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89
2023年3月30日,歐盟執委會主席馮德萊恩(Ursula Gertrud von der Leyen)在回答「歐盟為何沒有響應美國呼籲,與中國脫鉤」的問題時表示,「與中國脫鉤既不可行,也不符合歐洲的利益」。所以歐盟要專注的,應該是「去風險(de-risking),而不是脫鉤(de-couple)」。這個說法,更在5月的七大工業國集團(G7)高峰會議,成為對外聯合聲明的官方文字。
目前看來,「去風險」就是為了取代「脫鉤」。目的在強調G7並不針對中國,而是要避免供應鏈過度集中而產生的斷鏈風險。但在2024年的這個當下,「去風險」似仍停留在口號階段,缺乏實質內容,全球真正面臨的「五大風險」,並沒有被各國正視,並積極因應。 這五大風險包含:
一、美中大國競爭,讓各國轉向「貿易保護」與「補貼性的產業政策」,進而導致近20年全球化所形成的世界貿易互賴現況裂解,增加了世界經濟的不確定性。
二、區域性的地緣政治衝突,如:俄烏戰爭、以巴衝突、葉門極端組織攻擊航道商船,不僅直接增加斷鏈風險,也提高了能源與糧食的價格,迫使各國尋找新的資源供應,增加了各行業的成本。
三、兩岸情勢嚴峻,據華府智庫戰略與國際中心(CSIS)相關分析顯示,我國賴清德總統的當選,以及今年年底美國總統可能由川普回鍋,將讓北京對兩岸關係回暖的期待持續下探,進而增加本地戰爭的風險,波及全球高科技產業鏈的崩壞。
四、後COVID時代的市場需求依舊不穩定,導致各產業都轉向以「去庫存」為優先。各國央行政策時時急轉彎,這些就有可能造成新一波通膨或通縮的翻車事故。
五、國內貧富差距拉大,世代衝突越演越烈,居住不正義不該只是選舉攻防的重點,更該是新政府戮力解決,尋求社會共識的重要項目。 面對風險,過去我們或可參照的,是一套累積百年、深具權威的科學知識系統,藉此來判斷、預測與降低風險;但隨著社會變動速度加劇,知識的累積,已經無法追趕這種變動時,過往科學知識的權威也隨之瓦解。所以,當我們再也無法依靠一套「具權威的知識」來理解社會、預測社會變動時,大量的未知增加了不確定性,也提高了風險。這就是我們正在面對的社會情境與國際情勢。要先了解風險是甚麼?風險有哪些?「去風險」才不會淪為口號。
卡繆(Albert Camus)曾在其著名的小說《瘟疫》(La Peste)中提及「能夠對抗瘟疫的,就是正直」。在風險社會下存活,除了誠實面對自身的不足,了解外部世界變動的不可避免外;更要開誠佈公的讓資訊透明,並且廣納產官學研各方意見。如此才能重建一套可以和全球影響力進行調和的知識系統,藉此解決各種潛在的危機與風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