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業總會服務網 -- 美中協議後的大陸台商發展
正在加載......
美中協議後的大陸台商發展

589

鑒於工業總會為了解「美中貿易戰對台商投資大陸的影響」所作的調查時程,與第一階段美中協議後確定課徵關稅的範圍大致相符,故為預測段美中協議後的大陸台商發展趨勢,本文特重新檢視此調查報告。結果得知︰一、大陸台商會基於企業規模、產業類別,選擇「開發大陸內需市場」、「轉移產能」或「轉移市場」等不同策略;二、如果勞動成本持續增加,將有更多台商選擇撤出大陸;三、如果大陸內需市場有更多機會,將有更多台商繼續或增加對大陸投資。

 

文:黃健群

 

歷經13輪談判,美中兩國在今(2020)年1月中旬簽署被稱為「第一階段協議」的《美中經濟與貿易協議》(Economic and Trade. Agreement Between the U.S. and China)(簡稱「美中協議」)。美國仍維持前三波關稅不變,即中國大陸出口美國2,500億美元商品仍課徵25%關稅;原定2019年9月1日要課徵的1,200億美元商品關稅,由15%降至7.5%、12月15日要課徵的關稅無限期擱置。換言之,超過1萬項、價值約3,700億美元的中國大陸出口美國商品,都被課徵額外關稅。

 

雖然美國貿易代表署(USTR)已多次將美國有需要、不具重要戰略價值的產品移入關稅豁免清單,但仍保留前三波的關稅課徵,以作為第二階段協議的談判籌碼。各界關注的是:新冠肺炎疫情重創全球乃至中國大陸經濟的情形下,大陸是否有能力履行第一階段「美中協議」兩年對美2,000億美元農產品的採購?以避免美國再啟貿易戰?

 

根據6月中旬美國貿易代表萊特海澤(Robert Lighthizer)在美國國會聽證會的發言,他認為:第一階段「美中協議」簽訂以來,中國大陸已陸續向美國購買大約百億美元的商品;因此,即使受疫情及香港問題影響,北京仍會繼續遵守協議承諾。

 

也就是說,在今年年底美國總統大選之前,即使美中兩國會因港版國安法、新疆人權等問題有所博弈。但疫後希望盡快恢復經濟動能的大陸當局,應會持續落實第一階段「美中協議」以避免橫生枝節;與此同時,希望順利連任的川普(Donald Trump),除了防疫,下半年的重中之重,就是景氣盡快復甦。因此,在雙方都希望「維穩」求「發展」的前提下,若無意外,美國應會視大陸履行協議狀況,再將一些產品列入關稅豁免。今年年底總統大選前,美中貿易戰應不至於有太大的變化。

 

美中貿易戰對大陸台商影響

 

美中貿易戰影響對台商投資大陸的影響為何?去(2019)年工業總會即透過問卷、訪談等方法,調查在大陸有投資台商的投資經營狀況及因應策略。而調查時程,與「美中協議」後已確定課徵關稅的範圍大致相符。(註1)因此,重新檢視此調查報告,可預測第一階段「美中協議」後的大陸台商發展趨勢。

 

一、無論產品是否出口美國,大陸台商訂單或利潤都受到影響

 

調查結果顯示,16%的大陸台商認為美中貿易影響很大、40.1%認為受部分影響、22.7%表示影響很小,僅有15.6%的受訪者認為不受影響。換言之,有超過五成六的大陸台商反映受到貿易戰影響。與此同時,有五成左右台商反映,美中貿易戰對其產品出口至美國有影響 (50.8%):其中影響很大的占18.9%,部分影響的占31.9%。由於有些台商產品具有不可替代性,進口商會代為吸收關稅,因此美中貿易戰對這些廠商的影響很小(17.8%)或不受影響(21.9%)(請見表1)。 表1 大陸台商受貿易戰影響程度 影響很大 部分影響 影響很小 不受影響 不清楚 貿易戰對公司在大陸經營的影響程度 16% 40.1% 22.7% 15.6% 5.6% 大陸出口至美國之產品,受貿易戰加徵關稅影響程度 18.9% 31.9% 17.8% 21.9% 9.6% 資料來源:整理自〈美中貿易戰對中國大陸台商之影響及動向調查〉研究報告。

 

進一步了解美中貿易戰對大陸台商的具體影響:48.8%的台商表示「訂單減少」;35.7%表示「利潤略為減少」(請見表2)。而選填「其他」者(20.9%),經綜整其意見大致為:「受經濟衰退影響」、「內需型產業影響較小」、「終端客戶減少訂單計畫」、「內銷競爭加劇」及「原物料成本上升」等。

 

結果顯示,近半大陸台商認為貿易戰導致「訂單減少」。事實上,許多台商表示在美中貿易戰開始後,美國客戶會主動選擇大陸以外的供應商,造成接單減少。此外,利潤減少的原因,包括美國進口商要求分攤加徵關稅的成本、供應鏈遷移導致運輸成本增加等因素。 表2 貿易戰對大陸台商經營的影響(複選) 貿易戰對大陸經營影響 有效百分比 訂單減少 48.8% 利潤略為(<10%)減少 35.7% 利潤大幅(≧10%)減少 10.7% 關鍵技術難以取得 5.3% 其他 20.9% 資料來源:整理自〈美中貿易戰對中國大陸台商之影響及動向調查〉研究報告。

 

二、大陸台商未來兩年採取觀望,但仍會持續在大陸經營

 

多數大陸台商認為:美中貿易戰難以預測、短期內不會結束。因此,前景未明的情況下,也影響到大陸台商未來在大陸的投資意願。

 

經統計,台商未來在大陸營運規劃,不論是在投資規模、產能,或是雇用員工方面,表示未來兩年不會增加的業者(即填答「不變」或「減少」者),占比均超過八成五,顯示在大環境不明朗的情況下,廠商於大陸的投資與營運規劃較為保守(請見表3)。如前所述,在美中貿易戰情勢未明的情況下,台商不僅赴陸意願降低,對大陸的投資規劃也趨於觀望。根據統計,2018年美中貿易戰初始之年,台商投資大陸為84.9億美金;2019年台商投資大陸為41.7億美金,貿易戰歷經一年台商投資大陸衰退近五成(49.1%)。(註2)與此同時,自2019年到2020年6月,共有191家台商通過回台投資審核,金額達到7,678 億台幣。(註3)雖然和過去每年數百家台商、近百億美金對大陸的投資相較,仍有相當差距;但顯見貿易戰對台商的投資動能已造成顯著的衝擊。

 

不過,在問到未來是否「結束大陸投資事業」時,僅有3.8%的台商考慮在未來兩年結束營業,顯見絕大部分業者仍選擇繼續在中國大陸。

 

大陸台商因應美中貿易戰策略

 

面對貿易戰的全面衝擊,台商的因應策略為何?

 

一、台商因應貿易戰策略:轉移市場、轉移產能、採取觀望

 

調查結果顯示,面對美中貿易戰,台商採取的策略主要為「開發大陸內需市場」(44.5%)及「暫採觀望」(43.3%)。其次為「開發其他出口市場」(33.8%)及「增加其他地區產能比重」(31.9%),至於「考慮從大陸撤出」則不到兩成(16.7%)(請見表4)。

 

進一步分析如下:

 

﹙一﹚轉開發大陸內需市場:對台商來說,赴其他不熟悉的地區投資設廠,風險難以評估,且開拓新的海外銷售市場亦不容易。此外,美中貿易戰多有變數,台商擔心花費鉅資遷出產能後,關稅制裁卻取消,甚至落戶的國家未來成為美國新的制裁對象。因此,「轉開發大陸內需市場」成為台商因應貿易戰的重要策略。

 

﹙二﹚轉開發其他出口市場:選擇「轉開發其他出口市場」的台商,主要希望開發東協地區為主(57.3%),其次為歐洲(29.2%)及其他地區(25.8%)等市場。主要是因為貿易戰導致全球產業供應鏈變動,其中東南亞為全球產業鏈的主要轉移地,故對於生產中間財的大陸台商而言,在代工(組裝)廠等終端產品客戶移向東南亞後,必須將其產品出口至東協國家。除此之外,由於東協市場具有人口、土地等紅利,再加上是崛起的新興市場,因此許多業者看好東協地區的發展前景,故以東南亞國家為未來的重點拓銷市場。

 

﹙三﹚增加其他地區產能比重:「增加其他地區產能比重」即是所謂的「產能轉移」(轉單)。經統計,選擇增加產能比重的地區以台灣最多(53.6%),其次為東協(34.9%)。

 

﹙四﹚考慮完全撤出大陸:經統計,考慮完全撤出大陸僅占16.7%。其中,考慮撤到東協地區的超過八成(84.1%);其次撤回台灣的占四成(43.2%);有一成多考慮撤至美國(11.4%)。

 

二、勞動成本提高讓大陸台商考慮撤出

 

除了美中貿易戰,台商考慮撤出大陸的原因為何?結果顯示,超過六成台商認為是「勞動成本提高」(66.4%),其次為「土地與租稅成本增加」(32.8%)、「當地業者惡性競爭」(32%),以及「環保要求提升」(30.3%)。茲說明如下(請見表6):

 

﹙一﹚勞動成本提高:許多台商反應,近年來中國大陸勞動成本快速提升,尤其加上「五險一金」等業者所需負擔的各類社保費用後,用人成本已逼近台灣聘用新人水準,大幅壓縮企業的利潤空間。

 

﹙二﹚土地與租稅成本增加:因大陸土地價格持續墊高,如經營利潤低於土地開發收益,台商只能考慮遷廠,並將土地用於商業開發,獲取更高的報酬。又如果台商業者對當地稅收、就業等指標貢獻不高,地方政府亦可能要求台商遷廠,將土地回收後另作他用。

 

﹙三﹚當地業者惡性競爭:近年來由於「紅色供應鏈」的崛起,許多陸企逐漸取代台商,成為歐美大廠供應鏈的一部分。不過,對於台商業者而言,當地陸企的「惡性」及「不對等」競爭才是最大的威脅來源。事實上,在大陸當地政府的補貼政策下,許多行業都面臨陸廠的價格競爭。此外,台商亦指出,不論是勞動法令或環保規章,有時存在陸企不需守法、台商卻要完全合法的「選擇性執法現象」,致使台商經營成本遠較當地陸企為高,此種不對等的競爭情形造成台商難以與當地陸企競爭。

 

﹙四﹚環保要求提升:大陸政府近年不斷加強環保治理力度。對產品在製程中較易產生污染的台商而言,經常面臨地方政府的查核及限污措施,甚至被迫停工整改。為符合大陸法規要求,台商須購入昂貴的處理設備,甚至被迫遷廠,對資源較不豐厚的中小企業台商而言,形成不小的負擔。不過,台商亦指出,嚴苛的環保政策對於相對守法、願意投資在環保設備的台廠並非全然不利,只要當地政府公正執法,就會自然淘汰許多規模較小、無力改善環保設備的當地業者,反而有利市場的健全。

 

三、擴大內需政策是台商續留或增加大陸投資主因

 

至於「考慮繼續或增加大陸投資原因」,有超過五成大陸台商反應主因是「大陸擴大內需政策」(53.5%);其次為「對台31條政策」(33.5%)。大陸內需市場商機,是多數台商願意或繼續投資中國大陸的主因。在當前貿易戰形勢下,中國大陸政府已頒布多項擴大內需政策,包括減費降稅、發行基礎建設公債並規劃大型建設、放寬融資限制等,並推出促進消費方案,這對台商來說都是可能的誘因(請見表7)。

 

結論:讓大陸台商扮演拓展台灣經貿版圖的重要角色

 

從調查結果來看,無論產品最終市場是否在美國,貿易戰對大陸台商的訂單或利潤都受到影響;且由於情勢仍未明,因此未來兩年內,台商不會增加在大陸投資。而在美國維持目前對大陸關稅的情況下,第一階段「美中協議」後大陸台商發展:一、會基於企業規模、產業類別,選擇「開發大陸內需市場」、「轉移產能」或「轉移市場」等不同策略;二、如果勞動成本持續增加,則將有更多大陸台商選擇撤出;三、如果大陸內需市場有更多機會,則將有更多大陸台商繼續或增加對大陸投資。

 

為了振興新冠肺炎疫情後的經濟,大陸政府基於「穩就業」、「穩投資」,陸續推出各種政策,以持續吸引台商投資:無論是2018年的「對台31條」、2019年的「對台26條」,以至今(2020)年的「對台11條」,都為台商參與大陸內需市場提供了條件。然而,大陸政府必須理解:對台商來說,優惠政策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公平穩定的投資環境,以及不受政治干擾的營商氛圍。

 

另一方面,我政府必須認知到,大陸台商廣布中國大陸各地、產業型態各有所異、資源規模各有不同,面對貿易戰甚或新冠肺炎所帶來的衝擊,也都不盡相同。因此,政府應持續投注資源,切實的掌握大陸台商動向,並進一步協助大陸台商進行轉型、轉移或轉出。更重要的是,政府應以更具戰略觀的思維,透過政策引導,讓大陸台商扮演拓展台灣經貿版圖的重要角色,為台灣創造最大的利益。(作者為工總大陸事務組組長)

 

註1 報告名稱為〈美中貿易衝突對中國大陸台商之影響及動向調查〉。調查時間為2019年4-8月。美國川普政府已於2019年8月1日宣布對所有大陸進口商品課徵關稅,惟稅率歷經多次磋商後到2020年1月才全部確定。因此調查結果仍可反映大陸台商狀況。

 

註2 請見經濟部投資審議委員會網站,「業務統計」。

 

註3 請見投資台灣事務所網站。

 

註4 包括中東及非洲等區域。



go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