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陸加大反壟斷懲罰解析
近來中國大陸頻頻針對在陸的一些企業,祭出反壟斷法,引起國際上很大的討論。雖然大陸官方指出,懲罰企業的壟斷行為,符合WTO的規範,但亦有論者認為,這是中國大陸為了扶持本國企業發展,不公平地針對跨國公司。無論事實為何,對於在陸投資的企業來說,中國大陸對企業反壟斷調查的加強,對台商來說,將是一個不可忽視的政策方向。
文:柏翰(資深媒體工作者)
大陸國家發展改革委員會(簡稱發改委)日前發布公告,針對12家日本汽車企業的聯合壟斷行為裁罰12.354億人民幣的罰單,這是繼許多跨國企業被裁罰後,大陸政府再一次針對外來投資企業祭出反壟斷法。根據發改委的公告,日本這12家零組件企業包括日立、電裝、愛三、三菱電機、三葉、矢崎、古河、住友等8家汽車零部件生產企業,以及不二越、精工、捷太格特、NTN等四家軸承生產企業。
根據大陸媒體報導,經發改委的調查,這幾家日本汽車企業涉嫌自2000年到2011年之間,達成並實施了汽車零組件、軸承的價格壟斷協定,排除限制了市場競爭,不正當地影響了大陸汽車零組件及整車、軸承的價格,損害了下游製造商的合法權益和大陸消費者利益。換言之,即是當事人多次達成並實施價格壟斷協定。在開罰部分,發改委針對這些日本企業,依情節處以上一年度銷售額4%-8%額度的罰款,對第一家主動報告達成壟斷協定有關情況並提供重要證據的日立,則免除處罰。
大陸近年來加強反壟斷法的執行
中國大陸自2001年加入WTO後,擴大對市場的開放,再加上大陸以招商引資作為經濟成長的引擎,各省市紛紛提出各種優惠措施以吸引外資。也由於大陸生產要素成本低廉,再加上看好中國大陸這個新興市場潛在的商機,許多跨國企業紛紛到大陸投資;對大陸來說,引進外來投資者亦希望達到「以市場換技術」目的。然而,大陸認為,跨國企業挾其高端的技術與強勢的資源,在中國大陸不但橫行無阻,甚至予取予求。有大陸媒體形容,跨國企業在中國大陸可以說是「狼進了羊群」。也就是說,大陸政府認為,外資企業長期以來在中國大陸享受「超國民待遇」,不但受益於政府提供的經濟和政策優惠,還有稅收的補貼,再加上外資自身的技術和管理優勢,使得外資企業逐漸具備了壟斷的地位,甚至因此破壞市場公平競爭。
因此,為了規範這些跨國企業,也為了建構一個公平的產業競爭環境,大陸全國人大常委會於2007年8月30日通過共八章57條的《反壟斷法》,並於2008年8月1日起正式實施。然而,自反壟斷法實施以來,大陸政府在反壟斷調查工作方面並沒有很積極,直到2013年初,大陸政府才開始對企業的壟斷行為進行調查及懲處。令人注意地是,一開始大陸政府調查的對象並非只有跨國企業,連大陸本地企業也遭受了反壟斷的查處及懲罰。
2013年1月,台灣的奇美(即現在的群創)、友達、中華映管、瀚宇彩晶,以及韓國三星及LG,被大陸發改委指稱自2001年至2006年期間,利用優勢地位,合謀操控面板價格,並在中國大陸實施價格壟斷行為,涉案液晶面板銷售數量合計514.62萬片,違法所得2.08億人民幣。當時大陸發改委官員表示,由於這六家企業已提出改進措施,除了承諾會遵守法律,同時也會保護其他經營者和消費者合法權益,且這些企業也承諾會向中國彩電企業公平供貨,最後是對大陸彩電企業內銷電視提供的面板,進行36個月的無償保修服務。因此,這次的反壟斷懲處並不算嚴重,對這些面板廠的影響也不大,但各界對於大陸政府實施反壟斷,開始予以關注。
從本地企業、跨國公司都遭受反壟斷調查
2013年2月23日,大陸官方發布公告,認定大陸知名的酒企─貴州茅台及五糧液處,雙雙違反了《反壟斷法》第十四條的規定,貴州省物價局、四川省發改委分別對貴州茅台、五糧液方面處以2.47億人民幣、2.02億人民幣的罰金,分別占其2011年銷售額的1.34%、1%。茅台和五糧液因實施價格壟斷行?而被罰,是反壟斷法自2008年實施以來,主管部門首次懲處酒企,而這還是大陸本土企業。
接下來,大陸政府加大對反壟斷調查的力度,對跨國企業加強查處。包括通訊晶片大廠高通、軟體巨頭微軟、汽車大廠賓士、奧迪、克萊斯勒等,都遭到調查或已經收到高額的罰金。由於這波被調查的跨國企業,主要是以美國為主的高科技產業,因此,國際媒體有評論認為,這是中國大陸藉由反壟斷法和價格競爭條例來對付全球兼?;也就是說,論者認為,大陸加大對反壟斷法的調查和執行,是為了因應中美之間的貿易戰。
事實上,大陸媒體「中國經濟周刊」有一篇評論指出,相對於華為和中興等中國大陸企業被美國拒於門外,美國的思科、IBM、Google、高通、英特爾、蘋果、甲骨文、微軟等企業,在中國大陸卻可以長驅直入。評論指出,也就是因為這樣,所以美國企業在中國大陸的發展勢必引起官方注意。此外,BBC中文網也提到,大陸祭出反壟斷法調查微軟等企業,使得美國公司非常不滿,並認為這將影響美中商務貿易關係,因此要求美國政府在中國大陸反壟斷問題上採取強硬立場。簡言之,針對大陸的反壟斷調查,許多跨國企業或商會認為,這是中國大陸對以美為主的國家所進行的貿易戰。
大陸對企業的反壟斷標準將與國際接軌
中國大陸的反壟斷調查,是由發改委、商務部和國家工商總局三部委聯合執法,發改委負責起訴所有反壟斷案件,商務部則裁決企業兼並是否符合反壟斷法,而國家工商總局負責其他反不正當競爭案件。而對於跨國企業或商會對大陸在此時祭出反壟斷調查的質疑,大陸商務部新聞發言人沈丹陽日前指出,查處壟斷行為是國際通行的做法,「反壟斷法實施6年來,接受反壟斷調查的企業既有中國大陸本土企業,也有外國企業。在反壟斷法面前,所有企業一律平等,不存在排外情況。」他還強調,在反壟斷法面前,所有企業一律平等,不存在排外的情況。大陸國家發改委發言人李樸民,在8月初也表示,中國大陸政府目前反壟斷調查,目前是在維護市場秩序,保護消費者利益。
至於為什麼這兩年大陸會加大反壟斷的調查?根據大陸媒體報導,大陸清華大學法學院副教授張晨穎指出,大陸政府對多家企業的反壟斷調查事件時間不一,只是公布調查結果的時間較為集中,引起外界大量密集的感覺,事實上,這只是偶然。張晨穎還指出,2008年以前,中國大陸也對涉嫌壟斷的市場行為進行過調查,只不過那時依據的是「價格法」和「反不正當競爭法」。而大陸媒體更直陳,「反壟斷成中國經濟生活新常態」,意思是中國大陸將越來越重視消費者權益,並逐步針對企業壟斷的調查懲處與國際接軌,反壟斷執法的工作,更將走向常態化和行政執法、司法訴訟雙管齊下的局面。換言之,大陸政府對於企業的反壟斷的調查,將逐漸依國際慣例處理。
小結:恪守法令是台商最好的策略
在大陸發改委近期掀起一波反價格壟斷調查風潮中,雖然台商並未列入調查名單中,但對於許多台商來說,這仍是一個值得關注的趨勢。事實上,由於目前台商在大陸的投資,並沒有哪一個產業大到能夠壟斷,但台商對於大陸加大反壟斷調查和懲處的力度,也多了一些警惕。
近年來台商在大陸投資,成本越來越高,風險則越來越大。可以這麼說,隨著大陸市場法規的不斷完善,大陸對於企業的壟斷,也將採取更為嚴格的態度,誠如媒體所說,「反壟斷勢必將成為大陸經濟活動的常態現象」,台商必須更加注意這個政策的走向,此外,大陸反壟斷法中的「窩裡反」條款,將會使得企業基於自保,樂於轉做「汙點證人」,這也是必須值得注意。總的來說,台商要認知到,中國大陸已是全球第二大經濟體,其必須越來越注重國際規範;因此,無論是對勞工法規的重視,亦或此一波反壟斷法的加大執行,台商都不能再將中國大陸視為一個法治不完備、執行不嚴謹的地區。無論如何,尊重當地規範並謹守法規,才是能走得長遠的最好方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