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業總會服務網 -- 2017國際情勢與台灣展望
正在加載......
2017國際情勢與台灣展望

564

經過多變的2016年,2017將是個高度不確定的一年,所有的人都必須小心應對!本文作者先從英國通過公投脫離歐盟的情況談起,說明脫歐的程序、可能協商的結果,以及未來對於全球可能產生的影響。然後仔細地分析川普的各項政策,再進一步探討可能對於全球經濟及台灣所產生的影響。接著,再分析上述的各項可能變化對於台灣的影響,其中會特別針對美中關係、美台關係及兩岸關係做深入的討論。最後,則針對這一些高度不確定的情況,提出一些重要的政策建議,供政府部門參考。

文:林祖嘉

2016年是一個多變的一年,先是在1月中旬,民進黨主席蔡英文當選中華民國總統,雖然打著「維持現狀」的兩岸政策旗號,但是在不承認「九二共識」的情況下,在5月蔡總統就任之後,兩岸關係其實已經產生了相當大的變化。由於兩岸關係可以說是現階段影響台灣政治與經濟發展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因此未來兩岸關係會如何發展下去,值得所有國人關切。

然後,在6月初,出乎所有人意料之外的,英國竟然通過了脫歐公投,打破了歐盟過去60年來逐步走向政經整合的堅定路線。在此,讀者必須先了解的是,由於兩次世界大戰都是從歐洲開始的,而且在歐洲的發展史中,歐陸各國之間的戰爭可以說是從來就沒有停止過。而在二次世界大戰之後,歐盟經過60年的演進,歐洲本土可以說是完全脫離了戰爭的陰影,其中1992年歐盟選擇在荷蘭馬斯垂克簽署締結條約,就是希望未來歐洲不要再出現任何的戰爭。也就是說,歐盟的目標不但是經濟的整合,未來最長遠的目標是希望成立一個政治整合的個體,所以現在才會有歐盟的憲法、歐洲議會及歐洲央行等各種整體性的政治與經濟組織出現。

在絕大多數歐洲精英努力朝此一大目標努力的情況下,現在突然出現英國公投脫離歐盟,一方面對於歐洲其他國家的精英來說情何以堪,不但過去60年來的努力可能付諸流水,更嚴重的話,他們自身的政治權力都可能不保。在此種威脅下 ,他們一定會努力的阻止歐盟出現進一步裂解的情況出現。換言之,未來在與英國協商脫歐的細節時,一定不會給予英國很好的條件。否則,如果英國很順利的脫歐,如此可能鼓勵其他歐洲國家某些政治人物藉此機會,鼓動進一步的脫歐,未來的情況很可能會一發不可收拾。所以,現在的歐盟成員國政治領袖一定會盡一切努力去阻止這種情況的發生。

最後,2016年另外一個受全球矚目而又出乎全球意料之外的事情,就是11月初美國大選由政治素人川普(Donald Trump)當選美國總統。雖然在選前,幾乎所有的民調結果都顯示希拉蕊(Hillary Clinton)會當選,只有極少數的民調有不同的預測結果,而且大選中,希拉蕊的普選票總數的確是略為超過川普,但是在美國各州的選舉人票中,川普在幾個搖礎{中贏得勝利,而最終以贏得超過半數以上的選舉人票而當選美國總統。

美國和英國一樣,是一個老牌的民主國家,經過人民投票選出來的總統,不管國家是否喜歡他,選上就是選上了,不然你要怎樣?而民主制度的最大優點就是,如果大家不喜歡這個總統,沒關係,下次投票換個人就行了。不過,大家也必須先忍受4年就是了。事實上,川普的爭議不但出現在其個人的各種人格特質上,而且他提出的釵h政策,從現在的普世價值上來看,都令人非常難以接受。比方說,他認為「跨太平洋經濟夥伴協議」(TPP)對美國不利,因此他反對這一項協議;再比方說,已經簽署超過20年的「北美自由貿易協議」 (NAFTA),川普也認為對美國不利,因此要重新協商。這些都還是經濟問題,川普如果真的是完全要以美國的利益為第一優先,也陶?晱i以被接受,雖然絕大多數的經濟學者不會同意他的觀點。但是,更奇怪的是,川普提出一些帶有高度歧視的移民政策,在美國如此高度重視人權的國家,是很難讓人想像的。比方說,川普在選舉過程中說,如果他當選,會在美墨之間興建一座高牆,以阻止墨西哥人偷渡到美國,而且他強調要墨西哥人支付鄙薵熄O用。另外,他對於回教穆斯林很有意見,因此上任後要禁止穆斯林國家的人民進入美國。

本來大家都認為,川普上面的說法只是說說而已,不太可能去認真的執行,尤其是對於美墨邊境的圍牆和禁止穆斯林入境。但是,從川普就任到現在不到一個月的時間,我們看到從下令中止歐巴馬健保、到中止TPP、再到禁止中東7個穆斯林國家入境等等,我們發現川普的確在一一的實現他的政策。雖然這其中有些可能會違反美國的傳統價值,甚至可能會有一些違憲的情況,因此未來川普是否能真的完全如願的推動這些政策,但是看起來他真的會一步步落實他的想法。因此,2017年在美國政策大幅轉彎的情況下,未來全球的經濟與政治情勢會出現何種的變化,值得所有人仔細觀察。

本文將會先從英國通過公投脫離歐盟的情況談起,說明脫歐的程序、可能協商的結果,以及未來對於全球可能產生的影響。然後,我們會再仔細的分析川普的各項政策,包括其中幾個重要的經濟政策,然後再進一步探討可能對於全球經濟及台灣所產生的影響。接著,我們再分析上述的各項可能變化對於台灣的影響,其中我們會特別針對美中關係、美台關係及兩岸關係做深入的討論。最後,針對這一些高度不確定的情況下,我們政府應該要提出那些經濟政策來因應?本文希望能提出一些重要的政策建議,供政府部門參考。

硬脫歐或是軟脫歐?

二次大戰後,1952年德法義荷比盧6國成立了歐洲煤鋼共同體(ECSC);然後,在1957年德法義荷比盧6國成立了歐洲經濟共同體 (EEC)。然後,再經過關稅同盟、連繫匯率制度、到勞動自由移動,1992年簽署馬斯垂克條約,正式成立歐盟(EU),2000年再啟動歐元制度。歐盟走了60年,才有今天的規模,其中不但是經濟整合的目的,更有政治整合的長遠目標,最重要的當然是希望未來歐洲國家之間不要再出現任何的戰爭。因此,在英國脫歐公投之前的多年之間,脫歐的想法基本上是一種禁忌,上層的政治精英之間根本是連談都不能談的。

在2011年,歐豬五國(PIIGS)發生嚴重的國債問題時,當時就有人曾經建議最嚴重的希臘應該要脫離歐盟,改用自己的貨幣--德拉克馬(GRD),然後將其大幅眨值,來拯救其出口並吸引觀光客。但是,由於擔心會造成歐盟解體,因此德法等國堅持多次金援希臘及其他歐豬國家,就是希望能維持歐體的完整性。

沒想到,英國首相卡麥隆(D. Cameron)為了確保自己在競選國會議員的選舉中能勝選,在選戰過程中承諾如果勝選將會推動脫歐公投,以吸引選票。在順利當選並連任首相之後,為實現其競選諾言,於是推動脫歐公投,其如意算盤是認為英國人民不可能會通過脫歐的公投。沒想到,2016年6月,英國人民以52:48的比例,贊成通過脫離歐盟。結果第二天,卡麥隆立即宣布職去首相和國會議員的職務,因為他知道他無法面對所有歐盟國家的指責。

英國國會中保守黨仍占多數,由國會議員梅伊(T. May)接任首相,她堅持要尊重公投的結果,因此英國一定會與歐盟進行脫歐的協商,而且預定將在今(2017)年3月啟動協商。在這裡要先說明的是,因為英國加入歐盟需要經由國會的同意,因此英國國會堅持要進行脫歐協商之前,也必須先經由國會同意;也就是說,如果英國國會不同意,英國還是可以留在歐盟。因此,在梅伊堅持要與歐盟協商脫歐的情況下,英國國會一狀告到英國法院,要求英國政府必須先經過國會同意才能進行與歐盟的協商。而且法院一審已經判決英國政府必須先得到國會同意才能進行協商,現在此一訴訟已經送到最高法院審理,預估最終的判決會是必須經由國會同意才行。但是,因為英國國會中保守黨超過半數,因此最終英國仍然會啟動與歐盟的協商。

依照首相梅伊的計畫,預計今年3月啟動協商,且希望在2年之間完成協商,因為2019年6月歐洲議會要舉行改選,所以必須在這之前就完成協商,如此可以讓英國不必再參加歐洲議會的選舉。但是,由於脫歐的過程非常複雜,其中有非常多的相關法律必須處理。單單在英國的國內法中與歐盟有關的法律就有1,000多種,這些法律都必須加以修改;因此在現在英國的脫歐小組中所聘任的律師就超過2,000人!在估計英國不可能在2年之內完成與歐盟協商的情況下,雙方可能會在2年之內,先完成一項初步的協商,讓2年之後的歐洲議會得以進行選舉,其他細節的部分必須要從長計議。

至於在脫歐的細節方面,英國首相梅伊前不久說英國將採硬脫歐的方式,完全的脫離歐洲,但是她希望英國能與歐盟保有自由貿易的協議(FTA),同時也努力的會讓歐洲最優秀的人才來到英國工作或求學。但是她也說,希望歐盟不要為難英國,雙方能務實的處理英國和歐盟之間的貿易及相關的經濟問題。從實務的角度來看的確是如此,因為雙方如果能保有FTA,對於雙方的經濟當然是比較好的。但是,如果大家都是從自由貿易的角度出發的話,那麼英國應該是留在歐盟才是真正最佳的選擇,而現在英國要離開歐盟,卻仍然希望能在損害最小的情況下離開。其實大家都明白,此種說法是英國一廂情願的說法,因為如果英國真的可以如其所願的,保留其所有的,包括與歐盟FTA和勞動自由移動,而同時又可以排除其所不想要的,例如中東與北非的難民,那麼這就不是所謂的硬脫歐。

從政治效應的角度來看,德國、法國和荷蘭等歐盟重要成員國,今年都遇到大選年,其各國國內都有一些極右份子,希望藉由反對難民和脫歐等主張,來達到擴張其政黨利益的目的。而如果現在英國真的可以那麼簡單的脫離歐盟,那麼一定會鼓勵這些各國的極右份子,讓他們得以有機會贏得勝選,從而再在各國進行脫歐公投。而只要其中再有一或兩個國家真的再通過脫歐公投,那麼很可能就會出現一系列的脫歐情況,歐盟可能會出現雪崩式的解體,我們相信這絕對不是現在歐盟各國檯面上領袖所願意看到的,因為這不但代表歐盟60年來的努力將毀於一旦,而且這很可能也代表他們個人的政治生涯將面臨結束的危機。因此,在與英國的協商過程中,歐盟代表一定不會輕易的讓英國好過的。一個很清楚的訊息就是,前不久,川普就任之後,梅伊就立即前往美國訪問,提及英國與美國簽署FTA的可能性,結果歐盟就立即發表立場說,依據歐盟成員的規定,各別成員國是不得單獨與其他非成員國洽簽FTA。也就是說,在英國還沒有和歐盟完成脫歐的協商之前,歐盟不會同意英國與美國(或其他國家)簽署FTA。

再說,現在歐盟成員國有超過300萬人在英國工作,同時英國有超過100萬人在歐盟工作,如果雙方採取硬脫歐的方式,這些在彼此地方工作的人員該如何處理?難道要要求他們立即返回自己的國家嗎?我們很難想像在一個民主自由的經濟體中,有可能出現如此大規模的勞動被迫移動,這幾乎是不可能的。那麼雙方該如何處理此一勞動移動的問題呢?這些都將是雙方協商中所面對最困難的問題之一。

無論如何,英國脫離歐盟對於全球化的浪潮絕對是一大打擊,雙方如果無法在短期內完成FTA的協商,對於雙方的經濟與貿易都將產生不利的影響,因為雙方對於彼此的市場需求都很大。在未來歐洲市場不看好的情況下,歐元和英鎊很難走強。而由於歐洲在全球市場中扮演很重要的角色,因此如果歐洲市場短期難有起色的情況下,對於全球經濟當然會產生不利的影響。
川普帶來的不確定影響有多大?

在美國大選的過程中,釵h美國人不喜歡川普,一方面是由於其口無遮攔之外,同時也對於個人的特質很多的批評,其中尤其是對於女性、外國人及穆斯林的種族歧視等等。然而,這些畢竟是一些政治上或是個人特質上的不同,對於實質經濟的影響可能比較小。對於全球國家的人們來說,大家更關注的可能還是川普的經貿政策對於美國及全球經貿的影響。尤其美國是全球最大的經濟體,其經濟繁榮與否對於全球經濟的影響很大;再說,美元又是全球主要的貿易貨幣,美元的強弱對於全球經濟的影響同樣非同小可。

在討論川普的經濟政策之前,我們同樣的應該先了解一下川普成長與發展的背景。大家都知道,川普的父親是一名紐約房地產商人,川普是在父親的耳濡目染的情況下長大的。其成年之後,自己在紐約的房地產中打滾,其過程起起伏伏,曾經申請破產保護過好幾次,但是最終還是站了起來。而在這些過程中,我們可以看到川普幾乎完全是以房地產為主業,這是一個標準的內需型產業,所以現在當川普想要「讓美國再偉大」(Make America Great Again!)時,他想到的當然會是以發展內需為最主要的目標。而對於國際貿易,只要是對美國不利的,他就是嗤之以鼻,就如同他不喜歡TPP和NAFTA一樣;當然,對於其他賺取美國大量貿易順差的國家而言,當然更是不會有好臉色,包括中國大陸、墨西哥、日本及台灣,都曾經被川普直接點名。這是我們在分析川普的政策時,必須先有的一個了解。

在大選過程中,川普提出的經濟政策並不很多,大致上可以分成兩個部分來看,一個是與國際經濟直接有關的,包括國際貿易與投資;另外一個則是與美國國內經濟有關的,包括所得稅制的修正與發展傳統能源等政策。以下我們就分成這兩部分來討論。

首先,在國際經貿方面,川普在競選過程中就一再強調,他認為現在TPP的內容對美國極為不利,因此他就任後將會中止推動TPP,而且他在就任後的第4天,就簽署放棄TPP。依2015年11月,協商完成TPP的相關規定,協商完成之後,必須送給12個成員國的國會報批准,預計2年之內完成。如果在2年之後無法在所有成員國都完成簽署的話,只要占成員國GDP總量的85%的國家通過,就算完成,即可正式生效。而在12個成員國的GDP總量中,美國占63%,日本占16%,也就是說,這兩個國家中的任何一個不通過,TPP就無法生效。現在川普正式廢除推動TPP,因此可以說是TPP正式結束了!可笑的是,日本對於TPP一直是非常認真在推動的,而且日本國會就在美國大選前約一個星期左右,就通過加入TPP,現在卻被川普整個打臉,實在令人覺得很諷刺。

另外,川普也覺得NAFTA對美國不利,因為墨西哥和加拿大會對美國出口很多的商品,而排擠了在美國製造的商品,所以這些國家搶走了美國人的工作,因此他說未來也會要求重新談判NAFTA。

至於在與其他國家的貿易方面,川普曾經直接點名日本、中國大陸、墨西哥及台灣等國家,認為這些國家對美國貿易順差太大,占了美國太多的便宜,同時也搶走來美國人太多的工作。因此,他就任之後,會重新調整與這些國家之間的貿易和關稅,他特別提出將會課徵中國大陸45%的關稅,課徵墨西哥35%的關稅等等。

美國是世界貿易組織(WTO)的成員之一,依WTO的規定,成員國不能任意對單一成員國課徵不同的關稅,除非找到足夠的理由,比方說,對手國進行出口補貼或其他因素,才能課徵懲罰性的關稅,而且這也只是針對某一種單一產品而已。所以,美國根本不可能對中國大陸全面性的提高關稅,除非美國完全脫離WTO,否則美國還是必須遵守WTO的相關規範。同理,美國也不可能對墨西哥課徵35%的關稅。

然而,即使美國無法對中國大陸課徵高額的關稅,但是美國仍然可以採取一些小動作,包括一些非關稅的貿易障礙,來減少美國自大陸的進口,而由於美國自大陸的進口金額很大,因此只要美國採取一些小動作,就有可能造成大陸出口的損失,這是很有可能發生的。當然,因為現在中國大陸也同樣自美國進口釵h產品,包括農產品在內,因此如果中國大陸要跟美國進行貿易戰爭的話,也不會完全處於挨打的地位。因此,川普在對中國大陸進行貿易戰的時候,必須先要打一下算盤,我們覺得以川普商人的個性來看,要真的對大陸動手可能並不容易。尤其是大陸現在手上有的是現金,他們只要願意跟美國多做一些生意,要買通川普是非常容易的,比方說,中國大陸可以多買幾架波音飛機,可能就是數十億甚至百億美元的生意,這對中國大陸來說是輕而易舉的事。

無論如何,我們可以確定的是,2017年以後,國際貿易的秩序一定會比較紊亂,國際間貿易量必然會因為不確定因素擴大而減少交易,這對於全球的經濟當然是不利的。

另外,川普一再強調美國利益要放在第一,因此他的另外一個重要訴求,是要求美國企業把國外生產移回美國生產;另外,他也歡迎外國企業去美國投資。他的一個直接政策就是要調降美國海外企業利潤匯回美國的相關稅率。在川普當選之後,我們已經看到一系列的影響,先是福特汽車宣布中止他們在墨西哥設廠的計畫,並且要把生產移回美國。接著,軟體銀行總裁孫正義宣布要投資美國500億美元,其中還可能包括郭台銘的70億美元。然後,阿里巴巴的馬雲在與川普見面之後,也宣布要與美國合作,把淘寶網的線上銷售平台推廣到美國,讓美國的500萬家中小企業可以直接透過淘寶網,把商品賣到中國大陸,而且預計因此可以創造美國500萬就業機會!依川普的狂人個性來說,馬雲的這一番說法可以說是完全正中川普的味口,兩人相見歡自然是不在話下。

我們相信,未來一定還會有更多的美國企業和國際大廠真的會把一些投資轉到美國,最重要的是要和川普建立良好關係。而且此種做法的確會對美國經濟和就業產生正面的效益。但是,這種作法是標準的以鄰為壑的作法,受害最直接的國家就是墨西哥,其他國家難免也會受到影響。最令人可議的是,美國原本是一個最尊重自由經濟的國家,現在卻利用政治力量也左右貿易與投資,完全放任原先尊重自由貿易的原則而不顧,短期下也章鴭颽篣g濟會有所助益,但是長期下一定會因為違反經濟原則而吃上苦頭!

至於在川普的相關國內經濟政策中,有兩項最為重要的部分,一個是調降企業和個人所得稅,在企業所得稅方面,川普準備把稅率由原先的35%下調到15%;在個人所得稅方面,川普準備把最高稅率由39.6%下調到33%,另外再簡化所得稅級距。此種以大幅降稅來刺激經濟的作法和1980年代雷根的作法很相近,當時有所謂「供給面經濟學」的理論,即當政府調降稅後,企業因為有利可圖,會增加產出,從而導致企業及個人的所得增加,在稅基擴大的情況下,雖然稅率調降,也有可能會使政府的整體稅收增加。這其中最關鍵的就是可能會有所謂的最適稅率的存在,問題是到底最適稅率會是多少,其實並不容易找到。不過,在雷根總統時代,美國的經濟的確表現不錯,這也是一個事實,因此降稅的確可能帶給美國經濟正面的刺激,只是最終效果會是如何,可能還要再等時間來証明。

另外一個重要的國內政策是,川普和他所選的執政團隊一直都不認為全球暖化是一個問題,他們對於2015年通過的巴黎氣候公約也採取不太理睬的態度,因此他們對於開放傳統化石能源的態度,要遠比歐巴馬政府開放釵h,因此,未來美國在開採包括頁岩油在內的化石能源可能會增加很多。在此種狀況下,未來美國能源產業應該會有更多的機會,這對於美國的產出自然會有助益;但反過來看,國際上強調發展再生能源,包括太陽能、風能及其他乾淨能源產業的發展很可能就會受到抑制。

最後值得一提的是,由於川普的內閣成員中有不少是從美國大企業的CEO轉任的,這些人有釵h管理大企業的經驗,他們對於效率的追求應該會比傳統政治人物要高很多,從此一角度來看,我們當然不能排除美國經濟也真的有可能會出現正面成長的效果。

兩岸關係還能維持現況嗎?

2016年除了上述英國脫歐和川普當選所帶來的兩項重大不確定因素之外,台灣還另外面對一項重大的不確定因素,就是2016年初民進黨黨主席蔡英文當選總統。蔡英文總統在就職將近一年的期間中,其提出最重要的經濟政策包括發展五加二產業和新南向政策;而另一項影響台灣經濟表現的就是兩岸關係的可能變化,因為兩岸貿易占台灣對外貿易總量約29%,出口則更占到39%;另外,台灣對大陸的投資大約占台灣對外投資總額的七成,所以兩岸經貿發展對於台灣經濟表現當然會有重大的影響。

民進黨政府雖然不認同中國大陸,但是他們也知道兩岸經貿對於台灣的重要,因此蔡總統在選舉前就一直強調,如果她當選會採取「維持現狀」的政策。但是,另一方面,她卻堅持不承認「九二共識」,問題是沒有九二共識下的現況還會是馬英九總統時代下的現狀嗎?雖然,蔡總統說她承認1992年在香港發生的歷史事實,而且她會依據中華民國憲法和兩岸人民關係條例,來處理兩岸關係。但是,大陸方面顯然不滿意此一說法,因此在蔡總統就職演說後,陸方的反應是說:「這是一份還沒有完成的答案卷。」

其後,我們看到兩岸關係逐漸進入「冷和」的狀態,包括陸客來台人數快速減少,全年人數大約比去年少了17%;若只看11月和12 月,大約少了三到四成。另外,大陸來台商務、專業和其他交流的人數也大幅減少。此外,台商在大陸經商的情況也愈顯困難,比方說,由經濟部外貿會在大陸各地經營多年的台灣名品展,最近聽說可能漸漸要停辦了。台灣名品展對於協助台灣中小企業把商品推銷到大陸有很大的助益,此項展覽如果真的停下來,對於台灣中小企業會是一項很大的打擊。此外,台灣一直很重視的兩岸生技合作,也因為沒有九二共識而停頓下來,這對於台灣一直想要發展的生技產業也是很不利的。

另外,一直以來,台商在大陸經商經常會遇到一些貿易糾紛,在馬總統執政時期,兩岸於2012年簽署投資保障協議,雙方可以透過政府部門的正式管道,來協助處理這些貿易糾紛。現在在沒有九二共識下,雙方的正式交流已經完全中止,甚至連海基會董事長也無法赴大陸,因此台商的諸多糾紛問題也更無法解決。

如果再看兩岸非經濟關係,問題就更大了,先是去(2016)年12月中國大陸與聖多美普林西比建交,這是馬政府時代從來沒有發生過的事情。未來是否還會有其他跟進,實在是令人擔心。另外一個消息是,今(2017)年1月台灣在奈及利亞的辦事處原來座落其首府阿布加(Abuja),被迫要到拉哥斯(Lagos),在外交圈都知道這是很嚴重的事情。

其他例如大陸軍機繞行台灣飛行,其中還包括可能進入台灣領空照像;大陸航空母艦繞行台灣,沿海峽中線航行等等,這些都有很大的象徵意味在內。另外,去年11月在馬尼拉舉行的APEC會議中,習近平沒有給宋楚瑜多少的回應等等。這些都再再顯示出,兩岸的現況與馬總統時代的現況其實已經是大大不同了。

由於兩岸經貿關係不是只有簡單的貿易關係,而且有很重要的上下游生產鏈的關係,因此當國際經貿與兩岸關係不佳時,被影響的不只是兩岸的直接貿易,還包括了台灣與其他國家之間的間接貿易關係。一方面,由於兩岸在缺乏互信的現在,兩岸直接的經貿往來立即受到了影響,包括前面所說的陸客來台旅遊人數以及大陸內銷市場為主的台灣名品展等等;另外一方面,影響更大的可能還是兩岸與其他國家之間的三角貿易關係。因為台灣對中國大陸出口產品當中,零組件與半成品的比重還是高達七成左右,這些產品在加工組裝之後,一部分進入大陸的內銷市場,但是更大一部分會出口到美國及其他國家。現在因為脫歐及川普就任等反全球化的浪潮出現,不但台灣對外國的直接出口可能會減少,大陸對外國的出口也會因此而受到影響,反過來他們向台灣採購的零組件和半成品也會減少。換言之,當全球貿易量衰退時,也同時會造成兩岸貿易的減少,此一影響效果在台灣失去大陸內銷市場時會更為明顯,這在過去這兩三年已經看的很清楚了,而在現在兩岸關係進入冷凍期時只會更為惡化。

對台灣經濟的建議與展望

民進黨政府上台之後,由於兩岸關係進入冷和的階段,蔡總統和執政團隊就把釵h的心力集中在改善台美和台日的關係上面,包括準備開放日本核食產品進口等等,當然最重要的是希望能夠儘快申請加入TPP。但是,很不幸的,川普上任後,立即否決了TPP,讓台灣一下子失去了依靠的重心,這對於高度依賴國際貿易的台灣而言,當然會是一項重大的打擊。

俗語說,在那裡倒下,就要在那裡爬起來!雖然英國和美國都出現了一些反全球化的風潮,但是對於台灣這一類的小型開放經濟體的國家而言,我們缺乏足夠的內需市場來獨立支撐台灣的經濟發展,因此即使沒有了TPP,政府仍然應該努力的拓展對外經貿,其中包括可以嘗試與美國和日本洽簽FTA。雖然現在川普政府對於FTA的要價一定很高,但是政府部門還是必須努力的設法去與美國談判,當然如何處理國內開放美豬進口的問題,將是政府面臨的第一道難關。

另外,在現在推動的新南向政策中,其政策主軸是放在一些所謂「以人為本」的政策上面,包括擴大吸引東南亞觀光客及學生來台就讀等。這一些政策對於台灣經濟可以說是緩不濟急的,其實更重要的應該是如何加強與南向國家之間的投資與貿易的關係。在投資方面,可以選擇與一些國內市場較大的南向國家進行合作,其中以印度和印尼等國較有機會。比方說,政府可以協助一些具有整廠與系統輸出能力的廠商赴印度投資,例如設廠生產完整的手機,其中我們可以協助印度的在地廠商生產八成的零組件,另外兩成的關鍵零組件由台灣銷售過去,而最終產品主要以印度的內需市場為主,甚至可以在印度創立自己的品牌。如此一來,由於大部分的零組件都在印度生產,印度就會有很高的意願與台灣合作;另一方面,我們也可以在台灣生產關鍵的零組件,再出口到印度,這也可以同時增加台灣的生產與出口,所以會是一個互惠雙贏的情況。

當然,更重要的還是應該要擴大與南向國家的貿易關係,因為只有如此才可能增加在台灣的產出,但是因為南向國家之間已經有很多的FTA,另外還有一個重要的「區域經濟夥伴協定」(RCEP),很可能會在今年完成,以彌補失敗的TPP,因此,未來台灣應如何設法加入RCEP,就會成為政府另外一個重要的課題。因為RCEP有16個成員國,未來台灣勢必要一一的與這些國家協商,因此現在就應該要先選擇哪一些國家可以先進行各別的協商FTA,如果能夠先與這些國家洽簽FTA,未來要與整體RCEP協商時,就會比較容易。也就是說,政府應該要有一個如何加入RCEP的路徑圖,做為政策順序的參考。

另外,由於中國大陸是RCEP的成員之一,未來要加入RCEP,必然也會需要和中國大陸進行協商,因此,我們建議政府部門應該要設法恢復與中國大陸協商貨貿協議和爭端解決機制協議;當然也應該要考慮如何讓服貿協議生效的問題等等。總之,如果兩岸問題處理得當,台灣的國際問題也比較容易處理;反之,如果兩岸問題處理不當,台灣在處理國際問題時,就會事倍孕b。

最後,由於英國脫歐和川普就任的兩隻黑天鵝,今年國際間的政治和經濟事務將會是紊亂不可測,不確定因素會非常高,在此種情況下,國際上的企業的投資必然會很小心,每個國家可能都會如此,因此,全球經濟復甦的力道必然會減弱。台灣又夾在美中兩強之間,如果雙方之間的關係不錯,台灣也釵釣鷛|;如果兩強關係有些風吹草動,對台灣絕對不是好消息。總之,2017年會是一個高度不確定的一年,所有的人都必須戒慎考慮,小心應對!(作者為政大經濟系教授)



go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