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載......
工總年度會員代表大會

589

中華民國全國工業總會於本年4月10日在台北國際會議中心召開第12屆第3次會員代表大會,共有來自全國157產業公會200多位會員代表與會,大會由工總理事長苗豐強主持,內政部次長吳堂安、經濟部次長曾文生、工業局副局長楊志清等都親臨現場、會中並邀請數位轉型學院院長詹文男以「邁向數位轉型2.0--觀念與視野」為題進行演講。苗理事長在致詞時指出,國際大環境冷清,台灣無法獨善其身,對於產業經營來說,面臨多重不確定的風險,因此,提出四點看法與建議。

 

 

文:譚宗仙

 

 

 

 

雖然目前疫情已經獲得緩解,口罩令即將解除,但過去一年來全球局勢動盪不安,工總理事長苗豐強指出,經濟復甦尚須時間,通膨帶來的全球貨幣緊縮、人與人的對抗導致供應鏈失衡,氣候變遷帶來的災禍與環境衝擊,這些問題都有待解決。 

 

苗理事長指出,國際大環境冷清,台灣無法獨善其身,全球經濟成長放緩、貿易量下修,影響台灣出口表現,對於產業經營來說,面臨多重不確定的風險。近來原物料上漲、電價飆升、水情吃緊、缺工缺才,都不是短期能解決的問題,尤其對於中小企業與傳統產業來說,更是非常辛苦的挑戰。 

 

工總4月10日舉行會員大會,內政部次長吳堂安、經濟部次長曾文生、工業局副局長楊志清等都親臨現場、會中並邀請數位轉型學院院長詹文男以「邁向數位轉型2.0--觀念與視野」為題進行演講。 

 

苗理事長致詞 

 

苗理事長致詞時開宗明義的點出大環境的險峻,所有的數據也顯示產業目前所面臨的艱困與挑戰,也因此,提出四點看法與建議: 

 

第一, 期盼政府重視產業面臨的五缺困境: 

 

苗理事長強調,特別是產業界向來最關心供電穩定的問題,由於半導體產業持續擴廠及台商回台投資等因素,用電需求大幅成長,預估2022至2028年每年用電成長率約2.3%。因此,未來電力需求缺口只會更加擴大,電力不足或供電不穩,都會對產業帶來鉅大損失,所以呼籲政府應將供電穩定列為首要施政重點。 

 

第二, 以三大轉型(淨零轉型、數位轉型、組織轉型)提升產業競爭力: 

 

苗理事長指出,台灣面臨氣候變遷、自然資源及糧食短缺、地緣政經衝突、即將邁入超高齡社會等挑戰,而這些挑戰的解方並非一蹴可幾,亟須政府提出全盤、可持續、務實的主體性經濟戰略。政府應該協助產業以三大轉型(淨零轉型、數位轉型、組織轉型)提升產業競爭力。 

 

淨零轉型方面,苗理事長表示,因應氣候變遷風險已成全球共識,各國紛紛提出達成淨零排放的目標,我國今年2月公布的「氣候變遷因應法」明訂2050年達到淨零碳排的目標,加上各國政府及國際供應鏈的要求,產業推動淨零轉型已刻不容緩。 

 

他說,現在國內最重要且必須立即啟動的就是碳盤查的工作。工總為了對團體會員提供適切服務,在今年3月推出親民版「工總碳盤查標籤方案」,提供中小企業更多碳盤查的選項,協助工總157家團體會員所屬中小企業建立初步碳管理能力。 

 

另一方面,工總和經濟部工業局一起合作,透過「以大帶小」的方式,來減輕中小企業的負擔。去年7月產業碳中和聯盟成立後,隨即與鋼鐵、石化、水泥、紡織、造紙、人纖、棉布、絲綢等五大產業之7家公會合作,建置了合計17家以大帶小(中心廠或大廠)領頭業者,包括台泥、亞泥、台塑、台灣氯乙烯、正隆、豐興鋼鐵、大統、宏州纖維、台化纖維、大鐘印染等。 

 

數位轉型方面,苗理事長指出,與台灣競爭的製造業國家如德國、美國、日本、韓國及中國大陸等都在推動製造業升級,積極往工業4.0方向邁進。同時,台灣產業必須提高生產力,以承擔超高齡社會及人口減少的沉重負擔。台灣目前的產業數位轉型速度必須加快,才能因應自身與環境的挑戰。然而,以中小企業為主的台灣廠商對於推動數位轉型不太積極,可能卡在不了解數位轉型的好處、不知道怎麼做、沒人也沒錢做的種種原因。 

 

苗理事長指出,除了淨零轉型和數位轉型之外,組織轉型也是台灣企業提升競爭力的方向之一。面對中國大陸、日本、韓國的既有挑戰,及印度、東協國家的追趕,台灣企業和產業需要整合資源、提高效率、調整規模以因應國際日益激烈的競爭,如何透過組織轉型,進行水平整合及垂直整合,並以3V管理哲學,Visibility (洞悉力)、Velocity (速度) 與 Value (價值),打造企業競爭力,應是政府和產業思考的方向。 

 

第三, 推動產業控股模式,吸引台商及外資在台成立營運總部或區域中心: 

 

台灣自身優勢在於累積多年的技術、研發能量,但自然資源、土地及勞動力並不充足,過去的西進大陸及後來的新南向政策,逐步建立台灣為技術、研發及精密製造的腦力中心,而中國大陸、東協及南亞國家為原料、中低階製造的外圍生產的供應鏈模式。這樣的模式是可行的,政府應該並加速此發展策略,建設台灣為亞太(或印太)區域運籌中心。區域運籌中心的關鍵指標是吸引台商、外商在台灣設立營運總部或區域中心。 

 

苗理事長進一步指出,地緣政治風險與新冠疫情促使全球供應鏈重視供應鏈韌性及安全,超越以往要素成本與分工效率的考量。各國開始檢視自身在關鍵產業、零組件或原物料的戰略自主性,包括加強供應鏈在地化的扶植力道,甚至不惜補貼國外企業到當地設廠。 

 

他說,宏觀的全球供應鏈重組提高了企業經營的複雜性,企業應透過集團內部的分割、合併或處分,或對外的收購或共組產控等方式強化組織競爭力。從微觀企業的角度來看,產業控股模式有助企業從內部或外部整合資源、提高效率、調整規模;從產業組織的角度來看,有助產業鏈進行水平或垂直整合。產業控股模式的推動,將有助吸引台商及外資在台成立營運總部或區域中心。 

 

第四,以交流對話促進了解、維持和平: 

 

苗理事長認為,台灣做為民主國家,最高價值是人民的生命安全及福祉,而區域和平是實現安全福祉價值的重要目標。 

 

他說,台灣無論在地理上、國際產業供應鏈上及與中國大陸的關係上,均處於微妙的權衡點。台灣應該善用自身的特殊位置,成為這個區域的「中」點,成為平衡、穩定區域安全的力量。 

 

苗理事長表示,歷史告訴我們,商業和戰爭是文明交流、融合的兩大途徑。比起戰爭的獨占與破壞,商業更帶來許多互惠與價值。我們產業界應擔任「中道」的角色,發揮自己的能力,為這個區域的和平和繁榮作出貢獻,為全球創造更多價值。產業界認為,交流對話是促進了解、維持和平的重要方式。 

 

吳次長、曾次長致詞 

 

緊接著致詞的吳次長也針對苗理事長提出的四點建議與看法提出內政部相關的政策。特別是在淨零轉型、智慧機械等創新議題,他表示,內政部希望能夠扮演適當的角色來協助產業界。 

 

其中,在淨零碳排方面,吳次長表示,在內政部的範疇裡,淨零建築、綠建築也是相當重要的環結,內政部也構建了淨零建築的有效制度,與產業界共同朝永續發展努力。 

 

在產業發展上,吳次長表示,內政部在很多基礎建設方面也積極的配合國家各項政策在推動,例如,半導體產業,從高鐵沿線到屏東,是可以做為科學園區的擴展與建立,讓台商回流時,能夠找得到地。 

 

吳次長也表示,工總一直是績優優良工商團體,每年工總政策建言白皮書是與政府溝通的重要橋樑,同時,在公益方面,每年歲末寒冬都有關懷社會弱勢的送暖之舉,善盡社會責任,「內政部這邊也是很欽佩。」 

 

隨後曾次長則針對產業界最為關切的電力供應問題指出,過去這幾年核定的,包括通過環評的新建電廠,已經破歷史紀錄了,包括大潭發電廠的三座機組,台中、高雄的興達電廠等新的電力計畫都持續進行中。 

 

他還說,我們的用電負載增加了快一倍,台電為讓我們的電力網能夠愈來愈強韌,正努力的讓電網系統在更短的時間建立的更好更穩定。 

 

曾次長強調,在電力供應方面,已經有在進行提前部署,面對2050年的淨零碳排目標,會有更多的再生能源的使用,未來淨零社會最常用到的會是氫能源,氫能源也會是非常重要的燃料。 

 

曾次長表示,減碳的工作,不會是政府獨立完成,必須是政策策略合作。他也因此特別感謝工總、苗理事長推出「標籤的方式」掌握自己企業的碳排,不用一開始就精準,但從了解趨勢、掌握自己企業主要的排放來源,從主要的來源做起,就可以達到減碳的目標,也可以比較有效的朝正確的方式走。 

 

詹院長專題演講 

 

在苗理事長、吳次長、曾次長分別致詞後,進入專題演講時間。近幾年企業都在談「數位轉型」,詹院長指出,為什麼要數位轉型?因社會變化很大,從社會、科技、生態、經濟、政治過去20年來有了很大的變化。 

 

在產業、市場、客戶方面,詹院長表示,過去20年也有很多的不同,過去企業關注的是產品市場的變動,現在企業更關心總體環境變化,例如地緣政治、高齡化社會、少子化、氣候變遷等課題。 

 

詹院長認為,每個課題都是問題,但也都是商機,例如,超高齡社會是個問題,但也同時帶來機會。高齡者大多都有六怕:生病,沒錢,孤單,無能為力,尷尬,死後不安。日本人為了這六怕開創了非常多的商業模式,食衣住行娛樂都有。還有少子化,詹院長指出,也是問題,但也因此開始有了自動化,「我們看到問題的同時,是否也看到了機會呢?」 

 

那麼什麼是數位轉型?詹院長指出,大家談數位轉型,其實談的是三個概念,第一個是數位化,第二個是數位優化,第三是數位轉型,而大部分企業真正執行的都是數位化或數位優化,真正談到數位轉型的比較少。 

 

詹院長指出,數位化包括建立公司網站、臉書社群、採用進銷存系統等等,數位優化則是,運用數位科技協助企業,一是強化「營運效能」,例如提升產品品質、提高良率、降低成本等。二是提升「客戶體驗」,例如對製造業交期、成本、品質、運送、服務的滿意;對服務業則是,協尋潛在客戶,了解客戶需求、促成客戶購買、提升客戶全程的滿意度等。 

 

而數位轉型,詹院長指出,則是更進一步的運用數位科技協助企業掌握環境變化,調整企業價值創造與價值傳遞方式的策略與行動,通常表現在新的商業模式,同時重建組織文化與制度。 

 

詹院長強調,不是數位轉型就一定比數位優化好,因為每一個廠商的需要不一樣。要進行數位轉型,一定要全公司都有一致的認識,到底有那些新的科技可以幫助我們做那些事情,但不要有太高的期待,而是要找到適合自己的。 

 

當有了認識且確認數位轉型到企業的價值後,詹院長指出,需要進行「健檢評估」,每個領域到什麼程度?透過圖表來討論優先順序,進一步把目標確定。在進入數位轉型的同時也要進行組織的轉型,如果技術都轉型了,組織卻不轉型,是要如何找到合適的人? 

 

那麼什麼是數位轉型2.0?詹院長指出,以數位科技協助組織創新只能是數位轉型1.0;數位轉型2.0是要做DNA的轉型,是文化、生態與商模的翻轉與創新,這個階段需要的是具有整合跨組織與行動的數位文化。以淨零為例,如果沒有數位轉型,很難淨零碳排,因為要碳盤查就要數位科技,而且是要能整合整個生態體系,就需要跨組織結構的企業文化。 

 

詹院長說,過去企業大多都會強調成功的機率,現在則是強調在每次創新、嘗試的過程當中,到底學到多少?這樣的文化與組織制度,員工也會比較願意嘗試、創新,而且承擔風險。(作者為資深媒體人)

 

 

 



go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