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業總會服務網 -- 2020全球經濟展望
正在加載......
2020全球經濟展望

589

根據IMF、IHS與EIU預測,2020年全球經濟成長率與2019年相比,約為持平的表現,兩者差距將在-0.1~0.4個百分點之內。其中反映美國調整貿易政策希望建立全球新貿易秩序的作法上,雖然美中兩國已達成第1階段協議,但在第2階段將觸及更為敏感的議題,以及美國與歐盟、法國之間亦存在貿易爭議未解,故對全球貿易帶來的陣痛期,將有可能持續。不過,在全球供應鏈重組逐漸成形,貿易爭端的負面效應淡化情況下,2020年全球貿易成長率將較2019年提高0.9至2.1個百分點。

 

文:花佳正

 

自2016年年中以來,已開發國家如美國、歐盟(European Union, EU)及日本等國之成長力道持續增強,中國大陸與東協(Association of Southeast Asian Nations, ASEAN)等亞太地區開發中國家亦持續擴張的情況下,全球經濟成長動能得以維持。不過2018年隨著美中貿易爭端持續延燒,英國脫歐紛擾難以有效解決,以及地緣政治事件層出不窮,為全球經濟帶來更多的不確定性,也進一步導致全球景氣成長動能逐漸走緩。由2019年以來國際貨幣基金(International Monetary Fund, IMF)、IHS Markits(原IHS 環球透視,以下簡稱IHS)、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Organis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 OECD)、以及經濟學人(The Economist Intelligence Unit, EIU)等預測機構,對全球2019年經濟成長率預測的調整趨勢來看(如表1所示),可以發現四家預測機構的看法雖然數字高低有所不同,但調整的方向皆呈現逐步下修的趨勢,其中OECD下修幅度0.6個百分點最大,IMF與EIU均下修0.5個百分點,HIS則下修了0.3個百分點。

 

在產業面上,2019年年初以來,全球景氣走緩效應逐漸擴散,影響需求面成長動能,在製造業與服務業兩方面均帶來負面效應。根據J.P.摩根(J.P.Morgan)、IHS Markit與供應管理協會(ISM)、國際採購與供應管理總會(IFPSM)聯手統計的全球PMI指數走勢來觀察(如圖1所示),製造業的部分,指數自2018年初高點之後持續向下,至2019年5月正式跌破50的榮枯線來到49.8,之後持續6個月處在榮枯線下,期間最低為49.4,至2019年11月才再度回到榮枯線上的50.3;服務業的部分,雖然沒有跌破榮枯線的情形,但走勢與製造業相似,呈現自2018年以來持續下探的情形,指數在2019年10月來到波段低點51.0,11月小幅回升至51.6。整體來看,不論是服務業或製造業皆呈現成長動能趨緩的情形,也顯示全球經濟成長確實在減弱當中。 資料來源:STOCK-AI網站。

 

另一方面,觀察國際主要預測機構對2020年的全球經濟看法(如表2所示),同樣比較IMF、IHS、OECD、以及EIU對2019年以及2020年全球經濟成長率與貿易成長率預測數值,可以看出相較於2019年,2020年經濟成長率可能的變動數值在-0.1個百分點到0.4個百分點之間;2020年全球貿易成長率則因全球貿易爭端可望緩和,相較於2019年約提高0.4到2.1個百分點。整體而言,呈現貿易小幅回溫,而經濟成長率變動不大的情形,顯示在沒有其他突發事件的影響下,2020年全球景氣約略與2019年持平,仍將處在自金融海嘯復甦後的緩步修正階段。

 

2019年經濟情勢回顧

 

就2019年全球主要國家/地區別之重大經貿局勢變化觀察,美國在2018年底G20峰會上川普總統與習近平主席的「川習會」後,雙方均將進一步課徵關稅的舉動延後,並持續進行貿易談判,一直到2019年3月美中貿易停戰期延長,美國宣布對自中國進口的2,000億美元商品徵10%關稅稅率不會提高,一度讓市場對美中貿易爭端的落幕抱持樂觀態度,不過事與願違,2019年5月兩國貿易談判破局,美國正式對中國2,000億商品加徵25%關稅,並祭出企業禁止與華為合作命令,以及宣稱後續3,250億美元未課稅商品正研議當中,而中國則透過提高已加徵關稅的600億美元美國進口商品之關稅稅率,來做為反制。2019年6月底,川普總統與習近平主席再次於G20峰會期間,達成暫停新增關稅並重啟協商的共識,惟之後兩國協商未果,8月再次各自宣布加徵關稅措施,並於9月1日兩國互徵新關稅生效。目前雖為因應雙方新一輪談判,兩國分別釋出善意,提出部分商品關稅豁免,或是延後加徵關稅的時間。

 

2019年10月7日,美日兩國簽署貿易協定之後,川普總統取得國內農業產品出口日本的成果,對中國談判的籌碼也隨之增加。10月8日美國商務部決定,以新疆穆斯林人權問題為由,將海康威視、大華科技、科大訊飛、曠視科技、商湯科技、美亞柏科、溢鑫科技和依圖科技以及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公安廳列入美國實體清單。而隨著兩國持續進行談判與制裁角力,2019年12月12日,美國總統川普在推特上宣布:「和中國的大協議近在咫尺。他們想要,我們也想!」(Getting VERY close to a BIG DEAL with China. They want it, and so do we!)12月13日,中美兩國就第1階段經貿協議文本達成一致;12月15日,國務院關稅稅則委員會宣布對原計畫於當天12時01分起加徵關稅中,原產於美國的部分進口商品,暫不徵收10%、5%關稅,對原產於美國的汽車及零部件繼續暫停加徵關稅。不過,由事後兩國官方對協議內容的說法並不完全一致的情況來看,依照過去兩國談判過程判斷,美中貿易爭端對全球景氣帶來的負面影響,短期內恐難順利完全去除。

 

另一方面,面對2019年下半年全球景氣不確定持續升高,經濟動能逐漸減緩,經濟除了2018財政政策效果持續於2019年產生作用之外,貨幣政策走向的調整,也成為美國政府維持2019年國內成長動力的重要舉措。在利率政策方面,Fed自2017年3月啟動升息後,2018年則延續2017年以來的升息循環腳步,至2018年12月底將聯邦基金利率調升至2.25~2.5%區間,惟2019年為了因應全球景氣走緩,不僅停止原先已啟動的升息循環,更在8月、9月及10月各降息一碼,將聯邦基金利率調降至1.50%~1.75%區間。在量化寬鬆政策方面,Fed在2017年10月起展開縮表動作,開始釋出金融危機後所購進資產,但在2019年3月Fed例會結束後指出,基於經濟情勢的走緩,將會於9月結束縮表,爾後並提前於8月1日停止縮減3.8兆美元資產負債表的行動,較原先公布結束縮表的時程提前一個月。這樣的作法顯示Fed對於經濟前景的疑慮加深,因此有必要採取預防的措施,以因應可能出現的經濟動能減緩風險。

 

歐洲地區方面,延續2018年成長趨緩的步調,2019年在民間消費、固定投資、商品及勞務出口等面向上,均缺少有效的拉抬動能,使得大多數的歐洲國家皆利用擴張性的財政政策,希望能推升低迷的經濟景氣。就2019年上半年而言,在勞動市場持續復甦的情況下,歐元區和歐盟的失業率自2013年以來一直在持續下降,2019年8月的數據顯示,歐元區與歐盟的失業率分別為7.4%、6.2%,相較於2018年8月下降了0.6以及0.5個百分點,其中歐盟的失業率已經低於2008年初的低點6.8%,而歐元區的失業率也與2008年初低點7.3%相去不遠。這樣的情形也推升地區內的薪資成長,在勞動生產力成長幅度不大的情況下,薪資成長率仍能高過通貨膨脹率。搭配借貸成本仍處在歷史低點,使得內需方面的成長動能得以維持在相對穩定的水準上。

 

然而外在不確定性仍高,導致外部環境因素難以對經濟提供有效支持,加上結構性變化主要影響製造業的背景下,歐洲地區的經濟進入了成長緩慢,通貨膨脹率持續低迷的時期。而國際貿易停滯不前,貿易緊張局勢加劇和地緣政治衝突的風險持續浮現,各國的貿易政策措施和英國即將脫歐的影響下,就領先指標的表現來看,全球製造業將在短期內持續疲弱。因此,在2019年第2季開始減緩的歐盟經濟,預期短期內仍不太可能出現強勁反彈。 就個別事件的角度來看,歐洲央行(European Central Bank, ECB)貨幣政策的轉變,對2019年歐洲地區經濟表現影響較需注意。雖然2018年底ECB已結束量化寬鬆的操作,但進入2019年之後,由於美中貿易爭端持續,對歐洲整體經貿影響日深,歐盟主要經濟體之經濟成長率表現逐季下滑,使得ECB除了採取降息的方式之外,也必須重新啟動量化寬鬆的做法,並於2019年10月24日宣布11月重起購債計畫,且每月規模達200億歐元,惟雖然時任總裁德拉吉(Mario Draghi)表示ECB不需要擔心重啟量化寬鬆的政策空間不足,但面對美中貿易爭端在實質面所造成的負面衝擊,貨幣政策在此時是否能夠有效提振消費並刺激經濟成長,仍有待後續觀察。

 

在英國脫歐進程的部分,2018年11月英國與歐盟完成脫歐協議共識,但此協議無法取得英國國會的同意,即便其後歐盟同意脫歐時間延後,時任英國首相梅伊(Teresa May)仍在2019年6月辭職,並於7月23日由前外交大臣強森(Boris Johnson)接任,而強森屬於脫歐強硬派,表示如得不到國會共議,將會進行無協議的硬脫歐(No-deal brexit)。目前最新進展為歐盟同意英國脫歐日期延至2020年1月31日,且可能不會再同意英國脫歐延期,而英國強森政府則再次提出於12月12日舉行提前大選的法案,並獲得上議院通過,第57屆英國議會依慣例在11月份解散。而選舉結果由保守黨取得壓倒性多數,總席次比其他政黨加起來還多,可以確保議事的絕對優勢,也解決了脫歐方案的國會僵局。保守黨勝選後,宣布要在2019年耶誕節休會前提出脫歐案,2020年1月底前通過;有了壓倒性多數,過去兩年來國會對脫歐案的僵局,可望告一段落。

 

亞洲地區方面,則以美中、日韓等貿易爭端的影響,以及區域貿易協定的發展情況為觀察重點。其中美中貿易爭端在短期內未能出現有效解決方案的情況下,對亞洲地區經貿所帶來的負面效應逐漸加深,IMF預測,亞洲開發中國家(不含日本及亞洲四小龍),2019年其整體經濟成長率為6.2%,較2018年下修0.2個百分點,大致而言,整體亞洲市場受到美中貿易戰,以及日韓貿易戰的影響,整體景氣有減緩的趨勢。日本雖然在10月調高消費稅所帶動的提前消費效應下,2019年第3季經濟年成長1.3%來到近期新高,但在國際環境不佳的情況下,外需貢獻度為-0.6個百分點,且消費稅調高對內需將無可避免形成負面衝擊,經濟前景恐不樂觀。

 

而在亞洲區域貿易協定發展情況方面,「跨太平洋夥伴全面進步協定」(Comprehensive and Progressive Agreement for Trans-Pacific Partnership, CPTPP)已於2018年12月30日生效,對符合其高標準的所有國家與地區,皆採取開放態度,期待CPTPP向外成長擴張;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Regional Comprehensive Economic Partnership, RCEP)則於2019年11月4日完成主體談判,惟印度因擔心中國廉價產品傾銷問題,宣布不參RCEP,而日本則回應表示,在沒有印度的情況下,日本亦不考慮簽署RCEP。

 

此外,2019年10月7日美國貿易代表和日本駐美國大使正式簽署新的《美日貿易協定》和《美日數位貿易協定》,這是兩國經過一年多的談判,為了達成完整貿易協議的第1階段。雖然外界多將焦點放在日本透過開放美國農產品進口做為交換,讓美國不會對日本汽車加徵關稅,在貿易協定內容中,日本也確實將對72億美元、超過90%美國出口至日本的農產品和食品,實行關稅優惠甚至是零關稅,但這部分的優惠幅度並未超過CPTPP,且未包含稻米,同時在日本牛肉、醬油、山藥、鮮花、盆栽、柿子等輸出至美國,也取得關稅的廢除或削減;而工業產品方面,則是在日本得以維持目前進口關稅水準的前提下,美國對於日本企業較為在意且貿易量較多的產品,也同意將進行關稅的即時廢除、短期內廢除或削減,這部分也就是安倍政府稱此協議為雙贏重要指標。

 

中國方面,2019年第1季與第2季GDP年成長率分別為6.4%、6.2%,延續自2017年第2季開始的向下趨勢。除了要面臨貿易戰帶來的影響之外,中國國內在公、私部門債務問題、豬肉價格飆漲、香港問題等因素的多重效應下,政府雖然透過貨幣政策來維穩經濟,經濟成長率仍呈現逐季下滑的趨勢,2019年第3季經濟成長率來到6.0%,創下27年最低紀錄,也觸及官方對2019年經濟成長目標的底線。

 

在其他亞洲國家方面,依據ADB預測,2019年整體亞洲(不含日本)之經濟成長率估計為5.2%,較2018年下修0.7個百分點。其中的東亞地區,由於主要的經濟體中國面臨美中貿易戰的挑戰,衝擊到中國的經濟成長,因此東亞經濟成長率估計將下修為5.4%;而南亞與東南亞地區,ADB估計2019年的經濟成長率將由2018年的6.6%與5.0%,降至5.1%與4.4%;至於中亞地區2019年估計經濟成長率為4.6%,而太平洋地區的經濟成長率2019年上調為4.0%。至於IMF預測,亞洲開發中國家(不含日本及亞洲四小龍),2019年其整體經濟成長率為5.9%,較2018年減少0.5個百分點,大致而言,整體亞洲市場受到美中貿易戰的影響,整體景氣有減緩的趨勢。

 

回顧我國經濟方面,綜觀2019年前三季我國經濟表現(如表3所示),其中第1季因全球景氣走緩使得整體需求面動能下降,導致外部需求疲弱,經濟成長僅靠內需支撐,GDP年成長1.8%,是2016年第3季以來的低點。不過第2季開始,在貿易戰負面影響效果逐漸淡化,以及全球供應鏈移轉,國內迎來轉單效應與廠商加碼投資台灣等因素下,固定投資與外部需求同步回升,兩者在第2季對經濟成長分別貢獻2.4、0.8個百分點;在第3季貢獻1.0、1.5個百分點,也讓我國經濟成長率於第1季觸底後回升,第2季與第3季經濟成長率分別為2.6%與3.0%,呈現連兩季向上的態勢。

 

就2019年全年經濟成長的預估值來觀察,綜整國內外智庫最新預測結果顯示(如表4),可以看出預估數值差異並不大,2019年全年經濟成長率有望維持在2.0%以上,主計處預測2.6%較高,高低相差0.6個百分點。這樣的結果顯示第4季國內經濟表現在全球經濟動能逐漸走穩的趨勢不變下,尤其美中貿易戰爭端所帶來的投資與轉單效應,有助於台灣在內需與外需維持一定的成長動能,第4季經濟成長率將有2.0%以上的水準。

 

2020年全球景氣展望

 

就目前市場看法觀察,以IMF、IHS與EIU預測結果為例,2020年全球經濟成長率與2019年相比約為持平的表現,兩者差距將在-0.1~0.4個百分點之內。其中反映美國調整貿易政策希望建立全球新貿易秩序的作法上,雖然美中兩國已達成第1階段協議,但在第2階段將觸及更為敏感的議題,以及美國與歐盟、法國之間亦存在貿易爭議未解,因此,對全球貿易帶來的陣痛期將有可能持續。不過,在全球供應鏈重組逐漸成形,貿易爭端的負面效應淡化的情況下,2020年全球貿易成長率較2019年提高0.9至2.1個百分點。此外,作為美中貿易大戰主角的美國與中國,仍將較其他主要國家承受更多的負面衝擊。

 

在歐美國家2020年經濟展望方面,隨著美中貿易爭端的持續延燒,影響全球貿易成長動能,加上美國與伊朗之間緊張關係加劇,政治面因素為全球經濟前景帶來更多的不確定性。此外,中國經濟成長減緩態勢不變,經合組織(OECD)2019年9月預測2020年中國經濟成長率可能跌落6%以下,將使全球整體需求進一步下滑。對美國來說,在民間消費、就業市場與工資成長的支撐下,雖然能維持一定成長動能,但來自外部的種種負面影響仍不免對美國國內造成實質衝擊。根據EIU對2020年美國各季經濟成長率預測結果來看,相對於2019年下半年,2020年上半年經濟成長動能較低,第1季與第2季成長率均為1.5%,主要原因來自於景氣前景相對保守,影響國內投資動能減弱,第1、2季固定投資成長率分別衰退0.1%與0.2%,以及政府消費成長力道不若2019年同期,2020年上半年成長率不到2%所導致。下半年方面,經濟成長率較上半年略有回升,惟仍低於2%,第3季與第4季成長率分別為1.6%與1.9%,主要是反映政府消費成長表現可望優於上半年。

 

就全年經濟展望的角度來看,預測2020年美國經濟仍可維持成長表現,但經濟成長率預估為1.6%,較2019年減少0.6個百分點,多項數據成長力道亦較2019年放緩。其中美中貿易結構性問題仍然持續,影響廠商投資意願,使得2019年固定資本成長率下滑,進而影響2020年工業生產成長表現,根據EIU預估2020年美國工業生產成長率為-0.1%,另一方面,對勞動市場的負面影響亦逐漸顯現,EIU預估2020年美國失業率4.2%,是近四年來的新高,進而使民間消費成長率恐將連續第二年下滑至2.0%。

 

不過在另一方面,同為美國經濟動能重要來源的固定投資,2020年將出現衰退的表現,除了反映美中貿易爭端提高美國國內經濟展望不確定性之外,國際油價缺乏上漲力道也是原因之一。雖然中東地緣政治問題可能推升油價,但全球兩大石油消費國—美國與中國2020年的經濟成長力道減緩,將限縮石油需求,預期油價在2020年的上揚幅度有限,根據美國能源資訊署的預測,以西德州原油為例,在2020年每桶平均價格為54.43美元,較2019年的每桶均價下跌了1.83美元,在油價缺乏上漲動力的情況下,將導致美國能源方面的投資減緩(如表6所示)。另外在美國不動產市場方面,做為美國經濟景氣的關鍵因素,雖然在資金面上可能因Fed緊縮政策在2019年出現轉向而受惠,但Fed此舉主要為因應景氣走弱的預防性動作,整體美國經濟前景的不確定因素將抵消費面帶來的正向影響,也難以成為2020年民間投資主要的成長動能來源。 表6 國際油價走勢與預測 單位:每桶/美元 項目2016年2017年2018年2019年(e)2020(f)西德州原油43.3350.7965.0656.2654.43布蘭特原油43.7454.1571.1963.3959.93注:e為估計值;f為預測值。 資料來源:美國能源資訊署,2019年10月。

 

在政策方面,2019年美國的貨幣政策走向,是美中貿易戰之外另一項牽動全球市場波動的重要指標。雖然美國2019年上半年經濟成長表現仍然穩固,但Fed仍在2019年8月採取降息動作,並於同年9月第二次降息,顯示出其對全球貿易與經濟不確定性的擔憂。而根據聯準會決策小組聯邦公開市場操作委員會(FOMC)9月的聲明觀察,2020年Fed政策的觀察重點主要在於美中貿易爭端事件發展走向,以及美國勞動市場與物價表現。前者除了增添全球經貿的不確定性之外,關稅若持續加高也可能讓美國必須面對輸入型通膨,推升國內物價,使得貨幣寬鬆政策難以持續;後者在國內經濟成長減緩,投資衰退的情況下,恐將衝擊勞動市場的薪資與就業,進而影響家庭支出,並使得物價成長難以達到官方目標水準,驅使貨幣政策進一步寬鬆。而在財政政策方面,在經濟前景相對於前兩年更為保守的前提下,由於適逢總統大選年,加上美國聯邦政府在2019年8月通過政府舉債上限凍結2年,讓政府可透過更積極的財政支出計畫,來維持國內經濟成長動能。同時,先前川普總統推動稅制改革,導致政府收入減少的影響也將持續,因此根據EIU預測,美國2020年財政赤字占GDP比例,將由2019年的4.8%擴大至5.1%;2020年美國公共債務占GDP比例將達82.1%,較2019年提高2.6個百分點。

 

在歐元區方面,根據歐盟委員會報告指出,長期全球貿易政策面不確定性,包括英國與歐盟其他國家之間未來關係的不確定,再加上一部分結構性變化,如消費者對汽車行業的偏好變化,以及已經對目前全球貿易整合造成的破壞等等,可能會抑制歐元區的經濟成長與通貨膨脹。因此,預計歐元區GDP成長率將從2018年的1.9%放緩至2019年的1.1%,並在2020與2021年穩定維持在1.2%。

 

報告中也指出,歐盟經濟正面臨貿易與其他經濟面政策不確定性很高的時期,而不確定性進一步提高,可能使得實際的經濟狀況,較目前的展望表現更加低迷。同時,在歐洲以外地區,當前貿易和地緣政治緊張局勢可能進一步升級,或在總體面促進成長(尤其是中國)的政策措施不如預期有效果,都可能加速全球經濟放緩。在歐洲內部,任何使英國和歐盟之間貿易關係惡化的情況,都會抑制經濟成長,對英國本身而言影響更為明顯。另一個可能的風險,在於區域內製造業衰退可能會對服務業產生更大的外溢效應,從而影響市場信心、就業機會、國內需求、成長預期,最終導致經濟成長走緩。不過從好的方面來看,美中貿易緊張局勢的解決速度可能比預期快,中國對寬鬆政策的反應也可能超出預期,地緣政治緊張亦有機會減弱,歐元區國家可能推出更為擴張的財政政策內容等因素,均將對歐洲地區經濟帶來正面效益。

 

日本方面,面對全球景氣走勢,日本銀行對2019年國內經濟成長預測看法,在美中無法順利達成協議造成全球金融市場波動,並影響終端需求成長放緩,因此將2019年經濟成長預測下修至0.6%。而在對2020年日本經濟成長最新的看法上,經濟成長預測為0.7%,與對2019年看法的變化方向相同,先由樂觀而後轉趨悲觀。不過整體來說,2020年經濟表現將優於2019年,主要原因在於日本政府支出與國內金融環境對企業與家庭部門的支持,讓國內需求維持一定的成長力道,而製造業雖然受到外部環境影響,為國內投資帶來負面影響,但有關都市再開發、產業升級以因應勞動力短缺等面向的投資則穩定增加。同時,日本政府方面有關災後重建,以及舉辦奧運相關需求、國土強韌化等支出,也將在2020年持續增加。

 

不過,國際主要預測機構對日本2020年經濟成長的看法,顯然與日本銀行不同。IMF、HIS與EIU均認為日本2020年經濟成長將遜於2019年。兩者之間的主要差異,在於對日本2019年10月調高消費稅可能帶來的衝擊看法不同。前次日本在2014年將消費稅率從原先的5%調升至8%,讓日本經濟從2015年第1季度至2018年第3季度間,各季度民間消費季增率平均為-0.001%,幾乎沒有成長,這樣的情況也讓國際預測機構對這次消費稅調高的結果難以樂觀。不過,依據瑞穗總研究預估消費增稅的影響來看,在2014年增稅時,消費稅調高的效果加上稅前價格上升效果,使得實質可支配所得下降達到3.08%,雖然透過福利等措施讓影響減輕0.27%,但對可支配所得的總負面影響程度仍為2.81%。在2019年增稅時,即使假設稅前價格增幅將與2014年相同,透過減少食品和飲料產品和報紙等減輕稅率、養老金領取者的福利及釋放嬰兒和高等教育免費制度等實施,這些支持措施規模超過3兆日圓,是2014年增稅時實施的支持措施(總計不到1兆日圓)的四倍,因而預估對實際可支配所得收入的負面影響為1.09%,遠比2014年為低。再加上隨著就業與收入狀況的持續改善,可抵銷消費稅對日本私人消費的負面影響,預計國內需求在消費面也將呈現溫和的成長趨勢。

 

而在日本國內物價展望方面,日本銀行表示2020年CPI年增率雖然有增加,但與景氣擴張即勞動供需緊縮的情況相比,仍屬於相對較弱的情形。主要原因在於企業對於物價與薪資不易上漲的預期仍在,導致在薪資與價格的設定上較為謹慎。此外,公共費用與租金維持在較低的水準,也是讓物價難以推升的因素之一。這類抑制物價上漲的因素,需要較長的時間才能有效消除。觀察其對2020年CPI的預測,面對2019年10月將再次調高消費稅的影響,預期CPI成長率可望在2020年回升至1.1%,較2019年增加0.4個百分點,扣除消費稅上調影響後,CPI成長率仍有1.0%的水準,但相較於日本政府希望物價成長率維持2.0%的目標,仍有相當大的空間需要努力。

 

在中國方面,隨著美中貿易大戰影響延續至2019年底,中國經濟成長率依循2018年年末景氣向下的趨勢持續放緩。即便中國政府在貨幣政策面透過調降金融機構存款準備金率、定向降準等方式,進行貨幣寬鬆來維持實質面經濟發展與金融市場信心,但國際主要預測機構仍預期2020年中國經濟成長率將低於2019年,IMF、HIS與EIU的預測均未達6.0%。在經濟結構上,2019年12月中國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中,為國有企業的改革制定了一個三年的行動計畫,但其內容是為了鞏固國有企業並提高效率,而非透過私有化的方式,在國有企業的資產回報率不及私營企業,且國有企業存在的地區成長動力也較小的情況下,這樣的做法對國內經濟成長來說並不全然是正向的影響。另一方面,美中貿易爭端中,有關中國不公平的競爭制度,包含中國國有企業所扮演的角色,都是美國在意的重點,因此,在國進民退趨勢未變的情況下,除了對中國內部經濟成長的幫助不大之外,對美中第2階段協議談判的發展而言,也是相對不利的因素之一。

 

在其他亞洲國家方面,ADB預測2020年整體亞洲(不含日本)之經濟成長率為5.2%,與2019年持平。其中的東亞地區,由於ADB預測2020年東亞各國的出口表現均不如預期,加上受到中國持續推動進口替代,以及美中貿易戰的影響下,因此預測2020年東亞整體經濟成長率為5.2%,較2019年減少0.2個百分點;但南亞與東南亞地區和歐美市場的直接連結性相對東亞較小,受歐美景氣的影響較小,且受惠於美中貿易戰下,部分廠商為分散風險,從中國大陸移往東南亞地區,且各國持續推動優惠政策,吸引轉移至東南亞投資的外資企業,故南亞經濟成長率預測將由2019年的5.1%提高至6.1%;東南亞則由4.4%提升至4.7%;至於中亞地區2020年的經濟成長率則為4.5%,而太平洋地區則是由2019年的4.0%下降至2.5%。此外,IMF預測亞洲開發中國家(不含日本及亞洲四小龍),2020年其整體經濟成長率為6.0%,較2019年微幅增加0.1個百分點。其中,中國與印度兩大國家之經濟成長率,中國下修至5.8%,印度則是提高至7.0%,各國際機構的預測均顯示,美中貿易戰將持續影響中國2020年的經濟成長。

 

國際研究機構在預測2020年亞洲地區的物價上,由於全球景氣走緩,因此美國也啟用預防性的降息,而歐洲與日本也推動負利率政策,均顯示國際物價目前仍無上漲的壓力。因此,ADB預測2020年亞洲地區整體物價上漲率為2.8%,較2019年增加0.4個百分點;IMF預測2020年亞洲開發中國家的平均物價上漲率為3.0%,較2019年提升0.3個百分點。在貿易表現方面,美國景氣仍呈現穩定復甦,有助亞洲國家維持一定的出口動能,但美中貿易戰仍持續延燒、加上美國總統大選在即,川普總統的政策的不確定性,以及「中國製造2025」推動進口替代逐漸顯現,亞洲經常帳表現較2019年水準略微下滑,因此ADB預測2020年亞洲經常帳順差占GDP比率僅為0.7%,較2019年再下滑0.4個百分點,接近2018年0.8%的水準;IMF預測亞洲開發中國家2020年經常帳順差占GDP比率為0.2%,較2019年減少0.2個百分點。

 

整體而言,2020年亞洲出口動能成長已確定趨緩。因此,預測2020年亞洲的經濟成長將和2019維持在差不多的水準,然而亞洲各國面對全球景氣的變化亦提出不同的對策,在不同國家有不同的因應方式,像是日本積極推動未來投資戰略政策,日本將透過第4次產業革命(IoT、大數據、人工智慧、機器人)的技術革新,將其導入產業及社會生活,解決日本國內未來可能面對的社會課題。南韓政府計畫至2023年公私部門累計投資超過30兆韓元(約260億美元),創造一個完善的5G商業生態環境,期以到2026年能培育15個以5G為基礎的戰略產業(如智慧工廠、智慧城市、自駕車等),這些均有助於穩定亞洲的經濟成長。

 

最後在我國經濟展望方面,就主要預測機構對台灣經濟成長率的預測結果來看,國內機構看法較為正面,認為2020年經濟成長將略優於2019年,而國外機構的看法則較為保守,多數認為2020年表現不如2019年。事實上,就這波全球景氣走緩的情況來看,主要是受到美中貿易爭端,以及中國經濟持續向下的影響所導致。台灣經濟與全球貿易連動性高,過去一段時間與中國的依存度亦持續上升,不過近期在全球供應鏈重整的帶動下,加上政府適時推出政策進行引導,在台商擴大對台投資、國際轉單效應並增加對台灣投資的因素下,可進一步推升國內就業及貿易,並帶動服務業表現、提高薪資及內需成長,因此2020年我國經濟成長將有機會再向上調升。(作者為台灣經濟研究院研究二所副所長)



go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