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專欄資訊交流

258103.06.15

<資訊交流>

513後台商動向分析

今年的5月13日,越南台商及其工廠遭遇史上最嚴重的群眾攻擊事件。本文除就越南事件的現狀進行說明,也強調這次越南由「反中」演變到「排華」的風暴,只是個開始;特別是,隨著中國大陸企業在亞洲的投資布局,以及亞洲相對激進的外交政策,我政府應如何因應以讓台商有更多的保障與安全感,不僅考驗著企業對政府的信心,也考驗著政府的智慧。

文:柏翰(資深媒體工作者)



前言

在今年5月,越南台商面臨史上最嚴重的群眾攻擊事件,平陽省台資工廠遭闖入脅迫,產線被迫全面停工。這個本來源自於11日的「反中」遊行,到後來卻演變成打、砸、搶、燒的暴動事件,台商受到嚴重波及,停工家數1,100家,占越南台商總數的一半。根據經濟部統計,截至5月底越南暴動共導致408家台商受損,其中24家遭縱火;其中平陽省268家(18家遭縱火)、同奈省131家(6家遭縱火)、胡志明市7家、巴地頭頓省1家、河靜省1家;財物損失約達1.5億至5億美元之間,損失可以說相當慘重。

政府處理此次越南動亂的經過

而為了協助台商求償,經濟部次長沈榮津於事件後一個星期後率團,除了在5月22日下午前往越南同奈省,向台商致意表達關懷,參加「513暴動受災台商座談會」,並於23日拜會越南計畫投資部部長裴光榮。在越南平陽省期間,沈榮津次長在越南商工總會主席武進祿、計畫投資部副部長陶光秋和平陽省副省長陳文男等高階官員的陪同下,訪視包括鋒明公司、ASAMA、大雅塑膠、美聲企業、享勵企業、伸興企業和通用鞋廠等7家嚴重受創的台商工廠。

訪視後,沈榮津次長向3位越南官員表示,台商在當地投資為越南賺取外匯、創造就業機會,若因燒毀的台商工廠復工無期,導致訂單流失,以致台商撤資,對越南的衝擊相信也相當大。沈榮津次長除呼籲越南當局展現誠意,妥善善後,也要求越南政府設立單一窗口,簡化申請手續,盡快賠償,以利重建。而越南官員也給予正面回應:越南計畫投資部副部長陶光秋表示,在員工薪資和申請工作證部分,社會保險和社會救濟可保障員工薪資,申請工作證也可統一作業,加快速度;越南商工總會主席武進祿身則在巡視台廠後,承諾會精準且明確向總理阮晉勇報告平陽台商受損情形;而越南副總理除了視察台塑河靜鋼廠表達關切,並親自送了封總理的親筆函,由台塑主管轉交台塑企業總裁王文淵。

越南動亂對台商投資區位選擇的影響

為了後續的處理,在沈榮津次長率團赴越南返台之後,經濟部再組所謂的「協助越南台商專家服務團」赴越南同奈省,除了在同奈台商會館提供台商有關會計、法律、產險、信保、心理諮詢等諮詢服務,並派遣產業專家訪視台商,瞭解受損失台商之需求;與此同時,同奈省台商在受災的第一時間即以台商會為溝通之統一指揮窗口,協助台商向省政府談判與後續賠償之要求。比較值得注意的是,由於台商在這次風波中受到相當大的驚嚇,因此服務團中特別還有心理師,分別前往河靜省及胡志明市,協助返回越南的台商穩定情緒。

現在越南台商約有3萬多人,八成左右在胡志明市轄下平陽等附近幾個省。事實上,回顧台商發展的歷程可以發現,台商大約在90年代初解嚴之後,就已經逐漸赴越南投資。特別是前總統李登輝時代,由於政府推行「南進政策」,因此當時國民黨屬下企業帶頭,大舉向越南投資。根據越南官方的統計,台資企業在越南投資總額約 280億美元,投資範圍包括制鞋、家具生產、造紙、成衣、玩具、自行車、食品、鋼鐵、機械、電子等等。台資是越南的第4大外資,次於日本、韓國以及新加坡(大陸則是名列第9大外資)。例如台灣的光陽機車曾經是雄踞越南市場銷售量第一名的品牌。以台資企業在該國經濟所占的比重來看,如果越南政府不妥善處理,越南的經濟恐怕會因此而受到重創,而這也是為何越南政府在我政府表示強烈譴責及嚴正關切後,會如此重視的原因。事件後,越南駐台代表裴仲雲除了代表越南政府向台灣方面道歉,也呼籲台商能繼續留在該國投資,越南曾經被台商視為南進東南亞的首選,而且在大陸的投資成本逐漸上升,許多台商也逐漸將中國大陸的生產線遷移到越南,但由於越南的投資環境並不一定比中國大陸好,因此有些台商在投資越南後仍選擇撤資或停產。舉例來說,為了因應客戶的需求,筆電代工大廠仁寶,在2007年前進越南北部的永福省,投資5億美元設廠,但2011年第2季才開始小量試營運,但由於基礎建設、產業供應鏈、人工效率等各方面配套不足,因此仁寶越南廠在2013年的3月底,暫停生產。而這次的動亂,不但讓許多大陸台商打消將生產線從中國大陸遷移到越南的念頭,甚至會轉而考慮縮小或者結束在越南的投資。

越南動亂事件後台商的動向

事實上,在事件發生之後,台灣內部輿論譁然。因為在今年4月,大陸東莞寶成集團才因為社保爭議,發生嚴重的罷工事件,引發大陸台商議論紛紛。寶成集團事件最根本的原因,乃是由於過去有些大陸地方政府為了招商引資,因此對於來投資的廠商給予有違大陸中央法規的承諾,讓這些廠商誤以為地方官員既已承諾,所以就是合法的。但多年以後,當初承諾的官員早已不知去向,而大陸中央嚴格依法要求的時候,這些台商則莫不面臨違法的困境,這樣的情事除了社保之外,還包括國土證的問題。但對於大陸台商來說,面對這類的「歷史共業」,只能表示人在屋簷下不得不低頭的無奈。

也由於對大陸投資環境的疑慮,或是生產要素成本上升等因素,近幾年來大陸台商紛紛轉移到包括越南等其他國家投資。以這次越南暴動中的許多廠商,都是2005年人民幣步升值,以及大陸政府開始推動經濟結構調整後,感覺在大陸經營外銷生意越來越無利可圖,於是紛紛搬遷到越南以延續其加工出口業務的。其中,廣東東莞台商搬遷越南的現象尤其顯著,其原因是東莞台商一向以加工出口為主業,近年面對外銷市場困頓情況,頗多台商之經營難以為繼,只好成群結隊遷移到越南,另有少數搬到東南亞其他國家。值得注意的是,許多華南的台商遷廠到越南,但仍和大陸當地保持密切關係,其作法多是將勞動力密集的生產環節搬到越南,其他的產銷設施仍留在大陸當地;亦或將外銷品生產線搬到越南,而在大陸當地維持內銷品生產線以拓展大陸內銷市場。

換言之,即使一些大陸台商轉移到越南等東南亞國家,但實際上這些台商仍僅是在進行所謂的全球布局。因此,值得注意的是,在這次越南事件後,這些台商除了再轉移回原來的中國大陸投資地之外,和東南亞接壤的廣西、雲南等省份,相信其緊臨「東協」的地理區位,勢必會更有條件訴求越南台商轉移過去投資。當然,與此同時,政府近幾年極力推動的「台商回流」,相信也會有一定的效果。

小結:台商的處境將更為艱困

這次越南的暴動,深入來看,可以梳理出其深層的結構性因素。自1980年以來,經濟全球化浪潮越來越迅猛,企業的布局與腳步隨著低廉的生產要素成本而走,換言之,企業為了以更少的成本生產,其將附加價值最低的代工部分,由歐美等先進國家,轉向韓國、台灣、香港及新加坡等亞洲四小龍國家,繼而再轉向中國大陸、東南亞,甚至中南美洲、非洲等地。企業建構了一個跨界的全球生產鏈,為跨國企業創造了更多的利潤,但這樣的自由化,造成的卻是全球性的貧富差距與勞動力剝削。

以這次越南事件來看,導因固然南海爭議,但更重要的,是由於大陸企業近幾年「走出去」的政策,中國大陸企業在越南包下大量公共工程,用的卻是中國籍員工而非越勞,再加上越勞薪資普遍比中國籍員工低等經濟因素所造成的。越南政府本來是利用越南人民長期以來對中國大陸企業在當地造成相對剝削感的不滿,來作為與中國政府對抗的籌碼,但一時擦槍走火以致事件越演越烈。對台商來說,要注意的是隨著中國大陸企業在全球特別是亞洲的投資布局,以及亞洲相對激進的外交政策,這次越南由「反中」演變到「排華」的風暴,相信只是個開始,政府如何因應以讓台商有更多的保障與安全感,相信考驗的除了是企業對政府的信心,更重要也困難的,將是考驗政府的智慧。

TOP

 

出刊單位:中華民國全國工業總會 大陸經貿事務委員會

地 址:台北市復興南路一段390號12樓•電 話:(02)2703-3500轉136•傳 真:(02)2703-39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