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業總會服務網 -- 「2021年全國工業總會白皮書」新聞稿
正在加載......
「2021年全國工業總會白皮書」新聞稿

「2021年全國工業總會白皮書」新聞稿

 

今年是工業總會第14度發表白皮書,在去年的白皮書,我們共提出200項建言,根據調查統計,對政府回復的滿意度高達68%,這是行政院國家發展委員會及經濟部等相關部會共同努力的成果,在此特別表示由衷感激之意。

過去一年世局詭譎多變,台灣雖面臨美中貿易戰及COVID-19新冠疫情的雙重衝擊,但由於疫情控制得宜,且在美中科技交鋒中,促使了國際產業鏈重組,為台灣帶來了轉單效應及大量台商回流,使台灣去年經濟獲得逆勢成長,這真是一項難得的成果。而國際經濟則由於拜登當選美國總統後,積極重返世界舞台,包括重返巴黎氣候協議,與各國共同宣示在2050年達成碳中和的決心。中國大陸也迅速壓制疫情,並藉由RCEP與中歐貿易投資協定的成形,進行貿易移轉,型塑完整供應鏈的優勢,是全球生產體系所不能忽視的。我們預料美中兩國的競爭賽局將更為激烈,牽涉層面也更加全面,將成為這個世代長期關注的議題,值得我們關切。

今年的白皮書共分為「產業發展」、「能源暨環境政策」、「賦稅暨金融政策」、「勞資關係暨人力資源」、「國際經貿」、「兩岸政策」、「智慧財產權」、「青年政策」等八個單元闡述,並提出68個議題,206項政策建議,期望政府採納,營造良好的投資經營環境。

 

一、協助產業度過疫情難關

新冠疫情自去年爆發以來,對於台灣經濟產業莫大影響,尤其許多在地中小企業與內需消費型的產業,面臨極大挑戰與經營困境。

本會曾在5月下旬對產業進行「國內本土新冠疫情對產業影響調查」,調查顯示,有6成以上的廠商反映「訂單減少」與「獲利減少」,由於疫情不確定性增加,是否會因缺料或缺工造成出口反轉向下,仍值觀察。特別值得注意的是,在「增加疫苗施打」一項有高達75%受訪產業認為迫切需要,大家普遍認為,萬事莫如疫苗急,惟有提高疫苗施打覆蓋率,才能使各行各業恢復疫情前的正常運作。

疫情阻斷全球人流物流的正常運作軌道,通貨膨脹也隱然成形,全球情勢劇烈轉變,貨櫃難覓、移工短缺、原物料高漲、疫苗施打數量不足、紓困規模不足,對於以中小企業為主的產業體系,是嚴峻的生存挑戰,亟需政府重視與協助,讓台商回台投資效益可以持續。政府應充份了解產業的心聲,提出更具前瞻性的解決方案,營造良好經營環境。

 

二、重視產業結構失衡,讓優勢科技帶動傳統產業快速轉型

近10年來,我國憑藉資通電子產業的優異競爭力與半導體的關鍵研發生產力,讓台灣GDP躋身3萬美元,即便面對美中貿易戰與新冠疫情仍能維持出口暢旺,雖然經濟成長受惠於電子產業的高度發展,但產業高度集中化也使產業發展漸趨失衡,對於人才、資源、甚至綠電取得都形成新的障礙。

政府應從資通訊產業優勢角度切入,增強投入資通訊技術的跨領域垂直應用之研發,促成跨業合作,尋求並建立新的生態系或產業聚落,藉由高科技業帶動傳統產業發展,在高科技業與傳統產業間尋求平衡點,讓台灣的產業結構更為多元。

例如透過數位轉型、AI機器學習與物聯網,推動石化、金屬等產業轉型,另外台灣無論是高科技產品或是一般民生用品,許多產品需仰賴國外材料,未來應積極掌握新材料自主性,優化產業附加價值,提供新的生態系或產業聚落所需要的核心技術與材料發展,並制定適合之進出口稅賦,支持核心技術國產化,確保傳統產業在產品結構朝向多元化發展。此外,數位轉型已成為產業經濟提升之要務,經濟部應更強化企業人才的招募及再教育體系之建構,落實科技創新與經營管理能力培育,進而提升傳統產業競爭力。

 

三、重視極端氣候隱患,啟動公共風險控管思維

今年上半年,台灣面臨半世紀以來最嚴重的乾旱,儘管工業用水僅占總用水量10%,但無論傳統產業或是高科技業對於水資源的需求日益增加,政府應評估大型水資源建設可行性,推動更為前瞻性的水利工程,並對於節水提出更科學、有效的設備與措施。

另,今年全球極端氣候帶來多起災害,單單7月就有西歐洪災、日本廣島、九州暴雨與中國河南鄭州水患,造成交通系統癱瘓或水庫潰壩或潰堤,導致嚴重的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這些災害再度喚起全民對於軟硬體基礎建設品質與公共風險控管的重視,建議政府在推動經濟發展之餘,對於各項公共風險的控管能力也應同步提升,同時對於公共工程與基礎建設的維護與整修,更應加強監管。

在政府組織方面,行政院應設置中央氣候變遷因應會報,指揮、協調中央主管機關與中央目的事業主管機關,研議及檢討氣候變遷調適之分工與整合相關事宜。

 

四、從「碳中和」路徑發展綠色經濟

面對世界各國相繼訂出碳中和時程的壓力,國內外產業勢必要有所因應。跨國企業除了Google、Amazon、Microsoft等科技公司之外,Nike、星巴克等企業也陸續提出碳中和目標,希望透過使用節能設施、發展新的固碳與負碳技術、認購綠電及透過碳交易購買碳權等方式,積極減少溫室氣體排放量。

政府應制定具宏觀視野的新氣候法案,或大幅翻修現行法規的方式,宣示明確的氣候政策及具體作為,對外展現我國與國際社會同步關注氣候變遷議題,對內闡明政策指標,引導產業轉型方向,以利企業配合進行結構調整及中長期投資轉型布局。

此外,研議中的碳定價機制,須制定可與國際碳排放管制對接的定價機制與配套措施,俾使企業的減碳成效及抵換額度皆獲得承認,避免遭受內外雙重課徵。最重要的是,政府應鼓勵及輔導企業從事低碳的營運模式及製程轉型,政府應提供轉型教育、技術輔導、租稅獎勵、資金優惠等協助。

在國際合作方面,建議在WTO及APEC等國際經貿場域,與各會員國就推動碳中和具體路徑與做法進行交流與合作;並參考歐盟的「歐洲綠政」經濟復甦計劃,將零碳轉型充分併入後疫情時期的經濟復甦計劃。

 

五、確保穩定供電與檢討能源配比

今年五月兩次無預警停電已讓國人對政府能穩定供電產生重大疑慮,政府應務實檢討頻繁發生分區停電的原因與對策,尤其台商返鄉投資的電力需求持續增加,未來電力需求缺口只會更加擴大。

我國能源政策是以「展綠、增氣、減煤、非核」之潔淨發電配比為方向,但再生能源是否可以如期到位備受考驗。建議政府能源政策應有更長遠的規劃,不應僅將目標侷限於確保2025年供電無虞,必須重新檢討我國能源政策,不論是燃煤、燃氣、再生能源,還是核能,應規劃最適切的能源發電結構;同時檢討與掌握再生能源執行進度,確保電力穩定供應,並加強分散式的電網管理、建立大型儲能系統,才能快速提升調頻備轉能力,增加供電調度與系統穩定度。

 

六、維持「親美睦中」之等距發展 趨吉避凶

台美關係近年空前友好,中斷五年的台美「貿易暨投資架構協定」(TIFA)重啟會談,台美TIFA的定位以及未來發展方向更形重要,建議政府在此架構下建立具有實質功能平台,將簽訂台美BTA列為長期目標,並推動輸美產品降稅,藉此補強我國在自由貿易協定之缺口;並讓非電子產業與美國市場進一步連結,強化產業結構的多元性以及人才培育、技術的取得,確保我國產業保有優勢。

近年來我國對中國大陸投資金額及件數下滑,但上市公司在大陸的收益卻持續創新高。2020年創造了4,746億元的紀錄,我國必須正視在大陸的龐大收益對上市公司獲利的重要貢獻。兩岸經貿是兩岸關係中的重中之重,建議政府與台商須建立更緊密連結與有系統對話管道,讓台商觀點能成為兩岸經貿政策的重要制定依據。

對於中國大陸,我們建議利用多元途徑進行對話,增進兩岸善意,並且鼓勵兩岸智庫交流,創造「二軌」對話可能。在兩岸官方停止交流的此刻,任何形式的交流溝通,都能為消極避免誤判,乃至積極為兩岸創造有利的對話奠定基礎。「水窮之處待雲起,危涯旁側覓坦途」,重建兩岸對話管道、確保台海的和平穩定,需要的是政府與民間共同努力。

美中兩國對我產業發展具有關鍵影響,與美中同時保有互動,繼續對話,才能為台灣爭取到最大利益,摒除政治變化對產業發展的不利因素。

 

七、務實面對區域經貿整合現況、強化全球供應鏈的多元佈局

新冠疫情加速去全球化(Deglobalisation)的形成,供應鏈重組與短鏈生產也持續推進中,台商的國際布局選擇也快速滾動,且更為分散,期望在美中對立下有更多元的選擇。

在RCEP形成後,東亞地區的供應鏈合作將更為緊密,台灣具有串接上中下游產業與整合的角色。在產業領域上,推動產業與跨國企業建立策略性合作聯盟,強化整合產業生態系;在市場領域,推動與夥伴國家搭建產業合作的機制,促使雙方產業合作,形成以台灣為樞紐中心,串聯全球重要工業夥伴的「珍珠串鍊」合作模式。

建議政府強化與日韓等東北亞國家在高科技產業上的技術合作,鼓勵企業以併購或是相互設廠的方式取得關鍵技術與零組件。此外,積極掌握美國基礎建設的商機,以及透過與美日歐半導體產業的合作架構,都可以成為供應鏈深化合作的切入點。

另外可以引導集團企業,以中心衛星工廠模式,協助中小企業建立海外生產基地,同時成立行銷、倉儲基地,突破海外行銷障礙。另外還可以結合台商及海外的銀行分支機構,在各大洲及重要拓銷區域建立「經貿運籌基地」,提供發貨中心、倉儲、展示中心等,協助中小企業掌握當地供應商、通路商,突破行銷障礙。

 

八、協助中小企業強化競爭力

全球疫情仍未緩和,政府推行多項紓困措施,可暫時解決中小企業的燃眉之急,但仍應從長期著眼,協助中小企業進行轉型,強化市場開拓。

面對全球內外環境快速變化,建議政府制定符合中小企業需求導向之輔導措施,進而營造優質中小企業經營環境。在海外拓展方面,政府應促成中小企業以「群聚」方式與國際市場對接;在數位轉型方面,協助產業導入智慧生產,尤其是協助中小企業之產銷、資訊能力與數位轉型能力,並促進中小企業與國內外大型企業的緊密合作,開拓商機。

由於疫情使內需型產業受到重大衝擊,政府應持續適時提供資金支援協助產業度過難關。短期協助產業及時金援,長期協助產業轉型,以因應未來產業趨勢。

 

九、強化海外台商輔導機制,協助因應變局

面對美國在科技產業的「去中化」與「脫鉤」,對台灣產業來說憂喜參半。因台灣科技產業享有技術、人才方面的優勢,不僅歐美需要台灣,大陸亦是如此。即無論供應鏈「去中化」或「去美化」,台廠都扮演重要的角色,也讓我科技業對陸出口近年來不斷成長,成為美中貿易衝突下的受益者。以去(2020)年為例,我國電子產品出口訂單達1,614億美元,其中出口大陸部分達635億美元,甚至高於美國的470億美元,顯示大陸仍是我科技產業的主要出口市場。

因應美中科技戰或大陸投資環境的改變,部分台商選擇將部分產線轉移至大陸以外地區。在關廠撤出方面,有一些台商因諸多因素,考慮結束在大陸投資。然而,無論哪一種選擇,作為台灣經濟力量延伸的大陸台商,都需要政府具體的政策協助因應全球產業鏈變化,協助台商多元布局。首先,在就地轉型方面,政府應持續推動對大陸台商的在地輔導計畫,透過台灣法人技術資源的投入,讓大陸台商能有效轉型升級;其次,在產能轉移方面,政府應透過以「大帶小」方式,協助想要轉移產能的大陸台商赴海外建立完整產業聚落,降低中小企業轉移供應鏈成本。最後,在回台投資方面,政府應制定赴大陸招商計畫,發掘並引導符合我產業規劃的特定產業別、特定台商回台投資,打造台灣成為高值研發、營運與專利中心。

 

十、重視少子化隱憂 型塑安和樂利的社會

失業、低薪、薪資停滯、高房價、高物價種種問題讓台灣陷入少子化的困境,年輕人不婚、不育,這個現象在 2020年底更顯嚴重,因為台灣人口出現歷史上重要的變化,根據內政部統計,2020年死亡人數首度超過出生人數,出現死亡交叉,除此之外,另一個必須正視的問題是,台灣正進入高齡社會,扶老比日漸惡化,青壯年負擔增加,痛苦指數日益升高,一旦父母邁入70歲至80歲需要長照的年齡,家庭經濟將出現重大變數,許多中壯年家庭,下有年幼的孩子要哺養,上有失智或失能的長輩要照顧,即成為所謂的「三明治世代」。

政府應將少子化視為國安問題,提高因應層級並投入資源,設立短中長期目標,積極強化跨部會聯結及合作,建置完善育兒友善環境或福利措施。另應加速腳步推動長照產業化並建立資源整合平台,提供誘因鼓勵民間參與、增加競爭與創新,有效媒合不同層次的照護供需。

 

總結

台灣的經濟表現很大一部分來自於產業的良好表現,政府的任何政策推動都應以長遠目標規劃,方能將產業長期累積的優勢擴大並傳承下去。

台灣今日面對前所未有的變局,產業面對的競爭更加劇烈,國際情勢變化更加莫測,生存環境更加惡化,都需要政府與民間共同攜手解決,克服難關,最重要的是以超然的目光衡量局勢發展,尋找對於台灣長期最有利的戰略思考制高點,確保優勢領先,並為下一世代的新經濟、新科技打穩根基。


 

「2021年全國工業總會白皮書」第二章「變局」重點摘要

 

重    點

說    明

1.協助產業度過疫情難關

  • ◆ 增加疫苗施打,「讓企業活下去」為首要任務,「疫苗施打」比起「紓困」排序更為優先;政府務必年年寬列購買疫苗預算,搶購經WHO認證的國際疫苗

  • ◆ 解決製造業關切「貨櫃難覓、移工短缺、原物料價格高漲」等產業經營問題

2.均衡產業結構

  • ◆ 藉由高科技業帶動傳統產業發展與轉型升級,促成跨業合作共建新生態體系

  • ◆ 掌握新材料自主性,強化關鍵材料、核心技術國產化發展,傳統產業在產品結構朝向多元化、利基產品發展

3.擴大基礎建設規模

  • ◆ 完善實體與基礎建設,須兼顧軟硬體同步推動

  • ◆ 尤其應加強水電等能源供給基礎建設,例如加速儲能設施進度

  • ◆ 強化攸關人民生活品質的都市降溫,海綿城市等建設推動

4.發展綠色經濟

  • ◆ 因應全球2050年達到「碳中和」目標,應從健全政策法規、完善碳定價機制、輔導獎勵措施等三個層面著手

5.確保穩定供電

  • ◆ 我國能源政策以「展綠、增氣、減煤、非核」為方向,但檢視目前目標,再生能源開發進度落後,應檢視太陽風力發電進度,並加快儲能設施的設置容量與進度,增加供電調度與系統穩定度。

  • ◆ 重新擬定電源調度方案,找到符合能源配比的最佳調度方式;加強分散式電網管理並建立大型儲能系統才能快速調頻備轉能力,確保供電穩定。

6.對外關係「親美睦中」

  • ◆ 在台美「貿易暨投資架構協定」(TIFA)架構下將台美BTA列為長期目標,並推動對台輸美產品降稅,都是政府該努力推動的方向,藉此補強我國在中上下游產品的完整性

  • ◆ 深化與美國在經貿、產業合作,尤其應建構常態性的台美半導體合作平台,確保我在第三代半導體保有優勢

  • ◆ 我國在大陸投資下滑,但上市公司在大陸收益卻創新高,兩岸經貿是兩岸關係重中之重,台商觀點應為兩岸經貿政策制定之重要依據

  • ◆ 確保兩岸關係不受戰爭威脅,鼓勵兩岸智庫交流,創造「二軌」對話可能。「水窮之處待雲起,危涯旁側覓坦途」,重建兩岸對話管道、確保台海的和平穩定,需要的是政府與民間共同努力。

7.強化供應鏈多元布局

  • ◆ 台商全球布局選擇也快速滾動,且更為分散,期望在美中對立下有更多元選擇

  • ◆ 台灣具有串接產業上中下游產業與整合的角色。在產業領域上,可推動建立策略性合作聯盟,強化整合產業生態系;在市場領域,由政府與產業共同推動與上下游夥伴國家搭建產業合作的制度或機制,形成以台灣為樞紐中心,串聯全球重要工業夥伴的「珍珠串鍊」合作模式

  • ◆ 政府應強化與日韓等東北亞國家在高科技產業上的技術合作,與美日歐半導體產業的合作架構,都是可以研議的產業合作模式

8.協助中小企業提升經爭力

  • ◆ 在海外拓展方面,政府應促成中小企業以「群聚」方式與國際市場對接。協助中小企業建立海外生產基地,同時成立行銷、倉儲基地,以利在海外突破行銷障礙

  • ◆ 在數位轉型方面,協助產業導入智慧生產,尤其是協助中小企業之產銷、資訊能力與數位轉型能力

9.建立友善的企業經營環境

  • ◆ 修正不合時宜的法規,輕稅簡政,建立友善的企業經營環境;政府應進行更全面的政策調整及法規鬆綁,更積極鼓勵企業大力投資在數位化、創新、研發與留才攬才,以助於國家經濟整體發展

  • ◆ 健全環境影響評估制度;同時行政院出面協調大型開發案審查作業,核准權限回歸中央目的事業主管機關,另外建議環評委員之組成應納入全國性工商團體之實務專家參與,容納更多不同的見解



go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