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陸昆山工安事件的省思
鑒於日前昆山台資企業—中榮金屬發生有始以來最大傷亡的工安事故,故本文除就此事件進行說明外,並進一步分析其背後的結構因素。本文認為,此次的悲劇不能僅視為個案,更應該深入省思:多年以來台商逐成本而居的生產方式是否還能繼續維持下去?輕研發重製造的低利潤代工還有多久的榮景?台商是否還能夠依過去的思維來看待大陸?這些問題,勢必成為大陸台商越來越不可避免的課題。
文:柏翰(資深媒體工作者)
近月來世界各地天災人禍不斷,以色列巴勒斯坦在加薩走廊的戰火未歇,就傳出馬來西亞MH17客機疑似被烏克蘭反政府軍擊落的悲劇。不久之後,台灣馬公發生復興航空空難,當台灣還沒從空難的悲痛中恢復過來時,高雄發生有始以來最嚴重的氣爆事件。與此同時,中國大陸江蘇省蘇州市昆山發生台商中榮金屬廠粉塵爆炸意外,而雲南昭通魯甸縣發生18年來最嚴重的地震。這些天災人禍,除了造成許多無辜民眾的傷亡,也令人感到不勝唏噓。
昆山台廠工安意外震驚兩岸
對在大陸經營、以從事製造業為主的台商來說,昆山台資企業中榮金屬廠粉塵爆炸意外影響可以說最大。根據各媒體的報導,事件是發生在8月2日上午7時多,由於可能是工廠空氣中粉塵濃度過高,遭遇明火,造成70餘人死亡、近300人受傷重大爆炸事件。由於這是昆山有始以來遭遇最大傷亡的工安事故,也幾乎可說是大陸台商有始以來最嚴重的意外,因此,從大陸中央到地方政府,無不全力動員,在救災的同時也展開了究責。
針對此事件,中共中央總書記習近平在當日傍晚就發出要「汲取血的教訓」的指示,除要求江蘇省和有關方面全力做好傷員救治,做好遇難者親屬的安撫工作,也要求查明事故原因,追究責任人責任,強化安全生產責任制。大陸國務院總理李克強也除了強調全力搜救、救治受傷人員,並提出要強化安全生產措施。與此同時,大陸中央政府也派了國務委員王勇,率領有關部門負責人赴現場指導事故救援和應急處置工作。當然,工安所在地的江蘇省各級政府,也展開各項搶救工作。
在救災善後的同時,究責的工作也同時在進行。事故發生後第二天,大陸官方就公布了官員懲處名單:昆山市環保局長徐宇斌,安監局長張峻就地免職,分管副市長金銘行政降級處分,市長陸軍行政記大過處分,市委書記管愛國黨內記過處分,蘇州市長周乃翔行政記過處分,蘇州市委書記石泰峰黨內嚴重警告處分,江蘇省長李學勇警告處分,省委書記羅志軍黨內警告處分。由於懲處之快、層級之高,致使處份一公布,各界無不驚訝。而在中國最高檢察院派員介入調查後沒多久,中榮金屬的董事長吳基滔、總經理林伯昌、經理吳升憲,就被以「涉嫌重大勞動安全事故罪」被昆山市公安局依法刑事拘留。
此次工安意外引發大陸各界對台商的批評
根據官網及媒體的報導,中榮金屬公司創辦於1998年,註冊資本880萬美元。是美國通用汽車(GM)的指定零件供應商,其核心業務是生產電鍍鋁合金輪轂,月產量達8萬餘片,其廠房面積4.8萬平方公尺,員工450名,擁有4條現代化全自動電鍍生產線,並已通過「ISO14001:2004」、「ISO TS16949:2002」及美國OEM認證。
即使通過這麼多的標準認證,中榮金屬還是發生了這樣的重大工安意外。根據大陸官方的調查,中榮金屬此次工安意外,主要是廠房粉塵濃度超標,遇到火源才引起爆炸。而大陸媒體也紛紛指控,中榮長期管理不當,工作環境惡劣,甚至只是整個台企生態的縮影。包括《新華社》、《新京報》、《第一財經日報》、《華商報》等大陸媒體,都對此事件進行深入報導。這些報導採取了非常嚴厲的批判,但有幾個共同點:一、對大陸工人來說,台資企業工作環境相較於外商都較為不佳,大陸員工普遍覺得台商「小氣」;二、台商在大陸採取的較低的工安標準,對於工安檢查,台廠常以規避或便宜行事的方式面對;三、基於成本考量,台商重視人權的程度低;工廠無安檢,且工人幾乎都不知道自己工作環境的危險。
這次工安事件後,蘇州和昆山緊急啟動整治,針對一些在鋁鎂合金金屬打磨、拋光加工作業方面有疑慮的工廠進行檢查,約有2百多家工廠因此而停工。但即使如此,大陸各界仍紛紛撻伐,除了批評台廠長期以來忽視員工福利及安全,更對於大陸的經濟增長方式提出了反思。
面對此次工安意外,大陸台商最重要的組織台企聯也即刻發表意見。其常務副會長兼新聞發言人葉惠德強調,工安事件在世界各地都有可能發生,這次爆炸事故,重點應是儘快釐清原因,記取教訓。面對各界對台商的質疑,葉惠德雖認為,這次的工安事故,負責人的疏失的確應該檢討,也要對造成員工死傷與社會不安負責。但他也強調,過去台商為大陸經濟發展做出不少貢獻,這次事故不該成為部分媒體抨擊台商的依據,且當前兩岸關係趨於和緩,過度批評台商也不利雙方互信的建立。當然,各地台商協會也發出訊息,要求會員做好工安管理、生產管理,希望這起事故後續能帶來較為正面的影響。
近幾年大陸投資環境不斷改變
事實上,自1990年以來,大陸確立了「以發展經濟為綱」的政策目標,再加上中央和地方在財政上「分灶吃飯」,且地方官員和招商成績掛勾等等原因,使得大陸各地方政府紛紛透過招商引資爭取稅收及突顯政績。而在當時,台灣企業正值新台幣匯率大幅升值,因此需要尋找另一個生產成本低廉的地區,基於地緣、文化及政策等因素,中國大陸成為台灣企業投資設廠的新天地。台商投資的區位,也由早期以東莞為主的珠三角地區,逐漸轉向以昆山為主的長三角地區,近幾年則延伸到環渤海及中西部等地區。
長期以來,大陸台商多是從事原料、市場「兩頭在外」的加工出口模式。換言之,即是從事生產價值鏈最低端的加工部分,由於利潤微薄,台商無不思考如何盡可能的降低成本(cost down),以至有些台商在地方政府的默許下,在勞工福利、工作環境等各方面便宜行事。隨著大陸經濟的起飛,以及民權意識的抬頭,再加上法令上對於勞工權益更加的重視,這幾年大陸台商在聘工方面,遭遇很大的困難,包括遠至前幾年台灣大廠深圳富士康員工連續跳樓、近至今年東莞裕元鞋廠數萬員工罷工,大陸媒體所採取的嚴厲批判及官方的袖手旁觀,都讓台商深覺在大陸經營的所遭受的待遇可說是每況愈下,甚至有台商感嘆「紅地毯都收了起來」。
事實上,這幾年大陸在進行產業結構調整,對於高污染、高耗源及資源性的傳統製造業,不再那麼歡迎。因此,對於多年來以從事這些「三高一資」產業的台商來說,若不是要求往中西部或偏遠地區遷廠,就是要求更高的環保標準。這對台商來說,不但是成本的提高,更是生產方式的改變。
小結:藉此事件,台商必須思考未來發展
在大陸中央政府開始強調環境保護、科技研發,以及官員升遷並不一定與招商成績掛勾之後,大陸地方政府的「招商引資」策略也逐漸改變。對很多經濟已經發達的地方政府來說,不但早期給予台商的各項優惠都將漸漸取消,對早期以便宜價格批給台商、現今價值已高漲土地的徵收,更是大陸台商近幾年遭遇到的一大問題。換言之,大陸政府雖然一直強調兩岸一家親,但許多台商仍感覺相對外商和陸商,其在中國大陸所遭受的待遇較低。因此,這幾年台商也透過各種管道,希望中國大陸能對於台商一視同仁,給予「國民待遇」。
總的來說,此次昆山中榮金屬的悲劇,不能僅視為個案,更應該深入省思:多年以來台商逐成本而居的生產方式,是否還能繼續維持下去?輕研發重製造的低利潤代工,還有多久的榮景?再進一步思考,隨著大陸投資經營環境的改變,再加上大陸民眾對生活水準要求越來越高,台商是否還能夠依過去的思維來看待大陸?這些問題,勢必成為大陸台商越來越不可避免的課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