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業總會服務網 -- 新冠疫情對產業衝擊與因應
正在加載......
新冠疫情對產業衝擊與因應

589

鑒於工商業界十分憂心新冠肺炎疫情對國內經濟與產業的衝擊,並希望政府儘速針對遭受新冠疫情重創的產企業,提供租稅、融資紓困措施、給予直接補助及降低營運成本,以協助其渡過難關。爰此,全國工業總會、全國商業總會、工商協進會及三三企業交流會,特於四月中旬共同舉辦閉門的「新冠疫情對經濟衝擊之因應策略」高峰論壇,會中邀請國內產學研界菁英就各自專精領域提出因應策略與建議,並於會後彙整成產業界建言書送請政府相關部門參採。

 

文:紀麗君整理

 

鑒於工商業界十分憂心新冠肺炎疫情對國內經濟與產業的衝擊,並希望政府儘速針對遭受新冠疫情重創的產企業,提供租稅、融資紓困措施、給予直接補助及降低營運成本,以協助其渡過難關。爰此,全國工業總會、全國商業總會、工商協進會及三三企業交流會,特於四月中旬共同舉辦閉門的「新冠疫情對經濟衝擊之因應策略」高峰論壇,會中邀請國內產學研界菁英就各自專精領域提出因應策略與建議,並於會後彙整成產業界建言書送請政府相關部門參採。

 

專題報告:新冠疫情──史上最大經濟危機 

 

高峰論壇首先邀請台灣經濟研究院張建一院長先就其觀察新冠疫情爆發以來全球經濟情勢的演變,分析疫情對世界主要國家衝擊,以及各國提出因應與紓困策略,給予與會菁英參考。

 

張院長指出,自今年1月23日中國武漢封城以來,一場世紀大病毒衝擊全球經濟,主導全球經濟的美國成為全世界感染新冠肺炎最嚴重地區,短短一個月內,美國失業人口突破2千萬人。

 

美國聯準會FED3月會議紀錄顯示,決策官員認為,在新冠肺炎疫情衝擊下,美國經濟最糟的情況,恐怕要等到明年才可能復甦。花旗、摩根大通等華爾街銀行業者則警告,肺炎疫情未來2年將導致全球經濟產值損失逾5兆美元,且全球經濟產值可能至少要到2022年,才會回到疫情爆發前的水準。

 

台灣經濟研究院院張建一詳述新冠疫情對全球經濟衝擊及因應之道﹕

 

一、新冠疫情之衝擊與因應 

 

張建一分析說,中央銀行年初預估今年台灣經濟成長率3.45%,如今被疫情打亂,國際貨幣基金會IMF最近預測台灣今年經濟成長率是-4%(衰退4%),台灣經濟研究院預估1.53%;不僅台灣面臨經濟衰退困境,長久以來仰賴消費支撐經濟面的美國,其70%GDP來自消費市場,如今美國成為全球疫情最嚴重國家,經濟慘況可想而知。

 

(一)史上最大經濟危機

 

然而,美國10幾年來的經濟擴張,主要是由供給面的服務創新(如臉書、Google、Amazon…)所帶動的消費需求趨動,2020年起,如果美國與其他國家的服務創新公司能夠掌握5G、AI、IOT(物聯網)等新技術與新型態服務的創新應用,美國與全球經濟,將可望在數位經濟趨勢下持續成長。

 

目前還算慶幸的是,在疫情爆發前,全球庫存正處於近7年的低點,因此,來自全球的訂單正從低點往上,準備迎接訂單來臨,正好碰上新冠病毒肆虐,至少產業界少了庫存的損失。

 

不過,這場新冠病毒卻是史上最大的經濟危機,影響層面甚至超越1929年全球經濟大蕭條,回顧2003年亞洲爆發SARS病毒,累計8,096多人確診,然此次新冠病毒確診人數已近500萬人(累計至2020年5月中旬),而且遍及亞洲、歐洲、美洲、非洲各地,全球幾乎無可倖免,美國疫情最慘烈;即使位居世界強權仍不敵一隻小小新冠病毒的攻擊。

 

新冠病毒不僅攻擊人類生命,也打亂了全球產業供應鏈,麥肯錫特別點名物流系統,是任何產業都會遇到的挑戰,加上比起2003年SARS疫情,全球更依賴中國供應鏈,影響會比想像中大。

 

麥肯錫的資料(截至3月16日)顯示,目前中國製復工率達80%,陸運方面卡車運輸量只剩50%,全球海運約10%受影響,3月的空運量減少14%。

 

受創最嚴重的產業以旅遊、航空、汽車為代表,麥肯錫預料未來各產業復甦速度,由快而慢的排序如下:消費電子、半導體、消費產品>汽車產業>石油、天然氣>航空業>觀光旅遊。

 

世界貿易組織WTO憂心示警表示,2020年全球貿易至少減少13%,最糟的話會減少32%,比1929年全球經濟大蕭條時還要糟,現在全球主要預測機構一直在下調2020年全球經濟表現,究竟全球經濟走勢如何,完全要看疫情發展,以及疫苗何時問市。

 

(二)美國、中國 經濟大衰退

 

先來看全球經濟中心美國的表現,4月第一周,因新冠病毒引發的新一輪裁員和無薪假人數又飆升了660萬人,累計不到一個月的時間,美國失業人數高達1,680萬人,預估美國失業率很快會突破10%。

 

美國3月份Markit製造業PMI49.2、服務業PMI只有39.1、綜合PMI40.5,代表經濟衰退警示。

 

美國大型銀行與投資機構普遍看壞第2季經濟成長率將衰退三成以上,摩根士丹利預測衰退38%,高盛預測衰退34%,德意志銀行預估衰退33%,品浩預估衰退30%,美國銀行預估衰退30%。

 

美國前聯準會FED主席柏南奇4月8日悲觀表示,當前經濟不會急速回彈,可能需要數年才能恢復穩定,且稱第2季美國GDP將比去年同期萎縮至少30%,但他認為保全勞動力與企業實力,仍是相當重要。

 

美國聯準會FED3月會議紀錄顯示,決策官員認為,在新冠肺炎疫情衝擊下,美國經濟最糟的情況,恐怕要等到明年才可能復甦。花旗、摩根大通等華爾街銀行業者則警告,肺炎疫情未來2年將導致全球經濟產值損失逾5兆美元,且全球經濟產值可能至少要到2022年,才會回到疫情爆發前的水準。

 

FED幕僚經濟學家指出,最可能的情況有兩種,一是美國經濟在今年下半年開始復甦,或者經濟復甦「更慢站穩腳步,直到明年才實質展開」,而這兩種情況下,通膨率都將走低。

 

中國2020年第1季經濟顯然是衰退的,依中國統計局發布的資訊,今年前兩個月固定資產投資大幅衰退24.5%,而在重災區封城抗疫的情勢下,中國今年前兩個月消費品零售總額也大幅衰退20.5%;在進出口貿易方面,今年前兩個月進口衰退4%,出口大幅衰退17.2%。

 

觀察2020年3月製造業採購經理人指數,只有中國在50%以上達52%,美國49.1%、歐盟44.5%、日本44%,製造業都處於衰退趨勢。

 

(三)台灣經濟情勢

 

台經院調查各產業對未來半年景氣看法,以運輸倉儲業及電信業最看好未來半年景氣,其中運輸倉儲業100%看好未來半年景氣,52%左右電信服務業看好未來半年景氣;62%左右建築投資業認為未來半年景氣會轉差,還有半數以上的批發、餐旅、銀行與證券業看壞未來半年景氣。

 

1、較樂觀情況:延遲復原,全球復甦可望落在第四季

 

新冠肺炎會受到季節影響,且檢測試劑數量將跟上需求,中國與東亞的疫情在第二季初期會受到控制,歐美地區確診人數則持續快速增加到4月中旬,各國將採取更強烈的防疫政策,疫情也會在6月趨緩。

 

經濟狀況受到大規模隔離、旅遊禁令影響,企業或消費者的支出都會大幅下降,即便是恢復速度比較快的亞洲地區,供應鏈直到第二季尾聲仍難以恢復,至少到第三季才有起色,歐美地區更可能等到第四季,各國政府則會更積極採取貨幣策略,像是美國聯準會已經連番降息,但效果有限。

 

2、較悲觀情況:持續緊縮,直到明年前兩季才會復甦

 

挑戰更加嚴峻,病毒會被證實與季節無關,各國防疫策略效果也不彰,剛開始流行的歐美地區,確診高峰會延續到5月中旬,就連可能已經控制住疫情的東亞各國,也得持續實施防堵政策,避免疾病再度流行。

 

經濟情形不可避免更加糟糕,2020年企業的裁員人數與破產數增加,有機構甚至認為全球經濟受損程度,接近2008年的金融危機,主要經濟體的GDP遭受打擊,直到2021年的前兩季才會復甦。

 

二、因應對策 

 

新冠肺炎疫情造成經濟「驟停」的時間與嚴重性,事實上將由醫療進展來決定,並不是經濟及金融問題。

 

各國採取擴張政策,對困難的企業與家庭注入現金,以防止流動性問題,不致造成更嚴重的破產,但這究竟能維持多久,尤其是一些財務風險更嚴重的國家,包括新興市場在內,未來將如何負擔政策性支出,仍舊問題重重。

 

(一)降息、QE撒錢

 

新冠疫情擴及全球,各國央行紛紛降息因應,目前降息的國家,包括美國、中國英國、澳洲、紐西蘭、俄羅斯、加拿大、南韓、冰島、台灣、南非等,其中美國、歐元區、英國已接近零利率,澳洲與紐西蘭的利率也剩下0.25%。

 

更積極的國家進一步採行量化寬鬆QE政策,如美國、歐盟、日本與加拿大,這其中以美國實施無限量化寬鬆政策,並由財政部擔保,這將使美國未來財政堪憂。

 

由於各國疫情告急,國際機構也相繼提出紓困政策,國際貨幣基金提供500億美元優惠貸款,另準備約1兆美元幫助各國應對疫情衝擊;歐盟動用370億歐元資金,幫助會員國因應醫療支出,並考慮運用歐洲穩定機制,規模約4,100億歐元,提供各國債務擔保。

 

(二)全球主要國家紓困規模

 

台灣提0.03兆美元,占GDP5.5%;美國2.2兆美元,占GDP10.2%;日本提1.01兆美元,占GDP19.6%;韓國0.11兆美元,占GDP6.8%;新加坡0.042兆美元,占GDP11.7%;德國1.21兆美元,占GDP31.3%;法國3,780億美元,占GDP14%;英國3,980億美元,占GDP14.7%;義大利273.9億美元,占GDP1.4%。

 

紓困政策的目標:短期是救急、救窮,保障人民基本生活;中期求振興,再等待時機;長期則是調整結構,經濟穩健成長。

 

(三)全力穩住經濟基本盤 救失業

 

AMTC於2020年3月31至4月6日對新冠肺炎對亞太地區中小企業的影響進行調查,調查結果顯示,即使在健康經濟環境中,現金流對於小企業來說,也常常是一個掙扎,許多人實際上過著「paycheck to paycheck」的生活,消費需求的急劇下降,很容易使他們陷入虧損甚至倒閉。

 

新冠肺炎大流行和隨之而來的經濟危機,對小型企業造成了明顯的破壞,從社會疏離到政府強制關閉,銷售減少和需求普遍下降,對小型企業的影響已經顯現。

 

幾乎50%中小企業的現金儲備不到一個月或只有一個月;近30%的中小型企業期望不要解僱50%或更多的工人,只有35%的人有信心他們不必裁員。

 

產業界影響與建議 

 

一、服務業 

 

﹙一﹚遊覽車業:急需救命錢 遊覽車業者指出,目前政府提供的紓困方案係勞工為主,並沒有為企業續命的紓困方案,以遊覽車業為例,自1月23日武漢封城以來,遊覽車的業績是0,口袋不夠深的業者何以為繼?

 

可是,目前政府提的紓困貸款,遊覽車業者沒有信用保證基金的保證,但每家遊覽車公司都有車貸及停車場土地的沈重支出要扛,這個產業有700~800名員工,一個勞工背後就是一個家庭。

 

而且遊覽車駕駛員是專業技術,涉及交通安全與人命,所以必須確保專業駕駛員的長期工作,對於業者急迫的困難,從交通部到觀光局,都沒有提供給遊覽車公司資金補助,對於政府提出1兆紓困,只能看得到卻吃不到。

 

遊覽車業者即使為了保命賣遊覽車,在疫情當下,根本沒有人要買,擺在眼前1萬台遊覽車,有7千台停駛,明明朝不保夕,但政府的紓困限制條條框框很多,根本貸不到錢,可以說遊覽車業者大家都在等死。

 

﹙二﹚廣告業:八成廣告被網路巨擘搶占

 

本土網路媒體業者指出,網路巨擘拿走台灣數位廣告80%市場,台灣本地廣告業,沒有收入就不可能創造出本土的思想價值;過去幾年媒體靠辦活動賺錢,但疫情嚴重,活動取消,收入銳減,業者認為,政府宜提供服務業整併機制,而非一味的補貼。

 

雖然數位市場競爭激烈,但台灣智慧型手機普及率近100%,幅員小,密度高,其實是最佳場域,國家隊容易經營,過去ETC成功經驗可參照,可以先做好內需,再創造出口模式;另外觀察到5G車聯網商機,也是未來努力方向。

 

﹙三﹚食品業:中小企業貸款展期 延後攤還

 

由於疫情造成消費萎縮,服務業收入銳減,食品業者建議政府再提高補貼救急金額預算,目前台灣的紓困預算與各國相比幾乎相對較低,僅占GDP5.5%,對於中小企業借貸,建議直接由政府訂定內容、條件,不須再經銀行審核;而近在眼前的所得稅申報,建議延至6月30日後,至少分6期繳交,不須申請;對於中小企業貸款,建議延長利息和本金攤還,同時銀行也應延長貸款期限 ;也不能疏忽未申領發票之個人營業點;另建議暫停房屋租金所得扣繳,直接降租反應給租屋及租店者,這對租屋(店)者才是最直接幫助。

 

﹙四﹚金融業:讓台灣的直接金融 與世界接軌

 

FED在3月23日宣布無限量QE,收購政府、民間債券,甚至到垃圾債評級的公司債,主要是因為美國直接金融比例高,占87%,QE購債直接就提供企業流動性最大效率。另在GDP結構上,因消費對美國GDP的貢獻占75%,所以直接發放現金(每人1,200美元)以及失業補助共5,100億美元,可以刺激消費,這是美國經濟恢復動能的重要力量。

 

不過,金融業者表示,台灣是以間接金融為主,占82%,所以央行不走QE購債模式,而是推出2,000億元中小企業融資方案,信保九成,利率不超過1%,請銀行來協助提供中小企業流動性,防止受創產業資金斷鏈。

 

鑒於金融發展對國家經濟成長影響至為重大,金融業者特建議讓台灣的直接金融與世界接軌,改善國內間接金融遠高於間接金融的不正常、不健康的現象。因為台灣在全球貿易總額排名第18名,但金融產值僅占GDP6.8%,直接金融比重只有17%;反觀鄰近貿易總額排名第15名的新加坡,它的金融產值比重為13.1%,是台灣的2倍,直接金融比重是70%,是台灣的4倍。

 

再從台灣的GDP結構來看,消費對GDP的貢獻占41%,所以酷碰券折扣是有效的方法,但金額似乎太小,而以消費占GDP的比例,建議寬列到4,000億左右。

 

二、製造業 

 

﹙一﹚紡織業:比照油價降幅 降電價

 

紡織業者建議,用電費調整夏季用電,以及降低平常電費(比照油價降幅約20~30%);在簡稅方面,營所稅減半,108年應付所得稅延2~3年分期支付;紓困戶面要提高貸款額度,屆期借款展延2年,中小企業保證額度升至100%;有關製造業員工薪資補貼公司,以作為因應營運損失之減薪補助(期望30~40%),可應用外勞保護基金。

 

紡織業者期望金管會/財政部,協助企業廠家(定申貸等級)尋求融資紓困,希望政府建制(政府與民間企業)成立國家戰略儲備(疫情/天災提供必要材料資源),在疫情過後,針對數位時代來臨,思考如何做好升級或跨業合作,內容包括:國家經濟金融發展方向、宣導及轉導企業重新布局,國家宜進一步規劃出全球經濟發展方向及策略規劃。

 

﹙二﹚生技業:台灣醫療生技強項在生產 而非研發

 

生技業者指出,現在門診量少了1/3,但醫療單位不能裁員,也沒有無薪假,還必須支持醫療正常營運及醫療水準,觀察各國新冠肺炎死亡率,歐盟區大於10%,其它地區約2~3%或1.5~1.6%,關鍵在於醫療制度,歐盟區採社會主義制度,美國則是市場經濟,都不足以支撐傳染病時期的醫療所需。

 

台灣全民健保依服務量來申請費用,建議健保局依各醫療院所過去的工作量,給予支付,才能協助各醫療院所繼續服務民眾。

 

布局方面,對醫療產業未來發展,台灣過去20~30年強調研發,但事實上,台灣發展醫療生技的強項在生產,而非研發。

 

以口罩為例,美國因口罩利潤低早就不生產口罩,完全交由大陸生產,當疫情爆發時根本無口罩可用,目前生產口罩的關鍵在瀘材(熔噴布),尤其是高級N95等醫療口罩利潤高,台灣業者可利用此機會,赴美國生產口罩,不失一大利機。

 

﹙三﹚水泥業:提供中小企業營業額25~30%融資

 

水泥業者指出,當中小企業這個基礎不在了(倒閉),未來想要重建將很困難,可是目前政府對中小企業的紓困動作不夠快,需要工商界大型企業扛起這個重擔,幫國家度過新冠疫情大災難,而非將全部責任都丟給政府。

 

呼籲大型企業首先不能裁員,還要想辦法將資金挹注給中小企業,建議政府提供中小企業營業額25~30%融資,允予5~6年分期還款,目前可預見4、5月疫情最嚴峻,是中小企業最大難關,紓困力道與速度要愈快愈好。

 

﹙四﹚光學業:2018年超收800億營所稅 退給企業紓困

 

光學業者指出,2016~2019年政府超收營利事業所得稅逾3,000億元台幣,光2018年營所稅就超收800億元,如今產業界遭遇世紀大病毒襲擊,面臨前所未見的經營困境,呼籲政府將超收的800億元退給受困的中小企業。

 

過去企業賺錢時繳稅給政府,現在企業面臨生存危機,政府應退稅給企業度過經營難關。

 

另建議暫停空污稅課徵、夏季電價暫不調漲,在石油價格大跌之際宜按比例調降電價,以及重油價格;針對中小企業建立e化(資訊化)所投注的設備,給予獎助設備更新補助款等。

 

﹙五﹚石化業:挖掘口罩業等中小企業潛力

 

石化業者指出,據評估,因疫情衝擊,今年第1季中國的中小企業46%倒閉,美國約50%倒閉,台灣號稱口罩國家隊擁有60台機械設備,但關鍵材料熔噴布還好本土還有3家廠商,才能持續生產口罩並組成國家隊;而鄰近的韓國因為熔噴仰賴大陸供給,當大陸禁止出口時,韓國撐了3周就沒有口罩了。

 

口罩國家隊顯示中小企業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此次因新冠病毒全球都需要口罩,那未來會需要什麼?若不重視中小企業,未來當災難降臨,若缺乏關鍵的中小企業就慘了。

 

建議政府好好思考,中小企業的競爭力需要政府協助,就像台灣僅剩兩家口罩廠,過去上工率只有20%,此次因口罩需求而滿載生產還拓展更多生產線,政府可盤點還有那些類似口罩的產業,需要政府特別照顧,以便日後在關鍵時刻發光發熱。

 

﹙六﹚食品業:資助產業現金流

 

食品業者表示,疫情造成很多產業受創,如空運、海運業大受衝擊,旅遊等相關行業甚至零收入,手中周轉金撐不了幾個月,未來將難以復業,現在雖然台灣防疫表現不錯,但如果國外經濟不好,台灣也好不起來,建議中華經濟研究院、台灣經濟研究院等研究機構實際去訪察產業現況,當現金流出現問題,產業一旦死了將回不來。

 

在地球村世界,當石油重挫時,玉米售價也同步便宜起來,大家以為各行各業都很糟時,台灣供貨大陸5G的半導體產業表現卻很好,建議政府單位要觀察整體經濟情勢,深入了解產業實務需求。

 

﹙七﹚電子業:運用手機 顯示安全防疫

 

電子業具體建議表示,在協助企業紓困的過程中,產業公會設法扮演會員需要的角色,如申請與審核;建議政府應適度減低國民對國內疫情的警戒心,讓國人願意恢復國內消費的意願,由外需改為內需;對電子業而言,如何運用科技讓國人在國內消費時,可以放心,例如手機可以顯示安全程度。

 

﹙八﹚營建業:危老重建條例「時程容積獎勵」 延長2年

 

營建業指出,疫情之後大部分家庭緊縮支出,不論政府發酷碰券或現金,所能帶動的消費還是很難帶動百業中長期的發展,建築業評估認為,「危老重建」能帶動經濟發展,只要足夠的誘因,民眾大都會樂意增加自己房產的價值。

 

行政院通過「危老重建條例」修正草案,其中10%的「時程容積獎勵」在今年5月9日之後,第1年減半為5%,建議放寬至第3年後再減為5%,也就是今年5月9日之後的2年仍舊維持10%的時程容積獎勵,之後再逐年遞減10%。

 

「有關規模獎勵」200平方米以上給予2%改為3%規模獎勵,但兩者合併仍然維持不得超過10%,另外在貸款興建的利息給予更大的優惠利率,這個剛啟動的引擎不要讓它慢下來。

 

疫情結束後,大部分外銷廠商元氣大傷,建議政府加強補助海外推銷、參展的費用和旅費,在不違反WTO的規定下,補貼外銷廠商的費用,如研發費用增加AI設備、數位管理費等,讓台灣繼續活躍在國際舞台。

 

學研界看法 

 

﹙一﹚務實面對缺電問題

 

學界分析表示,油價崩跌因OPEC+減產協議,5、6月減970萬桶/日,加上低迷油價造成美加等國減產約292萬桶/日,(共減1,262萬桶/日)應能抵消需求,新冠對原油需求的影響。

 

依美國能源部估計1,052萬桶/日,隨著疫情趨緩,未來油價將趨升。綜論,未來經濟展望可以不必那麼悲觀。

 

因應新冠肺炎的台灣經濟政策,建議政府採取寬鬆財政及貨幣政策是合宜的作法;在紓困方案宜提高執行率,首先要加強中小企業信保基金,酷碰券雖有乘數作用,但誘因不足,且恐緩不濟急,宜考慮給限時使用消費券;而規劃復工及解封的條件要及時。

 

在後疫情時代,因應中美貿易戰及疫情風險,造成的產業發展布局及台商回流,仍需持續改善投資環境,特別是務實面對能源轉型政策所衍生的如缺電、區域供電失衡、電價上漲、排碳及污染與能源安全等問題。

 

﹙二﹚建立產業「利潤率」維持的概念

 

研究機構分析表示,長期經濟發展的問題如結構性問題,與疫情衝擊的短期紓困問題,無法分開,必須併同處理,否則會併發症惡化。

 

政府的政策目標應建立產業「利潤率」維持的概念,這可利用財經產業的大數據進行推做,從降低生產成本,補充營運周轉金等相關的措施,來維持各產業企業生存所需的利潤率水平,否則關廠倒閉潮將一發不可收拾。

 

此次疫情啟示,國家須有各產業產品的「安全自足率」之確保(口罩國家隊證明成功案例),疫情後世界進入「新保護主義」,國家安全成為經濟發展之基本條件;還有台灣長期是高儲蓄率的國家,低消費傾向,有錢不消費的基本問題不改善,挹注流動性事倍功半,因此需尋求根本解決方案。

 

﹙三﹚迎合宅經濟的網絡經濟

 

研訓機構指出,新冠疫情使全球經濟大受衝擊,觀察各國指標,尤其是PMI(製造業採購經理人指數)與NMI(非製造業採購經理人指數),可觀察近月來,NMI大幅下滑,顯示各國非製造業正呈現大幅趨緩的情形,餐飲、休閒、旅遊、部分客運業、旅行社影響尤巨。

 

政府在執行振興方案時,除了已實施的寬鬆貨幣政策以及政府的財政政策外,宜注意結構性的問題,根據PMI或NMI,業者對未來6個月的觀點,顯示非常悲觀的預測,如何鞏固國人信心,將是很重要的工作。

 

目前國內外經濟正遭受疫情的衝擊,但疫情必將告一段落,在此期間,如何把握既有優勢,並規劃未來是重要的工作,美中兩國的角力,伴隨疫情的後遺症與國際產業鏈的變化,將關係著我國未來的發展。

 

值得注意的是,雲端、大數據、AI、網絡、生技等發展趨勢將加速,以迎合宅經濟的網絡經濟、非接觸經濟的發展;美中抗爭將惡化,且產業鏈將進一步調整,我國抗疫成功,可營造優良品牌效應,並規劃中長期發展策略,以增進國際競爭力。(作者為資深媒體人)



go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