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業總會服務網 -- 解讀大陸內循環經濟戰略
正在加載......
解讀大陸內循環經濟戰略

589

今年5月下旬,習近平在大陸全國政協十三屆三次會議的聯組會上,提到了「⋯要把滿足國內需求作為發展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加快構建完整的內需體系,⋯逐步形成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不久之後的7月,在與企業家座談時,習近平再次強調要推動大陸經濟「國內大循環」。有論者評論,這是大陸面對外部壓力下的「閉關鎖國」;亦有論者認為,這只是單純的擴大內需。本文特從戰略層面,解讀大陸當局提出「內循環」的意涵,同時預測未來的政策方向。

 

文:黃健群

 

 

時序來到第3季。對中國大陸來說,全球新冠肺炎(Covid-19)疫情未歇,美中對抗更為加劇,且洪災肆虐、糧食危機等內外不利因素紛至沓來。但根據官方7月16日公布的資料,大陸經濟似乎已經逐步回穩:GDP由第1季的負6.8%,恢復到第2季的增長3.2%。(註1)然而,就在此時,大陸政府提出經濟「內循環」的概念。有論者評論,這是大陸面對外部壓力下的「閉關鎖國」;亦有論者認為,這只是單純的擴大內需。本文從戰略層面,解讀大陸當局提出「內循環」的意涵,同時,預測未來的政策方向。 

 

「內循環」經濟提出的背景 

 

今年5月下旬,大陸領導人習近平在全國政協十三屆三次會議的聯組會上,提到了「⋯要把滿足國內需求作為發展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加快構建完整的內需體系,⋯逐步形成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不久之後的7月,在與企業家座談時,習近平除了強調要「以市場為主體」、「激發市場主體活力」之外,再次強調要推動大陸經濟「國內大循環」。一時之間,「內循環」成為大陸各界熱議的話題。 

 

為何在此時要提出「經濟內循環」的發展模式?就大陸當局來說,主要因為內外部因素。在外部因素方面,因為新冠肺炎疫情造成的全球經濟低迷、保護主義及市場萎縮,大陸當局認為未來全球需求將持續衰退;與此同時,以美國為主的西方國家,在疫後將持續遏制中國大陸的崛起。在內部因素方面,中國大陸經濟正進入所謂的「新常態」,不但經濟面臨下行壓力,且增長由高速轉為高中速;與此同時,大陸經濟也面臨發展方式、經濟結構,以及增長動力等方面的調整與轉變。 

 

換言之,基於未來國際經貿環境的巨大改變,以及經濟增長方式必然的結構性調整,大陸當局相對應提出新的發展戰略。誠如英國廣播公司(BBC)的分析,中國大陸之所以啟動以「內循環」為主的經濟發展模式,主要是對應「外循環」模式的局限。自大陸改革開放以來,製造業發展「兩頭在外大進大出」的經營模式,雖然讓中國大陸在國際貿易領域快速占據了一席之地,但卻也讓「中國製造」成為低附加價值產品的生產基地,同時成為全球產業鏈利潤最薄弱的一環。BBC認為,疫後時期,在地緣政治衝擊下,受到以美國為主的國際制裁甚或疫情影響,中國大陸出口力道將不若以往;再加上部分依賴國外的關鍵技術、原材料、零組件可能被「斷供」或無法進口,中國大陸將同時面臨需求端衰退和供給端無法生產的「雙向擠壓」。因此,大陸當局希望改變過度依賴「外循環」的經濟發展模式,過渡到「內外雙循環」共同促進的模式。 

 

基於這樣的認識,大陸當局認為,應發揮自身優勢,以「超大規模的國內市場」作為槓桿,撬動中國大陸的經濟。就如多位大陸官員、學者強調的,中國大陸「是一個擁有14億人口、9億勞動力、超4億中等收入群體的經濟大國,具有超大規模市場優勢,蘊藏巨大消費潛力」,而以拉動GDP增長的「三駕馬車」來看,近年來消費已成為大陸增長主要的拉動力量。誠如本文作者過去曾強調,自2014年以來,消費已連續6年成為大陸經濟增長的主要動力,且自2015年開始,消費對大陸GDP的貢獻都超過五成,2018 年更高達76.2%。2019年,大陸最終消費支出對GDP增長貢獻率為57.8%。然而,大陸內需消費仍僅占GDP約四成,和先進國家相較,仍有相當差距。(註2) 

 

也就是說,大陸當局認為疫後全球政經情勢,讓中國大陸的出口與投資,都將難以維持過去榮景,甚至可能雙雙面臨衰退。因此,透過擴大國內市場,不但可以緩解疫情帶來的經濟衝擊,且能為中國大陸經濟結構轉型提供新的動能。 

 

疫情下大陸「三駕馬車」概況 

 

隨著疫情防控有初步成效,以及復工復產、刺激消費等政策的推動;從各項數據來看,2020年迄今,中國大陸的出口、投資動能都有恢復。而消費方面,相對仍較為疲弱。 

 

一、投資方面:依靠傳統基建、高新技術產業拉動 

 

從投資來看,今年1-7月,中國大陸固定資產投資(不含農戶)32兆9,214億(人民幣,下同),較去(2019)年同期衰退1.6%,降幅和上半年相較,收窄1.5%。其中,民間固定資產投資18兆4,186億,衰退5.7%,降幅收窄1.6%。與6月比較,7月份固定資產投資(不含農戶)成長4.85%。以產業別來看,第一產業同比增加7.7%,第二產業同比衰退7.4%,第三產業同比增長0.8%。 

 

進一步檢視大陸1-7月固定資產投資主要產業投資概況: 在基礎建設投資方面,基礎設施投資同比衰退了1.0%,但降幅比上半年收窄1.7%。其中資訊傳輸業和水利管理業投資分別增長16.6%和2.9%;交通運輸郵政業投資增長1.2%,其中,鐵路運輸業投資增長5.7%,道路運輸業投資增長2.4%。高新技術產業,今年1-7月投資同比增長8.0%,增速比上半年加快1.7%。高新技術製造業投資同比增長7.4%,增速比上半年加快1.6%,其中,醫藥製造業投資增長14.7%,電子及通信設備製造業投資增長7.3%,醫療儀器設備及儀器儀表製造業投資增長4.2%。高新技術服務業投資同比增長9.1%,其中,電子商務服務業投資增長26.4%,科技成果轉化服務業投資增長24.4%,資訊服務業投資增長14.2%。此外,在房地產方面,今年1-7月投資同比增長3.4%,增速比上半年加快1.5%。 由上述數據來看,今年大陸主要的投資動能,仍是來自政府。而進一步檢視,傳統基礎建設(「傳統基建」)及高新技術製造產業是投資增長較大的產業,特別是與資訊相關的電子商務、科技成果轉化、資訊等,投資成長均超過兩成。 

 

二、出口方面:以美國為主,但對東協出口持續增長 

 

在出口方面,今年1-7月,大陸出口9.4兆人民幣,年減0.9%。出口地區方面,1-7月大陸對美國出口1.56 兆人民幣,年減4.1%;對歐盟出口1.47兆人民幣,年增4%;對東協出口1.4 兆人民幣,年增 5.6%。以金額來說,美國仍是大陸主要的出口地區,其次為歐盟、東協。但以增長幅度來說,中國大陸對東協、歐盟都呈現正增長,但對美國的出口則呈現衰退的狀況。 

 

值得注意的是,東協已是大陸最大貿易夥伴。今年1-7月貿易總額2.51兆人民幣,占大陸外貿總額14.6%。 

 

三、消費方面:家庭債務導致民間消費動能不足 

 

要了解大陸消費狀況,可從最能反映國內需求的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數據來看。 

 

2020年1-7月,大陸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達20兆4,459億人民幣,同比衰退9.9%。其中,除汽車以外的消費品零售額同比衰退9.7%,限額以上單位消費品零售額衰退了8.6%。按經營地區分,今年1-7月,大陸城鎮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同比衰退了10%,鄉村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同比衰退了9.5%;按消費類型區分,餐飲收入1-7月同比衰退29.6%;商品零售同比衰退7.5%,其中,衰退幅度超過一成的,包括金銀珠寶類(-20.0%)、石油及製品類(-17.8%)、服裝鞋帽針紡織品類(-17.5%)、家具類(-12.5%)、汽車類(-11.6%),以及家用電器和音像器材類(-10.8%)。 

 

由這些數據來看,受到疫情封城停工影響,非必要性消費活動的停滯,造成飾品、衣服、旅遊、購屋、裝潢等這類商品銷售大幅滑落;無法出行也導致石油用量大幅衰退。雖然,大陸復工復產後,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由今年1-2月同比衰退20.5%,逐漸回溫到7月衰退僅1.1%。但整體來看,大陸內需動能仍然不足。 

 

事實上,疫情只是加劇了近年來大陸內需消費動能不足的原因之一。以一般民眾消費較為大宗、可反映一般民間消費動能的手機跟汽車銷售來看,自2017年以來,大陸手機銷量由4.91億支,下滑到2019年的3.89億支;2020年上半年,手機銷量也僅有1.53億支,僅達到去(2019)年的39.3%。汽車方面,2018年大陸汽車銷量2,235.1萬部,較2017年衰退5.9%;2019年為2,069.8萬部,再衰退7.4%。而2020年1-7月,大陸汽車累計銷售953萬輛,年減18.4%。 

 

大陸民間消費力不足的原因,最主要是家庭債務過高。根據大陸學者的研究,大陸家庭債務主要是「住房貸款」,其次是「醫療費用」。2018年,上海財經大學研究院測算出,大陸家庭債務與可支配收入比高達107.2%,逼近美國金融危機前峰值;另有研究測算出,這個比例達到110.9%,已經超過美國金融危機時的水平。而低收入家庭的債務已經超過其收入的10倍。西南財經大學中國家庭金融調查與研究中心和螞蟻金服集團研究院聯合發布的報告顯示,收入最低的20%的家庭,負債收入比高達1,140.5%。 

 

「內循環」經濟政策可能方向 

 

從「三駕馬車」數據來看,大陸當局要面對的,是如何激發民間投資、出口結構調整,以及解決民間消費困境等問題。因此,其提出的「內循環」經濟戰略,並非閉關鎖國,也非僅是擴大內需。但短期來看,擴大國旅以減少服務貿易逆差,以及推動以科技產品為主的進口替代,將是近期可能的政策方向。 

 

一、擴大國旅以減少服務貿易逆差 

 

中國大陸長期以來依靠貨物貿易的順差賺取外匯,但自2000年之後,服務貿易即呈現逆差的狀況。以官方近10年的數據來看,2010年大陸服務貿易出口人民幣1.2兆,進口人民幣1.3兆,差額即超過1千億人民幣。到了2018年,這個差距擴大到1.7兆人民幣。2019年,由於服務貿易同比大幅衰退0.4%,以致逆差減少,為1.5兆人民幣(請見表1)。 

 

至於2020年1-6月,受到疫情影響,大陸服務進出口總額人民幣2.22兆,同比下降14.7%。其中,出口9,127.9億元,下降2.2%;進口1,3144.9億元,下降21.7%。貿易差額為4,017億人民幣。 

 

進一步來看,中國大陸長期以來服務貿易逆差,集中在旅行服務與運輸服務。以2018年來說,旅行服務的進口達人民幣1.83兆,運輸服務的進口為7,166億人民幣,兩者合計占當年服務貿易進口額的73.4%。由此來看,中國大陸服務貿易逆差的主要原因,來自包括旅遊、留學等大量的出境消費。以旅遊來說,根據大陸官方數據,1995年至2017年,中國大陸出境旅遊人數由0.05億人次增至1.43億人次,年均增長17%。1995年中國大陸出境旅遊人數居世界第17位,2013年已經躍居世界第1位。此後,中國大陸一直是全球最大的出境來源地。 

 

因此,可以預見的是,隨著後疫情時期出境難度的增加,大陸當局將鼓勵境外旅遊的部分能量轉回中國大陸境內。也就是說,大陸將透過國內旅遊市場的消費升級,一方面降低服務貿易逆差,另一方面為「內循環」經濟注入動力。 

 

二、推動以科技產品為主的進口替代 

 

近年來,中國大陸每年自海外進口,最大量是集成電路(晶片)。2017年大陸進口晶片數量高達3,770.3億個,金額為1兆7,610億人民幣;到了2018年,數量成長了10.1%、金額成長了17.3%。一直到2019年,大陸進口晶片數量高達4,451.3億個,金額高達2兆1,079億人民幣。數量同比增長6.6%,金額同比增長2.4%。而2020年1-7月,受到美國的半導體禁令升級的影響,大陸加快晶片的進口囤貨,以致進口數量較去年同期大幅增長24.8%、進口金額增長15.7%(請見表2)。 

 

由上述數據來看,中國大陸進口晶片數量跟金額逐年攀升。但隨著美國對中國大陸的科技封鎖,大陸當局勢必加快半導體晶片等相關科技產品的進口替代。以晶片來說,2019 年中國大陸晶片自給率只有約30%,大陸政府預計要在2025年,將晶片自給率提高到70%;由此可見,大陸半導體產業勢必進一步本土化。 

 

大陸當局意識到,中國大陸在科技領域仍處於落後西方先進國家。根據大陸媒體《科技日報》報導,大陸迄今仍無法自主創新、仍受制於人的關鍵技術,包括光刻機、晶片、作業系統、手機射頻器件等35項,以及半導體加工設備、半導體材料等60餘項尚未掌控的核心技術。因此,2016年5月大陸國務院發布〈國家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綱要〉,預計在2050年建成世界科技創新強國。因此,除了大基金、減稅、科創板,大陸政府勢必將陸續推出各項扶持科技自主創新的政策。 

 

結論:「內循環」經濟戰略的政策將是「十四五」規劃的重點 

 

大陸官媒一再強調,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的「內循環」,要以滿足國內需求作為發展的出發點。然而,大陸學者提醒,中國大陸要推動經濟「內循環」,要先解決供需、行業、企業,以及實體與金融等四大不平衡。也就是說,疫情影響下,大陸迄今內需動能仍相當疲弱;且從業人口眾多的服務業,以及作為大陸經濟基本盤、貢獻大陸60%以上GDP和80%以上城鎮就業的中小企業,受到的衝擊均未恢復。更重要的是,為了紓困導致過多資金流入市場,造成實體經濟與金融失衡的泡沫危機。 

 

此外,值得注意的是,新冠疫情蔓延下,大陸幾乎所有產業都受到衝擊;但以數位科技為主,或數位化程度相對較高的產業,受到的衝擊相對較小。因此,在7月中旬,大陸國家發改委等13部門也發布〈關於支持新業態新模式健康發展激活消費市場帶動擴大就業的意見〉,鼓勵以科技為主的15種新業態、新模式產業的發展。其目的一方面為因應疫後嚴峻的就業問題,另方面更重要的是,為大陸「內循環」經濟戰略提供動能。 

 

總的來說,可以預期的是,為落實「內循環」經濟戰略,大陸將持續提出各種政策的「組合拳」,在鼓勵將消費留在境內的基礎上,透過持續對外開放吸引外資、推動出口,並提高科技產品的自給率,以讓「良好的『內循環』成為『外循環』的基礎;順暢的『外循環』為『內循環』提供有力支撐」。相信,這也將是大陸「十四五」規劃的重點。(作者為工業總會大陸事務組組長) 

 

註1 本文所有與中國大陸相關數據,都引用自大陸國家統計局、海關總署等官方機構。 

註2 請見黃健群,〈大陸疫後經濟政策初探〉,產業雜誌602期,2020年5月。



go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