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陸投資環境變化對台商影響
近來大陸投資環境產生諸多變化,包括其十大區域經濟新版圖隱然成形,且在十二五規劃的藍圖中,更企圖把台灣與海西經濟區一起納為「海峽經濟圈」發展,而此雖為我台商帶來多元化的投資機會,但也同時產生諸多難以捉摸的問題,另大陸當局的經貿政策調整,包括施行內外資企業所得稅合併、出口退稅率調降、「騰籠換鳥」產業政策等,也為我台商企業帶來諸多營運上的難題,因此我政府未來在調整大陸政策時,誠應積極為我台商謀求因應及解決之道。
文:黎 堅(行政院陸委會台商張老師/中國台商投資經協會秘書長)
一、「十二五規劃」大陸經濟區域化的新形勢
中共中央於推動「十一五規劃」期間,就提出了「推進經濟增長方式的改變」為主軸,以「調整優化產業結構」與「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為經濟發展的重點和方向。而到了「十二五規劃」制定前夕,大陸國務院於2010年6月21日發布了《全國主體功能區規劃》(國發[2010]46號)重要文件,以之作為「十二五規劃」大陸國土空間開發的戰略性、基礎性和約束性的政策指導原則。根據該《規劃》,大陸區域經濟新版圖隱然成形。
新版圖也同時突顯十大經濟區的特色:(一)廣西北部灣西南出海大通道、(二)珠三角一體化提升經濟力、(三)海西區實行對台交流的先行先試政策、(四)江蘇沿海發展區作為新增長極和輻射帶、(五)關中─天水建設內陸戰略高地、(六)遼寧沿海區域發展面向大海、(七)圖三角大力推進沿邊先行先試策略、(八)中部崛起發展兩橫兩縱三大城市群(中原、大武漢、長株潭)、(九)黃三角發展高效生態經濟、(十)橫琴發展為旅遊文創特色經濟。
二、大陸經濟區域化新版圖呈現五大宏觀變化
(一) 經濟發展方式的變化
改革開放30年,大陸經濟一直以非均衡的發展模式運行,即點狀發展模式和線性發展模式,這種經濟發展模式帶來了經濟發展的非均衡性和資源的高耗性。中共中央於2010年內批准的十大區域經濟規劃,範圍從東部、南部延伸到中部、西部、東北等地區。
(二)區域經濟發展的變化
大陸經濟區域化趨勢現已形成東、中、西部及東北老工業基地等四大板塊。大陸沿海已形成了「三大五小」,即珠三角、長三角、京津冀與遼寧沿海、山東半島、江蘇沿海、海峽西岸、北部灣開發格局。從沿海區域規劃到中部、西部與東北地區的各個突破,每一個區域經濟規劃的公布,組成了全面性區域經濟發展的交響曲,強調不同稟賦特點的關聯和支撐作用,各地區均應承擔促進經濟持續增長的重任。
(三)資源配置方式的變化
過去30年,資源配置主要靠行政手段將生產要素向東部過度配置。十大區域經濟規劃的實施將形成新的配置格局,更多的強調發揮市場對資源的配置作用,以往那種主要靠優惠政策來謀取競爭優勢的做法,在未來一段時間內還會起作用,但新的格局下,各地只有發揮地緣的稟賦優勢或區位優勢,把經濟增長的根繫在本區域優勢經濟發展的架構中,才能取得更多發言權和議價權。
(四)勞動力市場的變化
隨著區域經濟規劃的實施,勞動力地域流向會有新的態勢,勞動力價格地域差異也將會逐漸縮小,再加上東部地區生產成本與生活成本的不斷提高,經濟增長將不可避免的逐步減速,大都市對勞動力的吸引力將逐漸轉弱,勞動力東移的現象將逐漸減少。在市場化和網狀結構化經濟發展過程中,中西部經濟比較優勢日趨明顯,出於資本的投資性、逐利性,會出現東部資金、技術和勞動力西移。
(五)地緣比較優勢的變化
大陸整體的各種資源,包括人流、物流、資金流、技術流、資本流、資訊流等,將會根據市場化原則進行重組配置。從整體層面看,東部沿海地區仍然是地緣比較優勢的主角。全大陸沿海地區已形成地緣經濟一體化(整合性)格局。由於東部地區經濟發展受到內外雙重壓力的擠壓,產業結構面向高端尋找出路,這對資金、技術、資本、人才流向構成影響,也將催生區域經濟多元化新格局的形成。
三、大陸經貿環境變化對台灣經濟的影響
自2008年下半年以來,兩岸交流日益頻密,兩岸經濟由各自獨立、劇烈競爭、互不相干,近年來逐步開放陸資來台投資後,顯現著「你泥中有我、我泥中有你」的競合關係,大陸對吸納台商投資的「磁吸效應」,仍然極為明顯(如圖三所示)。而大陸的「十二五規劃」的區域經濟藍圖中,更是企圖把台灣與「海西經濟區」納入為「海峽經濟圈」相提並論(參閱圖二),作為一個區域經濟的發展,值得吾人關注。大陸經貿環境區域化對台灣經濟的正負面影響參半分析如后;
(一)大陸是台商對外投資資源分配的第一大目的地
根據經濟部投審會統計,從1991年至2013年12月,台商對全球投資的金額累計為2,132.88億美元,其中1,336.79億美元投放於中國大陸,占總額的62.61%(如圖三)。對促進兩岸經貿成長,發揮舉足輕重作用。另據大陸商務部統計,至2013年FDI流量為 7,780億美元,台資僅次於香港,為第二大外商投資者,約占17%。
台商投資大陸市場的資源分布,偏重於東南沿海地區,前六省市累計金額分別為:江蘇省435.75億美元、占32.6%,廣東省271.40億美元、占20.3%,上海市208.61美元、占15.6%,福建省93.47美元、占7.0%,浙江省85.88億美元、占6.4%,山東省30.00億美元、占4.42%。如圖四所示:
(二)大陸穩居台灣產品出口的第一大市場
兩岸ECFA早收清單生效後,台灣有近600項產品出口至大陸將享受減免稅優惠,台灣出口至大陸兩岸貨物貿易穩定增加,也相應帶動了台灣經濟的持續成長。
根據經濟部國際貿易局統計,2013年兩岸貨物貿易總值1,243.76億美元,占進出口比重21.62%,其中台灣對大陸出口817.88億美元,占出口總額的26.77%,排名於台灣出口市場的第一位;台灣自大陸進口425.88億美元、占進口總值15.78%;2013年台灣順差392億美元。台灣外貿相對於大陸的依存度逐年上升,至2013年,台灣對大陸的貿易依存度為25.79%、對日本12.93%、對美國11.98%。
(三)大陸是國人出國旅遊經商目的地首選
根據陸委會統計,自1987年起,迄於2013年12月底,國人赴大陸旅遊和經商已超過7,681萬人次,單是2012年1至12月份就達到534萬人次的高峰(2013年稍降至516.3萬人次)。國人赴陸旅遊和開放陸客來台(2013年達260萬人次),有效帶動了台灣旅遊經濟和民航產業及其他相關產業的發展增添不少商機,人流互動帶來金流互動效應。
(四)大陸市場是台商自創品牌和台灣精品行銷的試金石
品牌與通路是產品市場行銷的兩大利器;品牌的創設係依據市場對產品消費力而定。大陸市場消費人口眾多,隨著經濟快速發展,人民所得增加,消費力快速上升,對產品品質的需求也隨之水漲船高。最近幾年,外貿協會在大陸各大城市舉辦的「台灣名品博覽會」,對於促銷台灣優良產品和協助台商提昇品牌形象顯有助益。
(五)在全球消費市場中Made in Taiwan己被Made in China取代
多年前,在世界各大城市走進任何一家商店,都可以買到Made in Taiwan的商品;現在,台灣產品的標簽幾乎己無影無?,隨手抓到的可能是Made in China的商品,而Made in Taiwan的商品則己成為稀有的「珍品」!
(六)台商投資大陸代工製造的產品在世界市場大放異彩
台商設立的工廠,特別IT是產業,由於技術領先,早己成為世界著名品牌商的代工主力,包括各種電子資訊產品如NB、液晶顯示器、高端手機(iPhone)、平板電腦(iPad)、數位相機…等己成為時尚的消費電子產品,在世界市場中大放異彩。這些產品雖然打著Made in China的名號,但大多數消費者都知道那是台商代工廠商的傑作,而且賦予這些蘊含台灣基因產品特殊的新名號Chi-Wan。
(七)兩岸經貿呈現「和則兩利、鬥則兩害」的氛圍
兩岸經貿的發展對台灣經濟前途是福是禍,事實己擺在陽光下,世人對此自有評斷。自ECFA生效後,兩岸經貿形勢將更明顯地將呈現出「和則兩利、鬥則兩害」的氛圍和競合關係,未來兩岸經貿新圖象,端賴兩岸的能者貢獻智慧來構築!
四、大陸經營環境變化台商經營面對的難題
隨著大陸經貿環境改變,台商西進投資的產業發展時程和產業類型變化也呈現了不同的面貌(表三),企業規模也由小變大,在在顯示台商實現「根植台灣、深耕大陸、拓展全球」的發展態勢。
大陸投資環境變化,除了區域經濟發展所帶來的多元化投資機會之外,也同時產生諸多難以捉摸的問題,特別是大陸當局的經貿政策變化也成為影響台商經營的重大考驗因素,目前大陸台商面對經營困難甚多,最明顯的有下列十大難題:
(一)內外資企業所得稅合併實施成本升高
內外資企業所得稅合併於2008年1月1日起正式實施,大陸內資企業所得稅稅率33%調降至25%,外資企業所得稅稅率則由15%調增25%,原先為了吸納外資而設置的兩「(企所稅)兩免三減半」的「超國民待遇」稅率取消,增加了不少經營成本,部份台商不得不致力於調整企業管理降低生產成本、勵行自動化轉型升級或由外向型加工貿易製造業轉向內需市場的服務業發展。
(二)出口退稅率調降削減獲利
以前當局為鼓勵出口,凡是從事加工貿易型的製造業,均可享受到較高的(增值稅)出口退稅率的優惠,但近年來,當局實施環保政策而限制「兩高一資」行業,大幅降低出口退稅稅率,使得從事加工貿易的台資企業的出口利潤相對減少,使企業的財務運作益加困難。
(三)「騰籠換鳥」政策投資風險大增
近年來,中國大陸許多重要城市都持續實施「騰籠換鳥」產業政策,具體作為就是「退二進三」,就是把現有的第二類傳統產業從目前的產業基地轉移出去,再把高新技術、低汙染、第三類現代服務業轉移進來。屬於中小企業型態的眾多台商,被迫遷廠或轉型升級談何容易!
(四)來自大陸在地企業的強烈競爭
大陸在地企業的崛起,由於享有各種「在地」資源和政策優勢,各行各業發展快速,無論是經營管理、生產技術、品質提升與時俱增,抑或是市場布局以及品牌優勢,均已匯合成為一股強大的掠奪市場商機勢力,對於同質化的相對弱勢的台商企業形成無比巨大的競爭壓力。
(五)通貨膨脹抵消企業經營利潤
當前大陸當局雖然對於日漸嚴重的通貨膨脹已採取措施因應,但實際效果還有待觀察。一般來說,高通漲的物價將使得原料成本增加,轉嫁成本的多寡將影響廠商獲利以及市場銷售情況。
(六)人民幣持續升值對內外銷產業影響深遠
人民幣升值是長期的趨勢。對在大陸台商而言,將會減弱產品的出口競爭力,但是從國外進口原料將變得較低廉,有助於降低大台商的生產原料成本。人民幣升值卻有助於台灣食品業者銷往大陸,由於大陸內需消費市場前景看好,人民幣升值可以提高大陸居民的消費力(參考表二)。
(七)缺工及升薪逼迫轉型升級或遷移
由於大陸內陸經濟環境改善,就業機會與條件提升,吸引返鄉的農民工願意留在二線內陸城市工作,造成沿海地區缺工問題。對此,台商除就地升級轉型外,就要考慮移往內陸工資成本較低的地區,特別是「十二五規劃」期間的政策導向,大陸的區域發展重心漸向中西部移動,台商可趁勢發展此等區域的內需市場。
(八)融資取得不易資金週轉困難
大陸台商多為外向型中小企業,近年因國際經貿形勢丕變訂單快速減少,業者資金回收困難,大多面臨嚴重的資金缺口問題。而大陸銀行主要放貸對象主要是國有與內資企業,台商的中小企業融資取得不易。據悉,為解燃眉之急,目前企業向銀行借款一年期之年利率約為6%~8%,如果轉向小額貸款公司、融資租賃公司等非金融業借款利率高達14%~20%,地下金融業借款更高達30%。另者,一般租地建廠或無地無房的台商,也因無產權可做擔保折押,資金壓力相對更為沉重。
(九)勞動合同法實施營運成本暴增
新《勞動合同法》於2008年元旦起實施,企業必須對所有員工承擔社保「五險一金」(養老保險、醫療保險、失業保險、工傷保險、生育保險及公積金)之龐大金額,大幅增加企業的勞動成本,在大陸的大型台資企業大部份按照新法與員工簽訂新合同,中小型台商則被迫產業升級、縮小規模或遷廠到內陸省市作出抉擇,否則只有倒閉。新法實施至今已對近8萬家台資企業帶來「洗牌」效應。新的《勞動合同法》實施後,台資企業的平均總體成本可能增加了20%至25%,使得部份台商企業的營運陷入困境。
(十)「五荒、五缺、兩高一低」現象困擾台商企業正常運作
近期台商普遍遭受「五荒五缺」現象等多重資源短缺的困擾,「五荒」主要包括:電荒、油荒、勞工荒、廠地荒、原料荒;「五缺」主要包括:缺資金、缺技術、缺定單、缺通路和缺前景。「兩高一低」就是指成本高、稅費高,利潤低。尤其是中小企業面對的困境更為嚴苛。
五、結語
前文提及,兩岸經貿形勢的發展明顯地將呈現「和則兩利、鬥則兩害」的氛圍和競合關係。吾人更期待ECFA服務貿易協議和貨物貿易協議早日通過,以解燃眉之急和增添台灣經濟競爭力。再者,台商對大陸投資既是協助大陸經濟發展的重要推手之一,同時也是促進台灣經濟力量向外延伸的關鍵因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