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自貿區建設與投資前景
中國大陸自去年10月正式啟動上海自貿區建設,在金融服務上,主要開放外資金融機構設立外資銀行及中外合資銀行、外資設立專業健康醫療保險機構,以及放寬融資租賃公司最低註冊資本限制及兼營商業保理業務。這對台灣金融業產生極大吸引力,本文特透過介紹上海自貿區一年改革建設實況,以及對上海自貿區官員和台資業者實地訪談,以了解上海自貿區改革政策對台灣銀行業者投資意願的影響。
文:徐東海(景文科大國貿系助理教授、政大兩岸政經中心研究員)
一、上海自貿區一年改革建設概況
上海自貿區坐落於上海市浦東新區,占地28.78平方公里,係由上海外高橋保稅區、上海洋山保稅港區、上海外高橋報稅物流園區,以及上海浦東機場綜合保稅區等四大區塊所組成。上海自貿區作為中國大陸經濟新的試驗田,肩負著探索大陸對外開放的新路徑和新模式的重要任務。
上海自貿區設立之初,金融改革試點就被受關注。依總體方案的規劃,自貿區中的金融改革體現在四個方面,有一個前提與兩個著力點。所謂的四方面:一是資本項下可兌換;二是利率市場化;三是跨境貿易貿易人民幣結算;四是外匯管理的創新。一個前提指的是「風險可控」的前提,對於將造成系統風險與區域性風險的政策仍將採取零容忍的態度面對;兩個著力點,一是所有改革創新都要對大陸經濟及提升人民幣國際地位有助益,二是金融改革須確實有助於實體經濟,而非為開放而開放。
這一年自貿區的金融創新,用韓正的說話,大陸「一行三會」已出臺了51條金融創新舉措,主要涉及跨境人民幣使用、人民幣資本項目可兌換、利率市場化和外匯管理等4個領域。基本形成「一線放開、二線嚴格管理」的宏觀審慎的金融框架制度和監管模式。
據新華社報導,上海自貿區在金融改革方面主要突破集中在以下三個方面:
第一,上海自貿區在大陸率先建成一批面向國際的金融交易市場。首個「國際板」上海國際黃金交易中心已於今年9月18日開幕,上海國際能源交易中心也已在區內註冊成立。此外,中國外匯交易中心、中國金融期貨交易所、上海清算所和上海股權託管交易中心等也計畫在上海自貿區內新設或增設交易場所,上海保險交易所也在積極籌畫中。
第二,擴大人民幣跨境使用,推動上海成為人民幣產品定價和清算中心。今年1-8月,自貿區新增跨境人民幣結算金額1563億元,同比增長約2.5倍;人民幣雙向資金池業務發生272億元;人民幣境外借款發生174.3億元。有關機構測算,由於境外資金成本較低,此舉可以使企業的融資成本下降10%-20%。
其三,推動自由貿易帳戶體系建設,為後續金融改革奠定基礎。截至今年8月底,已有10家中資銀行接入自由貿易帳戶資訊監測管理系統,共開立了3235個自由貿易帳戶。自由貿易帳戶體系運行平穩,沒有成為熱錢流入套利和資金向內滲透的管道。
據上海市工商局最新數據顯示,截至2014年9月中旬,上海自貿區目前已有283個項目落戶,共新設企業12266家,超過原上海保稅區20年的註冊數量。上海自貿區內新設企業註冊資本(金)總量超過3400億元,註冊資本在1000萬元人民幣以上的企業就達5200餘戶。從新設企業行業分佈看,主要集中在批發和零售業、租賃和商務服務業。同時,外商投資也相對增加,新增外資企業1677家,佔13.7%。一年來新設外商投資企業數相比去年增加了10倍,其中90%通過備案方式設立,包括12家跨國公司地區總部。
金融機構方面,今年1-8月止,已有87家有金融牌照的金融機構入駐自貿區,自貿區新增跨境人民幣結算金額1563億元,佔上海全市的15%;人民幣境外借款174.3億元;10家中資銀行開立了4110家自由貿易賬戶;類金融機構453家,金融資訊服務公司296家,投資和資產管理公司2179家,以上共計3015家,占新設企業總數的25%。
二、 台灣銀行業可能的投資前景
據政大教授李桐豪2010年之研究,台資銀行赴大陸營運的主要目的乃就近服務台商,其中68%鎖定中小型台商,但規模愈大之銀行愈偏好大型台商。根據大陸市場現況,台資銀行在大型台商市場勢必會遭遇陸資銀行的強烈競爭。
據國台辦公佈,截止到2014年9月底,在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內註冊成立的台資企業是157家,註冊資本為2.7億美元。自貿區的金融、電子商務和醫療等方面的專案也將繼續是吸引台商的重點。
截至2014年5月,台灣金管會核准國內金融業赴上海自貿區設立據點者,包含第一銀行上海分行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支行、國泰世華銀行上海分行自貿區支行、臺灣銀行上海分行自由貿易試驗區支行,以及臺灣企銀在大陸的融資租賃公司「台企銀國際融資租賃公司」。
如前所述目前尚有不少台資銀行等著進駐自貿區,要利用改革紅利發展其業務和商機,但台資銀行也有下列懷疑和信心不足之處,顯示目前台資銀行雖看好自貿區的發展,還是會「聽其言、觀其行」,穩定邁進。
一、金融細則措施可供遵行規範卻未齊備
受訪的臺灣銀行上海分行行長表示,「自貿區要簡政放權、大幅度開放,但實際上都是只有架構,細則現在還沒有出來。受訪的上海社科院世經所吳教授表示, 「自貿區總體方案推進以「政府管理體制改革」進展較快,其餘如服務業開放、醫療、金融機構都已進入上海自貿區,但具體措施仍難以落實。」
二、金融實際開放程度與開放進度尚不清楚
受訪的臺灣銀行上海分行行長表示,「自貿區主導是地區金融辦(市政府),監管是人行和銀監局,上海金融辦沒有監管實務沒有人行專業知識和實務經驗,所以現在是摸著石頭過何,要一段時間效果才會出來。」受訪的上海社科院世經所吳教授表示,「利率自由化、匯率自由化的改革,其過程牽一髮動全身,因此像徵性意義大於實際意義。」
三、人民幣國際腳步有多快
受訪的國泰世華銀行自貿區支行行長表示,「自貿區的重點不是從外面拿多少錢進來,而是讓人民幣走出去。所以主要是做人民幣跨境結算是未來的主軸。」他同時說,「之前以為自貿區是個離岸金融中心,但來工作之後和管委會、銀監人行接觸後,明確說,不要把自貿區當成離岸金融中心,起碼現階段不是,因為目前金融開放措施只是支持產業發展而已。」
四、面對外資銀行壓力,自信力不足
受訪的國泰世華銀行自貿區支行行長表示,「外資銀行像是花旗全球資金池業務相當完整,中國境內的中資銀行也在做資金池,相較之下台資銀行的資金池業務是最弱的。」,「花旗資金池做得很好,很多台商都找他們做,連台灣銀行也拿不到。」受訪的臺灣銀行上海分行行長也表示,「現在台灣的銀行人民幣資金池有3000多億,要往哪裡丟呢?,未來希望在自貿區開設支行後,可以透過FTA帳戶可以轉進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