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業總會服務網 -- 新冠疫情下台商陸況調查
正在加載......
新冠疫情下台商陸況調查

589

為了解今年以來新冠肺炎疫情對台商在大陸投資的衝擊情況,以及台商的因應措施與需要協助之處,工業總會特於今年7月7日至8月25日期間,針對有在中國大陸投資的會員廠商進行問卷調查,結果顯示:「超過八成台商營運受到影響,其中傳統產業受衝擊較大」、「僅有近五成台商產能恢復七成以上」、「縮減產線、暫緩投資是台商主要因應措施」、「租稅減免、放寬邊境管制是台商最需要政府協助項目」,台商最後也反映「政府若不能積極因應,將造成台灣經濟海嘯式的衝擊」。

 

文:鄭旭堯摘要整理

 

 

新型冠狀病毒(COVID-19)疫情爆發以來,迄今全球確診人數已近四千萬人。世界各國為控制疫情,多採取封城或保持社交距離等措施,致使經濟活動陷入停擺。今(2020)年初,外界尚預期疫情範圍僅止於中國大陸,對經濟的主要衝擊局限於生產層面的「斷鏈」情況,且隨疫情在大陸逐漸受控將有所好轉。未料,疫情後續演變為全球大流行,尤其因歐美國家受創甚深,導致民間消費需求大幅衰退,在供給面與需求面的雙重打擊下,全球經濟已面臨自2008年金融海嘯以來,最嚴峻的衰退危機。雖然台灣因疫情控制得當、經濟活動仍正常運轉,主計總處預估今年經濟成長率仍可達1.56%,惟因疫情造成全球經濟急凍,加上美中爭端再起,種種不利因素已逐漸對國內產業造成衝擊。 

 

調查目的與方法 

 

面對新冠肺炎疫情的衝擊,以及未來全球產業鏈的劇變,在大陸投資的台商,會受到怎樣的衝擊?又會採取什麼樣的策略因應?為了回答上述問題,本會針對在大陸投資的會員廠商進行調查。主要目的: 

 

一、了解新冠肺炎疫情對台商投資大陸的影響:疫情爆發後,不論是因終端消費需求驟降,導致訂單流失等直接衝擊;或因供應鏈斷鏈、原物料難以取得,致使無法履行交易等間接影響,均造成台商業者在營運上面臨極大挑戰。本研究將針對業者在陸經營所受影響進行調查,以呈現產業界受衝擊的實際情況。 

 

二、了解台商針對疫情的因應策略與營運動向:在掌握台商受疫情的實際影響後,進一步調查業者所採取的應變措施,以了解其未來投資規劃、擬開發銷售市場,以及產能轉移動向等營運布局策略。 

 

三、了解大陸台商希望政府協助事項,並提出政策建議:本調查將彙整產業界期待受政府協助事項,俾建議政府採取必要措施,以協助業者度過難關。 

 

至於調查對象,主要針對工業總會157個團體會員下所屬會員廠商。問卷的發放對象是以有在中國大陸投資的企業為主(即「有根台商」),填答人以企業負責人或具經營決策權的高階主管為限。經檢視並統計,有效回收問卷共151份。然而,由於許多填答企業在大陸投資以集團方式經營,因此,實際可反映有在大陸投資的台商家數,遠超過此數。 

 

新冠肺炎疫情對台商營運影響狀況 

 

一、超過八成台商營運受到影響,傳統產業受衝擊較大 

 

當詢問受訪業者對於新冠疫情爆發迄今,對公司的營業狀況影響程度時,有38.7%的業者認為「大幅衰退」、42.7%認為「小幅衰退」、9.3%表示持平,僅分別有6%及2.7%的業者,因獲「轉單財」而表示營運「小幅成長」或「大幅成長」(請見圖1)。調查結果顯示,受訪者認為新冠疫情對公司業績造成衰退者,占全體受訪者的八成以上,僅有極少數業者因競爭對手產線停擺,而受惠於轉單效應。

 

進一步分析各產業別的營業狀況,有超過九成的傳統產業(包括塑橡膠、紡織等)反映營運陷入衰退;而資通訊及電子業營運狀況衰退者占比則將近七成(68.2%),顯示傳統產業受疫情的衝擊較為嚴重。另以對陸投資規模進行交叉分析後發現,對大陸投資規模越小的業者,受疫情影響導致營業狀況「大幅衰退」的比例越高。如對大陸投資金額在「100萬美元以下」的業者,其公司營業「大幅衰退」者占比高達約六成(61.8%),但投資規模在「2,001萬美元以上」的業者,其營業「大幅衰退」的比例僅有一成五。 

 

二、疫情影響最主要在「交通、物流受阻」與「訂單流失」 

 

探究業者受新冠肺炎疫情的其他影響(複選),高達61%的業者表示面臨「人員交通、貨品物流受阻」;近五成(47.3%)的受訪者認為是「海外訂單流失」;表示因疫情而「無法按時履行交易」則占約三成(30.1%)。另有業者表示面臨「運輸成本增加」、「在台原物料成本飆漲」、「市場需求尚未恢復」,以及「客戶延期付款」等影響(請見表1)。以產業別進行分析後發現,傳統產業最主要的衝擊為「海外訂單流失」;資通訊產業最主要的衝擊為「人流與物流滯延」。 

 

三、僅有近五成台商產能已恢復七成以上 

 

儘管疫情趨緩,調查結果顯示僅有近半(49.2%)的受訪者表示「產能已恢復7成以上」;三成的業者表示「產能恢復4-6成」,13.9%的業者表示「產能恢復1-3成」,甚至有6.9%的業者仍處於停工狀態(請見表2),顯示尚有許多台商的產能仍未恢復到疫前水準。另以對陸投資規模進行分析後發現,對大陸投資規模較小的業者,其產能受疫情衝擊的情況較為嚴重,如有半數對陸投資金額在「100萬美元以下」的受訪廠商,其產能恢復在四成以下(含仍在停工者)。 

 

四、兩岸人員往來大受影響 

 

雖然目前兩岸的疫情皆已趨於緩和,惟兩地往返仍各需要14天的隔離檢疫期(共28天)。受限於相關防疫規定,企業派遣台幹赴陸或台幹返台休假均受影響,只能盡量減少人員於大陸進出。實際上,本次調查有高達67.2%的受訪企業表示台幹「無法去大陸」,認為員工「無法回台灣」的業者則占48.1%。據了解,目前台商傾向盡量減少台幹往返兩岸,並視業務特殊情形以專案方式核准員工往返大陸,甚至有業者指出因隔離檢疫耗時甚鉅,其台幹已有5個月未能返台。 

 

台商因應措施與未來投資布局策略 

 

一、「縮減產線」、「暫緩投資」是台商主要因應措施 

 

鑒於疫情對營運上的衝擊,許多業者已採取具體行動進行因應。經調查,業者主要以節流與開源的方式度過危機:近六成(59.7%)的廠商採取「縮減產線規模或推遲既定投資」,其次為「申請政府紓困專案」(37.3%)。另有約兩成左右的受訪者表示,已採「實施居家辦公」、「實施無薪假或減薪」等措施(請見表3)。此外,亦有業者表示將於疫情期間「加強內部訓練」、「進行設備維修」、「開發新客戶」與「變更行銷模式」等。 檢視調查結果,雖然僅有1.5%的受訪廠商面臨「關廠歇業」,惟分別仍有18.7%及13.4%的受訪業者採取「無薪假/減薪」與「裁員」等強力緊縮舉措。未來是否會衝擊在陸台籍員工的就業情況,值得外界持續關注。

 

二、未來不確定性高,多數廠商對陸投資意願趨於保守 

 

調查發現,最多廠商認為疫情對公司的影響期間為6-12個月(32.1%),其次是1年以上(25%);認為疫情影響為3-6個月,或「難以預測」者均占約兩成;僅有2.1%的業者認為疫情後續的影響期間在3個月以內,顯示多數廠商認為疫情對公司營運造成的影響,恐將持續半年至一年以上,即無法在短時間內結束。至於台商對所屬產業下半年市況前景的評估方面,有約五成(50.3%)的台商認為下半年市況「不太樂觀」、20.3%認為「普通」、15.4%表示「非常不樂觀」。經統計,受訪者對下半年市況認為「樂觀」及「非常樂觀」者,占比僅一成四。整體來看,由於疫情發展的高度不確定性,絕大多數的受訪廠商仍看壞下半年的市況前景。 

 

基於前景未明,台商未來對大陸的投資意願也趨於保守。經統計,表示未來兩年,不會增加在大陸投資規模的業者(即填答「減少」或「不變」者),其占比超過七成五,僅有不到一成(7.3%)的受訪者表示將增加大陸的投資規模(請見圖2)。  

 

三、台商未來投資策略以「分散銷售布局」及「加速數位轉型」為主 

 

經調查,台商面對疫情影響,採取的主要策略為「分散銷售布局」,占比為44.2%。另有近四成(38.4%)的受訪者選擇「暫採觀望」、33.3%的廠商採「加速數位轉型」;表示採取「轉移中國大陸產能/供應鏈」及「轉投資其他事業」的業者,則分別占24.6%及23.9%(請見表4)。  

 

進一步分析如下: 

 

﹙一﹚分散銷售布局:此次疫情令許多地區的經濟活動陷入停擺,促使業界意識到分散銷售市場的重要性。從產業別觀察,在採取該策略的業者中,以「電機設備及其零件」占該業別受訪者比例最高(81.8%),其次為「生技醫藥」(71.4%)及「機械及機械用具」(53.3%);至於廠商欲加強開發的市場,則以東協區域居多,占採該策略業者的70.5%,其次為歐洲(32.8%)及日韓(24.6%)地區。 

 

﹙二﹚暫採觀望:採「暫採觀望」策略的業者,以「住宿及餐飲業及相關服務業」,占該業別受訪者的比例最高(57.1%),其次為「其它」(56.8%)及「食品及飲料製造業」(50%)。 

 

﹙三﹚加速數位轉型:疫情引發缺工危機,突顯自動化生產的迫切需求,許多企業亦開始正視數位轉型的重要性。在採「加速數位轉型」策略的業者中,以「機械及機械用具」占該業別受訪者比例最高(53.3%),其次依序為「塑橡膠及其製品」(52.6%)及「資通訊及電子零組件」(47.6%)。 

 

﹙四﹚轉移產能/供應鏈:調查顯示,採取「轉移大陸產能或供應鏈」策略的廠商,以「資通訊及電子零組件」占該業別受訪者比例最高(42.9%),其次為「機械及機械用具」(40%)及「塑橡膠及其製品」(31.6%);至於廠商轉移產能或供應鏈的目的地,則是台灣及東協區域為主,均占採策略業者的55.9%。 

 

﹙五﹚轉投資其他事業:經統計,採取轉業策略的廠商,以「批發及零售業」占該業別受訪者的比例最高(54.5%),其次為紡織業(42.1%)及「電機設備及其零件」(36.4%)。 調查結果顯示,大陸台商「轉移市場」以東協地區為主;「轉移產能」則是青睞東協跟台灣。顯示全球產業鏈因貿易戰、疫情等因素向東南亞移動下,台商多看好東協的發展。 

 

台商希望對紓困政策的了解及希望政府協助項目 

 

一、多數廠商了解政府推動的紓困政策,但滿意度仍有進步空間 

 

調查業者對政府各項紓困政策的了解程度,有44.4%的業者表示「還算了解」、4.2%「非常了解」,認為「普通」則占33.1%,認為「不太了解」與「完全不了解」的業者僅分別占16.9%及1.4%,顯示絕大多數受訪者知道政府刻正推動的各項紓困措施,惟經交叉分析後發現,對大陸投資規模較小的業者,可能因資訊、人力有限等因素,而對政府的紓困政策較不熟悉。 

 

至於台商對政府紓困政策的滿意狀況,表示「普通」的占比最高(35%);有超過三成表示「不太滿意」(31.4%),不到一成表示「完全不滿意」(5.7%)。而表示「還算滿意」不到三成(26.4%),表示「非常滿意」比例極低,只有1.5%。據了解,由於紓困方案眾多、申請條件複雜,規模較大的企業有較多的資源、管道,來了解並選擇符合其需求的紓困方案,故對相關政策的滿意程度較高,但整體來看,台商多認為我政府紓困政策仍有所不足。 

 

二、企業最希望獲「租稅減免」及「放寬邊境管制」 

 

調查顯示,將近六成的企業希望能獲「租稅減免」(59.6%);也有超過五成的企業反映,希望盡快「放寬大陸人員往來邊境管制」(51.1%);有將近四成的企業希望「增加兩岸直飛航點」(38.3%)、「補貼營運/人事費用」(37.6%)。其他包括「水電價格減免」、「利息補貼或貸款展延」及「協助拓銷大陸市場」,都有將近三成的台商建議。 

 

針對較多業者希望獲協助之措施進行交叉分析後發現,認為需要「租稅減免」的業別以「機械及機械用具」、「資通訊及電子零組件」與「生技醫藥」業占比較高;需要「放寬大陸人員往來邊境管制」措施占比較高的業別則為「住宿及餐飲業及相關服務業」與「批發及零售業」;希望獲「增加兩岸直飛航點」協助的業者,以「住宿及餐飲業及相關服務業」及「生技醫藥」業占比較高;至於「補貼營運/人事費用」占比較高的業別則為「批發及零售業」與「生技醫藥」(請見表5)。 

 

結論:若台灣企業困境無法解決,將造成台灣經濟海嘯式衝擊 

 

百年一遇的新冠疫情,對台商在大陸的經營已造成嚴重衝擊。除因消費需求減少,導致訂單流失、業績衰退外,因無法預期疫情何時結束,多數業者只能選擇推遲投資、開源節流以保存實力。工商界極為肯定政府在防疫方面的成績,但從實際調查得知,台灣企業受到的疫情衝擊,比媒體報導的還要嚴峻。政府若不能積極因應,使得台灣企業困境無法解決,將造成台灣經濟海嘯式的衝擊。基於調查結果,本會提出以下建議: 

 

一、強化紓困措施,重啟經濟動能 

 

為協助產業界因應面臨的多重困境,現階段應著重於優化紓困與振興政策,以維持企業的生存與經營。雖然政府先前推動的紓困政策規模已達到GDP的5.5%,金額高達新台幣1兆500億元,但扣除政府各類振興券預算後,對業界的實質紓困金額極為有限。面對未來恐成為「新常態」的疫情,政府宜超前部署未來整體政策規劃,在紓困3.0施行的同時,規劃紓困4.0。另從調查結果來看,業界仍期待政府提供更多的直接紓困資源,建議政府可思考減免營業稅、貨物稅等稅負的可行性,以期刺激大眾的消費意願,活絡國內經濟。 

 

另外,面對全球消費市場緊縮,許多業者處於苦撐待變的窘境。為協助廠商度過難關,宜針對艱困企業調降油、水、電價,並避免加徵碳稅、空汙費等稅費。而為減少廣大台商、台幹人員往返的困擾,政府應儘速與大陸及各國政府研議「商務快捷通道」,以出入境前一定時間內的檢測報告代替(或縮短)隔離天數,並應設法恢復台商群聚城市的直航航班,俾使商務人員得正常往來。 

 

二、掌握台商現況,擬定台商輔導政策 

 

大陸台商的產業型態與企業規模各有所異,面對的困境與應對策略亦有所不同。為有效協助台商度過困局,政府應扮演更積極的角色。目前,政府的政策重點在於「推動台商回流」,對欲深耕大陸或在台無母公司的業者而言助益有限。 

 

因此,建議政府投入資源,委託智庫、公協會等單位,深入大陸各地台商聚落進行調查研究,以掌握台商動向、供應鏈現狀與業者實際需求,俾針對不同業別、規模的台商提出相對應的輔導措施。此外,在大陸投資的中小企業台商往往因資源取得受限,缺乏對國際政經情勢的認知與抗風險能力。建議政府採取更積極的輔導作為,如成立「台商輔導辦公室」等專責單位,提供台商業者最新經貿商情及輔導資源,俾利業者據以調整營運策略、因應變局。 

 

三、因應全球產業鏈變化,協助台商多元布局 

 

過去台商以大陸為生產基地、美國為終端市場的產銷型態,因美中衝突與疫情爆發而有所改變。面對「反全球化」、「供應鏈多元化」及「美中脫鉤」等浪潮,政府必須及早研擬因應之道,協助台商分散產銷布局、規劃美中科技戰下的產業應變方案,以及輔導企業進行數位轉型。 

 

本次調查顯示,「分散銷售布局」是業界未來最主要的投資策略,其中又以開發東協市場為主。建議政府從產業對接的角度思考,配合東協各國的產業發展重點,以及全球產業鏈遷入帶來的新商機,研擬拓銷東協市場的新戰略,以增進我對東協的出口實益。 

 

此外,美中科技戰使雙方科技產業出現脫鉤,迫使具戰略性的資通訊業台商面臨「選邊站」的壓力。由於美中均為我科技業的重要市場,上策仍是以追求「左右逢源」為目標。故針對資通訊產業,應及早盤點產業技術來源與市場布局狀況,規劃美中脫鉤下的因應方案,以降低企業未來的營運風險。 

 

與此同時,疫情改變全球企業營運、供應鏈、生產及行銷方式,台商透過數位化來提升管理與應變能力已刻不容緩。除提供資源,協助E化程度較低的中小企業建置數位化營運環境外,政府亦應儘速完善涉及數位經濟的相關法規與基礎建設,俾為產業發展新興經濟模式奠定良好的環境。 

 

四、協助台商掌握大陸內需市場商機 

 

調查結果顯示,大多數台商並未規劃撤出中國大陸。尤其對於全球布局能力較低的中小企業台商而言,大陸仍是其營運重心。由於目前出口需求疲軟,大陸當局推出「雙循環」戰略,以擴大國內需求取代依賴國際需求。然而,台商在大陸長期以出口外銷為主,較缺乏經營內需市場需要的品牌與行銷思維,要在本地陸企的激烈競爭中突圍,仍須克服重重難關。對此,建議政府協助台商掌握大陸經濟政策、接軌新興產業發展契機,以及促進台灣產品對陸拓銷。 

 

中國大陸將於今(2020)年年底制定「十四五規劃」,預料「擴大內需」仍是重中之重。為協助台商業者拓銷大陸內需市場,政府應投入更多資源研究大陸經濟政策變化,並持續委託民間平台,針對內需市場特性,輔導業者調整產品(服務)項目、提升附加價值、重塑行銷策略等轉型措施。另外,針對大陸刻正傾力投資「新基建」,政府應委託有關智庫、產業公協會等單位,評估台商參與相關數位新商機的可行路徑,以接軌未來可觀的發展契機。 

 

中國大陸已轉型為「世界市場」,對全球商品和服務的需求與日俱增,成為各國企業的兵家必爭之地。考量因疫情影響,近期大陸興起「電商直播帶貨」、「線上雲展會」等趨勢,為有效拓銷台灣終端產品,建議政府除持續辦理參與傳統展會等活動外,亦應著重大陸市場的特殊性,委託相關單位研議藉由電商、雲展會等平台,拓銷台灣終端商品的相關策略。(本調查單位為工業總會大陸組、作者為工總大陸組資深專員)



go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