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載......
碳費課徵應妥善規劃,不應操之過急
過去全球化與跨國供應鏈布局基礎,追求的是低成本、高效率及大規模生產,這樣的生產狀況卻逐漸發生改變。貿協董事長在一場專題演講就談到,「過去仰賴中國製造生產的狀況將逐漸被新的四大熱區給取代,包含墨西哥、中東歐、印度和東協國家」。隨著新冠疫情和俄烏戰爭的衝擊,一連串不可預期的環境變化,造成全球供應鏈的斷鏈,引發各國對經濟不安全的重視。
潘俊榮膺選工總理事長
全國工業總會於本年4月24日召開會員大會並進行第13屆理事長暨理監事改選,工信工程總裁潘俊榮以壓倒性的票數當選理事長,監事會召集人則由聯華氣體工業股份有限公司榮譽董事長苗豐盛出任,5位副理事長分別為永豐餘集團創辦人何壽川、敏實集團創辦人秦榮華、穩懋半導體董事長陳進財、宜進實業董事長詹正田、東和鋼鐵董事長侯傑騰,工總自此進入由潘俊榮領軍的「新七雄」時代。屆滿卸任的理事長苗豐強,則被推舉為榮譽理事長。
全球半導體產業競逐制高點
在歷經疫情、美中科技戰、俄烏戰爭、以巴衝擊、紅海危機、台海軍事情勢緊張等情況後,各國逐漸意識到半導體為重要的戰略物資,故紛紛大力扶植本土半導體產業及加強與海外半導體廠合作,企圖改變版圖分布並搶占戰略物資的制高點;目前台灣供應全球10奈米以下、7奈米以下、3奈米的比重仍高達69%、78%、95%,故短期內我國尚可藉由先進製程的競爭優勢占有全球半導體業的制高點;然而在面對半導體業國際情勢呈現分化及拉攏的格局下,台灣尤須留意我國的發展空間是否遭到邊緣化、排擠的疑慮。
負碳技術發展趨勢與應用
台灣於2021年宣布於2050年時需達到淨零排放,並於2023年通過了「氣候變遷因應法」,將2050年淨零排放目標入法。台灣97.8%能源依賴進口,若要達到2050年淨零碳排的目標,發展負碳技術是刻不容緩的。然而要推動負碳技術,除技術外,也需要有政策、法規、稅負、金融、社會溝通等配套措施方能克盡其功。由於國內的能資源環境與歐美有相當大的差異,在推動負碳技術時除需參考國際發展趨勢外,亦需就國內資源與產業結構提出適合的路徑,因此本文特提出一些看法與建議供政府與產業參考。
解析大陸「新質生產力」及其對台商可能影響
「新質生產力」最近成為大陸顯學,依大陸官方論述,「新質生產力」就是指以新技術、新經濟、新業態為主要內涵的生產力;所謂「質」,就是強調把創新驅動作為生產力的關鍵要素。此刻大陸之所以提出新質生產力,主要仍是為因應美國科技封鎖與打壓;但和過去不同的是,大陸當局將透過「集中資源辦大事」思維,在符合市場規律下,加速推動產業結構的轉型與產業升級。可以預期,新質生產力下的大陸產業環境,必將發生鉅變。其對大陸、台灣,乃至全球產業的影響為何?相信仍有許多探討的空間。

參訪人數
go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