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訪韓概況及影響淺析
7月初東亞最引發關注的事件之一,就是中國大陸國家主席習近平訪問韓國的新聞。這是2013年6月韓國總統朴槿惠到中國進行國事訪問後,中韓兩國元首再一次的會面,也是習近平就任中國國家主席以來,首次專程對單個國家進行訪問,而大陸鳳凰網等媒體,更特別製作了一個「風好正揚帆」的專題,來報導這次習近平訪韓的過程,因此,特別引發重視。基此,本文特就此次習近平訪韓的概況及影響,進行淺析。
文:柏翰(資深媒體工作者)
此次中國大陸訪韓代表團陣容「盛大」
根據英國BBC新聞網的觀察及報導,這次中國代表團的陣容相當堅強,其引用韓國媒體報導,甚至稱之為「盛大」。根據報導,這次中國大陸訪韓的使節團人數高達250人,而隨同習近平夫婦訪問韓國的中方官員就多達80多人。這次中國訪韓的名單,包括習近平在外交和國際戰略問題上的主要智囊、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兼中央政策研究室主任王滬寧,以及習近平的「大內總管」、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兼中央辦公廳主任栗戰書,還有負責外交的國務委員、前外長楊潔篪等三名副總理級官員。而部長級的官員有四位,包括外交部長王毅、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主任徐紹史、商務部長高虎城和據說是習近平最重要經濟智囊的中央財經領導小組辦公室主任劉鶴。
至於在商界人士方面,涵蓋製造、金融、資訊科技和服務業等中國大陸重要的企業家也都紛紛隨行,包括百度董事長李彥宏、阿里巴巴董事長馬雲、華為總裁任正非等中國IT業的風雲人物,以及中國銀行董事長田國立、南方航空董事長司獻民、中國聯通董事長常小兵、中國電信集團公司董事長王曉初、重鋼集團董事長劉加才等。韓國媒體報導,這次無論規模還是層次,「都是史上最高水平」。
中韓在政治經濟方面都將建立更緊密關係
這次習近平一行訪韓的活動重點,除了4日在首爾大學的演講,另外就是兩國在首爾共同舉辦、超過420名兩國企業家參與的「中韓商務論壇」。
習近平在首爾大學進行題為《共創中韓合作未來,同襄亞洲振興繁榮》的演講中,除了強調中韓兩國多年以來在文學音樂宗教等各方面的文化,早已有密切的交流,更重要的是,習近平強調中韓兩國有共同面對日本侵略的經驗。習近平特別強調,中韓兩國都曾經是日本侵略的受害者,因此,日本所謂的中國威脅論是不存在的。此外,針對敏感的兩韓問題,習近平表示中國「支持(朝鮮)半島最終實現自主和平統一」,還強調反對朝鮮半島上出現核子武器。韓國媒體因此分析,習近平訪韓的一個重要目的,就是為了「牽制日朝」。
4日下午在首爾新羅酒店舉行的「中韓商務論壇」,則是這次習近平訪韓的另一個重點。除了上述中國大陸重量級企業人士,還包括朴容?等韓國四大經濟團體的領導、KOTRA社長吳永鎬、現代汽車集團會長鄭夢九、LG集團會長具本茂、三星電子副會長康皓文、現代集團會長玄貞恩等170餘名韓國企業人士,中韓兩國共450餘名企業家出席,盛況可謂空前。
在論壇上,習近平也發表了題為《攜手合作,共創未來》的演講。其除了強調中韓兩國經貿合作具有天時、地利、人和,也期待中韓兩國企業家能有更多的合作。至於在中韓經貿合作方面,習近平具體指出幾個方向,包括:中韓兩國盡早建成自由貿易區、加強雙向經貿交流及歡迎韓方參與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建設、發展貿易投資和財金合作,以及深化國際合作等等。且演講最後,習近平強調,兩國經貿合作應該以企業家作為生力軍。韓國總統朴槿惠在致辭中,則特別強調希望雙方盡快建成自由貿易區,以及除了鼓勵兩國企業持續相互投資之外,也希望中韓兩國經貿合作向高端產業、金融服務業、醫療、共同研發等領域拓展。
中韓雙方在商務論壇上簽訂了4份諒解備忘錄(MOU),包括南韓SK電訊與中國正威集團簽署IT技術領域MOU、LG化學與南京市政府建設電動車電池工廠MOU、SKC與大陸消費電子大廠TCL集團,簽署LED電視及智慧手機零件MOU。浦項製鐵與重慶鋼鐵集團簽署FINEX綜合示範鋼廠項目MOU,根據媒體報導,此項合作高達32億美元,這也是繼2013年9月後,雙方再於鋼鐵業擴大合作。而就在同日,中國人民銀行也宣布,授權交通銀行首爾分行作為首爾人民幣業務清算行。
中國大陸東北亞戰略的調整與改變
根據媒體的分析,這次習近平訪韓有幾個重點:首先,是習近平一反常例先訪韓國而不是朝鮮,從此行動及中韓高峰會「朝鮮半島無核化」聯合聲明,來解讀中國在東北亞的戰略,即是北京開始「近韓遠朝」,中國面對朝鮮半島問題,將以韓國為優先;而韓國需要北京來牽制朝鮮。換言之,對於韓國來說,其認為相較於美國,中國更有能力來解決朝鮮問題;其次,韓國希望透過與中國簽訂自貿協定(FTA),除能躍升為全球經濟強國,也能在與日本競爭中搶占先機;最後,是中韓在反日問題上有共同利益,因此,對於日本重整軍備、擴大「集體自衛權」的憲法解釋,以及島嶼主權爭議、參拜靖國神社等問題,中國都希望基於共同利益,一方面建立和韓國的戰略伙伴關係,更深層的是對於美國重回亞洲政策的回應。
然而,雖然許多學者解讀,這次習近平的訪韓的政治目的大於經濟目的,但不可諱言,中國現在已成為南韓第一大貿易伙伴、第一大出口目的地和最大的進口來源地。中韓之間經貿合作的加強,對於中國大陸東亞經濟一體化的戰略,是關鍵的一步。事實上,南韓經濟發展越來越依賴對中國的出口。從南韓海關統計來看,2013年南韓與中國雙邊貿易額為2289.2億美元,增長6.4%。其中,南韓對中國出口1458.7億美元,增長8.6%;自中國進口830.5億美元,增長2.8%。韓方貿易順差628.2億美元,增長17.3%。機電產品、光學醫療設備和化工產品是南韓對中國出口的主要產品,2013年出口額分別為623.7億美元、217.9億美元和185.0億美元,合計占南韓對中國出口總額的70.4%。其中,機電產品和化工產品分別增長19.4%和11.3%,光學醫療設備下降8.5%。
從這些數據來看,韓國經濟發展越和中國大陸越來越密不可分。值得關注的,是中韓兩國有可能在今年年底前通過自由貿易協定(FTA)、建立中韓自由貿易區後,韓國商品進入中國大陸市場將可以享受零關稅優惠。根據日本貿易振興機構亞洲經濟研究所推測,在中韓簽署自貿協定後,韓國每年出口大陸市場規模增加277.6億美元,對第三國造成的影響中,日本受衝擊最大,估約53億美元的出口會被韓國取代。其中,液晶設備、蓄電池等產業首當其衝。
中韓FTA對台灣經濟將有很大的衝擊
除了日本之外,台灣的處境也相當險峻。中韓FTA若簽訂後,韓國產品等於比台灣商品多出10%以上競爭力。根據經濟部內部評估,一旦中韓FTA實行後,直接影響我產值(GDP)下降0.23%、對大陸出口年減20億美元,對國內面板、工具機、石化及鋼鐵等產業,將造成巨大衝擊。
經濟部認為,若中韓FTA與兩岸貨貿協議同時完成,台灣仍可和韓國競爭,台灣產業出口會有逾5%的成長。但一旦中韓FTA比兩岸貨貿還早落實,國內產業總產值將少掉近40億美元,對大陸出口減少近20億美元。由於台灣是外銷導向國家,中韓FTA只要比兩岸貨貿還早實施,國內產業將可能嚴重受創。中華民國全國工業總會秘書長蔡練生甚至公開表示,若中韓FTA生效,台灣在對岸市場的競爭力將衰退,「是災難的開始」。
事實上,中國大陸推動東亞區域經濟整合的戰略目標一直沒變,因此,透過簽訂自由貿易協訂,極力的與周邊國家建立更緊密的經貿關係。中日韓三國所簽訂的投資協定在今年5月中旬生效,此協定是中日韓之間第一個促進和保護三國間投資行為的法律文件和制度安排,被經濟界人士視為中日韓FTA的前奏。在中韓預計於7月展開第12輪經貿談判,以希望盡早簽訂FTA,以及日本亦希望積極與中國談判的此刻,台灣的經濟及產業的發展,勢必面臨很大的挑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