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89
歷經8年談判,RCEP於今年11月15日在15國領導人共同見證下正式簽署,其能夠整合發展程度不一、政治體制不同、文化背景差異、地緣政治糾葛的15國達成協議,殊屬不易。這個人口總量約22.7億人、生產總值達26萬億美元、出口總額達5.2萬億美元的自貿區建成後,不僅意味著全球約三分之一的經濟體量將形成一體化大市場,且其經濟規模更大於CPTPP、歐盟及美墨加協定,未來將吸引全球38%的直接投資,既使RCEP將雄踞全球製造的領導地位,成為全球消費市場重心,更將帶給全球貿易浴火重生的希望。
文:魏可銘
在歷經8年共31輪正式談判,2020年11月15日《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RCEP) 在15國領導人共同見證下通過視頻方式,由各國貿易部長正式簽署,這個總人口達到23億,涵蓋全球人口三分之一,產值占全球經濟比重高達28.3%的貿易協定,因為台灣無法參與,引起台灣是否邊緣化的疑慮,但是政府主張因為RCEP成員間已互有貿易協定,且生效並已有一段時日,而我銷RCEP的產品71%為WTO資訊產品協定(ITA)及該等國家原本的零關稅項目,所以影響有限。另外並貶低RCEP,認為自由化程度有限,尤其批評中韓間某些產品降稅期程長達35及36年,其餘國家也長達20至25年。政府強調推動加入《跨太平洋全面進步夥伴協定》(CPTPP)是我政府目前推動加入區域整合的重點目標。11月20日中國領導人習近平在亞太經合會(APEC)上,首次提出中國將積極考慮加入CPTPP,使得外界更加擔心台灣再受排擠。而我政府的態度很明顯,就是要淡化我無法加入區域整合的現實,而刻意忽略RCEP在全球貿易的戰略意義。
就任何區域整合或是多邊及複邊貿易自由化談判來說,參與自由化的成員愈多、自由化的程度愈深,則市場大、商機多,自由化的效益大。所以一般大家都希望參與的國家愈多愈好,自由化程度愈深愈好。但是參與的國家愈多,如果經濟發展程度不一、文化背景迥異、政治型態分歧,談判必定十分不易,要達成協議就必須妥協,而因此必須犧牲自由化的深度。就貿易自由化的「企圖心」(Ambition)來看,如果參與的國家少、同質性高,參與的國家並具有相同理念(like-minded)則較容易達成協議,也較容易進行更深度的自由化與經濟整合。
(詳全文 請見工總產業雜誌110年1月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