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專欄資訊交流

261103.09.15

<本期專欄>

大陸調結構的三綱政策

習李體制已運作一年,最值得產業經濟界重視的,是在經濟政策中祭出「三綱政策」—即以服務業主導帶動的調結構、以區域戰略升溫帶動的調結構,以及以消費與有效投資並重帶動的調結構,其不僅展現中國大陸「調結構」的總路線,更貫徹近年推動轉型升級的核心策略。又隨著中國城市化比率的提高、消費升級和產業升級,特別是就業增加、所得增加及國民購買力的增強,可知三綱政策確實有力促進中國大陸經濟轉進新常態,的確值得臺商及國際社會正視。

文:林建山博士(財團法人環球經濟社社長兼公共政策研究所所長)

前言

  習李掌政將滿一年,中國經濟大轉型政策中,最值得產業經濟界重視的,莫過於「調結構」策略中的三綱政策。中國大陸2014年第1季的明顯經濟放緩,國際機構分析紛紛作出相對悲觀預期;但是,國務院李克強總理則為此接連闡釋中國經濟的「合理區間」,重申不會推出「強刺激」,主要用意在於「堅持調結構」的步伐。李克強的「合理區間」說,是指經濟成長率不低於7.5%左右,高一點、低一點都很正常,因此7.4%的成長率仍算靠譜;而大規模消費和借貸,固然可以讓經濟很快恢復,但容易導致信貸膨脹,為了維持貨幣穩健政策,沒有擴大赤字和採取「強刺激」的考慮。這一施政策略抉擇,充分映現了李克強經濟學的基本思想,就是「不刺激、去槓桿和調結構」,針對中國經濟放緩,李克強選擇利用更小、更精巧的救濟方法。

一、經濟攻堅轉型升級的三大著力點

   就在「調結構」的三大政策態勢下,中國經濟即將用力邁進新常態,而經濟成長模式也正在轉變之中;一方面是轉型升級的陣痛,另一方面是在調結構、促改革聲中,中國經濟也在努力探尋新的成長點和新動力。2014年下半年之後,中國主政當局,已在積極發展結構優化、技術先進、清潔安全、附加值高、吸納就業能力強的現代產業體系。

   李克強的「調結構」的三綱政策,主要包括:產業結構調整、區域結構調整和投資消費結構調整。目前正成為中國經濟攻堅轉型升級的三大著力點,尤其值得臺商正視。

二、綱領策略之一:以服務業主導帶動的調結構

   產業發展失衡和部分產能過剩,過去一年來一直引發各界高度關注;產業結構如何有效轉型升級,正成為中國能否順利找到經濟發展新動力的關鍵。國家統計局資料顯示,2014年上半年,中國大陸以服務業為主的第三產業增加值,占GDP比重為46.6%,比2013年同期提高了1.3個百分點,高於以製造業為主的第二產業0.6個百分點,並且高科技產業之增加值成長率亦達11.6%,比規模以上工業的增加速度,更高出2.3個百分點。主要是因為,研發、資訊、物流等新興服務業,在總體經濟發展上增添了極大動力,服務業在中國已日益成為促進世界經濟復甦、引領轉型發展的新引擎與新方向。

   李克強經濟學之大力發展服務業,既是當前穩成長、保就業的重要舉措,也是調整優化結構、打造中國經濟升級版的戰略選擇。中國大陸經濟從「中國製造」向「中國服務」轉型,已成既定之勢。此前數年間,主攻企業產品出口和消化國內製造業產能的「電子商務」,已伴隨實物經濟(real economy)發展,而顯露鋒芒;2014年上半年中國電子商務交易規模,已經超過了人民幣6.37兆元。

   除此之外,儘管服務業勞動生產率不及第二產業,但對就業機會的拉動效應則不容小覷,最近研究顯示,中國網路零售企業已經創造了900多萬個就業崗位,到2015年,更預計可以創造三千萬個就業機會。2014年7月29日,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要求,把改革放在重中之重位置,要「堅持問題導向」,加快推進改革,激發市場的內在動力和活力;要加緊深化投資體制改革,儘快開放自然壟斷行業的競爭性業務,促進服務業有序開放,放寬製造業准入限制。

   近日,國務院印發《關於加快發展生產性服務業促進產業結構調整升級的指導意見》,首次對生產性服務業發展做出全面部署,提出了引導市場主體行為的發展導向,明確了政府創造良好環境的工作重點。

三、綱領策略之二:以區域戰略升溫帶動的調結構

   區域政策熱度正在持續升高。未來的區域發展,即將為中國經濟的長期持續健康發展,提供強力的支撐。依目前情勢看,區域發展受到諸多客觀因素的制約,必須摒棄舊發展模式,轉為加強促進欠發達地區之開發。

   2014年以來,李克強已兩赴內蒙古,提出推進西部開發,打造經濟發展最大迴旋空間;隨後又到重慶、瀋陽,分別闡述「黃金水道建設長江經濟帶」和「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再出發」。而2014年下半年,更要推動東部地區實現更高層次的開放發展,發揮東部地區拉動經濟成長的重要引擎,以及「特殊穩定器」作用。另外,備受關注的「京津冀整合」、「新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以及「長江經濟帶」等四大重點區域戰略,也都已經正式開展。

   2014年6月11日召開的國務院常務會議,部署建設「綜合立體交通走廊」,發揮黃金水道獨特優勢,建設打造長江經濟帶,以促進中國經濟發展之由東向西梯度推進,形成可以直接帶動「超過五分之一國土」涉及「近6億人口發展」的新動力,推動貧困地區脫貧致富,縮小東中西差距;同時又能優化國家經濟結構,形成與「新絲綢之路經濟帶」的戰略互動,打造中國「新的經濟支撐帶」和具有全球影響力的「區域經濟開放合作新平臺」。

   李克強經濟學之促進區域協調發展,一方面要藉由落實國家區域協調發展總體戰略及主體功能區戰略,鼓勵沿海地區產業可以有效向欠發達地區轉移,增強欠發達地區的自我發展能力,加快其地區發展;二方面則要消除人口跨區域遷移的制度性障礙,促進欠發達地區的人口,可以順利向經濟和人類活動承載力更大的地區轉移。

   新一屆政府對於中國大陸區域經濟結構的立意管控,已經落實到了具體的數字和專案之中。2014年上半年,大同至西安鐵路太原至西安段、南寧至廣州鐵路黎塘至梧州段、南寧至黎塘鐵路、武漢至黃石城際鐵路、武漢至黃岡城際鐵路等10個鐵路項目,都已建成通車。這些專案的共同點,正都是處於中西部地區。

   2014年上半年,中國大陸中西部地區經濟成長率,仍然高過於東部,特別是中部地區,憑藉良好的地理區位和產業基礎,積極承接東部沿海地區和國際產業轉移,固定資產投資、工業增加值等,使得中西部地區的主要經濟指標成長率,躍居中國各地區之首。

四、綱領策略之三:以消費與有效投資並重帶動的調結構

   投資刺激,還是消費拉動,是最近十年來中國大陸經濟成長過程中,爭議討論最多的課題。從官方資料看,「消費」已逐步成為拉動中國大陸經濟成長的主要力量。從投資、消費和出口結構看,「外需」對中國大陸經濟成長的貢獻,即將明顯下降。2014年上半年,最終消費支出占GDP比重52.4%,比上年同期提高0.2個百分點。但重視消費的成長並不意味著投資不重要,但更重要的,是有效投資,是建立在消費基礎上的投資。

  2014年4月2日,國務院常務會議研究擴大「小微企業所得稅優惠政策」實施範圍,部署進一步發揮開發性金融,對棚戶區改造的支持作用,確定深化鐵路投融資體制改革、加快鐵路建設的政策措施;4月23日,決定在基礎設施等領域推出一批鼓勵社會資本參與的項目。從資料面看,基礎設施建設投資的穩定成長,彌補了製造業和房地產的投資下滑。2014年6月資料仍然反映出穩成長措施在發力,尤其是鐵路相關產業投資建設正在加速。

  產業結構變化給宏觀經濟帶來的直接利益,是就業目標的達成,2014年1—6月,全國城鎮新增就業737萬人,是近十年來同期的最高值,1,000萬人的全年目標已經消化超七成,成為當前中國大陸經濟的一大亮點,也使得「經濟成長區間調控下限」得以穩定固守。隨著中國大陸GDP總量不斷擴大,GDP每成長1個百分點,所能實現的GDP增量絕對值大為增加,對國民就業的拉動能力,也相應增強。就業增加、所得增加,國民購買力也就隨同大為增強。

  另外,隨著中國城市化比率的提高、消費升級和產業升級,生活性服務業和生產性服務業的需求都將快速成長。李克強經濟學之「調結構」的三綱政策發展,將有力促進中國大陸經濟之轉進新常態,的確值得國際社會的正視。

TOP

 

出刊單位:中華民國全國工業總會 大陸經貿事務委員會

地 址:台北市復興南路一段390號12樓•電 話:(02)2703-3500轉136•傳 真:(02)2703-39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