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專欄資訊交流

264103.12.15

<本期專欄>

大陸調整外貿競爭策略

鑒於習李體制的治國策略及其對外貿易經濟政策的重大調整,對臺灣經濟的未來發展及全體大陸台商企業的永續發展,都有極其重大的衝擊與影響;特別是本年10月,大陸國務院常務委員會為在短時間內讓大陸從貨物貿易大國發展成為服務業貿易大國,以至世界級的「貿易強國」,所決議採行的新外貿戰略措施,便值得我台商寄予最大的關注與期待。

文:林建山(財團法人環球經濟社社長兼公共政策研究所所長)



  根據世界貿易組織WTO年度統計資料,2013年度中國大陸進出口總值第一次突破4兆美元大關,達到了4.16兆美元(人民幣25.83兆元),扣除匯率因素的年成長率亦高達7.6%,首度超越了美國,實現了舉世矚目的巨大跨越,成為全世界貨物貿易的第一大國。僅僅不過三年之前的2010年,中國大陸貨物進出口總額猶還落後於美國2,700多億美元,但在2013年竟然已比美國高出了2,500億美元,改寫了世界貿易發展新紀錄。

   36年前,中國大陸改革開放之初的1978年,中國大陸貨物進出口總額僅有206億美元,居世界第32位;過去的35年之間,中國大陸進出口總額年均成長率是16.4%,幾乎是每4年就翻了一番。現在中國大陸每兩天所創出的對外貿易總額,就已超過了1978年一整年的實績。

習李「新常態」治國的政策大扭轉

   中國大陸對外貿易之所以能夠實現舉世矚目的巨大跨越,主要還是長時期以來依靠勞動力及資源的廉價低成本要素投入,獲取「經濟比較優勢」而來,但是在廿一世紀全球化知識經濟時代的新情勢下,這種傳統的比較優勢已然不斷遞減轉弱;相對的,中國大陸本身經濟社會的發展程式,已遽然快速轉向「新常態」,亦即經社發展環境、條件、基礎的基本面都已經改變,粗放式發展方式走到了盡頭,原有優勢正在改變,不僅要對既有的經濟績效評價體系進行調整,思維方式更要大扭轉,用新思維看待新問題,用新辦法化解新舊矛盾,尤其對於關係到重大影響經濟社會未來走向的「投資、消費、出口」三駕馬車的駕馭與營運管理,更是最核心課題。可以想見,中國大陸對外貿易經濟發展,在進出口商品結構、品質、效益、核心科技,以及服務業貿易等方面所將面對的挑戰,更是當家主政者的關注焦點。

   這也是十月初日,國務院常務委員會前瞻性明快決議的重要背景因素。

對外貨物貿易的趨勢特徵與限制

   改革開放初期,中國大陸對外經濟活動十分有限,對外貿易無論量的規模,還是質的結構,都相對十分落後。1978年後,隨改革開放的加快,中國大陸經濟日益融入國際市場,對外貿易總量不斷攀升,進出口貿易成長速度一直明顯高出全球平均水準,1990年,中國大陸貨物貿易總額在全球的排名為第15位,2000年已提高到第8位,2013年更躍進成為全世界第一,從1979-2013年的進出口貿易總額年均成長率達16.4%,引起全球莫大矚目。

   在改革開放的頭10年,中國大陸貨物進出口總額由1978年的206億美元(世界排名第29位),擴大到1988年的1,028億美元;進入90年代貿易規模更遞增擴張,在1994年突破2,000億美元,1997年突破3,000億美元,2001年加入WTO後,貨物進出口進入高速成長時期,2004年突破了1兆美元大關,2013年貨物進出口總額已達到4.2兆美元,締造了中國大陸對外貿易發展史上一個全新里程碑。

   就國際發展經驗的橫向比較,中國大陸對外貿易從1,000億美元邁進1兆美元臺階,祇用16年時間,而美國用了20年,德國用了25年,日本、英國均用了30年;從1兆美元邁上2兆美元臺階,中國大陸僅用3年時間,美國、德國均用了8年。

百倍速攻佔全球貿易市場

   自改革開放36年來,中國大陸對外貿易總額幾乎是每4年就翻一番,是過去100多年以來,首次從落後發展成為全世界貨物貿易第一大國的唯一開發中國大陸家,也是國際貿易領域學習曲線上,充分發揮「後進效益性」的最新典範。

單從出口看,中國大陸貨物出口貿易總額由1978年的98億美元,躍增到2013年的22,096億美元,36年間竟整整翻升了225.5倍,年均成長率高達16.8%,事實上在2009年就已經成為全世界第一大貨物貿易出口國家。中國大陸貨物出口額占世界出口總額的份額比重,由1980年的0.9%、1990年的1.8%、2000年的3.9%,增加到2012年的11.1%。2013年中國大陸貨物出口規模達2.2兆美元,已相當於當年GDP總額的24.1%,出口占全球的比重,由改革開放初期的不到1%,到目前已提高至12%左右的顯著水準。

   透過出口貿易,據中國大陸商務部估計,對外直接和間接帶動了國內1.8億人就業機會,國民所得效應和生活水準效應,都得到顯著績效;而世界市場也從「中國大陸製造」中得到了消費品、生產資料和設備供給的有力支持,獲得價廉物美、多樣化商品的選擇機會。

   從進口層面看,2013年中國大陸總共購入其他國家(地區)將近2兆美元的產品,相當於中國大陸全年GDP的19.6%;藉由進口大宗商品和高新科技產品,一方面滿足中國大陸本身國內消費和生產需要,另一方面也為世界各國(地區)提供巨大市場空間和發展機遇。2001-2013年的十二年間,中國大陸累計進口達到13兆美元,也就是說,全球貿易新增需求中,大約有13%係來自於中國大陸進口成長的貢獻。

進出口產品結構逐年轉變躍升

   36年前改革開放之初,中國大陸對外貿易主要是以初級產品交換製成品方式,出口商品多屬初級產品;隨著改革開放的推進速度,結構逐年改變:按SITC分類,在中國大陸出口產品中,1980年初級產品和工業製成品的出口比重,均為50%,1985-1990年,初級產品在出口中的占比,已由50.5%迅速下降到25.6%,而工業製成品的占比,則由49.5%上升到74.4%,實現了由「初級產品出口為主」到「工業製成品出口為主」的重要轉變。2000年之後,初級產品出口比重繼續減降,由2001年的9.9%下降到2013年的4.9%,工業製成品比重,則由90.1%上升到95.1%;其中,機電產品出口額占比,更由44.6%上升到2013年的57.3%,高新科技產品出口額占比,則由17.5%上升至29.9%。

   與此同時,進口商品構成,亦跟隨中國大陸經濟國力的增強和開放程度,而急遽轉變演進,工業製成品(manufactured goods)占進口商品總額的份額比重,由1980年的65.2%提高到1985年的87.6%;隨後配合國內產業體系升級,逐漸減低工業製成品的進口份額比重, 2001-2013年,此一比重慨在65.1-83.3%之間,但到了2013年,初級產品淨進口6,468億美元,工業製成品淨出口8,103億美元,所占份額比重,已顯著降到57.3%以下。

可持續發展的結構性困難和挑戰

   儘管中國大陸貨物進出口規模已在2013年正式躍進為全世界第一大國地位,但特別是在出口商品結構、品質、效益、產業核心科技、單位出口能耗物耗比率,以及服務業貿易發展等諸多方面,都還存在諸多結構性困難和挑戰,主要有幾個方面,極可能限制了中國大陸「新常態」治國的未來績效表現。

   第一是,出口商品結構以低端、附加價值率偏低的「加工貿易」型態為主。也就是說,到今天中國大陸商品出口,仍以經由「加工貿易」、「轉口貿易」、「跨國公司內部貿易」等途徑為主,就在這種「高價格進口原材料和零部件」,「低價格出口整機產品」的機制之下,使得「中國大陸利潤」大量被轉移到了境外,而呈現「順差在中國大陸,利潤卻在國外」的新僵直狀況。

   固然,過去的「加工貿易方式」,對於中國大陸出口創匯、增加就業機會等方面,的確發揮過重要作用,但過高的「加工貿易」出口比重,容易讓中國大陸產業經濟,長期處在國際貿易分工的產銷價值鏈低端,增值率低,對關聯產業發展的帶動性偏弱,高科技外溢效應相當有限,對整體國民經濟成長的貢獻不大。1981年中國大陸「加工貿易方式」出口額,占出口總額的比重為5.1%,1990年上升到40.9%,1996-2007年均停駐在50%以上,其中1997年和1998年更高達56.9%,2009年亦仍有48.8%的份額比重;儘管最近幾年,占比呈現「趨勢性下降」現象,但2013年仍然達到39%國際比較高位上,充分顯示中國大陸出口產品,仍以處在全球產業價值鏈底端的「加工組裝」環節,多屬勞動力密集型、科技含量低、附加價值不高的類型之中,亟需加緊改進。

提升「科技含量高」、「附加價值率高」產品的出口占比

   第二是,資本密集及高科技密集型的出口份額比重仍然偏低。2000年進入全球化知識經濟時代,多數世界級的貿易強國,其製成品出口份額比重,基本上都高過於65%,如2009年世界製成品出口所占比重為69.8%,高所得先進經濟國家為69.8%,中等所得國家亦皆達到58.8%;而中國大陸的資本和科技密集型製成品的比重,顯然較低,而且國際競爭力也偏弱。

   從出口商品結構看,中國大陸工業製成品儘管在出口占比中,並不算小,但主要成長類項則集中於紡織、服裝、鞋類、機械及運輸設備,其屬為粗加工、低技術、低附加值產品的比重極大,多數科技含量高的關鍵零部件,仍然超高度依存於進口供給。以2013年為例,在紡織品、服裝、箱包、鞋類、玩具、傢俱,以及塑膠製品等7大類勞動密集型產品的出口中,其總出口總額占比,仍高達20.9%,而且深究出口商品的國際競爭力,主要還是依賴於資源、能源、土地、環境、勞動力等「有形要素投入」,而科技、管理、創新等「無形要素投入」仍然極度欠缺,主要映現在過去多年來中國大陸高新科技產品在「工業製成品」的占比明顯偏低。1995年高新科技產品出口占比僅6.8%,1998年為11%,2000年為14.9%,2001-2013年占比為17.5-31.4%,從來均未超過三成;2013年僅為29.9%,比2012年提高了1個百分點,但仍比2009年減低了1.5個百分點。

   因此,「科技含量高」、「附加價值率高」的產品,仍然遠遠不足以成為中國大陸對外出口貿易經濟的主導性產品。這也正是2014年10月初日,中國大陸國務院常務委員會決議採行新外貿戰略措施,最主要追求的未來發展政策目標。

朝服務業貿易大國邁進

   第三,全球經濟競爭的關鍵重點,已然從「貨物貿易」轉向了「服務業貿易」。大力發展服務產業部門,正是今天習李體制下,中國大陸經濟結構轉型升級的積極促進方向。2013年中國大陸第三產業(服務業)附加價值為人民幣262,204億元(合約42,497億美元),占GDP比重提高到46.1%,首次超過了第二產業(工業)。服務產業貢獻度之超過工業,對中國大陸經濟結構升級轉型尤其具有高度里程碑意義,不僅足以映現中國大陸經濟成長模式已然朝向「內需型經濟體」轉變,同時亦將因此加速促進中國大陸對外貿易結構的重大調整,為中國大陸從貨物貿易大國向服務業貿易大國轉變,創造更有利條件。

對臺灣經濟及台商在中國大陸投資營運都有重大影響

   展望未來,習李體制治國策略及對外貿易經濟政策的重大調整,尤其是最近的將來,在其對外經濟貿易部門,及國內產業經濟結構,所要積極進行的重大升級轉型方案行動,對臺灣經濟未來發展,以及長期在中國大陸投資營運的全體廣大台商的永續發展,都有極其重大的衝擊影響,務須寄予最大的重視。

TOP

 

出刊單位:中華民國全國工業總會 大陸經貿事務委員會

地 址:台北市復興南路一段390號12樓•電 話:(02)2703-3500轉136•傳 真:(02)2703-39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