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業總會服務網 -- 國內新創事業面臨的挑戰
正在加載......
國內新創事業面臨的挑戰

589

近年在政府針對創新創業政策與議題的推動下,國內企業參與新創情況逐漸熱絡。很多新創事業為企業策略投資,是雙贏的局面;策略投資方向新企業注入急需的資本,可以幫助克服財務限制並加速其增長軌跡,而新企業則可為策略投資方開發產品或服務,以及擴大業務規模。但對某些接受策略投資的新創團隊而言,在經過集資募資的艱辛過程後,常會面臨「資金消耗」、「何時營利」或至少「損益兩平」的挑戰。公司營利或不虧本是新創事業初探經營的目標,而治理成功與否,則為對新創事業的試煉。

 

 

文:黃聖元

 

 

 

 

近年新冠疫情蔓延,造成全球景氣蕭條,產業受創,負面影響下,對應的正向趨勢,則是新的商業格局和創業生態逐漸形成;而台灣長期以來素享全球技術製造中心盛譽,也是創新科技發展的溫床,在變動的國際經濟大環境中,理應再創新機。 

 

何謂「新創事業」?根據經濟部的認定原則,基本上為「具創新能力之事業」和「依我國公司法或商業登記法設立未滿八年之事業」(註1),換成英語,就是startup company和entrepreneurship;startup company指的是「新創企業」,為尋求、發展和驗證可行商業模式的企業,entrepreneurship則包含所有新成立的企業,也就是「初創企業」。 

 

發展趨勢 

 

以上兩類「新創事業」在開展過程中,都必須經過資本募集的階段,募集資金的過程一方面是新創公司匯集所需資源,另一方面,則代表投資方對投資標的的看好程度。觀諸近年各研究單位的調查結果和研究報告(註2,表1、2、3),從成立時點、主要技術/產品、募資階段、資金金額及投資方類型等內容,可歸納大致趨勢,包括: 

 

一、最為熱門的產業領域為健康醫療。 

二、數位平台啟動門檻較低,各類服務百花齊放。 

三、AI與能源題材開始發酵。 

四、國內企業與企業創投的參與情況逐漸熱絡。 

 

以上趨勢均為各知名研究及調查單位綜合結論,但仍有不同面向可以觀察,也是筆者認為國內新創生態在形成過程中,始終須面臨的挑戰。 

 

挑戰 

 

首先,從新創企業或是初創企業的角度來看,可能面臨幾個外在環境和自我挑戰: 

 

一、趨勢 VS. 新創 

 

大趨勢下,企業利之所向和逐利而為,本是無可厚非之事,但相對的,同時也限縮了一些非主流,卻有發展潛力的新創事業開展。與其他國家相比,台灣的國內市場其實非常小,有限的市場規模會對新創企業構成挑戰,尤其是那些針對利基行業的企業,可能在初創開始就難以獲得投資方的青睞,也不容易馬上開發市場和客戶,乃至實現營利。 

 

舉例而言,有新創團隊開發出新技術,品質好且成本低,可做為某產品關鍵材料替代品,但投資人反問:「你的量不夠大呀!」、「替代現有材料要等到甚麼時候啊?」坦白講,這些真是不易給的答案,無論主流或非主流,對於那些處於種子前和種子階段的初創企業而言,台灣雖然擁有相當完整的創業生態系統,但在現實環境中,投資者可能更願意規避風險,更願意投資於具有成熟牽引力的後期公司。 

 

所以,這時候就是政府該扮演協助發展的角色了。科技部(今改制為國家科學及技術委員會)及經濟部均有相關所謂「價創計畫」,主要目的即為橋接學研技術團隊與業界進行技術商品化,並引出新創事業重要產業價值。 

 

近年在政府針對創新創業政策與議題的推動下,目前國內企業參與新創情況逐漸熱絡,從上開表格表列中,可看出有很多新創事業為企業策略投資,這是雙贏的局面,策略投資方向新企業注入急需的資本,可以幫助克服財務限制並加速其增長軌跡,而新企業則可為策略投資方開發產品或服務,以及擴大業務規模。 

 

不過有一點須注意,對某些接受策略投資的新創團隊而言,常存在「老大哥將來會不會把我吃掉?」或是「有一天會不會把我甩掉?」的憂慮,這樣的心態,筆者認為其實關係新創事業的治理問題。

 

(詳全文 請見工總產業雜誌112年07月號)

 

 

 

 

 



gotop