的雙贏策略。

(四)資金回流的游資問題:政府需提前思慮台商資金回流的游資,對房地產價格推升及其他經濟層面的風險。中國大陸「嚴徵管」稅收政策持續增溫,許多台商過去透過免稅天堂設立境外公司進入大陸投資,再將大陸境內財務做成虧損利潤留在海外的方式進行避稅,然而這樣的舉措已經愈加困難,截至2013年底,中國已經與99個國家簽署全面性稅收協議、9個免稅天堂簽署稅收情報交換協定、外加港澳兩個安排,加上積極的查稅作為,台商經營環境已大不如前。同時,中國大陸正在制定遺產稅條例,未來遺產稅最高可達到50%,前所提及,台商城鎮化後面臨拆遷者、不再投資者,都可能因此拿回一筆資金,這些資金倘若回流台灣,政府應及早因應游資問題。

TOP

 

出刊單位:中華民國全國工業總會 大陸經貿事務委員會

地 址:台北市復興南路一段390號12樓•電 話:(02)2703-3500轉136•傳 真:(02)2703-39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